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丰南这块沃土上,走出了许多知名作家,形成了独特的“丰南作家群”,肖劲风便是其中的一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投身于文坛,在管桦、柯蓝、马嘶等人的教海关心和支持鼓励下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他人生行进的路上,也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淌下了辛勤的汗水。他对文学的那份痴情和执著也为许多文友喷喷称道。肖劲风笔名穆石,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科协《中外产业科技》杂志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大地月刊经济部主任,《中国文化报》文化视点版主编现任中国智库理事会秘书长,《中国智库编辑部》执行主编,高级研究员。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穆石文学作品选》、《穆石散文诗集》、《穆石诗歌集》三本作品集,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文化报》、《大地》花城》和《香港散文诗作家》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文学作品,达300多万字。他的部分作品曾入选多家出版社的年度文学作品选集。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肉瘤》、《错位》、《半边的旭阳》;散文《回归大山》、《老屋》、《香山秋韵》、《母亲的眼睛》散文诗《菊殇》、《夜之声》、《君山》、《曹妃甸》《涧河渔村》《窗外那片火炬林》;诗歌《黄土地》、《心灵的对话》、《南湖》、《障日山抒怀》、《草莓雨》、《裸者的自白》《春天的十四行》:报告文学《凤凰涅檕》、《拓荒者》、《生命礼赞》《中南海情侣摄影家》、《驾驭起时代阳光之轮》、《敲响心灵的钟声》等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散文诗青春》获《当代青年》优秀作品奖,散文诗《菩提小径》获得观音山杯《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文化述评《文化要食人间烟火》《孔子学院与中国的软实力》等入选中国重点报刊数据库。
他对创作有着自觉的追求,创作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但其创作的方向却很分明。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创作诗歌、小说为主:90年代初期则以创作散文、散文诗为主;90年代中末期以创作报告文学为主。世纪初至今,仍以散文诗为主创作方向。
虽然文坛风云变幻、新潮纷至,但肖劲风的创作始终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坚定的原则。在创作实践中,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文学的嫂变,文学已由狂放的贵族转变成为悠闲阶层享受生活的精神品味,创作也由为意识形态服务转变为经济社会服务,文字亦由阅读时代转变成影视时代、读图时代长篇巨制的作品大多成为文学评论家、影视编剧等专业人士和金领贵族休闲时的盘中餐,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使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精神压力,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压缩着人们的阅读空间。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可见他创作视角的更移和创作手法的变化不是对新潮的趋之若鹜的追随,而是来自于理性的自省和自觉如要问为什么散文诗一直是他创作的主打?这正是因为他对散文诗有着明晰地判定。对此,他有这样认知:“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独特体裁,既有诗歌的空灵、婉约,也有散文的抒情、含蓄散文诗的精致、精悍、精美正好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变化的审美需求,可以说社会的变革加速是影响散文诗快速发展的基因,因此有人预言中国目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体裁是散文诗。现代人已无暇关注恢宏深沉的叙述说教,他们更关心的是美丽幸福的文字符号不时泼溅在自己与周边群层的灵魂”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审美判断,才使得他的创作一直能够有坚定的方位和明确的坐标,因而也形成了他不犹疑、不彷徨,不追随,坚定地走自己创作之路的创作态度。当然,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赖于他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他的见识要远远高于那些躲在书斋中或远离生活的专业作家们,同时他的新闻的敏感和职业的性质也注定了他的作品是一直是充满生活的动感、质感和美感的。当然并不是说肖劲风的作品是与过去和外来文化绝缘,而恰恰相反,他的创作无时无刻从古代、异域那里汲取营养、寻找新径,以增强作品的底蕴和内力。这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的诗歌创作也在寻找古代到现代意境的契合,无论怎样写作,古人留下的“文以载道”的精神是我创作的根本,地球人传诵的语言不可能成为金星人的语言。文造句可以跨越时空,但是必须符合人文精神的规范。诗歌的造句功能始终在追寻李白的豪情、杜牧的意境、王维的禅意、李商隐的朦胧;国外诗人中艾略特的象征、叶芝、庞德的意象、雪莱、海涅诗歌高亢抒情。我的诗歌完全吸收的是由古代到现代的传承,由中国到亚欧诗人巨匠语言功能上具象和意象的结合,寻找着一种跨越历史、国度无间的诗歌距离。有人说当今的诗人,诗歌已经死亡,我认为当下诗歌正经历一场空前浩大的涅槃,一些伪诗人的作品必将被时代
的洪流所吞唯!
这也可以看作他的创作宣言。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穆石文学作品选》、《穆石散文诗集》、《穆石诗歌集》三本作品集,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文化报》、《大地》花城》和《香港散文诗作家》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文学作品,达300多万字。他的部分作品曾入选多家出版社的年度文学作品选集。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肉瘤》、《错位》、《半边的旭阳》;散文《回归大山》、《老屋》、《香山秋韵》、《母亲的眼睛》散文诗《菊殇》、《夜之声》、《君山》、《曹妃甸》《涧河渔村》《窗外那片火炬林》;诗歌《黄土地》、《心灵的对话》、《南湖》、《障日山抒怀》、《草莓雨》、《裸者的自白》《春天的十四行》:报告文学《凤凰涅檕》、《拓荒者》、《生命礼赞》《中南海情侣摄影家》、《驾驭起时代阳光之轮》、《敲响心灵的钟声》等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散文诗青春》获《当代青年》优秀作品奖,散文诗《菩提小径》获得观音山杯《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文化述评《文化要食人间烟火》《孔子学院与中国的软实力》等入选中国重点报刊数据库。
他对创作有着自觉的追求,创作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但其创作的方向却很分明。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创作诗歌、小说为主:90年代初期则以创作散文、散文诗为主;90年代中末期以创作报告文学为主。世纪初至今,仍以散文诗为主创作方向。
虽然文坛风云变幻、新潮纷至,但肖劲风的创作始终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坚定的原则。在创作实践中,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文学的嫂变,文学已由狂放的贵族转变成为悠闲阶层享受生活的精神品味,创作也由为意识形态服务转变为经济社会服务,文字亦由阅读时代转变成影视时代、读图时代长篇巨制的作品大多成为文学评论家、影视编剧等专业人士和金领贵族休闲时的盘中餐,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使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精神压力,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压缩着人们的阅读空间。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可见他创作视角的更移和创作手法的变化不是对新潮的趋之若鹜的追随,而是来自于理性的自省和自觉如要问为什么散文诗一直是他创作的主打?这正是因为他对散文诗有着明晰地判定。对此,他有这样认知:“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独特体裁,既有诗歌的空灵、婉约,也有散文的抒情、含蓄散文诗的精致、精悍、精美正好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变化的审美需求,可以说社会的变革加速是影响散文诗快速发展的基因,因此有人预言中国目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体裁是散文诗。现代人已无暇关注恢宏深沉的叙述说教,他们更关心的是美丽幸福的文字符号不时泼溅在自己与周边群层的灵魂”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审美判断,才使得他的创作一直能够有坚定的方位和明确的坐标,因而也形成了他不犹疑、不彷徨,不追随,坚定地走自己创作之路的创作态度。当然,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赖于他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他的见识要远远高于那些躲在书斋中或远离生活的专业作家们,同时他的新闻的敏感和职业的性质也注定了他的作品是一直是充满生活的动感、质感和美感的。当然并不是说肖劲风的作品是与过去和外来文化绝缘,而恰恰相反,他的创作无时无刻从古代、异域那里汲取营养、寻找新径,以增强作品的底蕴和内力。这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的诗歌创作也在寻找古代到现代意境的契合,无论怎样写作,古人留下的“文以载道”的精神是我创作的根本,地球人传诵的语言不可能成为金星人的语言。文造句可以跨越时空,但是必须符合人文精神的规范。诗歌的造句功能始终在追寻李白的豪情、杜牧的意境、王维的禅意、李商隐的朦胧;国外诗人中艾略特的象征、叶芝、庞德的意象、雪莱、海涅诗歌高亢抒情。我的诗歌完全吸收的是由古代到现代的传承,由中国到亚欧诗人巨匠语言功能上具象和意象的结合,寻找着一种跨越历史、国度无间的诗歌距离。有人说当今的诗人,诗歌已经死亡,我认为当下诗歌正经历一场空前浩大的涅槃,一些伪诗人的作品必将被时代
的洪流所吞唯!
这也可以看作他的创作宣言。
二
肖劲风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有着为人民言说的担当意识。这也就决定了他的作品不是虚伪的抒写和个人的吟唱,而是时代的脉动、人生的感怀。“他理解社会,思考人生,审度和直窥人的生态和心态,真诚地表现生活”,“对人的灵魂,对影响现实变化的多种力量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思考。”他不仅坚定地践行自己的创作原则,还对那些漠视生活,脱离现实的作品予以痛斥:“某些标榜着先锋、前卫的所谓诗人在践踏完诗歌艺术之后,还要高喊着‘为艺术献身’的无耻行径,必将被人类的文化长河所唾弃”[2]
这种坚定的操守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通过典型形象和意境深刻地传达出了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力度。如在小说《错位》中通过坐车的错位揭示了“21世纪全球的企业家将受到本民族、外民族人士强烈竞争,因此,作为企业家必须居安思危”的严峻主题:肉瘤》则讲述了一个为官者额头上的肉痛的去留问题在家庭中所引起多次的讨论而意见未果,最后肉瘤却自然脱落,疾病也不治而愈的故事。这既表现出了在不同特定环境中的人们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定,也透视出了在改革开放中,既要面对自我否定和批判的痛楚,又要面对外部环境压力的艰辛,也昭示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报告文学中的《凤凰涅》通过表现大地震后唐山的巨大变化,歌颂了唐山抗震精神《驾驭起时代的阳光之轮》通过描绘冀东油在困中崛起的英雄事迹,表现出了冀东油田人“向地球挑战”“重塑铁人精神”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勇敢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敢上九天揽月》通过讲述惠达陶瓷集团公司的发展过程,歌颂了黄事长兼总经理王惠文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在散文《故乡行》、《老屋》等作品中,他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歌颂了故乡的巨大变化。他的“歌、散文诗作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变革,如作品《滚石之夜》、《三里屯酒吧》、《羊城漫步》和《鱼化石》、《比丘尼》等。他以对生活、生命的挚爱解读世间的变革;他以对未来的憧憬,宣泄着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3]。
肖劲风的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诗意表达,也是他个性的美丽书写,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他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看到时代发展在他心灵世界的投影。我们知道,任何作家的个体生命的成长都依赖于历史、时代的发展和演进,而其文学作品的质量则源于历史的容量和文化的含量。肖劲风生长在近代工业文明摇篮的丰南,从小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而他所生活过的乡村也有着浓厚的文化积存,所以在他的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内存较之他人就丰厚了许多,加之他阅历的丰富,使得他观察社会、观照人生较之他人都有着一种深刻许多的容智和体悟,达到了一种理性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所以他的作品“既晶莹的笔触,又有深邃的理念”。这样他的作品不仅有强烈的现实性,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如对奥运会场地《水立方》的解读:“你,水的晶莹/你,水的含蓄/你,水的豪情/人,水的灵魂/人水的动力人在水中寻找光明/水围人寻找江洋/世界是水的天堂/人类是水的魔方”。作者首先对“水立方”的美丽的外形和深刻的内蕴作了最好的阐释;“你,水的晶莹/你,水的含蓄/你,水的豪情”然后指出这些源于人的创造:“人,水的灵魂/人,水的动力”,接着又形象生动阐释、深刻解析了水与人的依存的重要关系:“人在水中寻找光明/水围裹人寻找江洋/世界是水的天堂/人类是水的魔方”,可谓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他的作品不仅有外倾性,也有内倾性的。如《两种期待》:“希望得到很难得到的,/我只好用泪水淹没掉。/得到却是不想得到的,/我只有强颜着欢笑。”这是作者心绪的表白,世间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希望得到很难得到的”,“得到却是不想得到的”,那么只有用“泪水或“强颜着欢笑”来对待。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办法。他的作品也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而且是对本质的揭示如《北方的秋》:作者先是实写了北方秋的绚烂的景色:“北方的秋是一颗颗红高梁羞红脸的季节/是一枚枚山里红笑弯腰的季节是一串串紫葡萄伏满藤的季节/是一群群大雁唤着成熟的季节不,北方的秋是紫脸膛的庄稼汉敞起怀持着银镰笑骂的季节”一副美丽动人,绚丽无比的北方的秋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然后作者又把北方的秋拟人化,更显得灵动自然,奇幻无比:“北方的秋/是笑盈盈的小囡儿/静谧的水域是你的梳妆台/游荡的云燕是你的云鬓/云的鸽哨是你绵绵地呢/不,北方的秋是见棱见骨的愣头青跌一跤圆滚滚的硕果四溅的季节”。作者将最美的景物组合成了秋的形象,让人亲近、向往。接着作者又写了秋的浪漫、潇洒的绰约风姿,最后作者这样解释了北方秋的本质:“北方的秋/她是庄稼汉的希望/她是庄稼汉蕴着的笑容”。这也是作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北方的秋”的生命的理解。
三
肖劲风的创作风格是多色调的,但其主调则是刚劲冲荡、沉稳浑厚,如同华北平原上浩荡的劲风,给人以博大雄浑、快捷刚劲的感觉。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创作经历一样,由稚嫩到成熟,由婉约到豪放,由拘谨到洒脱。这正如宗鄂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他的“创作大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那个时期的作品流露的是轻盈、空灵和飘逸,似乎缺乏思想性诸如,《白洋淀》、《雪月》、《夜魂》等作品,文字细腻,通感、象征、比拟等造句技巧洋溢在字里行间,却有中国古典文学婉约派的斧凿之痕。进入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作品《菊殇》、《天葬场》、《错行的柳》、《窗那片火炬林》等,淡淡的哀思、悠悠的情愁,继的回味流淌在纸上”(。但他的风格的真正形成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这时,他的诗歌、散文诗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就如同他进入中年以后,阅历的丰富,思想的健全,技法的成熟,促使他的创作风格也日趋稳定,逐渐形成了刚劲冲荡、沉稳浑厚的审美形态,这突出地表现他的诗歌和散文诗上。如诗歌《北方大秋色》的开篇:“一枝饱蘸浓墨的大笔扫向凌空墨汁泼溅成一幅北方的大写意…你抖尽笔端抖出一个圆滚滚的时令”。作者大笔泼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北方的秋色:“秋色,你袒露出赤裸裸的胸怀/秋色,你踏着蹬蹬作声的脚步/秋色,你搓掉皱巴巴的胎迹/秋色,你沿着爬满青苔的绳索走来/秋色,你用溢血的头颅击碎盛满陈酿的酒坛/浓郁的酒香飘荡在广袤的大平原”。此诗写得博大雄浑,气势遒劲,不同凡响。再如《黄土地》与《北方大秋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起笔仍是用形象的比喻写黄土地的苍劲的气势:“沙哑的喉音里溢着血浆/广麦的脊梁上掮着桑苍/黑色的猛兽吞噬者骨髓/在那方,滋孕着大禹的儿郎”。然后仍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黄土地的沧桑和豪迈:“苍老的须眉蜕成枯褐/衰竭的心脏筑成蛆虫的屋舍/七月的阳光不能消融冰封的长河/夜色里,你的骨骼烁着磷光接下来写了黄土地的再生和精神的涅檕:“岁月的绳索绞戮成地层下的梦/躯壳里的精血被江河吮吸/母亲的血液贯穿你的躯体/荏苒的星辰,缔造成你刚健的羽翼”,写出了新生的黄上地脱胎换骨的变化和新的气势:“在那方,是一声儿郎的喧嚣/在那方,是一声咬断脐带的铿锵/在那方,是一声涅槃的咆哮/在那方,是一声满跚的足踏”。就这样,一个叱咤风云、勇武刚强的黄土地的形象便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亢奋,使我们激动。我们不仅脱口而出:黄土地,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者这种风格的表达是多样的,显得灵动而机智。有时他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如散文诗《黄河月中“一丝月韵波溅在岸边干涸的河床,一缕痛苦敲击着静卧的小舟雄浑的黄河水狂奔千里,在这里没有丝毫喘息的迹象。湍急的泥沙使明月慌恐地逃进云逸。破碎的月轮宛如飞溅的‘碎银叠印在水中…黄河在奔淌,在寻找大海的胸怀,飘逸的明月把思念罩在古朴的河床作者把黄河月色写得有声有色,可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偕,情景交融。有时他来用中托物言志的方法,如诗歌《木鱼鼓石》中“大山的脉搏涌动成一架天地间的琴台/山巅的那株翠松是你的瞳眸/红崖古战场是一根断落的琴弦/岁月如梦/岁月如一杯香醇的烈酒/那么把生命铸成一杯青铜剑/把精神化为一面战鼓/用血肉高歌//坚实的岩壁是你裸露的傲骨/那么,用骨骼做弦/万物为你弹奏”。作者托物言志、借形传神,用明喻和暗喻等方法写出了“木鱼鼓石”的外形和精神,实际上作者是在用寓托的手法借此喻人:“木鱼鼓石”的“把生命铸成一杯青铜剑/把精神化为一面战鼓/用血肉高歌”的“精神”和“傲骨”无疑是一个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形象,我们学习的楷模。有时他采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如对诗歌《彷徨》中对彷徨的解读:“也许是寂寞产下的种子/也许是伤感的泪水酿出的苦酒/总之,没有路时寻找路/有时鲜花与苦艾相伴/寻找比发现更为可贵”。这既是一种心绪的表达,也是一种理念的显现,其内蕴沉实,给人启迪。有时他采用象征的手法,如诗《邮票》、《思》、《枯井》中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象征为一种情绪、一种尺度,给人一种新异、独特之感。
在风格的显现中,他的作品的语言尤其值得称道。作为作品外衣的语言充满了诗性和美感,可视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散文诗、诗歌的创作中,肖劲风刻意选择了同题创作,这样既扩展了诗歌艺术的哲思和内蕴,也避免了散文诗创作的冗长和语言的干涩。这种文学艺术创作上地尝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出新和探索。如《曹妃甸》、《流逝的弦》等同题作品。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作品的特定符号和特殊媒介,对作品的成型和表现有着特定的意义。肖劲风深谙此道,在语言的使用上,他用足了气血因此使得作品的语言凝练、精粹,也使得作品言近旨远、纸短情长,对风格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散文诗雪中胡杨》中对胡杨的描述:
一株千年胡杨拔地而起。雪花覆盖着你沧桑的面庞,滋润着你干涸的心房,风击打着你,沙敲击着你。你漢视一切!你的喉管里孕育着对春天的憧憬。
茫茫的大漠里没有一丝绿意,春姑娘几个世纪前早已冻僵,只有你把春天的纱巾围裹在年轮,任凭岁月的恣肆。
胡杨树,皓首白发的胡杨树,你倔强的性格指引穿越沙漠的驼队,你号令日月呈辰以你为坐标。
语言充满动感和美感,富于诗性和理性胡杨的性格、精神就是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传神地表达出来,可谓“胡杨礼赞”因此,作者劲厚重、博大崇高的风格形态也就生动地显现出来了。
肖劲风正值壮年,事业和文学正在登高,相信他一定会攀援到高处,领略文学人生的无限风光。
注释:
[1] 关仁山:《人生与智慧的夜莺—读肖劲风的作品》,《穆石文学作品选》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这种风格的表达是多样的,显得灵动而机智。有时他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如散文诗《黄河月中“一丝月韵波溅在岸边干涸的河床,一缕痛苦敲击着静卧的小舟雄浑的黄河水狂奔千里,在这里没有丝毫喘息的迹象。湍急的泥沙使明月慌恐地逃进云逸。破碎的月轮宛如飞溅的‘碎银叠印在水中…黄河在奔淌,在寻找大海的胸怀,飘逸的明月把思念罩在古朴的河床作者把黄河月色写得有声有色,可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偕,情景交融。有时他来用中托物言志的方法,如诗歌《木鱼鼓石》中“大山的脉搏涌动成一架天地间的琴台/山巅的那株翠松是你的瞳眸/红崖古战场是一根断落的琴弦/岁月如梦/岁月如一杯香醇的烈酒/那么把生命铸成一杯青铜剑/把精神化为一面战鼓/用血肉高歌//坚实的岩壁是你裸露的傲骨/那么,用骨骼做弦/万物为你弹奏”。作者托物言志、借形传神,用明喻和暗喻等方法写出了“木鱼鼓石”的外形和精神,实际上作者是在用寓托的手法借此喻人:“木鱼鼓石”的“把生命铸成一杯青铜剑/把精神化为一面战鼓/用血肉高歌”的“精神”和“傲骨”无疑是一个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革命志士的形象,我们学习的楷模。有时他采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如对诗歌《彷徨》中对彷徨的解读:“也许是寂寞产下的种子/也许是伤感的泪水酿出的苦酒/总之,没有路时寻找路/有时鲜花与苦艾相伴/寻找比发现更为可贵”。这既是一种心绪的表达,也是一种理念的显现,其内蕴沉实,给人启迪。有时他采用象征的手法,如诗《邮票》、《思》、《枯井》中将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象征为一种情绪、一种尺度,给人一种新异、独特之感。
在风格的显现中,他的作品的语言尤其值得称道。作为作品外衣的语言充满了诗性和美感,可视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散文诗、诗歌的创作中,肖劲风刻意选择了同题创作,这样既扩展了诗歌艺术的哲思和内蕴,也避免了散文诗创作的冗长和语言的干涩。这种文学艺术创作上地尝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出新和探索。如《曹妃甸》、《流逝的弦》等同题作品。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作品的特定符号和特殊媒介,对作品的成型和表现有着特定的意义。肖劲风深谙此道,在语言的使用上,他用足了气血因此使得作品的语言凝练、精粹,也使得作品言近旨远、纸短情长,对风格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散文诗雪中胡杨》中对胡杨的描述:
一株千年胡杨拔地而起。雪花覆盖着你沧桑的面庞,滋润着你干涸的心房,风击打着你,沙敲击着你。你漢视一切!你的喉管里孕育着对春天的憧憬。
茫茫的大漠里没有一丝绿意,春姑娘几个世纪前早已冻僵,只有你把春天的纱巾围裹在年轮,任凭岁月的恣肆。
胡杨树,皓首白发的胡杨树,你倔强的性格指引穿越沙漠的驼队,你号令日月呈辰以你为坐标。
语言充满动感和美感,富于诗性和理性胡杨的性格、精神就是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传神地表达出来,可谓“胡杨礼赞”因此,作者劲厚重、博大崇高的风格形态也就生动地显现出来了。
肖劲风正值壮年,事业和文学正在登高,相信他一定会攀援到高处,领略文学人生的无限风光。
注释:
[1] 关仁山:《人生与智慧的夜莺—读肖劲风的作品》,《穆石文学作品选》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 肖劲风:《也算诗人的话》,《穆石诗歌集》序言,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 林莽《奏响心灵的独韵青年诗人穆石诗歌作品印象》《穆石文学作品选》序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4][5]宗鄂:雨中的风帆穆石散文诗作品印象》,《穆石散文诗集》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