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纪录心灵的写照——朱继经小说论
         朱继经一生致力于写作。他先后出版了《繁夜寒星》、《银手镯》、《沧桑》、《山鬼》等多部长篇小说和《银杏树下》(与人合作)、《平民情绪》等散文集,同时还担任了《丰南县(续)志》副主编。作为一个离休的老干部,他不赋闲、不安逸,做到了离而不退、退而不休,失志不移地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继续为党和人民作奉献,显现出了一个老干部的宽阔胸襟和坚韧意志。这样,就使他的人生和作品也有了与众不同的亮色和美质。        
         一、真实
         朱继经的作品有很强的纪实色彩。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履历、心灵的表白,也是丰南革命历程的记录、风土人情的写生,所以他的作品颇有些“史记”的味道。《繁夜寒星》是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参加革命斗争历程的真实写照《银手镯》、《沧桑》则是他求学谋生、投身革命、被劳动改造的大半生坎坷人生的审美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篇日记体小说《山鬼》,这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作者向我们敞开了遮蔽的心灵,打开了一部尘封已久的日记。它真实地再现了40多年前“反右”斗争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一大批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和优秀的共产党员所遭受的摧残迫害和蒙受的不白之兔,以及极“左”给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品主人公的原型有作者自己的成分。他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借日记的形式来表现,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并使得作品有了“寓托”的意味。作品的题目为《山鬼》,就是借用屈原“山鬼”的诗来“概括日记主人公在逆境中等待改造“毕业’与家人团聚的渴求及与此相关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是用“山鬼”来寓托自己,暗示自己在山里所过的不人不鬼的生活。他将当年的悲惨遭遇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之后在今天表现出来,就作品不仅是一种经历的纪录、心情的表白和对苦痛的言说,而且是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审视和思考,以便从历史的高度来总结历史教训、启示今人。这对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深刻的警戒和启示意义。在他个性化的人生表述中,也透射出我国革命进程的坎坷曲折以及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他拾取人生最珍贵的记忆,让我们辨认历史的真实:他剪裁个人最难忘的片断,让我们体味人生的艰难。作为丁玲的学生、郭小川的难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学前辈在逆境中不失志,困厄中不衰退,为真理而斗争、为文学而献身的光明磊落、坦荡真诚的高风亮节。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也是在读他的人生,读革命斗争的历史。这些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史实,就更具备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宝贵性。         
         二、朴实
         朱继经的作品具有朴实无华、坦荡无隐的风格。豪华落尽见真醇,绚烂之极乃造平淡。在经历了苦难坎坷的磨难后,一切华饰雕琢对于已到老耋之年的他来说,都是多余的。他用直白或白描的简洁的艺术手法,选用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文本形式来叙写他的人生,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在他的长篇小说《繁夜寒星》中尽管有很大的审美空间,但他仍在用“海明威”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将一部革命斗争史浓缩在十几万字的框架中,读来纸短情长,言简意赅。《银手镯》写得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到他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而《山鬼》则展现的是一位普通教师的心灵日记。主人公在那个时代那种境遇下,无法与外界沟通,无法与他人言说,只能用日记的形式自我发泄,用隐蔽的手段自我慰藉。这本日记是“表露内心感情的归宿,是一己遭迫害和摧残的饮泣”。这是一本240天的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后精神的苦闷彷徨和周围社会、人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作品中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位小学老师,只因写了一首《读陆游(示儿有感》,这位16岁就参加革命的教师就被打成了“右派”。一夜之间,过去亲密无间的同事变得对他冷若冰霜,甚至落井下石。在那个政治异化的年代,人成了政治动物,友情甚至亲情都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和价码。他被下放到采石峪劳改。在这里他发现,有的大学生刚刚毕业来校任教8天就被打成“右派”。后来又知道,他被打成“右派”完全是所在单位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打“右派”指标,这令他哭笑不得。从此,他进入了“炼狱”般的改造过程:每天走在“峭壁悬崖上的羊肠小路,二百多斤重的大筐,百八十斤的石料,锋利如刀的尖石棱角…丢下的是被撕裂的垫肩和磨破的胶鞋”。白天受的是非人的折磨,晚上还要坦白交待,备受肉体和心灵的摧残。此时,妻子慧也离他而去,使他饱尝了家破人亡的苦痛。但这里也不是一个冷酷的世界,他有时也“享受着山场工友们的热情相待”和难友们的鼓励,感到有人间的温暖。同时,文学创作作为他发泄苦闷、慰心灵的通道,使他艰难而又坚强地活了下来。因为是用日记的形式来表现当年的遭遇,所以作品文笔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伪饰,像对自已独语,也像对知己和朋友谈心,字里行间充满悲伤和悲苦,让读者看到了在政治高压、精神异化的社会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样就更能激发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激情和热情、决心和信心。        
          三、厚实
         朱继经厚积薄发,将积淀多年的生活经验,压抑多年的炽热情感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吐泻出去。他的血管里流出去的都是血,他的作品没有一点水货。因为作为一个年近8句的老人进行写作,已没有任何的商业色彩、功利目的。他所要求的就是将自己的人生所得用文本的形式留给后人;他所留给我们的是以革命的名义讲讲过去,使后来者懂得什么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这样,他的作品容量是厚重的,内蕴是厚实的。我们见到的是历史的“沧桑”以及作者人生经历中的“繁夜寒星”。尤其是在《银杏树下》(与人合作)和《平民情绪》等这些散文作品中,他用朴拙平淡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阅历、逸闻趣事讲述得真切自然,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宝贵经验描慕得形象如神。这样,这些作品就有了人生哲理和历史真谛,有了神韵和神采,使人读之,开心智,启心扉。“文如其人”对朱继经来说是恰如其分的。真实、朴实、厚实既是他作品的风格,也是他人品的风范朱继经是一个把文学当作生命的人,所以文学创作是他生命的直接表现:朱继经是一个把文学看得高于生命的人,所以他把一切都献给了文学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怀念他。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