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强:一座英雄城市的诗人

        在唐山,在河北,在全国的诗界,徐国强的诗是独树一帜的。因为他用壮丽诗篇见证了 一座英雄城市从毁灭到崛起的悲壮历程,他用情感所凝聚的文学符号向世人显示了伟大的 抗震精神。他的诗是唐山精神的诠释,是唐山风格的体现,是唐山灵魂的美化,是唐山历史 的图标。是我们这座城市成就了诗人,是唐山精神催生了这壮美的诗歌,诗人和他的诗歌是 抗震精神的具象和实证。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被许多人所称道,所传诵。
        作为从这座英雄城市成长起来的诗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徐国强对唐山有着血浓于 水的深情,对唐山大地震有着铭心刻骨的感受。他用诗歌颂扬唐山,用诗宣传唐山,用诗美 化唐山,他一直视此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唐山给了他两次生命,他又把生命倾送给唐山。他 用深度的生命体验,用深邃的哲学理念,用深刻的诗美技法,创作了大量反映唐山大地震的 诗作,发表在《诗刊》等著名刊物上,被人称作“废墟诗人气
        徐国强1958年11月出生于河北玉田,在唐山市长大。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 文系,9月被分配到唐山市人民警察学校任教,1986年调入唐山劳动日报社工作。现任唐山 劳动日报社主任编辑,《唐山晚报》文教专刊部主任。现为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 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从1981年开始在《河北文学》上发表 作品,文学创作以诗、散文为主。作品曾在《诗刊》《青年文学》《星星》《诗神》《河北文学》《河 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多次获得多种奖励。他的组诗《祖国,我的名字叫唐山》在当时颇 有影响的《青春》杂志上被隆重推出,整整占了 6个页码,其中还配有评论家叶彤先生的长篇 评论。该诗荣获了当年的“青春文学奖”,他也因此走向全国诗坛。短诗《地震纪念碑》在唐 山大地震10周年纪念之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诗《大地震16年》《蓝光》分别在《诗刊》 上以四五个页码的篇幅头条发表,组诗《居住在断裂带上》在《青年文学》上破例以最短的周 期发表,长诗《太阳石产地》和《命运横断面》在《诗神》上头条发表••…•更重要的是,由于写地 震诗,加深了他对生命和人世的思考,使得他所写的那些反映精神活动和内心体验的诗歌具 有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和哲学高度,从而使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迈出 较大的步伐。他的诗厚重沉实、阳刚遒劲,具备了永恒的奋争和大爱的精神。这源于他的地 震情结和灾难意识,唯有经历过大灾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诗作。正是因为这样,徐国强的诗 走向了全国,走入了人们的心灵,因而获得了许多大奖。继组诗《祖国,我的名字叫唐山》获 《青春》文学奖后,长诗《黑啤酒畅想曲》于1987年获“普乐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短诗 《必经之地》于1988年获《山西青年》全国青年短诗大奖赛一等奖,组诗《我们处在下一个世 纪到来之前》获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1987-1990年度“文学新秀''奖,诗歌《大海的内核》 于1991年获河北省纪念建党70周年“党魂”征文奖,长诗《大地震16年》于1993年获河北 省第四届“金牛文学奖1995年他被评为唐山市“十佳”青年作家。
        大地震那年,徐国强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充满幻想而又十分脆弱,坚强得毫无根 基;可突如其来的灾难过于残酷,冰冷得让整个夏天顿失暑意,真是生灵遭遇了一场灭顶的 颠覆。这反差极大的两面,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随着一道蓝光而猛然相撞,从此一片开 阔却现实的废墟铺垫下他的人生。
        当他在父亲的帮助下从黑暗中爬出来,当他扒出窒息的母亲后颓然坐倒在废墟上,当他 穿着三角裤衩满唐山去寻找自己的亲人,他,被这意外的天灾推向了鼻孔充满尘灰味的一片 空旷之中。起初是不辨方向,之后是意识到了自己正站在坍塌的屋顶上,而那意识,也只是 一种茫然的感觉。他面对墙体坍塌后裸露出来的住室内零乱的一切,眼睛想逃避却根本找 不到地方;在机场护送姐姐转院的那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苫布内,一对恋人在相互照顾的同 时将他这个小弟弟安慰得像在家里一样,他,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凄美……
        他在新盖起的简易房里读书,他踩着那条从废墟中挖出的曲折小路奔赴异地求学,他迎 着新建起的高楼从大学回到这座城市,……他无法离开唐山这个他生命的中心,他要倾诉他 心中太多的领悟和感慨。在马家沟那间昏暗的住所,他坐着小板凳身子伏在椅子坐面上开 始书写,写他灵魂的疼痛,写他哭嚎着在废墟上烧掉包裹内母亲干净的衣裳,写他对善良的 邻居的感激……
        徐国强的诗歌是伴随着唐山的恢复建设而起步的,是伴随着唐山的振兴发展而走出来 的,是伴随着唐山的创新跨越而不断向前探索的。唐山大地震、唐山这座城市及其文化,在 他的诗歌创作中不只是作为背景和基础出现的,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在把这些当作审美主体 本身来审视和展现的。在他诗里有一座城市从毁灭到新生的影子和足迹,有这块土地不断 升华的面貌和别样的风情,有作为一位唐山人在大灾之后所能打开的精神的开阔及其繁盛。 正是这种写作的使命感,让他在沉重中觉出欣喜,在欣喜觉出沉重,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我 有幸活到现在,有幸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集合起自己的吟唱,有幸在此留下一个人生 命的交代,我,真是有幸”,他如是说。他用切身的生命体验、独到的艺术构思、精卓的表现手 法写出了 4部诗集:《独自燃烧X1993年)、《人生光泽》(1999年)、《在落叶上行走X2OO5 年)、《悲壮M2006年)、《我心温热X2011年)。另有部分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作品见诸 报刊。对这座在废墟上崛起的城市,他尽力,他用心,他无憾。因此他说:“我是一座英雄城 市的一位普通却用心的诗人
        阅读徐国强的大地震诗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唐山这座英雄城市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 地标、图景和场境:《废墟》《地震遗址》《地震纪念碑》《一座尚未竣工的高楼》《文化路新姿》 《时代广场》《京唐港写意》《青春,张扬在曹妃甸建设工地》,这是新唐山十年重建、十年振兴、 十年高速发展的一个个鲜明的路标,使我们看到了大地震后三十多年来唐山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的前进路程。在他的诗篇中,无论是废墟和担架,防震棚和简易房,还是钢铁的现代建 筑物和宏大的现代化场景都幻化成诗歌中美丽的符号,汇合成一部昂扬向上、奋进图强的时 代交响曲。在《地震遗址》中我们看到的是在废墟上“相互营救生命的勇气”和''带着永不坍 塌的信念迁居在《地震纪念碑》中,我们感到的是“痛苦拖不住我们,浮雕也突出刚强…… 抬起头来,唐山,有眼泪也交给太阳",这就是我们刚毅坚强的意志,这就是我们不屈不挠的 精神。在《大写的唐山》中我们看到的是“父兄们带着伤痕挖出来第一车乌金”,“塔吊腰间的 圆轮使城市实现了新旧转换在《一座尚未竣工的高楼》中我们感到的是“激昂的夯声为一 项事业默默奠基”,“支撑起一个具有新高度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这就是我 们涅槃再生的勇气。在《时代广场》中我们看到的是“掀开喷灌的水花挂起的珠帘”,“浮雕对 应着笑脸”;在《园趣》中我们感到的是草地上的“身影在绿波上一桨桨划出如梦的涟漪”,“这 恬静,这温馨,这悠然/足以偿还一个世纪”,这就是我们唐山人幸福温馨的生活,这就是我们 唐山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在《京唐港写意》中我们看到的是“从一块发热的滩涂/到一座现代 化的城市在《青春,张扬在曹妃甸建设工地》中我们感到的是曹妃甸这个“钻石级的巨大引 擎”“能拉动唐山,拉动河北,拉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这就是我们唐山走向世界的伟大气 魄,这就是我们与世界接轨的巨大能量。在这些诗化的唐山震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史中,诗人 把历史与未来的两个巨大的审美空间对接起来,描绘了英雄的唐山“从抗震棚走向高楼" (《京山线上,两个交接的话题》),从城市走向蓝色海洋,“用蓝色思维改写煤都历史的篇章" (《唐山的秋天》),“使自己和世界完成一种对话”(《大世界,大世界》)的雄心壮志和所创造的 宏图伟业。
        阅读徐国强大地震诗歌,我们深刻地感到了他对唐山这座英雄城市“浓烈的情愫”和真 诚的挚爱。他的诗歌不仅是唐山三十多年的形象诗话,也是诗人“心灵的记录”。他把积淀 了三十多年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全部得以释放,他把酝酿了三十多年的哲思在诗歌里完 全得以展示。他的诗将哲学的高度和生命的深度完美融合,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唐山的“毁 灭和新生”合二为一。他用诗将自己“生存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置放到一个崭新的伟大人 文精神的层次,将“永恒的奋争和爱的精神"托举到人类生命意义的高度。他的诗歌给予我 们的不仅是具象化的个体图示、细节化的瞬间表情,而是细部蕴含着全部,瞬间标志着永远。 他的诗歌描绘和张扬着唐山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进取精神,记录和延展着公而 忘私、患难与共的圣洁的人文精神。他的诗表现了唐山人这样的性格:地震后每一个活下来 的唐山人不会再怕死,而且会更好地活,因为“艰苦教我们学会了顽强/破坏教我们学会了建 设/……我们不怕任何困难/甚至死”(《唐山人》);“因为我们知道活着不易/眼里便不再有真 正的困难”(《幸存者说》);大地震毁坏了我们的家园,也“教我们学会了建设"更繁荣美好的 家园;唐山人在“在震塌后挺起”,“在丧失后获得”(《居住在断裂带上》)产灾难/硬是把我们 的人生提高到了一个层次”(《唐山孤儿吟》)。这就是我们唐山人的性格:“我不坚强/谁坚 强”,“我不悲壮/谁悲壮他的诗还表现了这样的情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但震后的唐山“洒在人间全是爱"(《洒在人间全是爱》);劫难余生的唐山人使破碎“合成一种 新的完善",使残缺凝聚成“完整的企盼”(《写给尚未建成的地震纪念碑於;用人间的大爱“来 补偿那场代价过大的灾难”(《废品收购站》);强者“以自己开拓型的身影/为所有的弱者提供 着力量”,这样就使得唐山“每一条甬路都通向温馨和幸福/摆满花盆的阳台上拥挤着无数个 春天",“尽情享受阳光的灿烂”(《京山线上,两个交接的话题》)。正是这种抗震精神使得唐 山达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美好和谐。
        阅读徐国强的大地震诗歌,我们明晰地看到他是以情感的金线连缀诗章,以深刻的理性 统摄诗章。他“把美学意义上的情思转化为哲学解释,在旧有形象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上 适当体现自己感受的独特性”(《寻找自己,告别自己》),将一个物质的世界升华为诗学的世 界、情爱的世界。诗人在语言巧妙的甚至怪诞的组合中给人以奇妙、新鲜的审美感受,但他 也不排斥古老的“托物言志”的表达程式,“情于境偕”的古典风格。他善于从具体的限定中 超脱出来,从个案的理解中升华出去,给予人的是一种审美空间开阔,意境高远,充满深厚的历史容量、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大的道德力量的诗。诗人曾这样表述自己的诗学主张:“自 己不是在既成思想和感知的范围内,而是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表现'一个人所体现的世界'。” 正是这种广阔的视域使他通过“一个人所体现的世界”表现了唐山的世界,世界的唐山。在 《唐山蓝》中他这样写道:“我有幸看见填海最初的进展”,“一块海洋,在渤海湾抖动起开发的 旗帜/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海面的每一丝纹理/曹妃甸的湛蓝便含了美丽的颜色/折射着天光 和心愿的水域啊/形成了唐山蓝/唐山蓝从此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现的风景。”诗人在曹妃甸看 到了“我们的人民迈出自己跨越的一步”,然后把“唐山蓝”想象成为“澎湃着隆起深远而壮阔 的人类生生不息的一种颜色”。诗人视野开阔辽远,想象奇特神奇,意境高远博大,语势强劲 奔放,有力地显现了唐山“依海强市、以海建市”与世界接轨的气魄。
        诗人用热血和激情、体验和理想写就了气势恢宏、豪放壮阔的唐山大地震的宏伟诗輩,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唐山人伟大的抗震精神和唐山从废墟走向世界的英雄壮举。诗篇意境深 邃隽永,意象新颖奇特,既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充满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出了 崇高悲美的色彩。诗人以唐山地震为起点,在更替变迁中捕捉历史真谛,在时空交错中凝聚 时代精神。他时而独抒心语,时而敞亮心扉;时而叙实写真,时而大笔写意;时而精镂细刻, 时而夸张比喻;既真实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知,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震后唐山三 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徐国强的诗歌既是“为历史存档”,也是“给心灵一个空间"(《唐山大地震图片展 览前言》);可以说,他的诗歌写了震后唐山三十多年的辉煌历史,也写了震后自己三十多年 的创作人生;可以说,是唐山成就了诗人,是诗人写就了唐山。诗人与唐山一起,走向美好和 繁荣,创造胜利和辉煌。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