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创作思维结构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交融渗透的结果
        在创作思维结构中,创作动机的产生是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交融 渗透、立体交流融会的结果。创作思维各个部分的孤立活动不能反映 事物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也不能产生创作动机。所以创作思维的 性质、特征缘自各部分(各子系统)在运动中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整 体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创作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丰富的心 理活动,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互相影响渗透的结果。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一定的整体效应和立体形态。我们要具体考察各个思维形式 如何整合为总体思维,如何彼此交融渗透,就必须探究它在动态过程中 的具体机制,把握它在创作动机产生中的功能和效果。这样就可以避 免机械论的影响和各执一端的片面性,更好地理解和解析创作动机的 形成原因。
        (一)创作思维中各种思维形式的交融互渗促使创作动机的产生,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综合反映的结果
        社会实践是人类审美心理的基础。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形成的物 质基础——人发达的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即创作思维的能力。 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的独特性及相互联系的整一性造成了与创作 思维同构对应的状态,使各种思维形式既有其特殊性,又有普遍的联系 性。创作思维就是这些思维形式复杂、交错的动力结合,是它们相互诱 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合规律的自由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整体的审美 综合活动,从而促成了创作动机的产生。艺术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 精神劳动,既有清晰、可以言状的一面,又有模糊、难以描摹的一面;既 是自觉的表象运动,又同一定的抽象思维相联系。黑格尔说:“在这种 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 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 感。''①在艺术创作中,创作思维的各种思维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是有限与无限、清晰与模糊、感性与理性不断融合转化的过程。如铁 凝通过一个农妇在麦田里抚摸着隆起的肚子看着丰收的景象而萌发了 创作动机,一些关于农村妇女模糊的潜意识开始浮现聚合。她对农村 妇女的命运及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一个从深山里走出 来的农妇文化人格觉醒和追求''②。再如王安忆在《富萍》中对“富萍" 们形象的塑造。她从水中浮萍随遇而安、随水而居的生命状态得到启 示,从而产生了创作动机。在她的笔下,“富萍”们也是被外界支配着命 运,漂泊流动,极富生命力,自然、自由、自为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存状态 的“浮萍",这样就使作品富有诗意和哲理。
        在艺术创作中,虽然主要以形象来表达某种本质性的东西,以审美 的形式揭示某些规律,但却是各种思维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创作 动机不管在表面上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深层机制上却是综合交汇 的融合。创作思维中各种思维形式的交融互渗才使创作动机得以产生。 从客观方面讲,创作动机的产生也是客观物质世界综合反映的结果。
        (三)从主观方面讲,各种创作思维形式的交融互渗和创作动机的 产生,是大脑神经高度完善的结果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9页。
        2. 郑熙亭:《文学的魅力是真淳》,《文论报》1998年7月2日。

         现代脑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脑左半球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 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右半球具有非言语的、综合的、直观的形象思维 的功能。前者是串行的、继时的信息处理,使用的是收敛性的因果式的、 思考方式;后者是并行的、空间的信息处理,使用的是发散性的非因果 式的思考方式。人脑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内化的产物,是结构最复杂、 发育最完善、具有高度思维机能的特殊物质体。前苏联学者罗坚尔别 格认为:大脑左半球的抽象思维是意识活动的基础,右半球的形象思维 是无意识活动的基础。由于无意识受来自整体信息的复杂性和非线性 的制约,所以这些信息难以接受抽象思维的结构作用,而被非语言思维 所接受。但是“这时所意识到的东西同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绝对不处于 相互排斥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很可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并且“恰恰是 直觉和真正创造的基础气“黑格尔三段论式在创造性方面是完全适应 的,在那里无意识的东西(非言语的思维)是正题,意识是反题,它们相 互补充,相互结合。在创造中岀现的直觉则反映着意识和无意识心理 现象的协同。'‘①这充分说明了各种思维形式的渗透性。
        在创作思维中,左右大脑半球会共同发挥作用,共同进行思维,互 为补益,形成整体效应。创作主体在创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客体,要经 过知、情、意的创造过程,即“物象+意象=形象”的典型化流序,这恰恰 是现实形象和理性内容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当形象饱满地灌注着生 气,渗透着情理交织的意蕴时,就充分显现出创作思维的总体功效。陆 天明认为,只有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才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所创作的作 品才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所喜爱。他认为:“中国的时代变了,人民 变了,文学也一定要变,那么,这个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上,立足在 中国的国情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探索。 着眼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照眼于为人民所接受,这是我探索的两个最基 本的出发点。"②这两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正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同时,他
        1.[苏]罗坚尔别格:《意识和人类意识之间关系的各种不同形式》,苏联《哲学问题》 1978年第2期,转引自伍铁平:《介绍国外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两次讨论》,《北方论丛》 1981年第1期。
       2.  王山:《做人民的代言人——访陆天明》,《文艺报・文学周刊》2001年7月31日。

         “觉得做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就是做人民的代言人,替他们说话”①。 他所以写《大雪无痕》,是他到"长春深入生活时",“一个女人告倒一群 贪官”的那种不怕牺牲生命也要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 打动了他,从而产生了创作动机,这是“最重要的创作动机"②。正是形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渗透、互为补益,才使得他创作出了《大雪无痕》 这样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作品。
        不言而喻,创作思维中的每种思维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同步 进行的,其作用在不同的阶段也是不同的。有时以一种为主导,其他子 系统思维起辅助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交替作用,以产生创作动机和塑 造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形象的塑造是创作思维整体作用的结果,是大 脑神经高度完善的结果。
        (三)从表现媒介看,创作动机产生于创作思维各种形式的交融互 渗,也是各种语言相互渗透和不同表述相互配合的结果
        阿•托尔斯泰曾这样论述语言与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语言是思 维的工具。语言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电波,而艺术家——作家和诗人就 是从那台放在自己肩上的发射机上,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种 思想发射出去,并利用这种电波把它们传递给接受者一一读者。艺术 家好像是用说岀来的或写出来的话在读者或听众的大脑的键盘上弹奏 一样。'‘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④,是同创作动机紧密联系着的。文 学是以语言为造型工具的,创作动机是借助于语言而定形、清晰化并最 终通过形象完成和传达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语言表述的情景反映 岀创作动机不同的类型结构。如鲁迅作为“五四”时期一代启蒙主义者 的杰出代表,在进城以后,他仍将强烈的忧患意识投向他所生活过的多 灾多难的农村,对农民寄寓强烈的同情和哀怨;而同样是以写农村题材 见长的沈从文的创作动机则与鲁迅明显不同。农村在沈从文的心中是
        1.王山:《做人民的代言人——访陆天明》,《文艺报•文学周刊》2001年7月31日。
         2.高小立:《陆天明:让精神岀场》,《文艺报,艺术周刊》2001年2月15日。
         3.[俄]阿-托尔斯泰:《论文学》,程代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7 — 168 页。
         4.[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34页。

         温馨而美好的。在进城以后,浓郁的思乡之情不时地在他心中冲撞,使 他产生创作动机。正因为二人创作动机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也截 然不同的。鲁迅的语言冷峻、深刻,充满哀伤和忧郁;沈从文的语言显 得美丽、欢快,充满诗意和温馨。在文学创作中,与模糊思维相应的模 糊语言也被广泛地运用着。创作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模糊语言的灵活 性、能动性,把被表现的审美客体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给欣赏者提 供丰富想像的天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等都充分利用了“模糊性",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模糊语言作 为模糊思维的外壳和创作动机的外显,在作品中有其特殊的魅力。它 像魔杖一样,有出神入化的审美功效;它像雾中看花、水中观月,给人一 种扑朔迷离、模糊不清的审美愉悦。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有时也造成 了创作动机表现的模糊性。
        艺术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生动性、形象性,它要给人一种如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的审美感受,它与形象思维是互为表 里的关系,但并不排斥使用抽象语言。抽象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尤其 是在现代派诗歌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时,单调的数词运用也会使 作品色彩纷呈,绚丽多姿。如杜甫的《绝句》诗:“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几个数词运用 得极为巧妙,使得此诗动静结合,远近分明,色彩明丽,气氛和谐,使诗 人歌颂绝美风景的创作动机得到了完满的实现。
        艺术语言交互表现的情景,证明了创作动机是各种思维形式彼此 渗透、互相交融的关系,成为我们研究创作动机产生的复杂原因的一种 重要参照。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