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照需要方向的不同,动机可分 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包括生产活动动机、科学活 动动机、社会活动动机、艺术活动(审美需要)动机等等。按照需要层次 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根据以上分法,按 照层次递进的关系,创作动机在最高层面,属于审美需要;而审美主要 是以人的高级需要——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满足为标志的。在审美活 动中,创作主体的需要就是表现审美情感,而表现审美情感所形成的巨 大驱动力就会产生创作动机。可见,审美需要与创作动机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但由于生活的不同,由于客体刺激的强弱不同和主体生理 机能、审美心理图式的不同所形成的情感表现也不同。“我们可以依据 不同的情感类型把艺术需要划分为喜悦的艺术需要、惊奇的艺术需要、 痛苦的艺术需要、愤怒的艺术需要等等——我们按情感类型划分艺术 需要,并不是说,在每一类艺术需要中都只能有一种情感活动。我们这 样来分类,就是在深层中取其生理的依据:在这样的一种生理模式之 内,这样的一种情感就构成这一类艺术需要的基本情感或主导情 感,'①由于上述情感的差异,就形成了审美需要的不同形态。
(一)喜悦的审美需要
喜悦是一种最常见的丰富性情感,指创作主体获得爱、友谊、信往、 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它是一种欢愉、幸福的体验,能使创作主体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幸福情感的推动下,创 作主体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创作。如冰心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她 是以青春少女初次觉醒的眼光感受母爱的。她从母爱中感受到了心灵
① 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6页。 的慰藉,感情的喜悦,精神的陶冶。她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这样写 道广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问母亲道,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 亲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为什 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她又这样写道:“她对于我的爱,不因 着万物的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包围着一切爱我的 人;而且因为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 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冰心从自我的感性出发,感受了深深的慈母之 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又将此扩展到普遍的 人类之爱,理解、关爱天下所有的儿童.正是在这种爱的需要的驱动 下,冰心才有了对“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这是“五四”时期对“人 的发现”、“人的文学"的集中抒写。不仅美好的社会环境会使人得到一 种幸福感,美好的自然环境也可以使人感到一种愉悦和谐。如沈从文 出生在湘西一个边地小城,这里有着绵延逶迤、清澈见底的沅水,水中 游鱼成群,两岸树木成片,山水灵秀,人也妩媚多情,可谓“钟灵毓秀, 这里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神秘的民风民俗,使他其乐融融、幸福 美好,形成了他向往“自然风光”、追求“自然人性”、“天人合一"的审美 观。正是在这种美好追求的驱动下,他构建起了自己美丽、秀雅、朴淡、 神奇的美学世界,使他的创作以非理性的自由和不假修饰的自然显示 出别样的色彩。他试图通过对过去的生命形态的顾盼,来发现理想的 人生模式,重塑他所希冀的生命形态。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创作了 《边城》中的小城茶炯这样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 这里有令人神往的湘西迷离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河水 常年幽静而又清澈见底,水中石子游鱼清晰可见,两岸有成片颜色深翠 的细竹,在桃杏花丛里又隐现着淳朴人家……茶帽用她那小家碧玉般 的秀丽容纳了自然万物,也向人们展示着自然万物。这里的山水滋养 哺育了美好的生命形态和理想的人生形式,寄寓了沈从文超然物外、天 地同化的审美情趣。
由于喜悦的情感强度不同,所以表现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平静, 有的激动;有的安谧,有的狂热。如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的心旷神怡、恬淡自得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剑外 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 狂喜流泪、不能自持的激动显然是不同的。
(二) 惊奇的审美需要
惊奇的审美需要是创作主体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外部强刺激所 引起的内心震惊甚至狂喜的激情体验。如自然界汹涌澎湃的惊涛骇 浪,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震耳欲聋的电闪雷鸣,无际无涯的浩瀚海洋。 面“对着这些无边的景象,我们就被投入一种既愉快而又惊奇的心境; 抓住了它们,灵魂中就感觉到一种可喜的平静和惊奇"①。康德也曾这. 样描绘审美的惊奇:“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 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 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 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 发现我们自己却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 力。”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在强烈的审美惊奇刺激下产生了创作 动机后写出来的。当然,这种惊奇的审美需要不仅会表现在自然界,也 同样会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三) 痛苦的审美需要
长时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际会使创作主体怀有一种发泄、诉说 的强烈愿望,他要以此减轻痛苦,否则就会在胸中长期郁积,导致创作 主体的精神失常,甚至变态。这种痛苦的情绪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思维、 个性气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形成一种定势决定他一生的创作 倾向和价值取向。如川端康成幼年失去双亲,成为“无父母之子,无家 庭之子",周围的人总以怜悯的眼光看待他。最后一个亲人——祖父的 去世,对川端康成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 息。”③这样的童年境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造成了他崇尚悲哀美和
1.「英]爱迪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朱光潜译,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6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1页。
3.[日〕川端康成:《临终的眼》,新潮社1980年版,第75页。
(一)喜悦的审美需要
喜悦是一种最常见的丰富性情感,指创作主体获得爱、友谊、信往、 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它是一种欢愉、幸福的体验,能使创作主体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幸福情感的推动下,创 作主体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创作。如冰心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她 是以青春少女初次觉醒的眼光感受母爱的。她从母爱中感受到了心灵
① 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6页。 的慰藉,感情的喜悦,精神的陶冶。她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这样写 道广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问母亲道,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 亲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回答说:'不为什 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她又这样写道:“她对于我的爱,不因 着万物的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包围着一切爱我的 人;而且因为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 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冰心从自我的感性出发,感受了深深的慈母之 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又将此扩展到普遍的 人类之爱,理解、关爱天下所有的儿童.正是在这种爱的需要的驱动 下,冰心才有了对“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这是“五四”时期对“人 的发现”、“人的文学"的集中抒写。不仅美好的社会环境会使人得到一 种幸福感,美好的自然环境也可以使人感到一种愉悦和谐。如沈从文 出生在湘西一个边地小城,这里有着绵延逶迤、清澈见底的沅水,水中 游鱼成群,两岸树木成片,山水灵秀,人也妩媚多情,可谓“钟灵毓秀, 这里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神秘的民风民俗,使他其乐融融、幸福 美好,形成了他向往“自然风光”、追求“自然人性”、“天人合一"的审美 观。正是在这种美好追求的驱动下,他构建起了自己美丽、秀雅、朴淡、 神奇的美学世界,使他的创作以非理性的自由和不假修饰的自然显示 出别样的色彩。他试图通过对过去的生命形态的顾盼,来发现理想的 人生模式,重塑他所希冀的生命形态。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创作了 《边城》中的小城茶炯这样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 这里有令人神往的湘西迷离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河水 常年幽静而又清澈见底,水中石子游鱼清晰可见,两岸有成片颜色深翠 的细竹,在桃杏花丛里又隐现着淳朴人家……茶帽用她那小家碧玉般 的秀丽容纳了自然万物,也向人们展示着自然万物。这里的山水滋养 哺育了美好的生命形态和理想的人生形式,寄寓了沈从文超然物外、天 地同化的审美情趣。
由于喜悦的情感强度不同,所以表现的状态也不相同。有的平静, 有的激动;有的安谧,有的狂热。如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的心旷神怡、恬淡自得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剑外 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 狂喜流泪、不能自持的激动显然是不同的。
(二) 惊奇的审美需要
惊奇的审美需要是创作主体面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外部强刺激所 引起的内心震惊甚至狂喜的激情体验。如自然界汹涌澎湃的惊涛骇 浪,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震耳欲聋的电闪雷鸣,无际无涯的浩瀚海洋。 面“对着这些无边的景象,我们就被投入一种既愉快而又惊奇的心境; 抓住了它们,灵魂中就感觉到一种可喜的平静和惊奇"①。康德也曾这. 样描绘审美的惊奇:“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 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 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 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 发现我们自己却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 力。”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在强烈的审美惊奇刺激下产生了创作 动机后写出来的。当然,这种惊奇的审美需要不仅会表现在自然界,也 同样会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三) 痛苦的审美需要
长时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际会使创作主体怀有一种发泄、诉说 的强烈愿望,他要以此减轻痛苦,否则就会在胸中长期郁积,导致创作 主体的精神失常,甚至变态。这种痛苦的情绪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思维、 个性气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形成一种定势决定他一生的创作 倾向和价值取向。如川端康成幼年失去双亲,成为“无父母之子,无家 庭之子",周围的人总以怜悯的眼光看待他。最后一个亲人——祖父的 去世,对川端康成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 息。”③这样的童年境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造成了他崇尚悲哀美和
1.「英]爱迪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朱光潜译,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6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1页。
3.[日〕川端康成:《临终的眼》,新潮社1980年版,第75页。
死亡美的创作心态。这种创作心态直接促成了他创作动机的产生。也 有的创作主体是阶段性的痛苦情绪让其产生了发泄苦痛的创作动机。 如贾平凹看到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农村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因而心里 充满一种恐惧。这种痛苦来自他“对变化着的时代怀有惊恐感,对农村 即将消失的一种生活怀有惊恐感"。"因为他和故乡的农民、土地有割 舍不断的情感,他愿意充当农民生活的叙述者,让农民的生活、农村的 历史不至于被历史的潮流淹没,期望让读者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① 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贾平凹便创作了《秦腔》,想给家乡立块碑。他 “为家乡立的碑的碑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权力,一 直到信仰、习俗几乎是全景式的对生活的展示”②。可见,不管是长期 还是短期的苦痛情感,都会对创作动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愤怒的审美需要
愤怒作为一种负面情感,往往表现为冲动,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表情 行为。如果戈理十分痛恨现实的丑陋和丑恶,极力维护人的尊严。他 说,'我痛恨以一切形式出现的虚伪和暴力……伪善、愚蠢、专横,不是 仅仅在商人家庭和监狱里盛行」我在科学方面,文学方面,青年当中,也 看见它们。……我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 灵感、爱情、最最绝对的自由——免于暴力和虚伪的自由,不问这暴力 和虚伪用什么方式表现岀来。"③他一直以果敢、愤怒的情感态度反对 专制、谎言、虚伪和奴性,因而形成了“暴躁”的性格。他曾这样谈自己 的性格:“我的性格本来是暴躁的,我又容易发火。"④这种性格的形成 源于专制和谎言毁掉了他母亲的青春,毁掉了他的童年的社会现实,源 于无处不在的暴力和伪善,所以契诃夫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和虚伪的 作品。再如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席里柯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1816年7月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满载400多名乘客在海上遇难,船
1.胡殷红:《作家心里的农民——与贾平凹谈〈秦腔〉创作》,《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 年6月4日。
2. 同①。
3. [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6页,第38 页。
4. 同③。
长和一群高级官吏抢先乘救生筏逃命,扔下100多名乘客挤在一张临 时用废船上的桅杆和船板拼凑成的木筏上在海上漂流。十几天过去 了,饥饿、恐惧、死亡在木筏上蔓延着,最后发展到啮食死者以维持生 命。到木筏被救时,只剩下15个人一息尚存,而最终活下来来的只有 10人。他受到深刻的触动,产生了创作《梅杜萨之筏》这幅油画的动 机,画出了濒临灭亡的人用仅有的一点力量拼命向远方张望,声嘶力竭 地喊叫,渴望救援但又没有一点希望的惨景,令人触目惊心。再如曹禺 创作《日出》时,愤怒的情绪令人可怕。他回忆说:“在情绪的爆发当中, 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地嘶嘎着,那时我愿望一 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 壤。”①再如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的时候,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创作 了长篇报告文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她创作这本书的动机 源于她的爷爷——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给她讲述的中华民族的悲惨历 史。“这种口口相传的家庭教育,在幼年的纯如心里播下了追寻历史真 实的种子。她成年以后,发现在美国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一本可以帮 助大众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书籍,因此决定自己来写这样一本书。她 曾经说过,'我写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愤怒的感觉,能不能赚钱我不 管。对于我来说,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 情,。,,②在写作过程中,她承受着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重压,在精神 和体力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 头发掉落。"她深刻地认识到,'人既有做出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 最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被扭曲的因素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 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③凭借对历史、对民族的责任心,她强忍痛苦 完成了自己选择的任务。但此书出版以后日本右翼极端分子不断地迫 害她,使她一直处于恐惧之中,因而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最后她对自 己举起了手枪。“张纯如的自杀不可能是一个人的选择,这个举动的根 源仍然在于68年前那些惨绝人寰的暴行及其延续,正是那些暴行的阴暗能量穿越了时空,在21世纪的今天杀死了张纯如,一个如花的 生命。”①
1. 曹禺:《日出•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2. 如筝:《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
3. 同②。
1. 如筝:《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
愤怒作为一种负面情感,往往表现为冲动,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表情 行为。如果戈理十分痛恨现实的丑陋和丑恶,极力维护人的尊严。他 说,'我痛恨以一切形式出现的虚伪和暴力……伪善、愚蠢、专横,不是 仅仅在商人家庭和监狱里盛行」我在科学方面,文学方面,青年当中,也 看见它们。……我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 灵感、爱情、最最绝对的自由——免于暴力和虚伪的自由,不问这暴力 和虚伪用什么方式表现岀来。"③他一直以果敢、愤怒的情感态度反对 专制、谎言、虚伪和奴性,因而形成了“暴躁”的性格。他曾这样谈自己 的性格:“我的性格本来是暴躁的,我又容易发火。"④这种性格的形成 源于专制和谎言毁掉了他母亲的青春,毁掉了他的童年的社会现实,源 于无处不在的暴力和伪善,所以契诃夫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和虚伪的 作品。再如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席里柯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1816年7月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满载400多名乘客在海上遇难,船
1.胡殷红:《作家心里的农民——与贾平凹谈〈秦腔〉创作》,《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 年6月4日。
2. 同①。
3. [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6页,第38 页。
4. 同③。
长和一群高级官吏抢先乘救生筏逃命,扔下100多名乘客挤在一张临 时用废船上的桅杆和船板拼凑成的木筏上在海上漂流。十几天过去 了,饥饿、恐惧、死亡在木筏上蔓延着,最后发展到啮食死者以维持生 命。到木筏被救时,只剩下15个人一息尚存,而最终活下来来的只有 10人。他受到深刻的触动,产生了创作《梅杜萨之筏》这幅油画的动 机,画出了濒临灭亡的人用仅有的一点力量拼命向远方张望,声嘶力竭 地喊叫,渴望救援但又没有一点希望的惨景,令人触目惊心。再如曹禺 创作《日出》时,愤怒的情绪令人可怕。他回忆说:“在情绪的爆发当中, 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地嘶嘎着,那时我愿望一 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 壤。”①再如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的时候,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创作 了长篇报告文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她创作这本书的动机 源于她的爷爷——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给她讲述的中华民族的悲惨历 史。“这种口口相传的家庭教育,在幼年的纯如心里播下了追寻历史真 实的种子。她成年以后,发现在美国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一本可以帮 助大众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书籍,因此决定自己来写这样一本书。她 曾经说过,'我写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愤怒的感觉,能不能赚钱我不 管。对于我来说,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 情,。,,②在写作过程中,她承受着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重压,在精神 和体力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 头发掉落。"她深刻地认识到,'人既有做出伟大事业的潜能,也有犯下 最邪恶罪行的潜能——人性中被扭曲的因素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 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③凭借对历史、对民族的责任心,她强忍痛苦 完成了自己选择的任务。但此书出版以后日本右翼极端分子不断地迫 害她,使她一直处于恐惧之中,因而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最后她对自 己举起了手枪。“张纯如的自杀不可能是一个人的选择,这个举动的根 源仍然在于68年前那些惨绝人寰的暴行及其延续,正是那些暴行的阴暗能量穿越了时空,在21世纪的今天杀死了张纯如,一个如花的 生命。”①
1. 曹禺:《日出•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2. 如筝:《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
3. 同②。
1. 如筝:《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文艺报-文化副刊>200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