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童年经验与创作动机
一、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强大力・
一、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强大力・
童年是一个人终生难以忘怀的,而对创作主体来说,童年经验更是 他进入艺术殿堂的原动力。童年经验是创作主体在童年生活过程中所 获得的生命体验•它是创作主体初涉人世,通过感官对自然和社会认 识的结果,是最原始的生命体验。童年经验作为艺术创造原动力的生 命体验对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可以培养艺术创作所必备的 心理功能和素质,而且可以为创作提供素材体验的内容,并由此引发和 产生创作动机。中外文学史大量创作经验证明,作家们的写作往往与 其童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 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 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①
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作动机的重要力量。它 产生于创作主体对世界认知的初始,但却可以左右他们一生的创作。 他们的几乎所有文艺作品都可以从童年经验中找到痕迹。所以童年经 验对创作主体创作个性和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臧克家 的诗风具有朴实严谨的特点,这与他童年时期生活在农村,接受了农民 朴实、勤劳、淳厚的品德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又如沈从文曾在童年 时期上了一年的私塾。他认为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他一生性格与情 感的基础。他甚至认为,长大后不安于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一 切现成的东西都产生怀疑,常常为人生远景而澎湃这种性格的形成,都
1.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92页。
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对此,彭见明这样说:“童年的 记忆和感知几乎左右着作家的意识……只有儿时记住了的东西才是真 记住了,只有翻开儿时的记忆,才是最亲切的。"①同样,童年经验对创 作动机的产生也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 与作者的童年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应当追溯到童年时代去寻找想像 活动的踪迹。他这样描述创作动机发生的心理过程:.
精神活动是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 场合相关连的。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通常是儿时的事 情),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现在创造了 一种未来的情 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它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 作幻想,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的踪 迹。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联系在一起了,好像愿望作为一条线,把 它们三者联系起来。②
由于现实诱发事件的刺激激发了创作主体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于是产 生了表现“一种重大愿望”的创作动机。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创作 《百年孤独》是为了“给童年时期以来以某种方式触动了我的一切经验 以及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③。鲁迅在孤军奋战的时候,感到了巨大的 苦闷,便将这种苦闷转移到童年旧事中,创作了《社戏》、《故乡》、《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许多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冰心在谈到童年时这 样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 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 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且影响他的一生。”④可见,童年经验是筑就 艺术殿堂的基石,也是培养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如童年失爱于父母
1. 唐朝晖:《不只是随便谈谈——访彭见明》,《文艺报>2003年11月18日。
2.[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 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3.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1页。
4.冰心:《我的童年》,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的沉重心灵创伤使张爱玲逐渐形成一种孤寂冷漠的性格。她的父亲是 个典型的满清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饱受 西方文化熏陶的新派女性,陈腐的旧习气与全新的洋文化冲撞导致了 家庭的破碎。这样张爱玲自小便在深宅大院中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 几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家庭温暖。后来,张爱玲逃离了这个充满腐败 冷漠气息的旧家庭,再也没有回去过。正是这种痛苦的童年生活使张 爱玲几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心理,生成了害怕恐慌的心境 和自卑情结,从小积淀了其内在的否定性情绪。这种情绪鲜明地表现 在她的创作动机•中,这就决定了她以后的作品中对家庭的腐朽、落后、 专制、压迫的描写,对男女的欺骗、虚伪、病态的状摹,对人性的相互仇 恨、倾轧的体认都是悲凉、悲观和凄楚的,充满批判性的,致使她的作品 处处充满了苍凉的格调。
为什么童年经验会成为创作主体生活和生命的基础,影响创作个 性的形成和创作动机的产生呢?这不仅因为人的知识积淀中有很大一 部分来自童年知识层;更因为童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对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 的心理就如一块白板,早期经验在心灵中的印迹十分深刻,甚至是永远 磨不掉的。这正像有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的体 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不清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触动。我嗅到 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 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体验,乃是儿童时 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经验的再次萌发「'①同时,儿童初涉入世,天真纯 朴,他的审美体验很少受尘俗遮蔽。“他拿未熟悉的眼睛看每一件事 物,他还具有未被污染的能力,把物作为物自身来吸收。"②这样,他们 所见到的也往往是最真实的。如丰子恺所说:儿童有“明慧的心眼,比 大人们所见的完全的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③。当儿童走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第163页。
2. 宗白华:《美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9页。
3.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儿女》,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向成年后,便逐渐被世俗所同化,纯洁、明净的心也变得复杂、遮蔽,反 倒看不清世事真相。所以用童心去观察、体验生活,对创作主体来说是 十分重要的。画家柯罗这样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他把我变 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 一样。"①这就是说,童年经验作为创作主体原初、本真的生命体验,未曾 受到世俗的异化和玷污,完全是一种纯真无邪的审美体验,他们所看到 的一切都近乎是神圣的、美好的,不可玷污的。如当代诗人冉冉所说:
我的写作乃至生命的根基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早年乡土的记 忆。那是个地图上很难找到踪迹的小地方——尽管已离开多年, 但它在记忆里仍葆有沉甸甸的缠绕乃至笼罩。我无法忘怀植被稀 落的山野无雪的冬天,无法忘怀日子般无尽头的寒冷和空茫—— 对曾经或依然生活在那儿的人而言,它远不是一个季候或地域的 概念,而是与生俱来无从选择的生存处境。日升月落、季候更替, 耕耘狩猎、婚丧嫁娶,滋养生命之树的有阳光、空气、雨水、广袤的 大地,也有“苦汁和血",就是在这人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流转过程 中,我看到、受到了某种接近神圣的东西。②
这样一个贫穷而荒落的地方,对诗人的童年来说,却是那样的神圣。由 于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天性本能,因而也是最圣洁和最具有普遍人 生意义的体验。
从创作主体心理的构成看,童年时期正处在个性心理的发生期。 童年经验构成了“人的初稿",成为最原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审美心理 结构的核心,对创作主体的一生都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创作动机的 产生同样源于他心理结构的最初因子。弗洛伊德指出,个体童年经验 会转化为个体无意识结构,从而成为他的深层心理结构。因此,他认为 文学形象是童年形成的原始欲望的转移。他还认为:儿童期的经验塑
1. [法]柯罗:《柯罗——艺术家-人》,张荣生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2.冉冉:《写作、生命、记忆》,《文艺报》2005年1月11日。
造了一个人的人格,这些特点到了成年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所以,童 年经验对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起到了奠基和建构的作用,甚至对以 后创作动机的产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张炜在山东乡下度过了 他的童年和少年,他不讳言这段经历对他的深刻影响和他对童年生活、 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他说:“我出生在河边,在那个地方度过了生命的 最初二十年,后来我就离开,到山区,到城市……”“我常常思念母亲,思 念故乡。思念故乡和思念母亲的心情是一样的。”“质朴和诚实一样,来 自河流、大地,还来自对童年的记忆和思恋……”①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迷恋于乡村生活中那份芬芳气息和乐不 可支的诗意。在他的心中,葡萄园里到处是青青的嫩草,芬芳的野花, 丰硕的果子。张炜不仅以此为题写出了《葡萄园畅想录》、《葡萄园》等 作品,还将它作为自己人生观念的象征。他笔下的葡萄园洋溢着浓郁 的理想主义色彩:“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要的全部。” “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一切都水乳交融在一起,一切都出自 命本然的舒展”。②张炜在所有作品中都精心为主人公们营设一个颇 富浪漫意味、与现实尘世相隔绝的葡萄园,作为他们避世与抗世之所, 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代文明的拒绝,体现了一种回归土地的 创作动机。再如河北作家贾兴安在《阖岚镇沿革》创作谈中这样写道:
我小的时候,看到我故乡的村子里有个“大瓦楼"坐落在村小 学的对面,是村子里惟一的一户姓方的地主家的。它通体用清一 色的大青砖砌成,矗立在一片低嬢的茅草房中,显得鹤立鸡群、威 武气派。每次上下学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扭头朝那像燕子翅膀一 角翘翘着,还有几只白鸽在上面愛飞并尝试栖落在瓦脊上张望。 从我记事时起,这座楼房一直被大队封闭着,斑驳陆离的黑漆大门 上,挂着一把硕大的长方形铜锈锁,二楼是一排拱形的雕花小窗 户,大部分已经破损了,像是捅烂的蜘蛛网。这些常常让我沉浸于
1.张炜:《芦清河告诉我-后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6页。
2. 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楼里曾经的辉煌和热闹甚至神秘。……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这段 经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比较关注乡村的建筑文化,喜欢民俗,尤 其是对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民居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营造了 这篇小说的结构内核与思想元素。①
正是童年时期“大瓦楼"给他留下的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痕使他终生难 忘,以致形成了审美习惯和定势,“营造了''“小说的结构内核与思想元” (这其中也包含着创作动机),创作了像《阖岚镇沿革》等许多充满历史 色彩和民间气息的小说。
1.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作动机的重要力量。它 产生于创作主体对世界认知的初始,但却可以左右他们一生的创作。 他们的几乎所有文艺作品都可以从童年经验中找到痕迹。所以童年经 验对创作主体创作个性和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臧克家 的诗风具有朴实严谨的特点,这与他童年时期生活在农村,接受了农民 朴实、勤劳、淳厚的品德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又如沈从文曾在童年 时期上了一年的私塾。他认为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他一生性格与情 感的基础。他甚至认为,长大后不安于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一 切现成的东西都产生怀疑,常常为人生远景而澎湃这种性格的形成,都
1.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92页。
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对此,彭见明这样说:“童年的 记忆和感知几乎左右着作家的意识……只有儿时记住了的东西才是真 记住了,只有翻开儿时的记忆,才是最亲切的。"①同样,童年经验对创 作动机的产生也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 与作者的童年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应当追溯到童年时代去寻找想像 活动的踪迹。他这样描述创作动机发生的心理过程:.
精神活动是与当时的某种足以产生一种重大愿望的诱发性的 场合相关连的。从那里回溯到早年经历的事情(通常是儿时的事 情),从中实现这一愿望;这种精神活动现在创造了 一种未来的情 景,代表着愿望的实现。它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或称 作幻想,这种白日梦或幻想带着诱发它的场合和往事的原来的踪 迹。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联系在一起了,好像愿望作为一条线,把 它们三者联系起来。②
由于现实诱发事件的刺激激发了创作主体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于是产 生了表现“一种重大愿望”的创作动机。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创作 《百年孤独》是为了“给童年时期以来以某种方式触动了我的一切经验 以及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③。鲁迅在孤军奋战的时候,感到了巨大的 苦闷,便将这种苦闷转移到童年旧事中,创作了《社戏》、《故乡》、《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许多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冰心在谈到童年时这 样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 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 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且影响他的一生。”④可见,童年经验是筑就 艺术殿堂的基石,也是培养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如童年失爱于父母
1. 唐朝晖:《不只是随便谈谈——访彭见明》,《文艺报>2003年11月18日。
2.[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 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3.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1页。
4.冰心:《我的童年》,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的沉重心灵创伤使张爱玲逐渐形成一种孤寂冷漠的性格。她的父亲是 个典型的满清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饱受 西方文化熏陶的新派女性,陈腐的旧习气与全新的洋文化冲撞导致了 家庭的破碎。这样张爱玲自小便在深宅大院中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 几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家庭温暖。后来,张爱玲逃离了这个充满腐败 冷漠气息的旧家庭,再也没有回去过。正是这种痛苦的童年生活使张 爱玲几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心理,生成了害怕恐慌的心境 和自卑情结,从小积淀了其内在的否定性情绪。这种情绪鲜明地表现 在她的创作动机•中,这就决定了她以后的作品中对家庭的腐朽、落后、 专制、压迫的描写,对男女的欺骗、虚伪、病态的状摹,对人性的相互仇 恨、倾轧的体认都是悲凉、悲观和凄楚的,充满批判性的,致使她的作品 处处充满了苍凉的格调。
为什么童年经验会成为创作主体生活和生命的基础,影响创作个 性的形成和创作动机的产生呢?这不仅因为人的知识积淀中有很大一 部分来自童年知识层;更因为童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对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 的心理就如一块白板,早期经验在心灵中的印迹十分深刻,甚至是永远 磨不掉的。这正像有的心理学家所说的:“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的体 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不清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触动。我嗅到 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 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体验,乃是儿童时 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经验的再次萌发「'①同时,儿童初涉入世,天真纯 朴,他的审美体验很少受尘俗遮蔽。“他拿未熟悉的眼睛看每一件事 物,他还具有未被污染的能力,把物作为物自身来吸收。"②这样,他们 所见到的也往往是最真实的。如丰子恺所说:儿童有“明慧的心眼,比 大人们所见的完全的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③。当儿童走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第163页。
2. 宗白华:《美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9页。
3.丰子恺:《丰子恺散文选-儿女》,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向成年后,便逐渐被世俗所同化,纯洁、明净的心也变得复杂、遮蔽,反 倒看不清世事真相。所以用童心去观察、体验生活,对创作主体来说是 十分重要的。画家柯罗这样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他把我变 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 一样。"①这就是说,童年经验作为创作主体原初、本真的生命体验,未曾 受到世俗的异化和玷污,完全是一种纯真无邪的审美体验,他们所看到 的一切都近乎是神圣的、美好的,不可玷污的。如当代诗人冉冉所说:
我的写作乃至生命的根基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早年乡土的记 忆。那是个地图上很难找到踪迹的小地方——尽管已离开多年, 但它在记忆里仍葆有沉甸甸的缠绕乃至笼罩。我无法忘怀植被稀 落的山野无雪的冬天,无法忘怀日子般无尽头的寒冷和空茫—— 对曾经或依然生活在那儿的人而言,它远不是一个季候或地域的 概念,而是与生俱来无从选择的生存处境。日升月落、季候更替, 耕耘狩猎、婚丧嫁娶,滋养生命之树的有阳光、空气、雨水、广袤的 大地,也有“苦汁和血",就是在这人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流转过程 中,我看到、受到了某种接近神圣的东西。②
这样一个贫穷而荒落的地方,对诗人的童年来说,却是那样的神圣。由 于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天性本能,因而也是最圣洁和最具有普遍人 生意义的体验。
从创作主体心理的构成看,童年时期正处在个性心理的发生期。 童年经验构成了“人的初稿",成为最原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审美心理 结构的核心,对创作主体的一生都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创作动机的 产生同样源于他心理结构的最初因子。弗洛伊德指出,个体童年经验 会转化为个体无意识结构,从而成为他的深层心理结构。因此,他认为 文学形象是童年形成的原始欲望的转移。他还认为:儿童期的经验塑
1. [法]柯罗:《柯罗——艺术家-人》,张荣生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2.冉冉:《写作、生命、记忆》,《文艺报》2005年1月11日。
造了一个人的人格,这些特点到了成年也不可能有大的改变。所以,童 年经验对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起到了奠基和建构的作用,甚至对以 后创作动机的产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张炜在山东乡下度过了 他的童年和少年,他不讳言这段经历对他的深刻影响和他对童年生活、 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他说:“我出生在河边,在那个地方度过了生命的 最初二十年,后来我就离开,到山区,到城市……”“我常常思念母亲,思 念故乡。思念故乡和思念母亲的心情是一样的。”“质朴和诚实一样,来 自河流、大地,还来自对童年的记忆和思恋……”①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迷恋于乡村生活中那份芬芳气息和乐不 可支的诗意。在他的心中,葡萄园里到处是青青的嫩草,芬芳的野花, 丰硕的果子。张炜不仅以此为题写出了《葡萄园畅想录》、《葡萄园》等 作品,还将它作为自己人生观念的象征。他笔下的葡萄园洋溢着浓郁 的理想主义色彩:“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要的全部。” “无数的生命在腾跃,繁衍生长",“一切都水乳交融在一起,一切都出自 命本然的舒展”。②张炜在所有作品中都精心为主人公们营设一个颇 富浪漫意味、与现实尘世相隔绝的葡萄园,作为他们避世与抗世之所, 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代文明的拒绝,体现了一种回归土地的 创作动机。再如河北作家贾兴安在《阖岚镇沿革》创作谈中这样写道:
我小的时候,看到我故乡的村子里有个“大瓦楼"坐落在村小 学的对面,是村子里惟一的一户姓方的地主家的。它通体用清一 色的大青砖砌成,矗立在一片低嬢的茅草房中,显得鹤立鸡群、威 武气派。每次上下学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扭头朝那像燕子翅膀一 角翘翘着,还有几只白鸽在上面愛飞并尝试栖落在瓦脊上张望。 从我记事时起,这座楼房一直被大队封闭着,斑驳陆离的黑漆大门 上,挂着一把硕大的长方形铜锈锁,二楼是一排拱形的雕花小窗 户,大部分已经破损了,像是捅烂的蜘蛛网。这些常常让我沉浸于
1.张炜:《芦清河告诉我-后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6页。
2. 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楼里曾经的辉煌和热闹甚至神秘。……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这段 经历,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比较关注乡村的建筑文化,喜欢民俗,尤 其是对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民居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营造了 这篇小说的结构内核与思想元素。①
正是童年时期“大瓦楼"给他留下的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痕使他终生难 忘,以致形成了审美习惯和定势,“营造了''“小说的结构内核与思想元” (这其中也包含着创作动机),创作了像《阖岚镇沿革》等许多充满历史 色彩和民间气息的小说。
1.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