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动机与创作思维的密切关系
第十七章创作思维与创作动机
        一、创作动机与创作思维的密切关系
        创作动机与创作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思维是创作动机产生 的母体和形成的基础。但目前对创作思维的构成一直没有定论。我们 认为,创作思维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结构而成 的,单从一个审美向度去求解无法得到实证,而必须从宏观的不同角度 去构想和解析,这样对理解创作动机的产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一)创作思维是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机制和创作动机产生的基础 创作主体用审美的方式观察感悟审美客体、创造艺术形象时,所用 的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或二维的,而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所以,创作 动机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活动。创 作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回路的网络结构,并非单项地、线 性地展开着,而是多项地、网状地、立体地活动着的。创作动机作为创 作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尤其显明地体现着创作思维活动的性质。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 体。”这是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给系统下的定义。创作思维的活 动和创作动机的形成恰好切合一般系统论的内涵及原则。我们可以借 此考察它的构成因素及结构层次,从审美的视角观照它本身的性质及 特征。
        创作思维组成是多元的。按大多人认同的观点至少应由4个部分 构成,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模糊思维、灵感思维,也有人认为应为求 异思维、求同思维、统摄思维和侧向思维。尽管人们在认识上有分歧, 但都从狭隘的桎梏中突围出来,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和深入的探求,这无 疑给解析大脑这个黑箱带来了亮色,使我们窥视到创作思维活动和创作动机的奥秘。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佩里通 过对“割裂脑”的实验研究,成功地揭示了人的大脑构造的秘密,这对我 们研究和探析大脑与创作思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研 究结果表明,人脑左半球主要是进行言语组织、逻辑推理、数据运算的, 是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 功能;大脑的右半球是处理表象和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 和知觉思维的中枢,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和整体性功能。从大脑两个 半球的不同机能可知,大脑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或曰抽象思维,右半 球主管艺术思维或曰形象思维。这对我们了解创作思维的构成和创作 动机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创作思维的子系统有各自独异的功能和特征,对创作动机的 产生都起着相互不能替代的积极和决定的作用
        创作思维拥有数个子系统,组合成为创作思维的完整机制。它们 交融互渗,促进整谷,互为补益,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创作动机也是 由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的产物。从某个角度看,创作思维的子系统又 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各自有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下面将各 子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以下审视和解析。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创作思维的主要形式,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主要模式。 它是创作主体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的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表象活 动是自觉的、能动的。它通过对表象的选择、集中、想像、虚构,舍弃表 面的、偶然的、次要的感性材料,把表象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生动鲜明 的新形象。它始终不脱弃形象,并灌注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在整个审 美创造过程中,它都被情感所驱使和推动。斯佩里认为,形象思维是右 脑的一种基本功能,许多创作动机和精美动作的形成以及大量艺术才 能的出现主要来自右脑。创作主体必须在创作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 功能,开发其潜能,才能激发创作动机;只有充分调动形象思维的作用, 经过大量的想像、联想、提炼、化合、组装才能创作出典型形象。如王安 忆在生活中发现并亲身体验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于是她把创 作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能。她将多年来对上海市民阶层的观察所 得,化合凝聚成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王琦瑶是个典型的上海 女儿,未受到一点封建气息的熏染,她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 虚荣,但还是比一般的女孩优越,因为她美丽。这美丽成就了她,也毁 了她。她一生落寞,不得志,虽然身边总是不乏追求者,可她的心却飘 飘忽忽,或是她无情,或是人无意。她一个人似乎很知天命地过下去, 日子也看似平淡地滑过去。在此,王安忆给出了个注脚:任何生命的繁 华也敌不过两个字——活着。只要活着,生活就会延续下去。在王琦 瑶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上海市民的精神,表现出上海市民精神就成了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的动机。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创作动机的产生 主要是凭借形象思维。
       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反映世界的方式与形象思维恰恰相反,是间接地、抽象 地、概括地反映。如黑格尔所讲:“抽象着的思维却是抛弃了感性材料 并把它这种简单现象归结为只在概念中显现的本质的东西。”①抽象思 维从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里提取出规律,从偶然和个别的东西中概括 出本质,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思维是与形象思维相对 的一种思维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脱离和排斥抽象 思维,恰恰相反,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材料的选 取、主题的提炼、布局谋篇都受其统摄。在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直接 或间接获得的人与事,不断在脑海中沉积和浮现,在理性的统摄下,发 生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接受审美的选择和摒弃,并在情感的推动下,化 解、凝聚为创作动机和具有审美意义的意象,这些是不可能脱离抽象思 维的。高尔基在论及典型形象的塑造时说:“假如一个作家从二十个到 五十个,以及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 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态、信仰、谈吐等抽取岀来,再把它 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 手法创造出'典型'——而这才是艺术。'‘②高尔基所强调的正是艺术创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9页。
       2.[苏]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见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8页。

作中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艺术概括问题,即抽象思维的作用。 有的创作动机的产生主要就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如柳建伟是一个非常 理性的作家,他不像大多数作家那样关注身边的生活、个人的命运和小 情小景,而始终如一地着力于重大题材的描绘。他在《英雄时代》获得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以后说,写这部作品的动机是提醒大家关注我们的 时代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面临着哪些问题,甚至是一些危机。世纪之 交,中国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慢慢地浮 现出来。他的这部作品的动机就是要向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引起 人们的警觉和重视。可见,抽象思维在创作动机的产生过程中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
        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创造性的思维。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 思维方式,它包括“感性直观”、“理智直觉'‘等层面。许多作家、艺术家 包括科学家对直觉思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凯德诺夫 指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 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①爱因斯坦曾经明确宣称:“我相信直 觉和灵感。''②高尔基也说:“作家也像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像和推 测——'直觉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理论提出了“直觉即表现”,“直 觉即艺术''的观点。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直觉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从发生的过程看,直觉思维可以分为直接判断式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 式直觉思维两种类型。直接判断式直觉思维,是指人们首次接触实际 就得到的对客观存在的客体、现象、语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捷 的识别、直接的理解和综合的判断,而不必经过大脑冗长的按部就班的 逻辑推理过程,就能把握其实质。灵感顿悟式的直觉思维是指对某个 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豁然洞开的一种顿悟式的理解。这种思维 方式的形成在于某种机缘激活积沉在大脑中的“潜知'‘或“隐知”,而突 然发现堂奥的一种心灵奇迹。这两种思维方式似乎都不必经过逻辑
       1. B.M.凯德诺夫:《论直觉》,《科学与宗教M979年第1期。
        2.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4页。

         “三段式''的思维演绎,又似乎都是非理智的,但却蕴含着理智的逻辑基 础,它是创作主体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
        关于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若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过程 与结果的直接性。进行比较具体的探讨,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也是这种模式形成创作动机的特点:
        (1) 简洁快速。直觉思维往往是以简要、浓缩的形式出现的,是一 种爆发式的飞跃,具有不可思议的简要性和敏速性,甚至在某些场合表 现出突发性、瞬间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具有不受自觉意识支配, 不期而来、不辞而去的特点。如叶永烈有一次用洗衣板搓衣服时,见到 洗衣板是方形的,盛衣服的脸盆是圆形的,便由此形成联想:天安门广 场是方形的,地球是圆形的;算盘的外框是方形的,算盘珠是圆形的;人 造卫星的外壳是圆形的,人造卫星内的仪表是方形的……他突然形成 了创作《圆圆和方方》的动机,把方形的东西抽象为一个童话形象—— 方方;把圆形的东西抽象为另一个童话形象——圆圆。叶永烈立即拿 起笔,很快就完成了这篇作品。再如,有一天肖邦去拜访乔治-桑,刚 跨进客厅,就见一只小狗欢快地蹦跳着,还想咬它自己的尾巴。肖邦蛮 有兴致地看了它一会儿,便在钢琴前坐下,开始弹一首三拍子的曲子, 模仿小狗嬉戏的动作和神态。曲子弹完,肖邦兴奋得几乎有点喘不过 气来,这就是有名的《降D调华尔兹舞曲》。
        (2) 创美出新。直觉思维产生创作动机后可以获得突如其来和出 乎意料的结果,给人带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的审美惊喜。如舒伯特有一次请朋友喝咖啡,他搬出一个小石磨 碾磨咖啡豆。磨着磨着,突然把磨一扔,高叫道:“有了!有了!为了这 个曲调,我思考了几天,而这个磨帮我一秒钟就把它找到了。”说着,他 就给那位朋友唱起他顷刻间创作出来的曲调,据说它就是《D小调四重 奏曲》的主旋律。
        (3) 整一集合。直觉思维挣脱了逻辑分析惯常的模式,它并不肢解 对象,而是把审美客体作为一个整体具象来分析。它从整体与部分的 互相依赖、融合、影响、制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和运动规律。如果戈理很早就想写一部揭露俄国官僚腐败的喜剧,于 是写信向普希金求助。普希金便回信讲了自己一次有趣的经历:他为 了搜集布加乔夫的历史到奥伦堡去,当地省长把他当作彼得堡派来的 “钦差大臣”。.果戈理得到这个故事后,立即直觉到了这个故事的意义, 创作了讽刺剧《钦差大臣》。
       4. .模糊思维
         客观事物具有明晰性与模糊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也就相应形成了 创作主体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的能力。创作主体在构思创作动机时会 把模糊思维带进去,使其成为模糊信息的载体。有人曾将此神秘化,这 是不对的。自然界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这种外界的信息必然被 创作主体所吸纳,也就必然形成创作思维中的模糊思维。对此,别林斯 基说:在文学创作中“唯一忠实可信的向导,首先是他的本能,朦胧、不 自觉的感觉,那是常常构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他似乎违背社会的舆 论,对抗一切既成的观念和常识,漫无定向地走着,但同时,又一直走面 应该去的地方……”①。王蒙也有过这样的论述:“所谓创作过程的模 糊性,只不过是说明了这种全部自然而然的心理活动的难以掌握和表 述(不是完全不能掌握和表述),并不是说真的在文学创作中要靠超自 然的'灵'和'神'的帮助。夸大了这一点,或用这一点和整个创作劳动 的目的性、自觉性,可掌握与可表述性对立起来,就难免走向神秘主义 与非理性主义。”②这种模糊思维具有高度的随遇而迁的伸缩性和灵活 性。对人的大脑来说,客体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和相对性也给创作主 体带来审美感受和认识上的多样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创造的新异性。 艺术创作的模糊思维具体到创造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创作动机的形成 中具有模糊性。有些创作主体常常对自己写的东西感到惊异,对作品 的内蕴、题旨也说不清楚,只能靠评论家来归结和概括。这就是形象大 于思想的情况。艺术创作的本质特点就在于包含着无目的性。
        艺术创作中的模糊思维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有的创作
        1.[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20 页。
         2.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5页。

         主体具有模糊情绪,在创作的初始阶段,感情心绪表现出一种缠绵俳 恻、混沌不清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二是创作主体在创作时没有明确的 创作动机,只凭一时兴会,便秉笔直书,对于自己的创作目的,甚至作品 的情节、人物等都没有明晰的确认。三是有的创作主体信息积淀中的 潜意识、模糊意识活跃,感情膨胀,使创作主体难以自控,任情所致,信 笔流出,这样就使得艺术创作表现出模糊性。
        创作思维的模糊性导致在语言表现上也呈现出模糊性。如表现 “愁”这种情绪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都是作者无法言状的情绪的直接表达。这样就 造成了文学语言的切与不切、似与不似的朦胧、含蓄、模糊美感状态,给 人一种意蕴含蓄、意味悠长、义理深刻的审美效应。
        以上我们探讨了创作思维系统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模 糊思维双双对应的4个子系统。这几种思维模式均可以形成创作动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