四、创作动机触发源的生成机制
        对上述触发创作动机的种种内外因素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其生成 机制是共通的。        
      (一)深厚的生活积淀
        无论是外激式还是自激式触发因素都与创作主体头脑中贮存的大 量信息有密切关系。正如王朝闻所说:
        出众的创造总是有根据的。……所谓独创性,在方法,也在生 活。作家可以自豪的,不全在于巧妙的创造,而在于掌握了可资创 造的原料。所谓想像、幻想、灵感、创作冲动、意识、独创性,并不如 观念论者所解释得那样玄秘,其实不过是复杂的客观事物在人的 脑子中被提炼被重新组织,有意无意的加工。没有积累直接间接 的生活经验,任何创造都没有根据,任何漂亮的花冠都是虚伪的。 任何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形象,都有赖于作者韧性地不怕艰苦 地从生活实践中去探求。①
        创作主体对生活信息积累越多,对偶然闪过的触发信息的捕捉能 力也就越强,对无意碰着的触发信息的感受领悟能力也就越强。这些 信息以定势作为接收外界信息的准备,使创作主体的全身心处于一种 积极的期待状态。这样,一旦遇到了刺激,在定势效应中的这些经验便 能敏锐迅速地予以捕捉、同化顺应,诱发创作动机。可见,大脑预先存 储的信息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先决条件。这些信息若即若离地联系着, 创作主体一旦进入创作动态,新旧信息就会强烈碰撞,潜显意识相互作 用,连成一体。内存信息越多,与外界信息撞击的触发点也就越多,也 就越便于触景生情,缘物而成,越便于托物取喻,借物发端。罗曼-罗 兰在罗马城郊的霞尼古勒山上俯瞰夕照古城的景象时,为什么能在想 像中直观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从地平线上涌现出来,成为他创作《约 翰•克利斯朵夫》的直接启示呢?司汤达为什么在报纸上看到格勒诺 布勒法院公报上的一个案件,就能引起创作《红与黑》的冲动呢?这在 于他们丰富的情感凝聚和经验积累。刘心武的《班主任》,蒋子龙的《乔
        1. 王朝闻:《想象、创造与生活经验》,见《新艺术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第4页。
        厂长上任记》,路遥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其创作动机也都是在 他们长期积存的生活印象与情感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彭见明创作出 了许多饱含民间文化底蕴的作品,在谈到这些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时,他 深有体会地说:“我非常尊重和喜爱民间文化。我收藏民间文化的资料 远远大于收藏名著,民间文化是深埋于土地上的,最朴素最淳厚最本 质。许多乡土俚语比哲学家的概括高明、丰富、形象、明白许多。我在 一个文化相对稳定的山区长大,自小受到的山地文化的熏陶使我受益 匪浅。"①正是这种民间文化的濡染和熏陶,激活了他的创作动机,使他 创作岀了《那人那山那狗》等饱含民间文化丰厚底蕴的作品。
        (二)强烈的审美需要
        创作动机产生的内在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它是推动创作 的强大内驱力。动机“是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②,是创作主 体内心萌发的一种欲望,它会推动创作主体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我 们亦可把这种需要称为动机诱因。动机诱因有多种,如成就诱因、优胜 诱因、人格诱因、自我实现诱因、性爱诱因、探奇诱因、物质诱因、愉悦诱 因等等。如果从审美情感的角度讲,可以把诱因分为忧患的和快乐的 两类;如果从心理需求角度看,可以把这些诱因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 类。如贝多芬很多乐曲创作动机诱因是来自他双耳失聪后生理上的痛 苦;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把《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不病态形象, 其诱因来自他患羊痫风病的生理苦恼。这些都是生理上的原因。前苏 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生理状况下,产生创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动机的诱因,主要来自他有崇高的理想和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鲁迅撰写《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动机是在强烈的道义 感的激发下产生的。对此,他在该文的开头便交代了写作动机:“我早 就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 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
      1. 唐朝晖:《不只是随便谈谈——访彭见明》,《文艺报>2003年11月18日"
        2. [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遍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 118 页。

        些是心理上的原因。当然,忧患意识与快乐意识、生理原因与心理原因 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独特的审美发现
        创作动机的发生和表现,同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发现有密切关系。 创作主体的心理场如同一部雷达,它能迅捷捕捉生活信息,并把此放 大、延长、变形。可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窥一斑 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黑格尔曾经指出,'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 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 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①这里 所说的“资禀和敏感”就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发现力。而这种发现力应该 是独特的、超常的。它能够见微知著,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寻出不 寻常的东西来。茹志鹃说:“从生活当中得来的某些具体形象,经过思 索后”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这一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越多便越具有个 性,越有特点,也就越好。”②王蒙也说:“敏锐的目光,敏锐的感觉,更主 要的,是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对生活中的色彩, 旋律,推移,振荡,交错,消融;对生活的每一个声息,每一个提示都要有 足够的敏感。要捕捉得住这种感觉,每当这种感觉攫住了你的心的时 候(不论这种感觉是苦的还是甜的),你都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微带神秘 和某种恐怖的预感:一篇新作又要诞生了。”③如福楼拜创作《罪与罚》 的动机缘起于一宗曾轰动一时的案件:1848年,法国里昂附近有一位 乡村医生名叫德拉马尔,是福楼拜父亲的一个学生。他娶了一个年轻 漂亮而又浪漫的妻子古杜瑞耶。她嗜好小说,追求精神刺激,生活奢侈 而想入非非。最后,爱情上受到挫折,经济上债台高筑,走投无路,被迫 服毒自杀,身后留下了一个女儿。不久,她的丈夫德拉马尔也自杀了。 这个故事刺激了福楼拜,从这个家庭悲剧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了其中蕴 含的社会意义。他注入了深刻的意蕴,使其具有了典型意义,成为揭露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7页。
       2. 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的创作及其他》,见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谈创 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3.王蒙:《谈触发》,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7页。
第二帝国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庸俗、空虚、腐朽的现实主义伟大作品。这 种观察力只有独具特色,才能使作品独具魅力。
        这种发现有赖于创作主体的“第六感官”和审美心理定势,与创作 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也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刺激在不同创作 主体的心里可以产生和诱发不同的创作动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