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优美质朴淳厚——刘兰松创作论
        在刘兰松身上,我见到的是淡定儒雅,谦逊坦诚。这是他多年在承德这座文化名城中潜 心学习、精心修为而成的。承德是个诗歌之城,诗人辈出,佳作不断。从承德当代诗歌的发 展历程中看,相继出现了郭小川、刘章、何理、刘兰松、田牧、白鹤龄、刘向东、白德成、杨林勃、 刘福君、李海健等诗人。从承德当代诗歌发展历时性的过程来看,刘兰松应属于“中间时 段”,这是因为在他以前的有郭小川、刘章、何理等享誉全国的诗人,在他之后的有刘向东、刘 福君、李海健等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刘兰松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其实早在1957年他 在保定读书时受他的老师马嘶的影响(马嘶曾是北京大学红楼诗社的社长)就开始进行诗歌 创作。1958年他的短诗《给小河》在河北省青年报副刊上发表,后来他的几首短诗又相继在 河北日报和保定日报上发表,成为学校颇有些名气的诗人,并担任了校报《战鼓》的主编。这 些诗歌中颇有些大跃进诗歌的风格,激情澎湃、气势豪迈,其中《歌声漫过巩山坡》还入选了 保定文联编选的《古城新歌》中。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塞北名城承德,这里虽然环境艰苦一些,但文化底蕴深厚,风土人情 淳厚,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营养。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灵秀之地。他到避暑山庄游览领略 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到山区乡野釆风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这些都增加了他诗歌的底蕴, 添加了他诗歌的韵味,很快使他成为了一个有独特审美追求的诗人。这期间,他相继在《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河北日报》《诗刊》《诗神》《北京文学》《天津文学》《长江》《长 城》《河北文学》《山西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逐渐成为承德一个有影响的诗人。在80年代, 他与刘章、何理等人共同操办了诗刊《国风》,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国风》与当时的《诗 刊》《星星》,并称全国当时的“三大诗刊”。应该说在80年代初期,朦胧诗风靡全国,盛行一 时,传统诗歌遭到冷落的时候,《国风》坚持民族风格和坚守中国气派,在诗坛独树一帜,是难 能可贵的。承德诗歌也以此为坚实的依托,使承德的诗歌走向了全国。对此,可以说刘兰松 功不可没。
        多年来,刘兰松作为承德诗歌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人物,对发展繁荣承德的诗歌起了重要 的作用,这其中包括筹办郭小川诗歌研究会和《国风》的副刊,他都不遗余力、率先垂范,“无 所顾忌地奉献出了全部的热情”,⑴并担任了郭小川研究会会长和《国风》的副主编。他对承 德文学后备人才的扶持和关照也是倾尽心力,使得后来者绵延不断,也使得承德的创作实力 日益壮大。
        在多年的创作中,刘兰松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短诗集《人字瀑》《那边风 景》《母亲的目光》,长诗集《剑锋情》《离宫梦》,散文集《凝望》《欧洲六国行》,故事集《承德避 暑山庄七十二景传说》,电视文学剧本《离宫春梦》《紫塞风情》《香妃》《白金汉宫时代的中国 皇帝》等。其中长诗《桃李姑娘》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以诗剧形式配音播出。由他作词的歌 曲《美丽热河泉》为河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推荐的五首歌曲之一〃并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作 为每周一歌播出,《山庄有一群小鹿》《远方的云》《金鹿饮泉》《小溪》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 乐专题节目播出,并入选《中国歌词作品选》,《多彩的风情流成河》由著名歌唱家董文华演 唱,1989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各种选本,《时代的燕子》等五首 短诗入选《河北50年诗歌大系》,《领袖泪》《兰草歌》入选《老一辈革命家颂典》,《永远的青纱 帐》入选《胜利之歌卷》,《母亲的目光》(二首)入选《中国诗人诗歌大辞典》。他的作品也多次 获奖,其中《高高的磬锤峰》获河北省儿童诗征文一等奖,短诗《磬锤峰礼赞》获“普乐杯”中国 新诗大赛三等奖,组诗《大西北风景线抒怀》获全国首届“艾青杯”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散 文集《凝望》《欧洲六国行》获承德市文艺繁荣奖。由于他创作成绩显著,因此他现为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曾任承德地区作协副主席,现任承德市老作家协会执行 主席,郭小川研究会会长。他也多次入选《当代文艺家名典》《中华当代影集》《中国诗人诗歌 大辞典》《当代诗人群像》,成为了承德乃至全省诗坛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在文学创作中,刘兰松有自己坚定的诗学主张和创作观念。他认为:“一个诗人,心中永 远装着祖国、大地和人民,他心灵的情思才会永不枯竭,他灵感的火花才会永不熄灭而总是 灿灿的照亮诗人的眼睛和未来。”⑵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他说:“在诗歌方面,我追 求清新优美、朴实大方,有韵味、有气度。在散文方面,我追求真挚、真情、真诚。”⑶他的老师 马嘶也这样说:“刘兰松是个纯情、朴厚的人,他的感情以及情感的笔墨文字,也多是朴实无 华、直抒胸臆的。他的诗是这样,他的散文也是这样。正如在生活中他不会花言巧语一样, 在文字上他也不会玩弄华丽与晦涩的词藻。”⑷可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由于他的性情温 厚、慈善,再加之承德醇厚、朴实的社会风气的熏陶。这样,在多年的创作中他逐渐形成了清 新优美、质朴淳厚的创作风格。这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晰地看得出来。
        刘兰松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是《那边风景》,里边所辑录的一百多首短诗是他1977年至 1992年间发表过的几百首诗中挑选出来的。这本诗集可谓他“十几年呕心沥血之结果”,表 现出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在这本诗集中,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 息,表现出了清新自然、欢快明亮的抒情韵味。更重要的是他以“文人的姿态自然去掉了此 时期承德很多诗人的乡村野趣的抉择,把民谣俚曲的那种合辙押韵真正变成了极具规范性 的现代性韵律心这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也是适合时代审美需要的抉择。此举无 疑是有开拓意义的。
        在这部诗集中,他投放了自己的大量激情和思考,以健康明亮的抒情方式迎接了历史新 时期的到来,并为其高声歌唱。如在《三月的江河》中,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激情、雄心和壮志 写就了这气势恢宏、豪放壮阔的诗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四化”建设的豪迈气魄和伟大壮 举。在开篇中,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雄浑的大河奔流、直泻千里的宏阔场面: “呵!三月的江河/——大地的一只银梭/冲破了严寒的封冻/挤出了北国的雪锁/一路呼啸/ 一路高歌/腾起惊涛千堆/织下浪花万朵/则一下子跑遍全国……”诗句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如同进军的号角在鸣响,奔腾的大潮在漫卷。接着,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三月的江河'‘给 祖国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巨变:"三月的江河呵/——时代的洪流巨波/你那激流漩涡/紧催着 张起'四化'风帆的航船/殷切的鼓励/热情的鞭策/“快些,快些,再快些/要为'四化'运不 歇” /你跑到电站/急促着飞转的叶轮/要为'四化'发出更大的能和热/你奔向大海/更显英雄 本色/你掀一天巨浪/搭起彩虹一座/让天下朋友/为'四化'增添奇异花朵气诗人用拟人的 手法和排比的句式,写岀了“三月的江河"如同“时代的洪流巨波”,冲击着“严寒的封冻”,给 祖国带来了一片灿烂春光。全诗激情澎湃,气势如虹,充溢着昂扬向上之气,神奇壮观之美, 博大开阔之势,给人以精神的振奋和心灵的净化。它犹如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语言豪 迈奔放,笔法飞扬灵动,形象绚丽多姿,画面辑接转换,营造出了一个意境开阔、明朗豪放的 崭新境界。
        可以说,这是新的时代精神给刘兰松带来思想的解放,艺术手法的创新。他积极投身于 时代改革的大潮,不断扩大自己的审美视野。从“南国诗絮”到“紫塞情韵”,再到“西北风景 线抒怀”,无一不显示出诗人审美疆域的宽泛性和审美趣味的多样化,这也一改他过去那种 平缓迟滞地对山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的静观,挣脱了单调陈旧的抒情咏物的束缚,使得他 的创作攀援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边风景》还用多样的抒情笔法对在新的历史情境中的多样的风景进行了描绘,表现 出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如对《大海的色彩》的描绘:大海犹如“一部厚厚的彩色的书,风,不停 的翻”。这色彩中有“早晨的橘红,黄昏的紫艳,夜里的墨亮,黎明的银边。近处花白中间柠 黄,远处深蓝。……在水天相吻之处,有一根银亮而牢固的装订线。”诗人观察细腻,想象丰 富,色彩纷呈,意境优美,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因为这不仅仅是在写海的雄阔壮丽。试 想,我国新时期的欣欣向荣的景观不也犹如大海的色彩一样绚丽多姿吗?也正是因为有了 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根“银亮而牢固的装订线”才将这些美丽紧密地装订在一起,使得祖 国色彩斑斓。又如《登天都峰》中的“我抓住希望的铁索/向着理想的高度攀登/这就是生命 的浓缩/这就是人生的旅程”。这岂止是个人登山的抒怀,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整个民 族向科学高峰攀登的缩写。再如《秋日的山乡道》中所描绘的“谷子流金呵高粱流火,拐弯处 飘起红云朵朵”。“政策是咱的丰收雨哟,浇的'富'字冒出火。秋日山乡道呵,一条多彩的 河,流金、流银、流火,飘红、飘香、飘歌……”这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使得新时期的农村“流金、流银、流火,飘红、飘香、飘歌……”在这些诗中,诗人非常注意画面 感,他犹如一个丹青妙手,以情研磨,或淡笔勾勒,或浓墨重彩,使得全诗色调和谐,欢快明 亮,清新优美。从这些诗中我们已经窥见了诗人创作风格的形成。
        刘兰松另一个有标志性的诗集是《母亲的目光》。如果说《那边风景》是散点透视,而《母 亲的目光》则是深度聚焦。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母亲。在承德诗人中以写母亲而享 誉诗坛的有刘向东的《母亲的灯》,刘福君的《母亲》,加之刘兰松的《母亲的目光》,写母亲已 经成为承德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为此也感动了很多人。因为这些诗既展现了诗人爱的 深度,也展现了诗歌的深度。他们写母亲的组诗就“是一部深情孝子史",⑹在这些诗中,刘 兰松袒露了赤子的心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不仅写得“真挚、真情、真诚”,而且写得平实、朴实、厚实。如果说,《那边风景》是清新优美,那么《母亲的目光》可谓质朴淳厚。诗人 把对母亲的挚爱、对母亲的怀念都倾注在诗行中,从平易中见真切,从平凡中见伟大,从平实 中见崇高。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与我父亲相濡以沫/携手操持着一个/六口之家的 日子”(《我的母亲》),她用她的手针“没黑没白的缝补着日子”,她不仅“夜守星灯/为父亲的 脊梁缝补/被庄稼咬破的伤口”,在“儿女远行”之时,“为他们纳千层鞋底/ 一个针脚便是一句 深深的叮咛〃针尖钝了/便在自己的发内磨亮/而母亲前额上的皱纹/却被岁月的犁耕深” (《母亲的针脚》)。看到这些写母亲的诗,我们的眼睛湿润了。因为一个吃苦耐劳、勤俭持家 的母亲的形象是这样真切、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一枚小小的手针中表现出了母 亲的美德。她为家庭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把对丈夫的体贴、对儿女的关爱密密地缝进了针 脚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和渲染,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而塑造出了勤劳的母 亲形象,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之情,令人感佩动容。
        在《母亲的目光》中,诗人善于将母亲日常的动作、表情入诗,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一 些美丽的比喻,写得意蕴生动,意味深远。如他将《母亲的唠叨》比作“一只梦幻的摇篮”,“即 使我已两鬓斑白/也能把我摇回童年”;比作“一剂良药/闻着苦涩/吃着却很香甜”。再如他 将《母亲的目光》比作“一根长长的丝线/牢牢系在我这只风筝的翅膀上/无论我飞得多么高 远/都要回到她的身旁”;比作“一缕春天的阳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寒冷/她都会温暖着我的 心房”;比作“心上的一抹灯亮/我无论遇到怎样的黑夜/她都会照亮我的前方”;比作“家乡的 一条小道/我踩在上边的叮咛/默默走向明天的理想”。连续的排比,像鼓点一样敲击着我们 的心房,令我们情感激荡;生动的比喻,像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生动传神、意趣隽 永。这就是诗人的母亲、我们的母亲。
        多年来刘兰松深得大避暑山庄文化的精髓,发现这块被满族皇家血脉浸染的土地有着 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他决心致力于对承德文脉的挖掘,用叙事诗的形式来表现 民间故事,于是创作叙事长诗就成为了他诗歌写作的另一种形态。他根据承德棒槌山传说 写出了长篇叙事诗《剑锋情》,依托嘉庆皇帝在承德选美所造成的悲剧写出了叙事长诗《离宫 梦》。他将这些民间文学的元素巧妙地嫁接到诗歌“这个圣树”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正 如他在《剑锋情•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我总想把传说嫁接到诗上,让它的花朵开得更娇美、 更深沉”。他在《剑锋情》中描述了剑锋山中的小妹桃李姑娘在专制父王的逼婚下,逃离剑锋 山与勤劳勇敢的樵夫牛小五相亲相爱,他们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在这部长诗中,他将 美丽的爱情故事与秀美的山川景物相互衬托,交融契合。特别是所运用的民歌形式,语调轻 松悠扬,细节刻画传神,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如开篇,诗人写道:“远方的宾客呀要听他 的情歌,/请涉过五烈河登上山梁。〃天下的游人呵想听她的故事,/请把六弦琴拨响。/谁 想要瞧瞧她的模样,/快张开你勇敢的翅膀••…•”语言轻盈明快,琅琅上口,充满了抒情韵味, 很快便把人引入到一个美好的故事情境中。如果说《剑锋情》是一个完美的爱情传说,而《离 宫梦》则是凄美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诗描述一个叫阿秀的多才多艺的江南姑娘被县令逼婚 投湖后,被一个叫阿强的小伙子救起,两个人过上了一段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但不久厄运又 至,阿秀被给皇帝选美的大臣所垂涎,他们活生生被拆散,最后两个人双双投湖,演绎了一段 凄美悲惨的爱情故事。与《剑锋情》不同的是,《离宫梦》首先在抒情的意味中增加了许多政 治的因素和历史的含量,这样作品就愈加显得厚重和深邃,诸如后宫的权利之争,白莲教起 义等。整个故事情节也愈加扑朔迷离,惊险曲折,“揭示出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 性,从而更昭示出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情之坚贞和可贵”其次抒情意味更加强烈。诚如著 名诗人田间在给作者的信中所言:“叙事诗当然要有事可叙,但重要的是抒”⑹。这样全诗就 充满了“朗朗上口的音乐性,以及那真情、纯美的韵味”⑴。如第十四章《我要我的阿秀》的开 始:“夕阳的余晖抹在锤锋落照/芝径云堤像一条绸带在湖上飘/柳条轻轻拂著空中的云烟/ 美丽的松鹤在枝头鸣叫虽是写景,却充满了抒情色彩,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处景 物描写欢乐明快,与哀婉凄美的爱情悲剧恰成反向,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乐”口们。在这部长诗中,不但景物抒情色调浓郁,而且对人物的心理和动作也充满情感。如 第二十六章中《启明星升起的时候》中这样写道:“阿强在金山亭倚栏张望/时而“疇麟啪啪” 地拍著/声音飞过了热河泉/声音飘过来万树园/飞进了烟雨楼的窗口 /落在了阿秀的心窝/ 她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走下来楼梯/蚂蚁似的向前轻挪/她迈出门口越过小桥/向金山亭 匆匆飞跑/穿过莺唯乔木/跨过汩汩而流的热河/她那激烈跳动著的心/像燃烧起的一团情 火/她在林间左拐右绕/像春天的小鹿那样急迫/不怕荆棘扯碎衣衫/不怕葛针将手扎破气 这段阿秀与阿强急于相见的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整个语感与情感一起跳跃起伏,感染 人心。从此可见诗人的抒情功力。
        在刘兰松的作品中,还有许多是散文。因为他认为:“散文和诗是互为渗透和互为补充, 互为联系的”,在创作中也是可以互为补益的。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散文,相继出版了 散文集《凝望》和《欧洲六国行》。在这些散文中有他对锦绣山河的凝望,对世界的瞭望,对人 生的回望,对未来的瞩望;同时也是他人生的记忆,游历的观感,心灵的纪实。刘兰松的审美 空间是博大的,审美视域也是广阔的。他不仅走遍了承德的每一个地方和避暑山庄的每一 个角落,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圣水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他的《凝望》 就是对故乡承德和祖国锦绣山河的“凝望”。在凝望中,他看到的是永远不倒的长城,永远屹 立的江山,悠久文化的灿烂辉煌,伟大祖国的锦绣前程;在凝望中,还有他心中圣火的熊熊燃 烧,心灵的激烈的震颤,纷繁意象的碰撞后的升腾,生命体验的凝结与烛照……〔⑶
        在他深情的凝望中,有《甜甜的热河泉》《离宫的春天》《双塔山》《月色江声》《离宫的雪》 《世界第一美神》《塞北的金三角》《塞罕月》,这些家乡的景物经过他情感的浸染后,变得摇曳 多姿、色彩缤纷。这既是家乡美景的真实再现,也是他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情感的生动显现。 如他写离宫的雪:
        我沿着云带般的芝径云堤,穿过朦胧缥缈的烟雨楼,来到了白茫茫的万树园,空中的雪 渐渐地停了她轻曼的脚步。这里的景色更为壮观了,真有“醉梦入江南,杨花数千里”之意 境。那宽阔的湖水上,一片纯白,一片肃静,一片诗意,一片憧憬。而那一湾经冬不冻的热河 泉,用她温情的唇默默融化着那热烈的雪叶。万树园里的彼彼枝条,如身着白蝙蝠衫的青春 少女,相挽着雪肌玉臂,在静静地侧耳倾听大地春的萌动。时而那边传来咔咔响的声音,犹 如“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了。再向东望,便是一山黑梃槌的墨松,如一幅逼真生动的水 墨画,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墨松的后边则是一道深青色的峰峦,便是一抹黯淡的晨曦,犹如一曲节奏分明、旋律凝重的乐曲,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安石“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 花融,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的优美诗句来,那高高的棒槌峰,宛如一位雪眉白 奪的老寿星,望着这綺丽的景色微笑……
        好一幅热河雪景图。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由低向高,由小及大,就像一个高超的摄影 师一样,先把审美的镜头由近处的景点推至宽阔的河面,然后再延伸到远处的山峦和天际, 使得所取景观犹如一幅色彩浓淡相间、笔墨详略得当的水墨画。在整个画面中的白、黑、深 青、淡红等色彩分明,雪花飘飞寒冷与经年不冻的热河泉相迎相合,可谓天地造化之神功;宽 阔湖面的肃静与诗意与时而传来咔咔的声响,又可谓自然作美之谐音。可谓冷热分明,动静 结合。他将“万树园里的彼彼枝条”比作“身着白蝙蝠衫的青春少女,相挽着雪肌玉臂,在静 静地侧耳倾听大地春的萌动”;说热河泉用“温情的唇默默融化着那热烈的雪叶",比喻和拟 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景物的描写逼真生动。尤其是文中古诗词的巧妙运用,既有画龙点睛之 妙,又增添了画面的诗美色彩和文化氛围。看到此处,我们不禁想起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 对雪景的描写,由衷地赞叹作者的笔力的精湛,想象的奇妙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以及作者对 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
        在刘兰松的散文中对家乡其它景物的描写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热河泉的轻柔鲜 艳、芬芳香甜,离宫春天的明媚柔和、清新明快,双塔山的突兀高耸、鬼斧神工,月色江声的清 脆悦耳、娓娓动听……语言简洁而潇洒,朴素而优美,情景交融,意味深远。
        作者还将审美视野投向祖国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布了南疆北国,他曾在《庐山观瀑》《石 钟山听钟》《莫高窟览胜》,曾到《华山夜游》和《天池漫游》,也曾到《泰山观日出》和欣赏《天山 晚霞》……他将每一处的胜景美点用情渲染,用心开掘,用意深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充满 浓郁地域特色和具有独特韵味的美文,引人入胜,醒人心扉,沁人心脾。
        刘兰松的第二本散文集是《欧洲六国行》,较之《凝望》相比,内容写的是异国风情,充满 了西方文化的色彩,叙事的成分也多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从比较美学的观点看世 界,寻觅中西文化的差异,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好的游记,让从未去过欧 洲的人领略欧洲迷人的风韵,更是对自己民族国家的一种重新审视与琢磨,因为这是一位中 国作家发自内心的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心得体会作者饱览了欧洲六国的名胜古迹,参 观了文化圣地,见到各色人等,了解风俗人情……文章大都写得短小精悍,清新质朴、幽默风 趣,语言也简洁明快、通俗流畅,很是耐读,体现了刘兰松散文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 特点。
        刘兰松是承德作家群中的老人,但迄今仍笔力不衰,热情不退,信念不变,“用一颗年轻 火热的心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赞美",5」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同时,他还将 自己的很多的心血用于培养年轻一代,使得承德的文学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向上,这也同样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啊!
        注释:
        [1][5〕[7]薛梅:《承德诗歌简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第82页,第 89页。
        [2]刘兰松:《那边风景•后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11][12]刘兰松:《凝望•后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第215页, 第216页。
         [3]  马嘶:《凝望•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4]  [6]刘向东:《诗集〈母亲〉本事》,《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8][9]刘兰松:《离宫梦・自序》,台湾龙飞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第5页。
        [10]王夫之:《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0页。
        [13][14]刘新为:《西方漫步抒真情一〈欧洲六国行〉序》,见《欧洲六国行》,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4年版,第1页,第2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