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美心理结构的根基是集体无意识,它制约着创作动机的产生
       审美心理结构的根基是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一部分是 从人类生活的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一部分则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 并积累下来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人 的审美经验都是由这种无意识决定的。荣格则认为是由“集体无意识 所决定"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渗透着人类实践中的理性成分,它兼有生 物性和社会性两种性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 平时不为意识所知,但却决定着人的审美活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广 阔而深厚的根基在于集体无意识。审美心理结构的“先验性類正是由集 体无意识决定的。因为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 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直接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身上。”“化起集体心理的汪洋大海来,个人心理只像一层表面的浪花而 已。而集体心理的强有力的因素则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 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①集体无意识制约着创 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创作动机的产生。在荣格看来,创作主体首 先是一个“集体”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产生 代表“集体”的创作动机。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笼罩下,任何伟大作品 的产生都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晶。正如荣格所分析 的,歌德《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精神是潜藏于所有德国人心灵深处的集 体无意识,也可以说是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精神范式和集体无意 识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创作动机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民 族、不同地域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精神 和鲁迅小说中的阿Q精神就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新时 期以来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新现实主义"等不同时 段的作家们,创作动机有很大的不同,而同一地域和同一文学现象中的作家们,其创作动机则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处于同一地域的“陕军” 中的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作家和河北“三驾马军”中的何申、谈歌、关 仁山的创作动机都有很强的相似性。
        再如对于非洲的音乐、舞蹈、绘画,我们的理解与非洲人不同,中国 传统的戏曲在欧洲人、非洲人看来也是异样的。这与民族(或种族)集 体无意识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所以,艺术不仅仅是创作动机的实现,而 且是传递社会历史意义和信息的载体,还是人类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 确证。
        1.[瑞士]荣格:《荣格著作集》第18卷,伦敦,1968年版,第183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