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白德成的名字我很早就知道了,因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成名河北,知名 全国了。我对他的诗的记忆却很淡漠,这是因为我不研究诗歌,也不擅长写诗歌评论,更重 要的是与他素不相识,没有来往。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09年8月底在承德召开的纪念郭 小川90周年的会议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有着典型的诗人气质,脸很有棱角,额头 宽阔,面色冷峻,不苟言笑;两眼有神,深邃清澈,透露着诗人的睿智和深沉,并有一种饱经历 练、阅尽人世的沧桑之感;长发垂肩,像画家惯有的发型,显得洒脱飘然。我断定这是一个很 有个性的诗人,但他又那样淡定超脱、从容不迫,颇有些玉树临风的样子。在承德这个蓄满 中华文化和佛学思想的风水宝地中,出现白德成这样的诗人不是偶然的。
后来,我才知道白德成不是承德本地人,他出生在中国,祖籍朝鲜,这也使他从小便耳濡 目染地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启蒙。他在二首诗中写道:“阿里郎,阿里郎,啊拉里吆/古老的民 谣在母亲的背上摇晃”,“母亲用后背作一只捆绑的摇篮/让我在摇晃中听那种远离故乡的歌 谣”。他从小对文学便有一种先天的禀赋和超人的灵性,以致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参加高考 时,作了八年半工人的他,凭借文科骄人的成绩而考上了承德师专。对此,他很自诩:“数学 二十分,英语五分/可我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榜上”。别看当时考上的是一个专科学校,可那时 的录取率百分之三都不到,比现在考一个硕士研究生都不易。在从教四年后,他离开了讲 坛,成为了承德市文联一名专业作家,这样使得他很快成为了河北的一个诗歌新锐。著名诗 评家苗雨时先生曾这样评价他那时的状况:强调“个人主体意识,在河北青年诗人中觉醒比 较早的是白德成。白德成的诗人气质与青春气质相生,在现代审美意识的浸染下,感觉新 鲜,思维敏捷,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把灵感对准青春的生命,在困扰中探索青春的奥秘,在进取 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力图以现代文明的观念在现代艺术的形式中,为青春的生命重新造型。 因而,他的诗,意绪蓬勃,于新美的气韵中流淌着一种新生的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生命情 调”由于他诗歌成就的显著,这使得他成为河北青年诗人的翘楚,于1986年首任河北省 青年诗人协会主席。80年代前期是诗情燃烧的年代,是诗人的盛世。那个诗歌辉煌的年代 也给了他辉煌的诗歌生命和辉煌的文学业绩。他不仅写诗,也奔走呼号,积极筹划了中国最 早、最壮观的具有八万多人参赛的诗歌大奖赛。那一次大会盛况空前,迄今提起来,他都激 情难遏。那次大会邀请了国内所有的诗歌刊物的主编来承德,并由承德地市委书记主持大 会,河北省作协主席作报幕人,大家携手打造了那个年代的诗歌的一个奇迹。那时的河北, 诗人荟萃,各显风流,叱咤诗坛,占据着中国诗歌的高地,出现了张学梦、刘章、尧山壁、边国 政、姚振函、刘小放、伊蕾、王洪涛、郁葱、张洪波、肖振荣、杨松霖、周力军、大解、刘向东、白德 成、刘晓滨、徐国强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群体,并出现了陈超、苗雨时这样的诗评家。白德成 与这些人成为诗友和挚友,在他们中间有着很好的口碑。因为他的诗歌成就和良好的人际 关系,使他得以先后在《河北文学》《天涯》《美文》和《燕山》《国风》做诗歌编辑,并写出了大量 的诗和出版了诗集《这个世界》。
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和提升诗歌的创作质量,他于1986年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在鲁院 学习期满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到海南闯荡世界,以便让自己能够更加自由自在 地生活,更加随心所欲地写诗,开拓出一条诗歌的新路。尽管他踌躇满志,但在海南的创业 却举步维艰,最后终无所成,他在诗坛上大显身手的愿望也随之落空了。因为此时诗歌已经 走向了落潮,由辉煌走入了低谷,但此次人生的历练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后来他曾这样描 述闯荡海南的曲折经历:“我去海南的最初契机,纯属偶然。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的 时候,与我分在同屋的是海南行政区文联的诗人陈加孝。就是因为经常听他有关神奇海南 的描绘,即将建立海南大特区的前景描绘,鼓动起我的想闯一片天地的野心而最终义无反顾 地南下海南。我带了三千元下海南,四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名片开始起家,开办画廊、工艺品 店,和贵阳市文物店合作开办海南第一家文物店,创办《天涯》杂志社的天涯广告装饰公司, 辱三亚开办酒吧、买了十七亩地策划开办风情旅游度假村。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风波,加上 冨家调控的第一次银根紧缩。举世瞩目的海南大特区,陷入了低谷。1991年,内外交困的 我含泪离开海岛。"⑵这次离开海南回到塞北家乡,按他自己的话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失 败者的落魄还乡”,但这种炼狱般的经历对他的精神的磨难和心灵的洗礼乃至灵魂的淬炼都 是花钱买不来的,尤其对一个诗人来说是终生受益而终生难忘的。他回到承德后,并没有消 沉,而是立志创业、东山再起。于1992年他创办了“文昌广告装饰公司”,这里有文化昌盛的 含义和怀念海南的双重意味。经过海南大特区的洗礼,他把南方的装饰装修新理念带到了 远离现代观念、充满传统观念的被大山遮蔽的小城。由于业务的繁忙和应酬的不暇,此时他 已经顾及不了诗歌,对此,他“只有敬畏和缅怀了后来,他写下了《海南,我永远的痛》,记 录了这段心路历程,把青春的日子蘸着泪水写成了诗行,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扉。
作为企业家的他,诗人的躁动和不安定基因注定他要做一个漂泊者。后来他离开城市 在滦平的一个山沟里做了三年的矿主。在大山里开矿的日子里,他几乎与世隔绝,那种灯红 酒绿的豪华生活与他渐行渐远,穷山沟的日子成为了他清静修为的日子,这使他有足够的时 间和心境反思自己、追问人生:“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重要吗? 一个人挥霍多少财富,很重 要;一个诗人写过多少诗歌,重要吗? 一个诗人写过多少好诗,很重要”⑶。面对幽深的大山 和无边的暗夜,他一个人默默地追忆自己曾有过的诗意人生,曾有过的辉煌业绩,拷问现实 境况中的异化的灵魂、被酒精浸泡的血液。他的心灵终被大山点化,被星光炯亮,使他悟透 了人生,开启了灵智,在2008年初,他停止了对金钱、物欲的追求,重新回到作家队伍中,拿 起几乎搁置了二十年的笔继续创作。不同的是,经历了这二十年的苦难和欢乐的他,消却了 浮躁的激情,而显得文心沉静,不再需要听命于某种文学艺术的指令和迎合于某种文学思 潮,而“注重的是人心的柔软、人性的归位和人生的悲悯”。他认为:“一个作家想要赢得思想 的自由,必须摆脱某种束缚,哪怕这种束缚的符号无限膨胀最终会湮没肉体。”⑷同时,他倾 尽心力编辑的《热河》期刊,以宏大的网络为选稿基地,发现新人、力推新作,打造出了一个纯 净的全新的纯文学平台,成为了热河城的一朵奇葩,虽不娇艳但很新奇,弥散一种沁人心脾 的幽香,并出版了《白德成短诗选》等诗集。
现在,他不仅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写书评,对书画也颇有研究,写得很老到纯熟。现 在他不是用激情来创作作品,而是用生命感悟来记录人生。他说,'我不是用作品来教化人, 而是用自己的心痛的亲历,来记录一个似乎被人们忘却的一段历史。”白德成在经历了人生 的大起大落、坎坎坷坷之后,带给他的是一份超然于物外的淡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素朴,这 样他多彩的人生必定给他带来多彩的文学,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
后来,我才知道白德成不是承德本地人,他出生在中国,祖籍朝鲜,这也使他从小便耳濡 目染地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启蒙。他在二首诗中写道:“阿里郎,阿里郎,啊拉里吆/古老的民 谣在母亲的背上摇晃”,“母亲用后背作一只捆绑的摇篮/让我在摇晃中听那种远离故乡的歌 谣”。他从小对文学便有一种先天的禀赋和超人的灵性,以致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参加高考 时,作了八年半工人的他,凭借文科骄人的成绩而考上了承德师专。对此,他很自诩:“数学 二十分,英语五分/可我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榜上”。别看当时考上的是一个专科学校,可那时 的录取率百分之三都不到,比现在考一个硕士研究生都不易。在从教四年后,他离开了讲 坛,成为了承德市文联一名专业作家,这样使得他很快成为了河北的一个诗歌新锐。著名诗 评家苗雨时先生曾这样评价他那时的状况:强调“个人主体意识,在河北青年诗人中觉醒比 较早的是白德成。白德成的诗人气质与青春气质相生,在现代审美意识的浸染下,感觉新 鲜,思维敏捷,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把灵感对准青春的生命,在困扰中探索青春的奥秘,在进取 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力图以现代文明的观念在现代艺术的形式中,为青春的生命重新造型。 因而,他的诗,意绪蓬勃,于新美的气韵中流淌着一种新生的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生命情 调”由于他诗歌成就的显著,这使得他成为河北青年诗人的翘楚,于1986年首任河北省 青年诗人协会主席。80年代前期是诗情燃烧的年代,是诗人的盛世。那个诗歌辉煌的年代 也给了他辉煌的诗歌生命和辉煌的文学业绩。他不仅写诗,也奔走呼号,积极筹划了中国最 早、最壮观的具有八万多人参赛的诗歌大奖赛。那一次大会盛况空前,迄今提起来,他都激 情难遏。那次大会邀请了国内所有的诗歌刊物的主编来承德,并由承德地市委书记主持大 会,河北省作协主席作报幕人,大家携手打造了那个年代的诗歌的一个奇迹。那时的河北, 诗人荟萃,各显风流,叱咤诗坛,占据着中国诗歌的高地,出现了张学梦、刘章、尧山壁、边国 政、姚振函、刘小放、伊蕾、王洪涛、郁葱、张洪波、肖振荣、杨松霖、周力军、大解、刘向东、白德 成、刘晓滨、徐国强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群体,并出现了陈超、苗雨时这样的诗评家。白德成 与这些人成为诗友和挚友,在他们中间有着很好的口碑。因为他的诗歌成就和良好的人际 关系,使他得以先后在《河北文学》《天涯》《美文》和《燕山》《国风》做诗歌编辑,并写出了大量 的诗和出版了诗集《这个世界》。
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和提升诗歌的创作质量,他于1986年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在鲁院 学习期满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到海南闯荡世界,以便让自己能够更加自由自在 地生活,更加随心所欲地写诗,开拓出一条诗歌的新路。尽管他踌躇满志,但在海南的创业 却举步维艰,最后终无所成,他在诗坛上大显身手的愿望也随之落空了。因为此时诗歌已经 走向了落潮,由辉煌走入了低谷,但此次人生的历练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后来他曾这样描 述闯荡海南的曲折经历:“我去海南的最初契机,纯属偶然。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的 时候,与我分在同屋的是海南行政区文联的诗人陈加孝。就是因为经常听他有关神奇海南 的描绘,即将建立海南大特区的前景描绘,鼓动起我的想闯一片天地的野心而最终义无反顾 地南下海南。我带了三千元下海南,四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名片开始起家,开办画廊、工艺品 店,和贵阳市文物店合作开办海南第一家文物店,创办《天涯》杂志社的天涯广告装饰公司, 辱三亚开办酒吧、买了十七亩地策划开办风情旅游度假村。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风波,加上 冨家调控的第一次银根紧缩。举世瞩目的海南大特区,陷入了低谷。1991年,内外交困的 我含泪离开海岛。"⑵这次离开海南回到塞北家乡,按他自己的话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失 败者的落魄还乡”,但这种炼狱般的经历对他的精神的磨难和心灵的洗礼乃至灵魂的淬炼都 是花钱买不来的,尤其对一个诗人来说是终生受益而终生难忘的。他回到承德后,并没有消 沉,而是立志创业、东山再起。于1992年他创办了“文昌广告装饰公司”,这里有文化昌盛的 含义和怀念海南的双重意味。经过海南大特区的洗礼,他把南方的装饰装修新理念带到了 远离现代观念、充满传统观念的被大山遮蔽的小城。由于业务的繁忙和应酬的不暇,此时他 已经顾及不了诗歌,对此,他“只有敬畏和缅怀了后来,他写下了《海南,我永远的痛》,记 录了这段心路历程,把青春的日子蘸着泪水写成了诗行,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扉。
作为企业家的他,诗人的躁动和不安定基因注定他要做一个漂泊者。后来他离开城市 在滦平的一个山沟里做了三年的矿主。在大山里开矿的日子里,他几乎与世隔绝,那种灯红 酒绿的豪华生活与他渐行渐远,穷山沟的日子成为了他清静修为的日子,这使他有足够的时 间和心境反思自己、追问人生:“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重要吗? 一个人挥霍多少财富,很重 要;一个诗人写过多少诗歌,重要吗? 一个诗人写过多少好诗,很重要”⑶。面对幽深的大山 和无边的暗夜,他一个人默默地追忆自己曾有过的诗意人生,曾有过的辉煌业绩,拷问现实 境况中的异化的灵魂、被酒精浸泡的血液。他的心灵终被大山点化,被星光炯亮,使他悟透 了人生,开启了灵智,在2008年初,他停止了对金钱、物欲的追求,重新回到作家队伍中,拿 起几乎搁置了二十年的笔继续创作。不同的是,经历了这二十年的苦难和欢乐的他,消却了 浮躁的激情,而显得文心沉静,不再需要听命于某种文学艺术的指令和迎合于某种文学思 潮,而“注重的是人心的柔软、人性的归位和人生的悲悯”。他认为:“一个作家想要赢得思想 的自由,必须摆脱某种束缚,哪怕这种束缚的符号无限膨胀最终会湮没肉体。”⑷同时,他倾 尽心力编辑的《热河》期刊,以宏大的网络为选稿基地,发现新人、力推新作,打造出了一个纯 净的全新的纯文学平台,成为了热河城的一朵奇葩,虽不娇艳但很新奇,弥散一种沁人心脾 的幽香,并出版了《白德成短诗选》等诗集。
现在,他不仅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写书评,对书画也颇有研究,写得很老到纯熟。现 在他不是用激情来创作作品,而是用生命感悟来记录人生。他说,'我不是用作品来教化人, 而是用自己的心痛的亲历,来记录一个似乎被人们忘却的一段历史。”白德成在经历了人生 的大起大落、坎坎坷坷之后,带给他的是一份超然于物外的淡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素朴,这 样他多彩的人生必定给他带来多彩的文学,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
二
白德成的早期诗享誉诗坛,被认为是河北诗界一个早醒的诗才。他的当年享有盛名的 《石头、剪刀、布》后来入选《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这是一部选本权威,特色鲜明,具有相 当纪念意义的“青春中国”诗选。他的《青春的浮雕》也曾广为传颂。诗人北野曾在《我对承 德诗歌的批判》中对他这样赞誉:“青年诗人白德成”“是一个具备了各种条件的本质上的诗 人,他迟缓、忧郁、神经质的表达如同天籁,在八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夜,他面对一百多人的诗 歌作者,曾发表过一个讲话,身边是他的老师和领导,他的讲话首先在谨慎、警觉和伤感的节 奏中开始。会场外下起了雨。很短的一次介绍会,变成了一次上天促成的诗歌散步,诗神灵 魂的光芒在夜色中浮现出来,闪闪发亮。”这充分显示出了白德成诗人的天赋和他在诗界的 影响。
白德成诗中的形象大都渲染上个人浓重的生命底色,聚合着那个时代群体生命内涵和 那个时代的精神素质。这样他的诗就不是当年现代诗所流行的个人情绪的舒张和自我生命 的叙写,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情绪和一代青年的形象。如诗集《这个世界》所表现的就是 上个世纪80年代群体形象和他们所生存的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卷首语上这样表明自己 的心迹:“致我们这一代青年”。《在这个世界里》许多诗是献给青年朋友和青春岁月的,如 《青春浮雕》《青春三重奏》等,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王蒙的《青春万岁》。如《青春的浮雕》就表 现了青春的萌芽与觉醒,冲荡着“每一颗青春跳动的心/都是一颗年轻的太阳"的动人旋律。 在诗中,“心'‘与“太阳”的意象成为全诗的亮点和焦点,也成为了全诗的机枢和关键,它们或 离或合,互相比附,使得全诗所有驳杂的语句和纷繁的意象都聚焦于此,因而形成了一个“轮 辐向心”、“聚焦”式的结构,或聚拢而散发,或凝合而腾跃,或比照而映衬,使得全诗气象万 千、奇异多彩,也使的全诗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此诗始终是对照性写“太阳”和“心首先 写出了在黑夜和黎明之交,一轮太阳犹如“一座伟大的浮雕''喷薄而出,也“起飞了 /野鸽子一 样大胆的心",在此处,“心”与“太阳”一同跃升、欢跳,显得朝气蓬勃,青春绚丽;接着又写了 “太阳”“这座伟大的浮雕/风靡了整个世界”,而“青春跳动的心”也在爱的“草地里温柔地呼 唤”。两个意象同步伸展,和谐共进,但最后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太阳“逐渐冷却”,而 青春却“更加沉着而饱满气这是在这悖逆的意象中“喊出了一个伟大的秘密”:“每一颗青春 跳动的心/都是一颗年轻的太阳”。尽管全诗意绪纷繁,语言新异,却线索明晰,主旨突出,全 然没有朦胧隐晦之感,而是比喻生动、意象鲜明。在全诗的结构中,“心”与“太阳”两个意象 系列交互行进,彼此烘托,最后重叠复合,构成了一个新异独特、丰富完美的核心意象,也使 得此诗的境界博大而高远,热烈而多彩。这也正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彰显,个性的张扬, 他们如同旭日东升,朝气蓬勃、昂扬向上。
白德成的诗充'满了现代色彩,表现的多是青春意象。如《形象》就是写的是“八十年代新 一辈”的形象。诗中这样写道:“我是被暴风雨敲碎/又重新组合的形象/当太阳把第一缕微 笑/认真地交给我/在野花的窃笑中/我温柔地呼唤。”80年代的青年是屡次被暴风雨洗刷和 冲击的人,“文革”、上山下乡等运动使他们饱受摧残,饱经磨难,他们用泪水将破碎的心灵弥 合,用意志将敲碎的生命组合。阴霾散去,“太阳把第一缕微笑/认真地交给我”,改革开放的 春风唤醒了早春的生命,“在野花的窃笑中/我温柔地呼唤气这是一代青年人的心声。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成为了共和国的希望和生机,在呐喊和呼唤中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升起了美好的“愿望”和美丽的“憧憬”,像夸父逐日般地走向了“跋涉者的路途”。这就是那 个时代的青年满怀激情、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在理想之路上艰难前行的形象。
在白德成的后期作品中,给人更多的是理性的启迪、心性的思考。因为历经了过多的人 生历练,当他再次以一个诗人的角色出现时,激情已被理性所置换,冲动已被思考所替代,诗 中也显现了佛学精神和禅学思想,给人以启示和教化。如《燕山今日有雪》中的“今天落雪 了/雪花死得很干净/大地是它的冢”。这是写雪,又何尝不是诗人的精神向度呢?雪花一身 洁白,上天是它的胎衣,大地是它的坟冢,没有沾染世间的污泥浊水,令人赞羡。“落了片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世俗的社会能够保持这样的洁净 之身,不也正是我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吗?再如《端午节随想》:“三千年的糯米/粘住了谁的牙 齿,诺诺无语/无数次的龙舟演绎/让落水的日子变成戏水的日子/其实/楚和秦,谁灭了谁/ 都是在这片土地上盘桓/国与共,谁胜了谁/都会用一种语言去欢呼”。诗人摒弃了阶级、国 家和政党的纷争,从三千年的历史推进中捕捉到了永恒:“楚和秦,谁灭了谁/都是在这片土 地上盘桓/国与共,谁胜了谁/都会用一种语言去欢呼”,历史在经过了“无数次的龙舟演绎”, 终于尘埃落定,“让落水的日子变成戏水的日子”,让战争变成了和平。这是历史进程的归 结,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种理念的显示不是硬性的指认,而是托物言志,借形传神,让 人既赏心悦目,又心领神会。如这两首诗中的“雪花”和“端午节”都是人们喜欢的景物和节 日,对其中所蕴含的理性也就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了。这如同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 花》中所说过的那样;“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 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样的诗是“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 魂的音板”,使我们发出与诗人和弦共振的共鸣。
当然,诗人也并没有冷却感情,而是蓄之愈久,燃之愈旺。他的心灵之火始终在燃烧,他 的诗经过淬炼之后,更有了一种感染人心的动情力。如《假如一个地方,被思念泡了二十 年——为海南省建省二十年作》就是一首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诗篇。诗人回忆了他在海南 创业时与海南形同一体的情感:“只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头发曾经在一夜之间/变成缠绕椰枝 的翠绿/我的耳朵变成谛听海浪的贝螺/我的手臂伸成棕桐的笔直/我的脚趾早已生出胡椒 的根须,抓紧土地”。诗人用形象的比喻,诉说了与海南铭心刻骨的深情厚谊。尔后,诗人又 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了二十年后的情景:“我头上的青丝,已经变成北方的芦荻/我热恋中的 女人啊,已是昨日的蝴蝶/我的海岸线,我的海盗旗,我的海星星/我的海风中飘荡的,一声呼 唤啊/只是一只干枯的椰壳/心事重重地被嵌在往事的墙上。”这与二十年前闯荡海南的青春 时节已大相径庭,但情感依旧、思念如常:“或许一只船锚,在海水里浸泡许多年后/会变成一 枝珊瑚/最怕的是被淡水残忍的清洗/假如一个地方,被思念泡了二十年/温情地变成另一个 故乡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被儿童很认真地/盘査。”海南被诗人的“思念泡了二十年/温情地变 成另一个故乡”,就像“一只船锚,在海水里浸泡许多年后/会变成一枝珊瑚”,但依然坚挺,与 大海融为一体。再如在《给母亲——写给母亲八十九岁寿诞》中对母亲报恩的情感:“母亲, 是春天/我是被春晖洗涤过的一地寸草/有什么理由不去蔵笙而翠绿地生长/春天,是母爱/ 我是被母爱覆盖过的漫天目光/有什么借口不去庄重而感恩地回望诗人把母亲比作“春 天”,把自己比作“寸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己虽“是孟郊的寸草”,却“无法报答 三春的光辉”,况且“春天不需要回报",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博大。接着诗人写了在母爱的 滋润下生命成长的过程;“落地生根,是一粒精子在发芽/十月怀胎,是一粒种子在歌唱/我的 生命是精血孕育是乳汁灌溉/母亲用后背作一只捆绑的摇篮/让我在摇晃中听那种远离故乡 的歌谣/后来我会唱这种歌谣时/我一唱,春天就老了 /因此,母亲背孩子的后背驼了 /站着, 像一座古老的桥/我从这桥上走过的时候/听见岁月的河流在桥下静静地流过/我的歌声因 此伤感而喑哑。”母亲为了孩子们献出了一切,直到“后背驼了 /站着,像一座古老的桥”,她用 自己的生命之桥,承载着孩子们一个个地“从这桥上走过”,直到“老了”。这是一首感恩的 诗,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至真至纯,至孝至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有大孝之人,才会有 大爱之诗。可以这样讲,如果一个人对母亲不孝,他就不是一个好诗人。诗人是一个孝子, 所以他才称得上是一个好诗人。
白德成诗中的形象大都渲染上个人浓重的生命底色,聚合着那个时代群体生命内涵和 那个时代的精神素质。这样他的诗就不是当年现代诗所流行的个人情绪的舒张和自我生命 的叙写,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情绪和一代青年的形象。如诗集《这个世界》所表现的就是 上个世纪80年代群体形象和他们所生存的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卷首语上这样表明自己 的心迹:“致我们这一代青年”。《在这个世界里》许多诗是献给青年朋友和青春岁月的,如 《青春浮雕》《青春三重奏》等,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王蒙的《青春万岁》。如《青春的浮雕》就表 现了青春的萌芽与觉醒,冲荡着“每一颗青春跳动的心/都是一颗年轻的太阳"的动人旋律。 在诗中,“心'‘与“太阳”的意象成为全诗的亮点和焦点,也成为了全诗的机枢和关键,它们或 离或合,互相比附,使得全诗所有驳杂的语句和纷繁的意象都聚焦于此,因而形成了一个“轮 辐向心”、“聚焦”式的结构,或聚拢而散发,或凝合而腾跃,或比照而映衬,使得全诗气象万 千、奇异多彩,也使的全诗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此诗始终是对照性写“太阳”和“心首先 写出了在黑夜和黎明之交,一轮太阳犹如“一座伟大的浮雕''喷薄而出,也“起飞了 /野鸽子一 样大胆的心",在此处,“心”与“太阳”一同跃升、欢跳,显得朝气蓬勃,青春绚丽;接着又写了 “太阳”“这座伟大的浮雕/风靡了整个世界”,而“青春跳动的心”也在爱的“草地里温柔地呼 唤”。两个意象同步伸展,和谐共进,但最后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太阳“逐渐冷却”,而 青春却“更加沉着而饱满气这是在这悖逆的意象中“喊出了一个伟大的秘密”:“每一颗青春 跳动的心/都是一颗年轻的太阳”。尽管全诗意绪纷繁,语言新异,却线索明晰,主旨突出,全 然没有朦胧隐晦之感,而是比喻生动、意象鲜明。在全诗的结构中,“心”与“太阳”两个意象 系列交互行进,彼此烘托,最后重叠复合,构成了一个新异独特、丰富完美的核心意象,也使 得此诗的境界博大而高远,热烈而多彩。这也正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彰显,个性的张扬, 他们如同旭日东升,朝气蓬勃、昂扬向上。
白德成的诗充'满了现代色彩,表现的多是青春意象。如《形象》就是写的是“八十年代新 一辈”的形象。诗中这样写道:“我是被暴风雨敲碎/又重新组合的形象/当太阳把第一缕微 笑/认真地交给我/在野花的窃笑中/我温柔地呼唤。”80年代的青年是屡次被暴风雨洗刷和 冲击的人,“文革”、上山下乡等运动使他们饱受摧残,饱经磨难,他们用泪水将破碎的心灵弥 合,用意志将敲碎的生命组合。阴霾散去,“太阳把第一缕微笑/认真地交给我”,改革开放的 春风唤醒了早春的生命,“在野花的窃笑中/我温柔地呼唤气这是一代青年人的心声。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成为了共和国的希望和生机,在呐喊和呼唤中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升起了美好的“愿望”和美丽的“憧憬”,像夸父逐日般地走向了“跋涉者的路途”。这就是那 个时代的青年满怀激情、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在理想之路上艰难前行的形象。
在白德成的后期作品中,给人更多的是理性的启迪、心性的思考。因为历经了过多的人 生历练,当他再次以一个诗人的角色出现时,激情已被理性所置换,冲动已被思考所替代,诗 中也显现了佛学精神和禅学思想,给人以启示和教化。如《燕山今日有雪》中的“今天落雪 了/雪花死得很干净/大地是它的冢”。这是写雪,又何尝不是诗人的精神向度呢?雪花一身 洁白,上天是它的胎衣,大地是它的坟冢,没有沾染世间的污泥浊水,令人赞羡。“落了片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世俗的社会能够保持这样的洁净 之身,不也正是我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吗?再如《端午节随想》:“三千年的糯米/粘住了谁的牙 齿,诺诺无语/无数次的龙舟演绎/让落水的日子变成戏水的日子/其实/楚和秦,谁灭了谁/ 都是在这片土地上盘桓/国与共,谁胜了谁/都会用一种语言去欢呼”。诗人摒弃了阶级、国 家和政党的纷争,从三千年的历史推进中捕捉到了永恒:“楚和秦,谁灭了谁/都是在这片土 地上盘桓/国与共,谁胜了谁/都会用一种语言去欢呼”,历史在经过了“无数次的龙舟演绎”, 终于尘埃落定,“让落水的日子变成戏水的日子”,让战争变成了和平。这是历史进程的归 结,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这种理念的显示不是硬性的指认,而是托物言志,借形传神,让 人既赏心悦目,又心领神会。如这两首诗中的“雪花”和“端午节”都是人们喜欢的景物和节 日,对其中所蕴含的理性也就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了。这如同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 花》中所说过的那样;“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 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样的诗是“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 魂的音板”,使我们发出与诗人和弦共振的共鸣。
当然,诗人也并没有冷却感情,而是蓄之愈久,燃之愈旺。他的心灵之火始终在燃烧,他 的诗经过淬炼之后,更有了一种感染人心的动情力。如《假如一个地方,被思念泡了二十 年——为海南省建省二十年作》就是一首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诗篇。诗人回忆了他在海南 创业时与海南形同一体的情感:“只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头发曾经在一夜之间/变成缠绕椰枝 的翠绿/我的耳朵变成谛听海浪的贝螺/我的手臂伸成棕桐的笔直/我的脚趾早已生出胡椒 的根须,抓紧土地”。诗人用形象的比喻,诉说了与海南铭心刻骨的深情厚谊。尔后,诗人又 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了二十年后的情景:“我头上的青丝,已经变成北方的芦荻/我热恋中的 女人啊,已是昨日的蝴蝶/我的海岸线,我的海盗旗,我的海星星/我的海风中飘荡的,一声呼 唤啊/只是一只干枯的椰壳/心事重重地被嵌在往事的墙上。”这与二十年前闯荡海南的青春 时节已大相径庭,但情感依旧、思念如常:“或许一只船锚,在海水里浸泡许多年后/会变成一 枝珊瑚/最怕的是被淡水残忍的清洗/假如一个地方,被思念泡了二十年/温情地变成另一个 故乡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被儿童很认真地/盘査。”海南被诗人的“思念泡了二十年/温情地变 成另一个故乡”,就像“一只船锚,在海水里浸泡许多年后/会变成一枝珊瑚”,但依然坚挺,与 大海融为一体。再如在《给母亲——写给母亲八十九岁寿诞》中对母亲报恩的情感:“母亲, 是春天/我是被春晖洗涤过的一地寸草/有什么理由不去蔵笙而翠绿地生长/春天,是母爱/ 我是被母爱覆盖过的漫天目光/有什么借口不去庄重而感恩地回望诗人把母亲比作“春 天”,把自己比作“寸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己虽“是孟郊的寸草”,却“无法报答 三春的光辉”,况且“春天不需要回报",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博大。接着诗人写了在母爱的 滋润下生命成长的过程;“落地生根,是一粒精子在发芽/十月怀胎,是一粒种子在歌唱/我的 生命是精血孕育是乳汁灌溉/母亲用后背作一只捆绑的摇篮/让我在摇晃中听那种远离故乡 的歌谣/后来我会唱这种歌谣时/我一唱,春天就老了 /因此,母亲背孩子的后背驼了 /站着, 像一座古老的桥/我从这桥上走过的时候/听见岁月的河流在桥下静静地流过/我的歌声因 此伤感而喑哑。”母亲为了孩子们献出了一切,直到“后背驼了 /站着,像一座古老的桥”,她用 自己的生命之桥,承载着孩子们一个个地“从这桥上走过”,直到“老了”。这是一首感恩的 诗,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至真至纯,至孝至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有大孝之人,才会有 大爱之诗。可以这样讲,如果一个人对母亲不孝,他就不是一个好诗人。诗人是一个孝子, 所以他才称得上是一个好诗人。
三
白德成不仅诗写得好,散文写得也好,在承德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如郭秋良小说写得 好,散文写得更好;杨林勃诗写得好,散文写得也美;田林小说写得好,散文写得也很纯粹。 可以说,承德不仅是诗歌之城,也是散文之城。散文是i种智慧的表现,是一种灵性的显现, 它能够抵达生命的本真,人生的本源。它是作家心语的吐露,情愫的表达,智慧的显现。
白德成的散文可称得上美文,这不仅是因为他当过《美文》的编辑,深谙此道。更重要的 是他善于采撷自然之美,加以净化和美化,加之美的情感的浸润和审美理性的支撑,使之成 为超越自然本体的美的自然。加之近年来他亲佛礼佛慧佛,得到不少智慧,写出了一些颇具 佛理和人性的散文。他认为:散文和诗歌只有融入佛教的悯世情怀才能不朽。如《热河,古 莲醒了》就是一篇情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文。莲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所歌咏的审美对象, 甚至成为人之仿效的楷模。它有“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温红蕖冉冉香”的清纯,有“碧水潭泮 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的高洁,有“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的美丽等多种美 态,令人称羡,而这篇咏叹热河古莲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文章起始,作者先是写了湖中荷 花的蔓延舒展、自由自在生长的仪态美姿:“莲花作为山庄湖区最抢眼的水上仙子,把山庄夏 日点缀到了美得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夏至以后,最先在重叠的碧罗裙中绽开芙蓉之面的是 水心榭的东边银湖。这些莲花带刺的颈高挑顾长,撑着美轮美奂的碧伞,撑出一片夏日的清 凉,撑出一片心境的清净来。随后,这种无穷碧的样子就又蔓延到镜湖、如意湖、澄湖的湖面 上。拥拥挤挤的碧罗裙把满湖的碧水都挤瘦了。清晨,打从软泥沾露的湖边走过,那些莲叶 的清香混杂着莲花蕊间飘出的馨香,就粘在你的发梢、你的裙裾、你的裙裾上的衣褶,怎么也 抖不掉。”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将荷花比作“高挑顾长”的美女,“撑着美轮美奂的碧伞,撑出一 片夏日的清凉,撑出一片心境的清净来”,''把山庄夏日点缀到了美得无以复加的地步”。她 们蔓延了整个湖面,“把满湖的碧水都挤瘦了 ",一个“瘦”字,将荷花的欢闹、拥挤的美态,生 机勃勃的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境界全出。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唯独双湖夹镜湖面 上的莲花迟迟不开”,'‘已经到了八月十五以后,双湖夹镜两湖的荷花才次第开放”,“大片地 扑在水面,在秋初的薄雾下,像美人隔着秋水盈盈笑着,让碧绿的裙裾细碎着婀娜的形态。 不知是你看着她?还是她看着你?”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痴迷赏荷的心情:“我每日痴迷地流连 忘返的在湖边徘徊到日暮才归,我管这个时间叫做:陪莲。”作者不仅写了群荷簇拥喧闹的场 景,又突然用了特写的手法凸现了“一朵绝世的莲花”的超群之美:“这朵莲花,正在似开未开 的状态。乍一看,竟像极了大朵的洛阳牡丹!重重叠叠的花瓣包裹着花蕊,绝没有一般莲花 的淡粉像美人腮的红晕,而是鲜艳极了的大红色,涤荡尘色的颜色,让人敬畏而默然无语的 颜色,且无法用语言再现的颜色。”作者浓墨重彩,用细描的手法写了这朵莲花的美质和自己 发现这“第一朵重瓣的莲花”“兴奋痴迷”的心情,因为“她是山庄湖区唯一的孤品作者并 没有停止在对荷花的欣赏上,而是从儒学和佛学的比较中解读荷花的象征意义,赋予其深邃 的理性观念:“我以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用儒家清高自 傲、独善其身的思想来喻莲花;而佛家的眼睛本是莲花眼,淤泥象征着尘世,清涟象征着境 界。所以更直接的看待莲花就是圣洁的超脱和不生不灭的莲花境界。”随之,又回到当下的 境遇,写自己的心境:“尘世中的淤泥太多,我的衣袖上、裤腿上都沾满了斑斑点点,我该一点 一点地剔掉吗?而我心中的清涟,在那荡漾着,我该一步一步地去看望,去守护,去求境吗? 莲中觉悟,花里参禅。自觉不自觉中,我心又是一动。”这不禁使我们陷入沉思:在世俗的环 境中,我们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因为世间污泥浊水横流,我们无法躲避,只能是"一点一 点地剔掉"沾满裤腿的“斑斑点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去看望,去守护,去求境”,只要“佛 在我心”或“我心向佛”,我们就可以“立地成佛”。于是,作者最后写道:“我发现了山庄内的 第一朵古莲,同时也发现了我心里千百年珍藏的古莲籽正在缓缓发芽气这样由物及人,由 内及外,不仅给人以美感,也给人以启迪。
《沧浪之水碧兮,可以濯我影》也有着与《热河,古莲醒了》异曲同工之美,这也是一篇赏 荷的作品。请看作者观看荷花的情景:“在一片莲叶上,几滴被雨水溅落的水珠,滚动在翠绿 上,其中最大的一滴水珠上,清晰地映出一座寺庙的轮廓。寺庙的正中,隐约一个佛像端坐 着,似有万千的法相庄严。想到我最近曾和许多信佛的人相交甚密,我担心没准是我禅悟的 幻觉。揉揉眼睛,再仔细看,寺庙的大殿正中,隐约中端坐的菩萨似乎正在双手合十,我的耳 边,真的萦绕起那种天籁般的梵唱。我不由得长喏一声:阿弥陀佛!”自然的美景与寺庙的胜 景融为一体,可谓天作之合,有一种天籁之美。这使得作者怦然心动:“沧浪,青碧的水,青碧 的一枚莲叶上的水珠,是佛祖在须弥山上赐我与灵光骤闪的影像吗?竟让我想起了这么多 如水的人和事,事和理。还有那些微妙的无法言传的禅心。据一位佛学大师说,不是普通人 可以拍到佛像的,只有那些和佛教有极深渊源的人才可以做到。为此,我只有怀着感恩的心 静静地看着沧浪之水。”如果作者心中无佛,即使是看到的不是水中的图景,而是真实的寺 庙,也会无动于衷的,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无法言传的禅心”,才会有这样的欣喜。正是因 为有这样的禅心佛理,才会有这样的丰厚内蕴。
铁凝说,散文是一种惦念之作。散文作为一种心灵的艺术,可以深度地表现作者的思 念,诉说自己的感怀。因此在白德成的散文有一些是惦念之作,表现出了他或强烈、或淡远 的怀恋之情。如《遥远的玫瑰》就是他怀念在海南与友人相遇的日子,那种感怀、忧伤令人心 动。在远离家乡的天涯海角,邂逅了同样寂寞的她。两人“心灵的瞬间碰撞,如电光石火的 刹那辉煌”,他们互相倾诉,“在那种相互寂寞的时候,倾诉是一种冲动,倾听也是一种怂恿。 那一刻,一点烛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黑夜里的光亮。天涯海角的相逢,是真正的寂 寞在相逢。”这种心灵的感受只有在那种寂寞的境遇中才有,但后来两人“先后都离开那个海 岛”,他们“彼此拥有的只是那种细微而不宜得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一难忘!"这种此情绵绵无 绝期的思念也许会永久地伴随他,他只能“向虚空里发送一则带着玫瑰花香”的问候:我不祈 望回音,只祈望我的祝福,穿云破雾落到你的窗前,落到你至今还是单身的床前。”“寂寞是期 待的良友,期待是寂寞的良知”。这种寂寞和期待随着时间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再如《月 光下的裸泳》写作者一次在月光的沐浴看到了女人的“身无寸褛”的在大海里嬉戏,许多年过 去了,他心里还在珍藏着她们“永不凋谢的圣洁的美丽”。再如《孤独的香格里拉》写的是在 丽江古镇一次篝火晩会上邂逅了做雕刻工作的一位小巧的女人的经过,他将那淡淡的思念 也和那个女人一样留在“香格里拉的黄杨木的纹理中了”。《相知相惜——情人节前夕的吃 语》写了自己与友人在一起的日子和对友人的无限的怀恋,表现了“相伴没有永恒,相思却是 永远”,要将“所有美好的愿望,还是换作对缘分的珍惜! ”这样的散文给予人也不仅仅思念和 忧伤,还有对“对缘分的珍惜”,对友情的珍存,对人生的珍爱和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人生经验。
白德成历经了尘世的繁华,也看惯了人间冷暖、人情世故,一个诗心变得愈来愈纯粹,诗 情愈来愈浓郁,诗文愈来愈精美,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相信他在真正地皈依了文学以后, 将会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创造更加有诗意的人生。
注释:
[1] 苗雨时:《河北当代诗歌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14页。
[2] [3][4]远观:《著名诗人白德成接受海峡远观访谈》,琼州海峡网,2009年3月3日。
白德成的散文可称得上美文,这不仅是因为他当过《美文》的编辑,深谙此道。更重要的 是他善于采撷自然之美,加以净化和美化,加之美的情感的浸润和审美理性的支撑,使之成 为超越自然本体的美的自然。加之近年来他亲佛礼佛慧佛,得到不少智慧,写出了一些颇具 佛理和人性的散文。他认为:散文和诗歌只有融入佛教的悯世情怀才能不朽。如《热河,古 莲醒了》就是一篇情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文。莲花历来就是文人墨客所歌咏的审美对象, 甚至成为人之仿效的楷模。它有“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温红蕖冉冉香”的清纯,有“碧水潭泮 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的高洁,有“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的美丽等多种美 态,令人称羡,而这篇咏叹热河古莲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文章起始,作者先是写了湖中荷 花的蔓延舒展、自由自在生长的仪态美姿:“莲花作为山庄湖区最抢眼的水上仙子,把山庄夏 日点缀到了美得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夏至以后,最先在重叠的碧罗裙中绽开芙蓉之面的是 水心榭的东边银湖。这些莲花带刺的颈高挑顾长,撑着美轮美奂的碧伞,撑出一片夏日的清 凉,撑出一片心境的清净来。随后,这种无穷碧的样子就又蔓延到镜湖、如意湖、澄湖的湖面 上。拥拥挤挤的碧罗裙把满湖的碧水都挤瘦了。清晨,打从软泥沾露的湖边走过,那些莲叶 的清香混杂着莲花蕊间飘出的馨香,就粘在你的发梢、你的裙裾、你的裙裾上的衣褶,怎么也 抖不掉。”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将荷花比作“高挑顾长”的美女,“撑着美轮美奂的碧伞,撑出一 片夏日的清凉,撑出一片心境的清净来”,''把山庄夏日点缀到了美得无以复加的地步”。她 们蔓延了整个湖面,“把满湖的碧水都挤瘦了 ",一个“瘦”字,将荷花的欢闹、拥挤的美态,生 机勃勃的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境界全出。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唯独双湖夹镜湖面 上的莲花迟迟不开”,'‘已经到了八月十五以后,双湖夹镜两湖的荷花才次第开放”,“大片地 扑在水面,在秋初的薄雾下,像美人隔着秋水盈盈笑着,让碧绿的裙裾细碎着婀娜的形态。 不知是你看着她?还是她看着你?”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痴迷赏荷的心情:“我每日痴迷地流连 忘返的在湖边徘徊到日暮才归,我管这个时间叫做:陪莲。”作者不仅写了群荷簇拥喧闹的场 景,又突然用了特写的手法凸现了“一朵绝世的莲花”的超群之美:“这朵莲花,正在似开未开 的状态。乍一看,竟像极了大朵的洛阳牡丹!重重叠叠的花瓣包裹着花蕊,绝没有一般莲花 的淡粉像美人腮的红晕,而是鲜艳极了的大红色,涤荡尘色的颜色,让人敬畏而默然无语的 颜色,且无法用语言再现的颜色。”作者浓墨重彩,用细描的手法写了这朵莲花的美质和自己 发现这“第一朵重瓣的莲花”“兴奋痴迷”的心情,因为“她是山庄湖区唯一的孤品作者并 没有停止在对荷花的欣赏上,而是从儒学和佛学的比较中解读荷花的象征意义,赋予其深邃 的理性观念:“我以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用儒家清高自 傲、独善其身的思想来喻莲花;而佛家的眼睛本是莲花眼,淤泥象征着尘世,清涟象征着境 界。所以更直接的看待莲花就是圣洁的超脱和不生不灭的莲花境界。”随之,又回到当下的 境遇,写自己的心境:“尘世中的淤泥太多,我的衣袖上、裤腿上都沾满了斑斑点点,我该一点 一点地剔掉吗?而我心中的清涟,在那荡漾着,我该一步一步地去看望,去守护,去求境吗? 莲中觉悟,花里参禅。自觉不自觉中,我心又是一动。”这不禁使我们陷入沉思:在世俗的环 境中,我们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因为世间污泥浊水横流,我们无法躲避,只能是"一点一 点地剔掉"沾满裤腿的“斑斑点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去看望,去守护,去求境”,只要“佛 在我心”或“我心向佛”,我们就可以“立地成佛”。于是,作者最后写道:“我发现了山庄内的 第一朵古莲,同时也发现了我心里千百年珍藏的古莲籽正在缓缓发芽气这样由物及人,由 内及外,不仅给人以美感,也给人以启迪。
《沧浪之水碧兮,可以濯我影》也有着与《热河,古莲醒了》异曲同工之美,这也是一篇赏 荷的作品。请看作者观看荷花的情景:“在一片莲叶上,几滴被雨水溅落的水珠,滚动在翠绿 上,其中最大的一滴水珠上,清晰地映出一座寺庙的轮廓。寺庙的正中,隐约一个佛像端坐 着,似有万千的法相庄严。想到我最近曾和许多信佛的人相交甚密,我担心没准是我禅悟的 幻觉。揉揉眼睛,再仔细看,寺庙的大殿正中,隐约中端坐的菩萨似乎正在双手合十,我的耳 边,真的萦绕起那种天籁般的梵唱。我不由得长喏一声:阿弥陀佛!”自然的美景与寺庙的胜 景融为一体,可谓天作之合,有一种天籁之美。这使得作者怦然心动:“沧浪,青碧的水,青碧 的一枚莲叶上的水珠,是佛祖在须弥山上赐我与灵光骤闪的影像吗?竟让我想起了这么多 如水的人和事,事和理。还有那些微妙的无法言传的禅心。据一位佛学大师说,不是普通人 可以拍到佛像的,只有那些和佛教有极深渊源的人才可以做到。为此,我只有怀着感恩的心 静静地看着沧浪之水。”如果作者心中无佛,即使是看到的不是水中的图景,而是真实的寺 庙,也会无动于衷的,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无法言传的禅心”,才会有这样的欣喜。正是因 为有这样的禅心佛理,才会有这样的丰厚内蕴。
铁凝说,散文是一种惦念之作。散文作为一种心灵的艺术,可以深度地表现作者的思 念,诉说自己的感怀。因此在白德成的散文有一些是惦念之作,表现出了他或强烈、或淡远 的怀恋之情。如《遥远的玫瑰》就是他怀念在海南与友人相遇的日子,那种感怀、忧伤令人心 动。在远离家乡的天涯海角,邂逅了同样寂寞的她。两人“心灵的瞬间碰撞,如电光石火的 刹那辉煌”,他们互相倾诉,“在那种相互寂寞的时候,倾诉是一种冲动,倾听也是一种怂恿。 那一刻,一点烛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黑夜里的光亮。天涯海角的相逢,是真正的寂 寞在相逢。”这种心灵的感受只有在那种寂寞的境遇中才有,但后来两人“先后都离开那个海 岛”,他们“彼此拥有的只是那种细微而不宜得到的东西,那就是一一难忘!"这种此情绵绵无 绝期的思念也许会永久地伴随他,他只能“向虚空里发送一则带着玫瑰花香”的问候:我不祈 望回音,只祈望我的祝福,穿云破雾落到你的窗前,落到你至今还是单身的床前。”“寂寞是期 待的良友,期待是寂寞的良知”。这种寂寞和期待随着时间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再如《月 光下的裸泳》写作者一次在月光的沐浴看到了女人的“身无寸褛”的在大海里嬉戏,许多年过 去了,他心里还在珍藏着她们“永不凋谢的圣洁的美丽”。再如《孤独的香格里拉》写的是在 丽江古镇一次篝火晩会上邂逅了做雕刻工作的一位小巧的女人的经过,他将那淡淡的思念 也和那个女人一样留在“香格里拉的黄杨木的纹理中了”。《相知相惜——情人节前夕的吃 语》写了自己与友人在一起的日子和对友人的无限的怀恋,表现了“相伴没有永恒,相思却是 永远”,要将“所有美好的愿望,还是换作对缘分的珍惜! ”这样的散文给予人也不仅仅思念和 忧伤,还有对“对缘分的珍惜”,对友情的珍存,对人生的珍爱和由此而生发出来的人生经验。
白德成历经了尘世的繁华,也看惯了人间冷暖、人情世故,一个诗心变得愈来愈纯粹,诗 情愈来愈浓郁,诗文愈来愈精美,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相信他在真正地皈依了文学以后, 将会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创造更加有诗意的人生。
注释:
[1] 苗雨时:《河北当代诗歌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14页。
[2] [3][4]远观:《著名诗人白德成接受海峡远观访谈》,琼州海峡网,2009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