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探讨了创作动机内部相辅相成、双向对应的辩证关系,下面我 们研究创作动机的簇群机制。我们认为,任何创作动机的产生都不是 由于单一的原因,尽管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或为主要的进展趋向, 但它们都产生于一个动机簇群,紧密包容,互为动力。对动机簇群可以 这样进行分类:
(一)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性创作动机
克罗切菲尔德曾将创作动机分为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性创作动 机,并明确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对于外部性动机,他是这样界定的:
人可以被诸如金钱之类物质或者职业上进之类的需要驱动而 从事创造。他可以受地位或者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驱使。他可以受 自我提高或者自我保护的需要驱使。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特定需 要同特定的创造性工作固有特征之间仅仅具有外部的和强制的关 系。达到创造性的解决是完成某个较远目标的手段,它本身不是 目的。我们可以将这种状态叫做创造性思维外部的、沉浸于自我
的动机。① 这种外部性创作动机是“被诸如金钱之类物质或者职业上进之类的需 要驱动"而产生的。克罗切菲尔德认为,外部性创作动机“是一种屈从 性的创作动机气 他指出:“屈从于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 程不相谐调的动机。”②同时他还指出了屈从于压力而产生的“沉浸于 自我的动机",有损害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弊端:
外界的屈从压力和内部的屈从强制,引起了问题解决者外部 的、陷入非我的动机。他的主要努力,常常变成直接指向于为团体 所接受和所赞赏的目标,以及避免被抛弃和被惩罚的目标。解决 问题本身变成次要的东西,他沉浸于工作的动机在衰减。由于对 工作以外的目标,尤其是对该情境潜在的威胁表现出焦虑时,他的 认知过程就变得不灵活,他的洞察力就变得不敏锐。③
这种外部情境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有很大的牵制性。也就是说,创 作动机随时都可能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和牵制。这对创作主体的负面 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正如桑塔耶纳所说:
人往往屈从于大地的吝啬和上苍的不仁,正如他屈从于某个 主人或某种制度一样。当他的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逃避痛苦和死 亡之时,当他一切行动都受到外界的强制,而没有喘息之余地,没 有余力来作自由消遣之时,他就是一个奴隶。④
1.[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M2页。
2.[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3.[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4.[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池莉在谈到她的创作动机时也曾坦率地说过一段话:“我以前的创 作一直处于匆忙状态,面临着工作问题,个人问题等,没有时间坐下来 很仔细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通常是手头没有钱就坐下来写,这是很 不严肃不认真的。"显然,这种为生活而写作的创作动机不会使作家达 到创作的高峰状态。这就是说,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是不自由和受制约的。克罗切菲尔德虽然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外部性创 作动机的实质,但也有其局限性:外部性的创作动机也不都是对创作主 体起负面作用,有的对创作主体也可以起到积极和进步的促进作用。 如为了人类和民族的利益等这些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创作动机就是 如此。
克罗切菲尔德还指出了内部性动机的本质意义:
截然不同的是这样一种动机:它务必获得创造性解决本身的 内在价值。这时,问题出现于人的自身,人受问题“感染",不得不 沉浸在问题之中,并且,因为获得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创造者会“愉 快地保持着……创造性的人也可以为了纯粹是萌发于自身内 部的爱好而发明一种新的方法,绘制一幅图画或者构造一种科学 理论……于是,这是这样一种动机,在这样动机中,创造性活动是 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内 在的、沉浸于工作的动机。①
他认为内部性动机是张扬个性、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性的动机。而这种 创造性活动的创作动机是萌发于自身内部的爱好"而希望达到较长远 目的的一种动机。“在内部动机中,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在 这里,克罗切菲尔德以屈从性和创造性为界限指出了内外两种创作动 机实质的不同。
1.[美]特丽萨• M・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但我们应该看到,创作动机簇群中的外部性创作动机和内部性创 作动机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任何创作主体都是在强烈的内部性创 作动机的促使下进行创作的,但同时又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 而产生外部性创作动机,这样,外部性创作动机与内部性创作动机就形 成一个动机簇群,它们紧密包容又相互影响。
鲁迅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动机:
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 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 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
鲁迅的创作动机就做到了外部性与内部性很好地结合。他的“创作动 机在疗救社会,那是饱含了疗救自己在内的''②。
有时外部性动机和内部性动机会发生抵犒和排斥。如赵树理立志 要做一个“文摊文学家气 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 铜版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一 个文摊文学家,这就是我的志愿。"③他写出了许多“问题小说。”他说, “我的小说,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 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时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 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④这些话表明了赵树理的创作 动机就是解决农民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可视为他的内部性创作动 机。但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产生的“中间人物"显然与大唱英雄赞歌的 时代的外部性社会动机的要求格格不入。尽管赵树理竭力调整和改变
1.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512 页。
2.林贤治:《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3.李普:《赵树理印象记》,《长江文艺》创刊号,1949年6月号。
4.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火花M959年6月号。
自己的心向一内部性创作动机,以与外部性动机契合。致。但“凭以 前对农村的老印象,是仍写不出好的东西来的"①。可见,赵树理的内 部性动机与外部性动机总是不能很好地和谐,以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与主流话语脱节,一直在''创作上没有写出英雄来气他的作品也一步 步被政治意识形态排除在经典之外,走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有的 创作主体的外部性创作动机和内部性创作动机则能很好地融合、相互 促进,实现创作目的。如同是“山药蛋”派作家的马峰在创作中就能将 二者统一起来,因此,创作出了符合时代要求,同时也符合自己审美理 想的作品。对于农民,他认为“有义务热情歌颂他们不朽的功绩,也有 责任帮助消除多年来封建思想、旧习惯势力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②。 “文学作品应该是唤起人民的改革意识,鼓起人民改革的勇气,成为两 个文明建设的'催生婆'。“③马峰始终以“歌颂”作为自己创作的“主 调'',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服务于社会形势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审 美需要。他的外部性创作动机与内部性创作动机显然是紧密地融合了 在一起。再如路遥的创作动机,从个人的内部性的角度讲,是用文学手 段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外部性的创作动机讲,则是献身于伟大的文 学事业,或者说,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神圣的文学殿堂。他不止一次地这 样说:“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④为了“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⑤, “你要么超越这个极限,要么你猝然倒下。”⑥就这样,他在精神上获得 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断绝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风 餐露宿一步一磕向心中的圣地走去。因而他“有一种急不可待投入灾 难的冲动”⑦。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
1.《赵树理文集》第四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3页。
2.马峰:《中国农民与文学作品》,见《马峰文集》第八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 179 页。
3.马峰:《答〈黄河〉记者问》,见《马峰文集》第八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 页。
4.《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5.《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6.《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7.《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无怨无悔的牺牲。”①只有 从他献身于伟大的文学事业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路遥那种 以生命为代价来践行理想的牺牲精神和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一个作家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和存在方式。
根据克罗切菲尔德的说法,我们还可以把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 性创作动机称为“自我的动机"和“非我的动机”。
(二)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
动机簇群的形成与创作主体的需要有密切关系。根据创作主体的 心理结构层面,根据意识的隐显和沉浮的程度,可以把动机簇群中的动 机分为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由于创作动机的构成具有 复杂性,所以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显明,有 的隐蔽;有的外露,有的潜伏。尤其是具有无意识特点的潜隐式的创作 动机,常常在一个较长的时段蛰伏、隐蔽着,捲置长久而悄无声息,只有 受到外界刺激的激发,才会由无意识或潜意识攀升为显意识,成为明晰 性创作动机。明晰性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十分清晰明确显露的创作 动机。如从维熙创作《北国草》的动机就十分明确:“我把这本书奉献给 他们(指青年们),把五十年代青年的精神接力棒举给他们,是希望他们 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五十年代的一辈人。”②古华创作《芙蓉镇》“为的是 消除'左'的影响,促进改革的进步,以图对'四化'伟业有所裨益''③。
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潜 隐性创作动机最终还是要以明晰性创作动机的形式出现。潜隐性创作 动机潜伏隐蔽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事物缺乏理性意义而没有社会性, 有的因为事物偶尔显现无法与现实相连而缺乏广泛性,有的因为创作 主体感情一时冲动产生了创作动机,但不久情绪又平复因而被擀置,经 过很长时间后再被其他外界事物或媒介激发才成为十分明确的创作动 机。如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种情况。一天,托尔斯 泰头脑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形象。他是这样描述的:
1.《'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2.从维熙:《讴歌青年拓荒者》,《北京晚报》1983年6月30日。
3.古华:《森林鸟族启示录》,《芙蓉M982年第6期。
那回也和现在一样,是在午饭后,我躺在一张沙发上,抽着烟。 当时是在沉思,还是和瞌睡作斗争,现在记不清了。忽然间在我眼 前闪现出一双贵夫人的裸露着的臂肘,我不由自主地凝视着这个 幻象。又出现了肩膀、颈项,最后是一个完整的穿着浴衣的美女子 的形象,好像在用她那忧郁的目光恳求式地凝望着我。幻象消失 了,但我已经不能再摆脱这个印象,它白天黑夜追逐着我,我应该 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开始的。①
这是托尔斯泰最早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动机。他的脑海中为 什么会出现这个美女的幻象呢?主要是由他头脑中有过一面之交的普 希金的女儿的形象和他曾目睹过一个朋友自杀而死的姐姐的形象聚合 而成的。她们的外貌、性格乃至命运引起了作家的深切注意和思考,在 他的心目中化合成了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产生了把她创作为一个人物 画像的创作动机。很显然,这个创作动机社会意义是不大的,与后来规 模宏大、内容复杂、包蕴和涉及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道德 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哲学问题等重要问题的史诗般的巨著《安 娜-卡列尼娜》有天壤之别。这个创作动机后来被作者淡化甚至摟置起 来。在时隔3年之后,才又明晰起来,托尔斯泰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昨 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像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 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 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 围。"②托尔斯泰创作动机在心头潜伏、萦绕了 3年之后,才变成了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显明动机。在为时4年的写作中,他呕心沥血、肄精 竭虑,终于创作出了这部被列宁誉为“无与伦比俄国生活的图画”,“世界文 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③的伟大作品。
1.[苏」康-洛穆诺夫:《托尔斯泰传》,李桅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93页。
2. 同①。
3.[苏]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369-370页。
(一)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性创作动机
克罗切菲尔德曾将创作动机分为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性创作动 机,并明确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对于外部性动机,他是这样界定的:
人可以被诸如金钱之类物质或者职业上进之类的需要驱动而 从事创造。他可以受地位或者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驱使。他可以受 自我提高或者自我保护的需要驱使。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特定需 要同特定的创造性工作固有特征之间仅仅具有外部的和强制的关 系。达到创造性的解决是完成某个较远目标的手段,它本身不是 目的。我们可以将这种状态叫做创造性思维外部的、沉浸于自我
的动机。① 这种外部性创作动机是“被诸如金钱之类物质或者职业上进之类的需 要驱动"而产生的。克罗切菲尔德认为,外部性创作动机“是一种屈从 性的创作动机气 他指出:“屈从于压力,会在人身上诱发各种与创造过 程不相谐调的动机。”②同时他还指出了屈从于压力而产生的“沉浸于 自我的动机",有损害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弊端:
外界的屈从压力和内部的屈从强制,引起了问题解决者外部 的、陷入非我的动机。他的主要努力,常常变成直接指向于为团体 所接受和所赞赏的目标,以及避免被抛弃和被惩罚的目标。解决 问题本身变成次要的东西,他沉浸于工作的动机在衰减。由于对 工作以外的目标,尤其是对该情境潜在的威胁表现出焦虑时,他的 认知过程就变得不灵活,他的洞察力就变得不敏锐。③
这种外部情境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有很大的牵制性。也就是说,创 作动机随时都可能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和牵制。这对创作主体的负面 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这正如桑塔耶纳所说:
人往往屈从于大地的吝啬和上苍的不仁,正如他屈从于某个 主人或某种制度一样。当他的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逃避痛苦和死 亡之时,当他一切行动都受到外界的强制,而没有喘息之余地,没 有余力来作自由消遣之时,他就是一个奴隶。④
1.[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M2页。
2.[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3.[美]特丽萨・M •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4.[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池莉在谈到她的创作动机时也曾坦率地说过一段话:“我以前的创 作一直处于匆忙状态,面临着工作问题,个人问题等,没有时间坐下来 很仔细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通常是手头没有钱就坐下来写,这是很 不严肃不认真的。"显然,这种为生活而写作的创作动机不会使作家达 到创作的高峰状态。这就是说,为了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是不自由和受制约的。克罗切菲尔德虽然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外部性创 作动机的实质,但也有其局限性:外部性的创作动机也不都是对创作主 体起负面作用,有的对创作主体也可以起到积极和进步的促进作用。 如为了人类和民族的利益等这些外部因素而产生的创作动机就是 如此。
克罗切菲尔德还指出了内部性动机的本质意义:
截然不同的是这样一种动机:它务必获得创造性解决本身的 内在价值。这时,问题出现于人的自身,人受问题“感染",不得不 沉浸在问题之中,并且,因为获得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创造者会“愉 快地保持着……创造性的人也可以为了纯粹是萌发于自身内 部的爱好而发明一种新的方法,绘制一幅图画或者构造一种科学 理论……于是,这是这样一种动机,在这样动机中,创造性活动是 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内 在的、沉浸于工作的动机。①
他认为内部性动机是张扬个性、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性的动机。而这种 创造性活动的创作动机是萌发于自身内部的爱好"而希望达到较长远 目的的一种动机。“在内部动机中,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在 这里,克罗切菲尔德以屈从性和创造性为界限指出了内外两种创作动 机实质的不同。
1.[美]特丽萨• M・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文新华、胡文滨编译,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113页。
但我们应该看到,创作动机簇群中的外部性创作动机和内部性创 作动机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任何创作主体都是在强烈的内部性创 作动机的促使下进行创作的,但同时又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 而产生外部性创作动机,这样,外部性创作动机与内部性创作动机就形 成一个动机簇群,它们紧密包容又相互影响。
鲁迅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动机:
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 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 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
鲁迅的创作动机就做到了外部性与内部性很好地结合。他的“创作动 机在疗救社会,那是饱含了疗救自己在内的''②。
有时外部性动机和内部性动机会发生抵犒和排斥。如赵树理立志 要做一个“文摊文学家气 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 铜版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一 个文摊文学家,这就是我的志愿。"③他写出了许多“问题小说。”他说, “我的小说,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 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时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 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④这些话表明了赵树理的创作 动机就是解决农民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可视为他的内部性创作动 机。但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产生的“中间人物"显然与大唱英雄赞歌的 时代的外部性社会动机的要求格格不入。尽管赵树理竭力调整和改变
1.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512 页。
2.林贤治:《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3.李普:《赵树理印象记》,《长江文艺》创刊号,1949年6月号。
4.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火花M959年6月号。
自己的心向一内部性创作动机,以与外部性动机契合。致。但“凭以 前对农村的老印象,是仍写不出好的东西来的"①。可见,赵树理的内 部性动机与外部性动机总是不能很好地和谐,以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与主流话语脱节,一直在''创作上没有写出英雄来气他的作品也一步 步被政治意识形态排除在经典之外,走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有的 创作主体的外部性创作动机和内部性创作动机则能很好地融合、相互 促进,实现创作目的。如同是“山药蛋”派作家的马峰在创作中就能将 二者统一起来,因此,创作出了符合时代要求,同时也符合自己审美理 想的作品。对于农民,他认为“有义务热情歌颂他们不朽的功绩,也有 责任帮助消除多年来封建思想、旧习惯势力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②。 “文学作品应该是唤起人民的改革意识,鼓起人民改革的勇气,成为两 个文明建设的'催生婆'。“③马峰始终以“歌颂”作为自己创作的“主 调'',自觉地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服务于社会形势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审 美需要。他的外部性创作动机与内部性创作动机显然是紧密地融合了 在一起。再如路遥的创作动机,从个人的内部性的角度讲,是用文学手 段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外部性的创作动机讲,则是献身于伟大的文 学事业,或者说,用自己的生命去殉神圣的文学殿堂。他不止一次地这 样说:“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④为了“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⑤, “你要么超越这个极限,要么你猝然倒下。”⑥就这样,他在精神上获得 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断绝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风 餐露宿一步一磕向心中的圣地走去。因而他“有一种急不可待投入灾 难的冲动”⑦。这正如他自己所说:“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
1.《赵树理文集》第四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3页。
2.马峰:《中国农民与文学作品》,见《马峰文集》第八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 179 页。
3.马峰:《答〈黄河〉记者问》,见《马峰文集》第八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 页。
4.《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5.《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6.《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7.《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无怨无悔的牺牲。”①只有 从他献身于伟大的文学事业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路遥那种 以生命为代价来践行理想的牺牲精神和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一个作家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和存在方式。
根据克罗切菲尔德的说法,我们还可以把内部性创作动机和外部 性创作动机称为“自我的动机"和“非我的动机”。
(二)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
动机簇群的形成与创作主体的需要有密切关系。根据创作主体的 心理结构层面,根据意识的隐显和沉浮的程度,可以把动机簇群中的动 机分为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由于创作动机的构成具有 复杂性,所以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显明,有 的隐蔽;有的外露,有的潜伏。尤其是具有无意识特点的潜隐式的创作 动机,常常在一个较长的时段蛰伏、隐蔽着,捲置长久而悄无声息,只有 受到外界刺激的激发,才会由无意识或潜意识攀升为显意识,成为明晰 性创作动机。明晰性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十分清晰明确显露的创作 动机。如从维熙创作《北国草》的动机就十分明确:“我把这本书奉献给 他们(指青年们),把五十年代青年的精神接力棒举给他们,是希望他们 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五十年代的一辈人。”②古华创作《芙蓉镇》“为的是 消除'左'的影响,促进改革的进步,以图对'四化'伟业有所裨益''③。
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潜 隐性创作动机最终还是要以明晰性创作动机的形式出现。潜隐性创作 动机潜伏隐蔽的原因很多,有的因为事物缺乏理性意义而没有社会性, 有的因为事物偶尔显现无法与现实相连而缺乏广泛性,有的因为创作 主体感情一时冲动产生了创作动机,但不久情绪又平复因而被擀置,经 过很长时间后再被其他外界事物或媒介激发才成为十分明确的创作动 机。如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种情况。一天,托尔斯 泰头脑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形象。他是这样描述的:
1.《'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2.从维熙:《讴歌青年拓荒者》,《北京晚报》1983年6月30日。
3.古华:《森林鸟族启示录》,《芙蓉M982年第6期。
那回也和现在一样,是在午饭后,我躺在一张沙发上,抽着烟。 当时是在沉思,还是和瞌睡作斗争,现在记不清了。忽然间在我眼 前闪现出一双贵夫人的裸露着的臂肘,我不由自主地凝视着这个 幻象。又出现了肩膀、颈项,最后是一个完整的穿着浴衣的美女子 的形象,好像在用她那忧郁的目光恳求式地凝望着我。幻象消失 了,但我已经不能再摆脱这个印象,它白天黑夜追逐着我,我应该 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开始的。①
这是托尔斯泰最早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动机。他的脑海中为 什么会出现这个美女的幻象呢?主要是由他头脑中有过一面之交的普 希金的女儿的形象和他曾目睹过一个朋友自杀而死的姐姐的形象聚合 而成的。她们的外貌、性格乃至命运引起了作家的深切注意和思考,在 他的心目中化合成了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产生了把她创作为一个人物 画像的创作动机。很显然,这个创作动机社会意义是不大的,与后来规 模宏大、内容复杂、包蕴和涉及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道德 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哲学问题等重要问题的史诗般的巨著《安 娜-卡列尼娜》有天壤之别。这个创作动机后来被作者淡化甚至摟置起 来。在时隔3年之后,才又明晰起来,托尔斯泰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昨 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像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 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 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 围。"②托尔斯泰创作动机在心头潜伏、萦绕了 3年之后,才变成了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显明动机。在为时4年的写作中,他呕心沥血、肄精 竭虑,终于创作出了这部被列宁誉为“无与伦比俄国生活的图画”,“世界文 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③的伟大作品。
1.[苏」康-洛穆诺夫:《托尔斯泰传》,李桅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93页。
2. 同①。
3.[苏]列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369-370页。
潜隐性创作动机也常常不被人所知,而却暗中起着制控和左右创 作主体的巨大作用。创作主体似乎没了自我,在一种茫然不知的朦胧 状态中创作。普希金没有想到《欧根-奥涅金》中的达吉雅娜会嫁给一 个年龄比她大得多的贵族。他对他的一个朋友说:“你想想看,达吉雅 娜跟我开了一个大的玩笑。她居然结婚了。我可万万没料到她会这 样。''托尔斯泰最初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动机是想把主人公写成一 个放荡下贱的淫妇,结果却把她写成了一个不能忍受庸俗生活,渴望追 求真挚爱情的女性。歌德创作《浮士德》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雅 利安民族集体代言人的角色,也没有为这个民族说话的创作动机,事实 上却扮演了这个代言人的角色。正如荣格所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 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就是潜隐性创作动机促成和决定了歌 德的创作动机。这种创作动机似乎永远是隐伏和遮蔽着的,创作主体 是永远不可能明晰的,只是因为后来的评论者进行了归结,我们才得以 明了。创作动机被隐藏、遮蔽的原因很多,可以追究到民族的集体无意 识、原型意象以及潜意识的本能欲望等等。弗洛伊德的创作动机理论 对这种潜隐性创作动机产生根源的解释似乎更有些道理。关于茅盾的 《子夜》的创作动机历来说法不一,更多的评论者是从作品的社会性或 曰外在性去考证,但姜文认为《子夜》的创作动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 态系统。因此他设计出了一个《子夜》的动机模型假说,认为这个动机 群包括分属不同层面的动机系列:一是显层面的探求——参与动机簇, 以概括茅盾探求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的志愿。二是次显层面的 成就动机簇。这两个层面都可以视为明晰性创作动机。三是作者没有 充分意识到的自呈动机簇,即潜隐性创作动机。他指出,《子夜》的创作 动机决不只是某个现成的政治判断,它的构成要素非常丰富、复杂,无 一不打上茅盾的个人心态和当时社会历史的印迹。各要素之间充满矛 盾冲突,以特定方式和形态融合在多级分支的总体结构中,通过整个系 统的总体联系发挥作用,正是这种多重动因给创作动机带来了复杂 效应。①
1. 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原因》,《文学评论M991年第1期。
可见,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本身是由生活的明晰和 潜隐造成的,同时也源自创作主体创作心理的明晰与复杂程度。正是 客观事物和主体心态的明晰与潜隐造成了创作动机的明晰与潜隐。
(三)趋同性创作动机和背逆性创作动机
动机簇群中的子动机因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产生,这些子动机簇群 拥在一起,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在这种既集结又冲突的情境中,产生 了与创作主体审美需要相吻合的趋同性创作动机和与创作主体审美需 要相背离的背逆性创作动机。
趋同性创作动机多具有正面效用,即它符合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 和审美理想。趋同性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有时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 两个甚至多个,这些子动机大都表现出与创作主体相一致的价值趋向。 如路遥创作《人生》等作品的动机是“为那些艰辛地生活着的广大的'农 村人'而写作,为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青年人而写作 他说:“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对中国农民的 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 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的大欢乐。,,①路遥在为底层弱势 群体写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写作。因为:一方面,他原来也是 这些人中的一员,借此也要写出自己的人生和意愿;另一方面,他还要 借此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用文学提升自己,确立自己。再如周梅 森,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认为这是一 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他说:
作家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作家应思考民族的命运,作家必 须思考民族的命运,作家必须是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一 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思考民族命运的作家是 不称职的,作家应该对自己的读者、自己的民族负责。……改革开 放给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我
1.李建军:《文学为谁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10周年而作》,《南方文坛》 2002年第6期。
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我们作家表现的东西实在 太多、太丰富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时代,为创造了这个 时代奇迹的伟大人民献上我们的心曲。①
这就是他的创作动机。正是在这样的动机驱动下,他创作出了《人间正 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等深刻反映当代政治体制改 革的长篇小说,给当下的社会以极大的冲击,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 当然,这里不仅仅包蕴国家、民族、时代整体的要求,也体现着作家自己 的利益要求,这几种动机都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就是说,这几种动机 既符合作家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
背逆性创作动机具有负,面效用,即与作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 相背离。当这种创作动机在动机簇群中占主导时,就会表现出背逆性 创作动机。背逆性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有时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两 个甚至是多个。如齐白石从小家贫,为生活所迫,他想靠画画赚钱解 贫,但又为自己的良心道德所谴责。这样,他就产生了两个背逆性的创 作动机:一是为生活无计而不得不作画,这就必然降低艺术的品位;二 是为了卖高价就要卖给高官显贵,这就必然玷污自己的良心。要避开 金钱,避开官府,他只好选择了第三条路,在一些朋友熟人求画时要一 些润笔费。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也不会使自己的名声受损。 再如浩然的《西沙儿女》也是在一种不正确动机的驱使下创作的,这显 然是受当时的政治高压所迫,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名利动机的驱使。这 与他一贯的审美需求是背逆的。再如,巴尔扎克、杰克・伦敦早年因家 庭贫困而不得不拼命写作,其创作动机也是捞取金钱,这与他们的审美 理想也是相悖的。当下一些原来写严肃文学的作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 冲击下,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进行“下半身”写作和歪曲经典文学的“戏 说”,靠庸俗的色相和笑料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这与其审美需求和 审美理想也是不和谐的。
1. 刘顚:《作家必须是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访作家周梅森》,《文艺报-文学周 刊》2001年10月30日。
(四)有意识创作动机与无意识创作动机
S •阿瑞提说:动机簇群“是几种动机混在一起的,其中有些是有 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某一方面或许占有优势"。①在动机簇群中, 有意识创作动机和无意识创作动机是紧密地包容在一起的。这正如布 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讲的:
一天晚上……在我睡着之前……一个相当奇特的句子出现在 我的脑海里。……好像是“有个入被窗子切成两半"……随之而来 的,是模糊的视觉形象:一个人被窗子垂直地从中切成两段。无 疑,我所见的只是一个人探身出窗外的景象在空间中的再造。但 这扇窗随着人也有了变化,我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罕见的 意象,我当即想把它构成诗。我刚打定这主意,一连串的句子就连 翩而来
在舒舒服服坐定之后,准备好纸笔,便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于 思想本身,让思想尽可能处于被动或接受的状态。忘掉你的天赋, 你的才华,忘掉其他所有人的才能……要写得快,没有预定的题 目,快得使你记不起自己写了什么,也顾不.到把已经写成的重新读 一遍。第一句自发地来到了,真理这样的催逼着人,以致每过一秒 钟,就有一个不为我们意识所知的句子喊出声来,要求别人听见 ……尽情写下去吧。完全信托给去之不竭的造化的低语。②
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渗透和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创作。
这也正如列昂捷夫所说:
与目的不同,动机是不能为主体所现实地意识到的:当我们进 行某些行动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推动着它们的 动机的。诚然,我们不能举出这些行动的理由,但是,理由本身决
1. [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2.转引自陈晋:《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4一 195 页。
不会总是指出这些行动的真实动机的。
但是动机是是不能脱离意识的。甚至当意识不到动机的时 候,即当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是什么推动着他去完成某些行动的 时候,动机仍然会找到自己的心理反映,只是以特殊的形式——以 行动的情绪色彩的形式。①
有时创作动机是以无意识为主要显露层面。无意识创作动机即没 有被创作主体意识到但却在暗中起着推动和整合作用的动机。形成这 种动机的力量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作为艺术构思的一个广阔而又深 隐、活跃而又悄然的巨大心理层,对创作动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创作主体无法察觉和意识它,但它却在制 控、左右着动机的产生。不过在创作动机的形成中,连创作主体都无法 预料它的存在。正如茨威格所说: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 “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于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 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视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②无意识是 处于创作主体意识之下、有巨大活动能力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 意识层的一种心理能量,它在创作主体没有明显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 起着动机作用。但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已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 学创造过程之中。
在创作动机的产生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补益、相互整合 的。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无意识有在暗中组合材料的功能,它能为意识 提供大量的意向材料;其二是意识能导引和规整无意识的走向。无意 识的“无意”状态总是要靠意识指引来引发创作动机,靠意识强有力地 控制着方向。意识在创作动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和主导的作用, 无意识则在深层的遮蔽中发挥着巨大的效能,甚至能在创作主体没有 察觉的情况下改变原创作动机。如高晓声创作《李顺大造屋》的最初动
1. [苏]阿•尼-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李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第1.页。
2.[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艺术创作的秘密》,高中甫译,见《波佩的面纱——日内 瓦选派文论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1. 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原因》,《文学评论M991年第1期。
可见,明晰性创作动机和潜隐性创作动机本身是由生活的明晰和 潜隐造成的,同时也源自创作主体创作心理的明晰与复杂程度。正是 客观事物和主体心态的明晰与潜隐造成了创作动机的明晰与潜隐。
(三)趋同性创作动机和背逆性创作动机
动机簇群中的子动机因各种不同的需要而产生,这些子动机簇群 拥在一起,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在这种既集结又冲突的情境中,产生 了与创作主体审美需要相吻合的趋同性创作动机和与创作主体审美需 要相背离的背逆性创作动机。
趋同性创作动机多具有正面效用,即它符合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 和审美理想。趋同性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有时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 两个甚至多个,这些子动机大都表现出与创作主体相一致的价值趋向。 如路遥创作《人生》等作品的动机是“为那些艰辛地生活着的广大的'农 村人'而写作,为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青年人而写作 他说:“作为正统的农民的儿子,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对中国农民的 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地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 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的大欢乐。,,①路遥在为底层弱势 群体写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写作。因为:一方面,他原来也是 这些人中的一员,借此也要写出自己的人生和意愿;另一方面,他还要 借此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用文学提升自己,确立自己。再如周梅 森,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认为这是一 个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他说:
作家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作家应思考民族的命运,作家必 须思考民族的命运,作家必须是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一 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思考民族命运的作家是 不称职的,作家应该对自己的读者、自己的民族负责。……改革开 放给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我
1.李建军:《文学为谁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10周年而作》,《南方文坛》 2002年第6期。
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我们作家表现的东西实在 太多、太丰富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时代,为创造了这个 时代奇迹的伟大人民献上我们的心曲。①
这就是他的创作动机。正是在这样的动机驱动下,他创作出了《人间正 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等深刻反映当代政治体制改 革的长篇小说,给当下的社会以极大的冲击,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 当然,这里不仅仅包蕴国家、民族、时代整体的要求,也体现着作家自己 的利益要求,这几种动机都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就是说,这几种动机 既符合作家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
背逆性创作动机具有负,面效用,即与作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 相背离。当这种创作动机在动机簇群中占主导时,就会表现出背逆性 创作动机。背逆性创作动机中的子动机有时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两 个甚至是多个。如齐白石从小家贫,为生活所迫,他想靠画画赚钱解 贫,但又为自己的良心道德所谴责。这样,他就产生了两个背逆性的创 作动机:一是为生活无计而不得不作画,这就必然降低艺术的品位;二 是为了卖高价就要卖给高官显贵,这就必然玷污自己的良心。要避开 金钱,避开官府,他只好选择了第三条路,在一些朋友熟人求画时要一 些润笔费。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也不会使自己的名声受损。 再如浩然的《西沙儿女》也是在一种不正确动机的驱使下创作的,这显 然是受当时的政治高压所迫,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名利动机的驱使。这 与他一贯的审美需求是背逆的。再如,巴尔扎克、杰克・伦敦早年因家 庭贫困而不得不拼命写作,其创作动机也是捞取金钱,这与他们的审美 理想也是相悖的。当下一些原来写严肃文学的作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 冲击下,禁不住金钱的诱惑,进行“下半身”写作和歪曲经典文学的“戏 说”,靠庸俗的色相和笑料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这与其审美需求和 审美理想也是不和谐的。
1. 刘顚:《作家必须是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访作家周梅森》,《文艺报-文学周 刊》2001年10月30日。
(四)有意识创作动机与无意识创作动机
S •阿瑞提说:动机簇群“是几种动机混在一起的,其中有些是有 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某一方面或许占有优势"。①在动机簇群中, 有意识创作动机和无意识创作动机是紧密地包容在一起的。这正如布 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讲的:
一天晚上……在我睡着之前……一个相当奇特的句子出现在 我的脑海里。……好像是“有个入被窗子切成两半"……随之而来 的,是模糊的视觉形象:一个人被窗子垂直地从中切成两段。无 疑,我所见的只是一个人探身出窗外的景象在空间中的再造。但 这扇窗随着人也有了变化,我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罕见的 意象,我当即想把它构成诗。我刚打定这主意,一连串的句子就连 翩而来
在舒舒服服坐定之后,准备好纸笔,便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于 思想本身,让思想尽可能处于被动或接受的状态。忘掉你的天赋, 你的才华,忘掉其他所有人的才能……要写得快,没有预定的题 目,快得使你记不起自己写了什么,也顾不.到把已经写成的重新读 一遍。第一句自发地来到了,真理这样的催逼着人,以致每过一秒 钟,就有一个不为我们意识所知的句子喊出声来,要求别人听见 ……尽情写下去吧。完全信托给去之不竭的造化的低语。②
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渗透和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创作。
这也正如列昂捷夫所说:
与目的不同,动机是不能为主体所现实地意识到的:当我们进 行某些行动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推动着它们的 动机的。诚然,我们不能举出这些行动的理由,但是,理由本身决
1. [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2.转引自陈晋:《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4一 195 页。
不会总是指出这些行动的真实动机的。
但是动机是是不能脱离意识的。甚至当意识不到动机的时 候,即当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是什么推动着他去完成某些行动的 时候,动机仍然会找到自己的心理反映,只是以特殊的形式——以 行动的情绪色彩的形式。①
有时创作动机是以无意识为主要显露层面。无意识创作动机即没 有被创作主体意识到但却在暗中起着推动和整合作用的动机。形成这 种动机的力量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作为艺术构思的一个广阔而又深 隐、活跃而又悄然的巨大心理层,对创作动机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创作主体无法察觉和意识它,但它却在制 控、左右着动机的产生。不过在创作动机的形成中,连创作主体都无法 预料它的存在。正如茨威格所说: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心的进程。 “它在每一种单一的情况之下都是处于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诞生 一样,是一种不可窥视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秘。”②无意识是 处于创作主体意识之下、有巨大活动能力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 意识层的一种心理能量,它在创作主体没有明显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 起着动机作用。但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已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 学创造过程之中。
在创作动机的产生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补益、相互整合 的。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无意识有在暗中组合材料的功能,它能为意识 提供大量的意向材料;其二是意识能导引和规整无意识的走向。无意 识的“无意”状态总是要靠意识指引来引发创作动机,靠意识强有力地 控制着方向。意识在创作动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和主导的作用, 无意识则在深层的遮蔽中发挥着巨大的效能,甚至能在创作主体没有 察觉的情况下改变原创作动机。如高晓声创作《李顺大造屋》的最初动
1. [苏]阿•尼-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李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第1.页。
2.[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艺术创作的秘密》,高中甫译,见《波佩的面纱——日内 瓦选派文论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机是“想写农民造屋的需要和困难,通过这种困难写出农民的善良、俭 朴和坚韧的性格气 可是到了后来,这一动机却在写作中发生了变化, 动机和主旨都与作家的预想有了很大的差异,写成了“错误路线剥夺了 农民在正确路线时期千辛万苦积蓄起来的造屋资金,任意挥霍浪费,把 农民的心血抛进了汪洋大海"。对此作者这样讲:“我没想到《李顺大造 屋》会写成那个样子,但生活却让它成了那个样子,生活在干预作者,作 者竟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①这就吿诉我们,作家意识中的动机 与作品表现出来的主旨的不同在于在生活基础上积淀起来的大量无意 识在暗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不为作者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 了动机的方向。叶兆言在被问到他创作《夜泊秦淮》的动机时说:“我常 常无法解释我为什么要写作。在写作之前,我只想倾诉,想表达。''②这 就是潜意识的作用。这种潜意识活动总是潜伏于意识之下,当进行创 作时则时隐时现地浮出意识的层面,成为显意识。可见,这种意识与潜 意识的交合互融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上可见,意识在动机产生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无意识在艺 术构思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 构思不可知论;不承认无意识.的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 化。总之,“意识到的动机和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 相互转化的,它们总和起来构成个性行为的动机。它们都是受社会生 活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的表现,,③。艺术创作动机是意识和 无意识的对立统一。
(五)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还可以分为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动机是 与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创作动机来自创作主体的不同需 要,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创作主体有物 质和精神的需要,自然也就有属于物质的和属于精神的创作动机。
1.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始末》,《雨花》1980年第7期。
2.周新民、叶兆言:《写作,就是反模仿——叶兆言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3 期,第27页。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从簇群机制的角度看,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二者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创作主体的精神需求和 物质需求是不能可分开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是文化和生物的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既是逐级递进的,也 是可以交叉和共容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创作动机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 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是紧密包容的。有的创作主体其创作动机的 发生与物质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如郑板桥在生活窘迫时,画竹是为了 维持生计,他把每一幅画都列出“润格",即明码标价。有人说巴尔扎克 的写作总有大段的景物描写,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稿 费。虽然如此,但创作动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种审美的需求,却不 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或生存而创作,那就不可 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来。即使不得不考虑生活或生存的需要,但一 个真正的艺术家,决不会丢弃自己的良心道德,为五斗米而折腰。如陀 斯妥耶夫斯基为了不因欠债而被投进监狱,不得不创作《赌徒》,但他又 不愿意为了还债而创作低劣的作品,于是便雇用了一个速记员,用了短 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写作。可见,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 也是一个紧密包容的簇群,创作主体的创作有时既是为了物质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精神的的需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成的结果,不是 哪一种因素独立而为。这些因素常常凝合纽结在一起,使我们分不出 是哪一种因素在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这些因素是互相联合而又对立, 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形成一种合力,为创作动机的 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上可见,意识在动机产生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无意识在艺 术构思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 构思不可知论;不承认无意识.的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 化。总之,“意识到的动机和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 相互转化的,它们总和起来构成个性行为的动机。它们都是受社会生 活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的表现,,③。艺术创作动机是意识和 无意识的对立统一。
(五)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还可以分为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动机是 与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创作动机来自创作主体的不同需 要,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创作主体有物 质和精神的需要,自然也就有属于物质的和属于精神的创作动机。
1.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始末》,《雨花》1980年第7期。
2.周新民、叶兆言:《写作,就是反模仿——叶兆言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3 期,第27页。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从簇群机制的角度看,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二者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创作主体的精神需求和 物质需求是不能可分开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是文化和生物的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既是逐级递进的,也 是可以交叉和共容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创作动机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 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是紧密包容的。有的创作主体其创作动机的 发生与物质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如郑板桥在生活窘迫时,画竹是为了 维持生计,他把每一幅画都列出“润格",即明码标价。有人说巴尔扎克 的写作总有大段的景物描写,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稿 费。虽然如此,但创作动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一种审美的需求,却不 同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或生存而创作,那就不可 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来。即使不得不考虑生活或生存的需要,但一 个真正的艺术家,决不会丢弃自己的良心道德,为五斗米而折腰。如陀 斯妥耶夫斯基为了不因欠债而被投进监狱,不得不创作《赌徒》,但他又 不愿意为了还债而创作低劣的作品,于是便雇用了一个速记员,用了短 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写作。可见,物质性创作动机和精神性创作动机 也是一个紧密包容的簇群,创作主体的创作有时既是为了物质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了精神的的需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成的结果,不是 哪一种因素独立而为。这些因素常常凝合纽结在一起,使我们分不出 是哪一种因素在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这些因素是互相联合而又对立, 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形成一种合力,为创作动机的 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