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一生都在寻梦,持之以恒,终生不悔。对此,他深有感触:“写诗这一行,似乎它注定 了要回避轻车熟路,永远拒绝成熟。”“我写诗,有时像走夜路遇'鬼打墙天亮时才发现,原 来你一直绕着'老坟头'兜圈子,竟是徒劳的苦苦地走了一夜。”“写诗这一行,一般说,你永远 成不了行家”。尽管他深知写作的甘苦,但五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执著而又沉静地在诗坛 上耕耘。他既不留恋过去既得的成就,也不羡慕他人头上绚丽的桂冠,更不随着诗坛的风向 标的转换而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而是踏实而又用心地创作出一首首沉实而又灵动的诗篇。 对此,著名诗人张学梦曾这样形象地评价他:
在燕赵大地的诗坛上,跋涉着一个身材瘦削,精神矍蘇的男人,他是共和国诞生后,这个 省份最早的耕耘者之一。一只痴迷的留鸟在 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忠实于困难缪斯,以他 默默地锲而不舍的步履,踏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小路。⑴
这种艺术定位是很准确的。田歌从1953年发表处女作《傍晚》以来,在《文艺报》《河北 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先后出版了《在寻梦的小路上》《北国红豆》等多部诗集。 《赵老好》(叙事诗)曾在中央广播电台配乐朗诵,作为保留节目播放数年之久,部分诗作被编 入《河北50年诗歌大系》。他的诗曾多次获奖,现为国家二级作家。
五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火热的诗心,焕发着充沛的激情,充溢着旺盛的活力。 他从不恪守传统的审美定式和既成的创作习惯,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完成了从单纯走向复 杂、由描摹走向思辨、由平宁走向骚动、由外观走向内审、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他持 之以恒的创作韧性让人钦佩,他锐意进取的超越精神让人赞叹。他一生写了多少诗篇,自己 都难说清楚。不过诗人大半生所写的主要作品,大都收进一部自选集《山野的眼睛》里,还有 一部诗体随笔《西窗•闲花•秋水》。两个集子都是精心筛选过的,大抵代表了诗人在他的 时代所抵达的一个高度。
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了大量的诗,《傍晚》《串着道几望庄稼》《赵老好》等在当时产 生过一定影响。田歌早期的诗歌写得纯朴而又明净、简洁而又欢快,这是那个时代的创作格 调。共和国的初创时期欣欣向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使得诗人激情难遏,用笔抒泄他对生 活的激情和感怀:“日落收工不回家/串着道儿望庄稼/银锄肩上扛/清风拂白发/望谷,望豆, 望棉花/望山,望水,望云霞。"这首诗就像一副剪纸画:疏淡清晰、简练明快。他的诗风诗情 与社会生活相契合,个人的情绪与人民的情绪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好作品,《赵老好》就是 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农民赵老好可视为那个时代农民的典型,诗歌通过他表现出了中国农 民的普遍情绪。赵老好为要有一个牛宝宝而“夜深人静睡不着觉”,因为旧社会他“十二岁给 地主当牛信”,放牧中打盹“梦见有了自己的牛”,但地主的皮鞭打得他“血泪斑斑昏在山前”, 而如今“有了牛群有了山”,“公社的牛呀我的牛,公社的山啊我的山”,所以他把“刚添的牛犊 怀里抱,摸摸嘴巴亲亲脸”。这里把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以社为家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歌既没有那种政治抒情诗的张扬喧哗,也没有民歌式的浅近直白,写得诗意盎然,情 景交融,将细节渲染和心理描写有机结合,将叙事与抒情完整统一。这种情绪和这种诗歌是 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写。当然,田歌那个时期的诗歌也自 然受到当时历史语境的制限,而不能任情所致、随心所欲的表现个人情感和理解。所以他那 个时期的诗歌更多的是注重客观生活的摹写,而缺少内心经验和自省意识,因而就消却了自 己的个性而多了一些普遍化的色彩。
“文革”结束,历史进入了新时期,诗人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他毅然告别了那个文化 专制的时代,转变了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他认为:这转变是一关。闯过了关,你就可能顺 潮流汹涌而上,过不了关,你就将跌入浪潮的谷底,从此销声匿迹。此时他的心态是开放的, 思想是先锐的。那时,他曾向新生的“朦胧诗”学习,向“现代派”的诸种艺术手法学习,写出 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几分如初的性情,几分哲人的思辨,加上一颗回归的童心正是他 的作品凸显的新特点。如《终极线》:“希望和失望的死亡那是水体内空气的死亡/穿透死 神那边碧波喃喃的水体充满人的感情”.如《养海者的谣曲》:“黑海滩一个一个淡蓝的 水体我分到一份/我不再是大海的空头主人我是真实的养海者”,“我在播种与收获之间 幻想/我在现实和幻想之间行动/每个清晨和黄昏都有预期抵达的彼岸气如《北方湖》: “七月一只长全了绿羽毛的小鸟/它落在湖畔还在东张西望”,“老岭奇峰在水中下沉/沉下 一节喜峰口古长城/沉下一片苍天”。诗人说,那是中国诗歌一个短暂的鼎盛时期。这期间 的新诗,是向“五四”新诗新文化的回归,是诗的觉醒和觉醒的诗。他赶上了这个时期,是很 幸运的。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田歌也和他那个时代的作家一样经历了精神的洗礼,逐渐 蜕去历史给他留下的沉重的思想重负和精神桎梏,当他“垂首反思时,他流露出忏悔式的彻 底否定的情绪”,但“依然保持着诗之心:碧绿、永不成熟、稚拙、真挚……”⑵他的创作在单纯 中呈示了复杂,笃诚中出现了怀疑,热切中掺杂了冷峻,率真中显现了思辨,质朴中袒露了机 智。诗人开始从对直观世界的摹写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观照,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心灵的视境, 过去那种浅表式的描写和空泛式的抒情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生命体验过的外部事物 的呈现,如1983年他所写的短诗《野百合》,就是诗人经过深刻内心经验过的一种人生表白: “深山的野百合悄悄开放/它在向深深的谷底世界微笑/风这样干,雨这样少/也许还有险恶 的风暴。”“——野百合/跟我去吧,到那遥远的异国/莫非你甘于这里的寂寞。""——朋友,假 如是那样/我会枯萎在路上/我不能离开我生长的山野/我的信念是生命,是第二个黎明。”在 这首诗中,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野百合甘于谷底的寂寞生存,而拒绝到遥远的异国去追逐 繁华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指向,因而有别具一格的思想的含量和生命的质量。或许,读一点他 的诗论,更能感受到他和诗的缘分,可以窥见他的诗之心、心之像,以至他不止的艺术追求, 不尽的甘与苦。他说:“那时我读一幅名画,一边还在自说自话。何为艺术形象,物乎?心 乎?亦物亦心乎?”“一片历史的天空,可凝炼成一首小诗。一粒微尘也可呈现一片诗的天 空。”“写纪实文章就像在山林中狩猎,辛苦之后,常有猎获物带回家。而写诗往往是去一方 虚幻世界,去捉影捕风,甚至要猎取精灵。”这些都是他对创作的精辟归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田歌创作了许多爱情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欲求、渴 望、焦灼、神往、追求……这是对过去板滞化、公式化、荒漠化的一种控诉和反抗,是对改革开 放以来新生活的一种歌颂和向往,是寻觅自我、追求自由的心灵自白、灵魂袒露。所以这些 诗不仅是爱情诗,而是心灵诗,是自白书,是灵魂变奏曲,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精 神解放、心灵自由的创作心态。如《呼唤》:“你在那边苹果树下/徘徊又徘徊/我在这边在陡 河水旁/等待又等待。”“我苦苦的思念苦苦的挨/莫非你听不见,每个夜晚/我都在将你的名 字呼唤/你已经勾摄去我的魂/只留下我木然一棵身。”“你在那边苹果树下/徘徊更徘徊/我 在这边陡河水旁/等待更等待。”这首诗通过恋人的徘徊思恋的等待过程表现了双方苦耐难 熬的相思情怀。作品用复沓语句、对比手法、前后语段的重合,强化了双方焦灼而又无奈的 恋爱过程。是什么让他们宛若牛郎织女般的等待、徘徊而不得相见呢?是家长的制约?是 门第的约束?显然不是。应该说是社会环境的制限和政治因素的干扰使他们想见而不敢 见,想说而不敢说,只能守望和苦等,这显然是对过去极“左”路线的一种无声的评判。但此 处无声胜有声,它强烈地唤起我们对那个扼杀爱情,戕害自由年代的反感和憎恶,对宽松和 谐社会的一种期盼和热爱。
这些诗还有诗人晚年所写的爱情诗,除了一部《北国红豆》,还有一部分散见在《寻梦的 小路上》和其他文稿里。那是诗人在他的诗园里种植的一小片玫瑰园,很惹眼的。诗人认为 爱情是一枚“神秘果”,在这个世界上是爱芬芳了生命芬芳了岁月。且读他的《低语》:“什么 都有唯独没你/没有你纵使拥有一切/拥有一切也缺憾〃宛如夜空徒有星子闪烁/少了月 亮世界依旧是黑暗〃宛如春风绿了墙内园林小鸟不来这里依然是寂寞〃若是什么都没 有唯独有你/有你就拥有了天拥有了地。”在《爱的河》(组诗)里,他开篇就写:"我是海浪思慕 着那一片陆地/簇拥地匍匐地靠近一千次一万次/幻光闪射出她奔放着青春的神秘的 脸/而我带着疲倦而兴奋的微笑/推过去的浪峰飞溅为泪。"诗人以为,这些诗是现代的,也 还是传统的。是爱情诗,又不纯粹是写爱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田歌的诗歌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的思索和拷问,对生存世界的理 悟和感怀,对生命过程的认知和追寻。如《高处无风景》中,通过“深入大山腹地”而获得了 “天下最恢宏的风景,就在大山底下的石井世界”的认知,打破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审美定 律。有时“最恢宏的风景”反而在“大山底下”,这种反向思维的呈示在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 深刻地理解:人生活在不同的档次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美,有时美的极致并不在人生的高处, 反而在社会的底层。他这样的诗既是对人生解析和观照,也是对历史的探究和深研。'这种 近似哲理性的诗在田歌的诗作不在少数。
更晚一些时候,也就是近五六年间作者所写的诗作,大都收入了与他人合著的《耕烟图》 《钓雨图》《风谣图》《雪赋图》等几部书稿里。在这段时光,他的诗作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如初 的心,随意、闲适、淡定、坦然,却也更多了些理性。且读他的诗随笔《天光云影》:"……清溪 一路奔走而来,冷雨苦雪在清流里,花香鸟歌在浪花里。她只是轻轻地唱不倦地向前,不问 是否汇入大海,也从不经意走向何方。”“放鹅的女孩,将一个黄昏J朵晚霞一河浪花,都赶进 了她家的篱笆。'‘“春夜,推开窗,我真想吻一下天上的月芽。”“大地雷雨远,且在闲中忙。”“漫 道晚秋无颜色,半山红叶正醉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歌那颗不老的诗心,不衰的诗情,不 减的诗意。
五十多年创作历程并没有减退田歌的诗情,现在他的诗情依然燃烧,他的诗心依然 向上。
他的诗作依然迭出,他的诗意依然葱茏。他是河北诗坛上“一只痴迷的留鸟”,永远在歌 唱,歌唱到永远!
注释:
[1][2]张学梦:《锲而不舍的跋涉——田歌诗歌漫谈》,《河北诗歌论》,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在燕赵大地的诗坛上,跋涉着一个身材瘦削,精神矍蘇的男人,他是共和国诞生后,这个 省份最早的耕耘者之一。一只痴迷的留鸟在 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忠实于困难缪斯,以他 默默地锲而不舍的步履,踏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小路。⑴
这种艺术定位是很准确的。田歌从1953年发表处女作《傍晚》以来,在《文艺报》《河北 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先后出版了《在寻梦的小路上》《北国红豆》等多部诗集。 《赵老好》(叙事诗)曾在中央广播电台配乐朗诵,作为保留节目播放数年之久,部分诗作被编 入《河北50年诗歌大系》。他的诗曾多次获奖,现为国家二级作家。
五十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火热的诗心,焕发着充沛的激情,充溢着旺盛的活力。 他从不恪守传统的审美定式和既成的创作习惯,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完成了从单纯走向复 杂、由描摹走向思辨、由平宁走向骚动、由外观走向内审、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过程。他持 之以恒的创作韧性让人钦佩,他锐意进取的超越精神让人赞叹。他一生写了多少诗篇,自己 都难说清楚。不过诗人大半生所写的主要作品,大都收进一部自选集《山野的眼睛》里,还有 一部诗体随笔《西窗•闲花•秋水》。两个集子都是精心筛选过的,大抵代表了诗人在他的 时代所抵达的一个高度。
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了大量的诗,《傍晚》《串着道几望庄稼》《赵老好》等在当时产 生过一定影响。田歌早期的诗歌写得纯朴而又明净、简洁而又欢快,这是那个时代的创作格 调。共和国的初创时期欣欣向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使得诗人激情难遏,用笔抒泄他对生 活的激情和感怀:“日落收工不回家/串着道儿望庄稼/银锄肩上扛/清风拂白发/望谷,望豆, 望棉花/望山,望水,望云霞。"这首诗就像一副剪纸画:疏淡清晰、简练明快。他的诗风诗情 与社会生活相契合,个人的情绪与人民的情绪相融合,创作出了许多好作品,《赵老好》就是 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农民赵老好可视为那个时代农民的典型,诗歌通过他表现出了中国农 民的普遍情绪。赵老好为要有一个牛宝宝而“夜深人静睡不着觉”,因为旧社会他“十二岁给 地主当牛信”,放牧中打盹“梦见有了自己的牛”,但地主的皮鞭打得他“血泪斑斑昏在山前”, 而如今“有了牛群有了山”,“公社的牛呀我的牛,公社的山啊我的山”,所以他把“刚添的牛犊 怀里抱,摸摸嘴巴亲亲脸”。这里把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以社为家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歌既没有那种政治抒情诗的张扬喧哗,也没有民歌式的浅近直白,写得诗意盎然,情 景交融,将细节渲染和心理描写有机结合,将叙事与抒情完整统一。这种情绪和这种诗歌是 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写。当然,田歌那个时期的诗歌也自 然受到当时历史语境的制限,而不能任情所致、随心所欲的表现个人情感和理解。所以他那 个时期的诗歌更多的是注重客观生活的摹写,而缺少内心经验和自省意识,因而就消却了自 己的个性而多了一些普遍化的色彩。
“文革”结束,历史进入了新时期,诗人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他毅然告别了那个文化 专制的时代,转变了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他认为:这转变是一关。闯过了关,你就可能顺 潮流汹涌而上,过不了关,你就将跌入浪潮的谷底,从此销声匿迹。此时他的心态是开放的, 思想是先锐的。那时,他曾向新生的“朦胧诗”学习,向“现代派”的诸种艺术手法学习,写出 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几分如初的性情,几分哲人的思辨,加上一颗回归的童心正是他 的作品凸显的新特点。如《终极线》:“希望和失望的死亡那是水体内空气的死亡/穿透死 神那边碧波喃喃的水体充满人的感情”.如《养海者的谣曲》:“黑海滩一个一个淡蓝的 水体我分到一份/我不再是大海的空头主人我是真实的养海者”,“我在播种与收获之间 幻想/我在现实和幻想之间行动/每个清晨和黄昏都有预期抵达的彼岸气如《北方湖》: “七月一只长全了绿羽毛的小鸟/它落在湖畔还在东张西望”,“老岭奇峰在水中下沉/沉下 一节喜峰口古长城/沉下一片苍天”。诗人说,那是中国诗歌一个短暂的鼎盛时期。这期间 的新诗,是向“五四”新诗新文化的回归,是诗的觉醒和觉醒的诗。他赶上了这个时期,是很 幸运的。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田歌也和他那个时代的作家一样经历了精神的洗礼,逐渐 蜕去历史给他留下的沉重的思想重负和精神桎梏,当他“垂首反思时,他流露出忏悔式的彻 底否定的情绪”,但“依然保持着诗之心:碧绿、永不成熟、稚拙、真挚……”⑵他的创作在单纯 中呈示了复杂,笃诚中出现了怀疑,热切中掺杂了冷峻,率真中显现了思辨,质朴中袒露了机 智。诗人开始从对直观世界的摹写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观照,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心灵的视境, 过去那种浅表式的描写和空泛式的抒情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生命体验过的外部事物 的呈现,如1983年他所写的短诗《野百合》,就是诗人经过深刻内心经验过的一种人生表白: “深山的野百合悄悄开放/它在向深深的谷底世界微笑/风这样干,雨这样少/也许还有险恶 的风暴。”“——野百合/跟我去吧,到那遥远的异国/莫非你甘于这里的寂寞。""——朋友,假 如是那样/我会枯萎在路上/我不能离开我生长的山野/我的信念是生命,是第二个黎明。”在 这首诗中,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野百合甘于谷底的寂寞生存,而拒绝到遥远的异国去追逐 繁华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指向,因而有别具一格的思想的含量和生命的质量。或许,读一点他 的诗论,更能感受到他和诗的缘分,可以窥见他的诗之心、心之像,以至他不止的艺术追求, 不尽的甘与苦。他说:“那时我读一幅名画,一边还在自说自话。何为艺术形象,物乎?心 乎?亦物亦心乎?”“一片历史的天空,可凝炼成一首小诗。一粒微尘也可呈现一片诗的天 空。”“写纪实文章就像在山林中狩猎,辛苦之后,常有猎获物带回家。而写诗往往是去一方 虚幻世界,去捉影捕风,甚至要猎取精灵。”这些都是他对创作的精辟归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田歌创作了许多爱情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欲求、渴 望、焦灼、神往、追求……这是对过去板滞化、公式化、荒漠化的一种控诉和反抗,是对改革开 放以来新生活的一种歌颂和向往,是寻觅自我、追求自由的心灵自白、灵魂袒露。所以这些 诗不仅是爱情诗,而是心灵诗,是自白书,是灵魂变奏曲,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精 神解放、心灵自由的创作心态。如《呼唤》:“你在那边苹果树下/徘徊又徘徊/我在这边在陡 河水旁/等待又等待。”“我苦苦的思念苦苦的挨/莫非你听不见,每个夜晚/我都在将你的名 字呼唤/你已经勾摄去我的魂/只留下我木然一棵身。”“你在那边苹果树下/徘徊更徘徊/我 在这边陡河水旁/等待更等待。”这首诗通过恋人的徘徊思恋的等待过程表现了双方苦耐难 熬的相思情怀。作品用复沓语句、对比手法、前后语段的重合,强化了双方焦灼而又无奈的 恋爱过程。是什么让他们宛若牛郎织女般的等待、徘徊而不得相见呢?是家长的制约?是 门第的约束?显然不是。应该说是社会环境的制限和政治因素的干扰使他们想见而不敢 见,想说而不敢说,只能守望和苦等,这显然是对过去极“左”路线的一种无声的评判。但此 处无声胜有声,它强烈地唤起我们对那个扼杀爱情,戕害自由年代的反感和憎恶,对宽松和 谐社会的一种期盼和热爱。
这些诗还有诗人晚年所写的爱情诗,除了一部《北国红豆》,还有一部分散见在《寻梦的 小路上》和其他文稿里。那是诗人在他的诗园里种植的一小片玫瑰园,很惹眼的。诗人认为 爱情是一枚“神秘果”,在这个世界上是爱芬芳了生命芬芳了岁月。且读他的《低语》:“什么 都有唯独没你/没有你纵使拥有一切/拥有一切也缺憾〃宛如夜空徒有星子闪烁/少了月 亮世界依旧是黑暗〃宛如春风绿了墙内园林小鸟不来这里依然是寂寞〃若是什么都没 有唯独有你/有你就拥有了天拥有了地。”在《爱的河》(组诗)里,他开篇就写:"我是海浪思慕 着那一片陆地/簇拥地匍匐地靠近一千次一万次/幻光闪射出她奔放着青春的神秘的 脸/而我带着疲倦而兴奋的微笑/推过去的浪峰飞溅为泪。"诗人以为,这些诗是现代的,也 还是传统的。是爱情诗,又不纯粹是写爱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田歌的诗歌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的思索和拷问,对生存世界的理 悟和感怀,对生命过程的认知和追寻。如《高处无风景》中,通过“深入大山腹地”而获得了 “天下最恢宏的风景,就在大山底下的石井世界”的认知,打破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审美定 律。有时“最恢宏的风景”反而在“大山底下”,这种反向思维的呈示在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 深刻地理解:人生活在不同的档次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美,有时美的极致并不在人生的高处, 反而在社会的底层。他这样的诗既是对人生解析和观照,也是对历史的探究和深研。'这种 近似哲理性的诗在田歌的诗作不在少数。
更晚一些时候,也就是近五六年间作者所写的诗作,大都收入了与他人合著的《耕烟图》 《钓雨图》《风谣图》《雪赋图》等几部书稿里。在这段时光,他的诗作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如初 的心,随意、闲适、淡定、坦然,却也更多了些理性。且读他的诗随笔《天光云影》:"……清溪 一路奔走而来,冷雨苦雪在清流里,花香鸟歌在浪花里。她只是轻轻地唱不倦地向前,不问 是否汇入大海,也从不经意走向何方。”“放鹅的女孩,将一个黄昏J朵晚霞一河浪花,都赶进 了她家的篱笆。'‘“春夜,推开窗,我真想吻一下天上的月芽。”“大地雷雨远,且在闲中忙。”“漫 道晚秋无颜色,半山红叶正醉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歌那颗不老的诗心,不衰的诗情,不 减的诗意。
五十多年创作历程并没有减退田歌的诗情,现在他的诗情依然燃烧,他的诗心依然 向上。
他的诗作依然迭出,他的诗意依然葱茏。他是河北诗坛上“一只痴迷的留鸟”,永远在歌 唱,歌唱到永远!
注释:
[1][2]张学梦:《锲而不舍的跋涉——田歌诗歌漫谈》,《河北诗歌论》,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