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唐山作家中,何玉湖是以写大工业题材而著称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他在《当 代》《青年文学》《长城》《青春》等刊物上发表了《骚动的节奏》《震荡后的震荡》《生命原则》《我 自己的地震》《守护青春时光》《羞于出口的家事》《生命原则》等大量中、短篇小说,并出版了 描写中国大工业发展的《燃烧的家园》《瑰丽的视界》,描写城市体育人的《隐形拳手》,表现一 个家族精神史的《是什么使我们幸存》等长篇小说。作品曾获全国范围评奖的“恒泰杯”当代 长篇小说征文大奖和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何玉湖是一个善于思索、用心灵写作的人,所以他的小说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和思辨色彩,有 生命的深度和质感,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
何玉湖的文学情缘源于家庭熏陶。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型的干部,性情耿介,多遇坎 坷,唯家中有书籍、藏画,时来投味者诵诗论史,把酒赏画,童年的何玉湖自濡染其中。在他 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文革”爆发,学校停课,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押批斗,母亲病重住院, 何家屡次被抄被洗劫,花木亦遭街邻践踏毁损,使他深切体知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尤其人的 攻击性、侵犯性,一生对此都极为敏感,深恶痛绝。这个快乐单纯的男孩一度变得胆怯、口 吃,不擅跟外界交往。好在家中还有些幸免被抄走的史书旧籍,几个文化人家庭的落魄子女 之间还能有中外小说传换,虽几年无学可上,却有暇饕饗文学、史籍。何玉湖沉醉于屠格涅 夫的草原,契诃夫的乡村和肖洛霍夫的顿河,诸多智者的思想之光穿透厚重的时代迷雾,给 充满疑虑、惶惑的他以启迪和指引。就是在那动乱中偷安的年月,何玉湖形成了自己的唯文 学最重的价值观以及人生取向。没有父母、教师的耳提面命,全凭自己在自由的精神漫游中 随性采撷,独立思考。
十六岁那年,何玉湖离开名义上复了课实际又以“学工学农”劳动为主的学校,算是初中 毕业,进了唐钢做工人。他拉板车,挖防空洞,做泥瓦小工,开天车,也干过文书,抽借搞宣 传。然而他十七岁就不知天高地厚写起了长篇小说,心思全在自己的文事上,加之不会顺应 时势,逢迎讨巧,因而虽公认为“秀才",长年累月抱着大厚本书在天车上展读的情景在后来 许多年都被厂里人当做佳话传述,但身在工厂的八年间,提干升迁的荣光却始终跟他无缘。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何玉湖虽有幸逃生,但父兄罹难,母亲也在数月后病逝。二十二岁 的他转瞬间成了孤哀子。而在这悲伤年月,却有一宗跟他的文学历程相关的事值得一述。 地震后他们一些住户在邻近的唐山十二中搭起棚子暂住,几位小友知道他的癖好,从震塌的 学校图书馆给他搬来一摞摞书刊,其中成套的《史记》《宋书》实在令他眼馋。那装了满满一
木箱的近百本史书,在归还学校之前,成了他那两年的主要阅读物。虽个人遭际不幸,但视 野在悠久的时光中延展,对他胸怀的拓展、人格主体的形成,都具有难以估量的裨益。后来 他的作品较重社会历史内涵,少见小男小女私情,想必跟那一时期的陶养不无关系。
毁灭文化的浩劫过去了,唐山市文联1978年得以恢复,二十五岁的何玉湖调离唐钢担 任《唐山文学》小说编辑,干上了令他醉心的文学工作。他悉心辅导作者,热诚培养后继,有 自觉的担当意识,为做一名于社会有贡献的文明、文学传播者而引以为豪。不入仕途,不涉 商海,几十年来不曾改志、旁鹫。他从编辑岗位转而做文联组织联络部副部长、创作辅导部 部长、培训部部长,创办文学院担任院长,对这座七百万人口城市的文学事业既方方面面了 如指掌,又在各个职能部门留有诸多为人称道的实绩。何玉湖博览群书,思接千载,视通万 里,无论社会如何由动乱转而浮躁,自己都保有一番平和、从容。他堪称知识能成为精神财 富乃至化作血肉的一个典型范例,人的内涵、本质都得以提升,气质、风度自会超然、儒雅。
自1979年在《河北文学》发表小说《绿叶》后,何玉湖在《当代》《青年文学》《长城》《青春》 等刊发表了《骚动的节奏》《震荡后的震荡》《铁的色泽》《守护青春时光》《我的另一部分生活》 《我自己的地震》等大量中篇小说及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生命原则》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 振兴奖”。他还相继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1993年描写城市体育人的长篇小说《隐形拳手》 出版;1998年以中国大工业的历史为视点,描写20世纪中国社会演进、发展的长篇小说《燃 烧的家园》出版;2000年《燃烧的家园》的续篇《瑰丽的视界》出版,2008年探索并揭示中国人 精神状况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岀版。其中《燃烧的家园》荣获全国范围评 奖并设奖金的“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大奖,后又获河北省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光明 日报》《文艺报》《河北文学》《河北日报》都刊登过对其佳作的长篇幅评论文章。
人文关怀,始终是他作品的核心、主旨。说自己由心灵而发之言,一向是他自守之道。 尤其人到中年,有了追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该怎样确证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自由在哪 里”这些真正的思想问题之后,他开始求医解患一般向先贤往圣求教,向生命深处探究。自 身疑问逐步找到答案之后,又自动去关怀更大的时空,关怀人类的根本命运。长篇小说《燃 烧的家园》及续篇《瑰丽的视界》,是对20世纪的中国从低级形态的农业社会到较高形态的 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进步的形象化描绘,而更主要是写人的心态、精神结构的提升,还有对人 的根本困境、根本出路所做的思考。中篇小说《震荡后的震荡》《我自己的地震》《羞于启齿的 家事》等,虽是以大地震大灾难的特定环境为背景,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一般的经验层次, 力图触及人的一些深层困境,如个体与群体、自由与秩序、自然与人文等等相对的两难的状 况。史诗性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一层层揭示一个屡受欺凌和迫害的家族的精神 状况一一在长历史时段延续、变化着的信仰。既关注当今中国最紧迫的土地问题、农民问 题,又从大历史视野中观照中国长久的土地问题对民间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追寻我们民族 的精神出路,探讨在未来的“全球化”趋势中,还有没有幸存的具有独特思想和心灵的民族, 有没有幸存者,是什么使我们幸存。
何玉湖不同意把小说界定为“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固执地认为小说该是“心智 的艺术”。他深忧众多人的心智生活不够发达,甚至贫乏、粗陋,觉得有必要把理知从幽邃的 矿井下开釆出来,用概念明晰地表述出来,因为我们现今清晰准确的概念和理知不是太多 了,而是太少了,作家不要怕理知,怕的是没理知。故此,他的中、长篇小说里的主要形象,可 以谓之“思想人”一一大都是些小人物,但绝非时下流行的那类小人物。他们虽无什么英雄 壮举,都是矛盾重重,然而,大都既关怀自己又对社会、对人有大的关怀,具有丰饶的精神世 界和深沉的情感。
他自己很清楚,如此写作既不合主旋,也不合市场,但这出自生命深处的需要,也显然具 有深刻且明晰的见长之处,深信于社会自有其独特价值,所以矢志不渝,坚定不移,而且为之 自豪,乐在其中。人一生做自己着迷的事,外界任何趋之若鹫的热门儿、俏事儿、白马红缨都 不曾令其心动,何玉湖实在堪称鲜有的一例呀。
何玉湖的文学情缘源于家庭熏陶。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型的干部,性情耿介,多遇坎 坷,唯家中有书籍、藏画,时来投味者诵诗论史,把酒赏画,童年的何玉湖自濡染其中。在他 读小学五年级那年,“文革”爆发,学校停课,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押批斗,母亲病重住院, 何家屡次被抄被洗劫,花木亦遭街邻践踏毁损,使他深切体知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尤其人的 攻击性、侵犯性,一生对此都极为敏感,深恶痛绝。这个快乐单纯的男孩一度变得胆怯、口 吃,不擅跟外界交往。好在家中还有些幸免被抄走的史书旧籍,几个文化人家庭的落魄子女 之间还能有中外小说传换,虽几年无学可上,却有暇饕饗文学、史籍。何玉湖沉醉于屠格涅 夫的草原,契诃夫的乡村和肖洛霍夫的顿河,诸多智者的思想之光穿透厚重的时代迷雾,给 充满疑虑、惶惑的他以启迪和指引。就是在那动乱中偷安的年月,何玉湖形成了自己的唯文 学最重的价值观以及人生取向。没有父母、教师的耳提面命,全凭自己在自由的精神漫游中 随性采撷,独立思考。
十六岁那年,何玉湖离开名义上复了课实际又以“学工学农”劳动为主的学校,算是初中 毕业,进了唐钢做工人。他拉板车,挖防空洞,做泥瓦小工,开天车,也干过文书,抽借搞宣 传。然而他十七岁就不知天高地厚写起了长篇小说,心思全在自己的文事上,加之不会顺应 时势,逢迎讨巧,因而虽公认为“秀才",长年累月抱着大厚本书在天车上展读的情景在后来 许多年都被厂里人当做佳话传述,但身在工厂的八年间,提干升迁的荣光却始终跟他无缘。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何玉湖虽有幸逃生,但父兄罹难,母亲也在数月后病逝。二十二岁 的他转瞬间成了孤哀子。而在这悲伤年月,却有一宗跟他的文学历程相关的事值得一述。 地震后他们一些住户在邻近的唐山十二中搭起棚子暂住,几位小友知道他的癖好,从震塌的 学校图书馆给他搬来一摞摞书刊,其中成套的《史记》《宋书》实在令他眼馋。那装了满满一
木箱的近百本史书,在归还学校之前,成了他那两年的主要阅读物。虽个人遭际不幸,但视 野在悠久的时光中延展,对他胸怀的拓展、人格主体的形成,都具有难以估量的裨益。后来 他的作品较重社会历史内涵,少见小男小女私情,想必跟那一时期的陶养不无关系。
毁灭文化的浩劫过去了,唐山市文联1978年得以恢复,二十五岁的何玉湖调离唐钢担 任《唐山文学》小说编辑,干上了令他醉心的文学工作。他悉心辅导作者,热诚培养后继,有 自觉的担当意识,为做一名于社会有贡献的文明、文学传播者而引以为豪。不入仕途,不涉 商海,几十年来不曾改志、旁鹫。他从编辑岗位转而做文联组织联络部副部长、创作辅导部 部长、培训部部长,创办文学院担任院长,对这座七百万人口城市的文学事业既方方面面了 如指掌,又在各个职能部门留有诸多为人称道的实绩。何玉湖博览群书,思接千载,视通万 里,无论社会如何由动乱转而浮躁,自己都保有一番平和、从容。他堪称知识能成为精神财 富乃至化作血肉的一个典型范例,人的内涵、本质都得以提升,气质、风度自会超然、儒雅。
自1979年在《河北文学》发表小说《绿叶》后,何玉湖在《当代》《青年文学》《长城》《青春》 等刊发表了《骚动的节奏》《震荡后的震荡》《铁的色泽》《守护青春时光》《我的另一部分生活》 《我自己的地震》等大量中篇小说及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生命原则》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 振兴奖”。他还相继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1993年描写城市体育人的长篇小说《隐形拳手》 出版;1998年以中国大工业的历史为视点,描写20世纪中国社会演进、发展的长篇小说《燃 烧的家园》出版;2000年《燃烧的家园》的续篇《瑰丽的视界》出版,2008年探索并揭示中国人 精神状况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岀版。其中《燃烧的家园》荣获全国范围评 奖并设奖金的“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大奖,后又获河北省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光明 日报》《文艺报》《河北文学》《河北日报》都刊登过对其佳作的长篇幅评论文章。
人文关怀,始终是他作品的核心、主旨。说自己由心灵而发之言,一向是他自守之道。 尤其人到中年,有了追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该怎样确证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自由在哪 里”这些真正的思想问题之后,他开始求医解患一般向先贤往圣求教,向生命深处探究。自 身疑问逐步找到答案之后,又自动去关怀更大的时空,关怀人类的根本命运。长篇小说《燃 烧的家园》及续篇《瑰丽的视界》,是对20世纪的中国从低级形态的农业社会到较高形态的 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进步的形象化描绘,而更主要是写人的心态、精神结构的提升,还有对人 的根本困境、根本出路所做的思考。中篇小说《震荡后的震荡》《我自己的地震》《羞于启齿的 家事》等,虽是以大地震大灾难的特定环境为背景,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一般的经验层次, 力图触及人的一些深层困境,如个体与群体、自由与秩序、自然与人文等等相对的两难的状 况。史诗性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一层层揭示一个屡受欺凌和迫害的家族的精神 状况一一在长历史时段延续、变化着的信仰。既关注当今中国最紧迫的土地问题、农民问 题,又从大历史视野中观照中国长久的土地问题对民间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追寻我们民族 的精神出路,探讨在未来的“全球化”趋势中,还有没有幸存的具有独特思想和心灵的民族, 有没有幸存者,是什么使我们幸存。
何玉湖不同意把小说界定为“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固执地认为小说该是“心智 的艺术”。他深忧众多人的心智生活不够发达,甚至贫乏、粗陋,觉得有必要把理知从幽邃的 矿井下开釆出来,用概念明晰地表述出来,因为我们现今清晰准确的概念和理知不是太多 了,而是太少了,作家不要怕理知,怕的是没理知。故此,他的中、长篇小说里的主要形象,可 以谓之“思想人”一一大都是些小人物,但绝非时下流行的那类小人物。他们虽无什么英雄 壮举,都是矛盾重重,然而,大都既关怀自己又对社会、对人有大的关怀,具有丰饶的精神世 界和深沉的情感。
他自己很清楚,如此写作既不合主旋,也不合市场,但这出自生命深处的需要,也显然具 有深刻且明晰的见长之处,深信于社会自有其独特价值,所以矢志不渝,坚定不移,而且为之 自豪,乐在其中。人一生做自己着迷的事,外界任何趋之若鹫的热门儿、俏事儿、白马红缨都 不曾令其心动,何玉湖实在堪称鲜有的一例呀。
二
何玉湖在工业战线工作多年,又生长在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这样就使他对中 国大工业的发展和现状有了比较深透地了解。创作工业题材的小说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 得心应手。所以当他的《燃烧的家园》参加全国范围评奖的“恒泰杯”当代长篇小说征文大奖 赛时,立刻获得了雷达、蔡葵、蔡毅等评委的好评,并获得了大奖。《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多 家报刊都刊登过长篇幅的评论文章。
《燃烧的家园》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有意义地和比较 成功地探索。它以现实一历史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互为辉映,以20世纪初和世纪末的钢铁 工业建设为视角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及人的精神结构的生成、进化 和提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追求、奋斗、失落、成功的艰难历 程,剖析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权力系统和经济运行机制。
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合中显现了人物的命运和观念冲突、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传 统心态和大工业文化的矛盾,生动复杂地描绘了中国工业发展和行进的艰难历程,颇有些大 工业“史记”的色彩。作品以人物串联历史,以历史凸现人物,塑造了一些不同历史时代的典 型人物。作品起初在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和迅速夭折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刻画 了楚龙渊这样一个满怀理想、为民族工业艰难起步做出贡献而最终壮志难酬的青年企业家 形象,尔后作品又在20世纪末中国经济起飞的热烈景观和现代大工业建设启动的宏伟气象 中笔墨酣畅地塑造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青年企业家林蔚,具有执守科学的理性精神、富 于理想主义的中年知识女性形象谭立,开朗活泼、富有朝气、渴望挑战、渴望冒险但又富于现 实主义的青年知识女性梁园等典型形象,尤其是成功地塑造了丁克石这一充满思想内涵和 独特审美意味的“思想人”的形象。
当然,这部长篇小说在给予我们鲜活的人物形象时,也给予了我们丰富厚重的思想内 蕴。在小说中,作者善于在历史和现实的相通之处交叉比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世纪初 民族工业创办的艰难竭蹶以及随后出现的各种关系的错综复杂,与当代大工业钢铁基地建 设草率上马、仓促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人际关系的矛盾纠葛,互为比较、映衬,于是小说便具 有了一种历史的深邃厚重感和现实的沉重复杂感。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交合融汇之中,作 者又有意识地使历史的人物和现实的人物在激情和理性之处交叉,突出两代人对发展民族 工业的执着和坚韧。作者正是以这种历史和美学的态度,审视和复现历史,为我们描绘出了 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画卷。
由于作者做过钢铁工人,对生活、对工业、对钢铁的亲近和热爱使得他的笔端流泻出对 工厂、工人的一种亲近和热情,这样使得小说中的钢铁、机器、矿石、铁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和美丽的色彩,避免了以往工业题材小说反映生活时的冰冷、板滞的通病。同时这部作品和 以前的工业题材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也有所不同,它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充满时代精神和 知识力量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小说在大工业的雄浑崇高之中弥散出一种“文 质彬彬”的书卷气息。
《燃烧的家园》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有意义地和比较 成功地探索。它以现实一历史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互为辉映,以20世纪初和世纪末的钢铁 工业建设为视角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及人的精神结构的生成、进化 和提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追求、奋斗、失落、成功的艰难历 程,剖析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权力系统和经济运行机制。
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融合中显现了人物的命运和观念冲突、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传 统心态和大工业文化的矛盾,生动复杂地描绘了中国工业发展和行进的艰难历程,颇有些大 工业“史记”的色彩。作品以人物串联历史,以历史凸现人物,塑造了一些不同历史时代的典 型人物。作品起初在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和迅速夭折的过程中浓墨重彩地刻画 了楚龙渊这样一个满怀理想、为民族工业艰难起步做出贡献而最终壮志难酬的青年企业家 形象,尔后作品又在20世纪末中国经济起飞的热烈景观和现代大工业建设启动的宏伟气象 中笔墨酣畅地塑造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青年企业家林蔚,具有执守科学的理性精神、富 于理想主义的中年知识女性形象谭立,开朗活泼、富有朝气、渴望挑战、渴望冒险但又富于现 实主义的青年知识女性梁园等典型形象,尤其是成功地塑造了丁克石这一充满思想内涵和 独特审美意味的“思想人”的形象。
当然,这部长篇小说在给予我们鲜活的人物形象时,也给予了我们丰富厚重的思想内 蕴。在小说中,作者善于在历史和现实的相通之处交叉比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世纪初 民族工业创办的艰难竭蹶以及随后出现的各种关系的错综复杂,与当代大工业钢铁基地建 设草率上马、仓促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人际关系的矛盾纠葛,互为比较、映衬,于是小说便具 有了一种历史的深邃厚重感和现实的沉重复杂感。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交合融汇之中,作 者又有意识地使历史的人物和现实的人物在激情和理性之处交叉,突出两代人对发展民族 工业的执着和坚韧。作者正是以这种历史和美学的态度,审视和复现历史,为我们描绘出了 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画卷。
由于作者做过钢铁工人,对生活、对工业、对钢铁的亲近和热爱使得他的笔端流泻出对 工厂、工人的一种亲近和热情,这样使得小说中的钢铁、机器、矿石、铁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和美丽的色彩,避免了以往工业题材小说反映生活时的冰冷、板滞的通病。同时这部作品和 以前的工业题材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也有所不同,它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充满时代精神和 知识力量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小说在大工业的雄浑崇高之中弥散出一种“文 质彬彬”的书卷气息。
三
当然,何玉湖的创作没有拘泥于工业题材,他还在其他领域也多方涉猎,并取得显著的 成绩,如描写城市体育人的长篇小说《隐形拳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应该说,中国的体育 文学在葱郁的文学之林中显得羸弱,而《隐形拳手》却显现出了新的审美向度和超越价值。
《隐形拳手》选择了新的审美视点,不是沉迷于对体育赛事的陈述,而是侧重于对人物内 部世界的开掘,真实地描绘了运动员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他们心灵流变的历程。作品在刻画 “显我”中揭示“隐我”,通过“小我”表现“大我”,即表现我们的民族心理结构、生存价值,流溢 出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力度。作品淡化了赛场的较量,而是集中表现唐鸽、唐鸣兄弟的生态 和心态的变化。兄弟俩出身于社会底层,只有打篮球才能给他们未来的希望,他们拼命与命 运抗争、努力奋斗,均成为球场上的骁将。但由于生活的无奈和压抑,哥哥内心懦弱、循规蹈 矩,兄弟却强韧暴烈、肆无忌惮,为了磨炼性格和适应生存,兄弟俩又都偷练拳击。因此,城 市中总有一个隐形拳手出现,或凌厉地攻击,或残忍地报复,人们误以为是弟弟所为,但却恰 恰是哥哥所做。唐鸽的双重性格和两副面孔表现了他生存状态的矛盾和内心世界的复杂,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性格软弱、文质彬彬,但内心却总想超越、凌驾他人之上。教练为了 培养他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偷偷地教他练拳击。但他练拳击却成了征服、报复他人的手 段,并以隐形的身份跟踪、打击敌者。他的可悲之处是在竞争、奋斗中沉沦、堕落,虽然他在 球场、拳击明与暗的竞争角逐中赢得胜利,但在人格和道德上却走向分裂和失败。这个美'丑 并举的人在体育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的一些运动员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绩,但在人格 和道德上却堕落、颓废;我们的一些体育界的领导只注重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强化,却忽视、弱 化思想品德的培养。弟弟唐鸣却在逆境中奋发、崛起,在体育竞争中,弱点不断地被克服,人 格不断地完善,在经过炼狱般地磨难之后,体育“完善了他”,“成就了他”。这两个人物形象, 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出竞争的哲理:体育竞技既是技能的角逐,也是道德、人格等诸多方面 的竞争;体育竞技既是力与技的比拼,也是心理、才智的较量。
《隐形拳手》运用了历时性的结构线索,釆用虚实、明隐、对比等手法,多角度、多方面地 表现人物,营造氛围,结构内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激烈热闹的体育比赛、缠绵恠恻的爱 情纠葛、明与隐的格杀角斗交织穿插、上下勾连,既能给人以审美的强刺激,又给人以心灵的 启悟。小说语言平实,追求一种质朴美,在平淡、朴实的描绘中升华起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和氛围,浓缩了社会、时代、民族精神和气韵,融汇进社会的典型心态和公民的普遍体验,这 样这部小说就脱离了体育本身的局限,走向新的审美高度,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在何玉湖的长篇小说中除了反映体育的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部充满探索性和哲理 性的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是什么使我们幸存”的问题,应是关乎所有国家和民 族生存命运而加以深思并予以解决的问题,这部小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来揭示我们民 族幸存和赖以发展的秘史。“作家对百余年来东南亚和中国历史变迁、经济状况、民间文化、 土地问题、宗教问题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和思考,得出了新鲜而大胆的结论,历经十年,才完成 了这部作品。”⑴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南洋混血儿林孔的不断追寻,一层层揭示了父系的 华人家族的精神生活历史、隐秘生存的经历。他生长于东方唯一的基督教国家菲律宾,父亲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来到父系祖籍——中国北方的长城脚下。这样,就有了诸种文 化、精神价值的对映、参照,既从一个独特视界观照中国人,又表现了亚洲殖民地国家的扭曲 的精神史。小说依据亚洲殖民地的历史,对照西方列强本无公平、公正的历史态度,回溯返 观我们自己当下的生存困境,得出了不可盲目追寻模仿西方、必须自己来摸索出路的深刻见 解。可见,作品意在通过近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件,展示未被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民间思想状 况,以探讨当代国人精神形成的过程和可能的精神出路,探讨在未来的“全球化”趋势中,还 有没有幸存的具有独特思想和心灵的民族,有没有幸存者,是什么使我们幸存。无疑这部书 对人类的生存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警醒意义的。文学评论家刘润为认为这部书“文化底 蕴深厚,历史感很强,而且大气磅礴,所有这些,都是文坛所缺失的”。文学评论家张东篆这 样评论这部作品;“小说发掘民间有生命的文化资源,多角度、多国别地深入探讨了人类思 想、精神形成的因果过程,以及是什么使我们幸存的许多重大的人类学命题。”“小说文字简 劲,格调苍凉,人物性格不同凡响,富于思想的力量。在题材上形成了一个大跨越,叙事上实 现大转折,颇显'异类'情调。可以说,小说创造想象的真实,它经由幻象向现实行使了主权, 不只是单纯的歌颂或批判。”⑵
《隐形拳手》选择了新的审美视点,不是沉迷于对体育赛事的陈述,而是侧重于对人物内 部世界的开掘,真实地描绘了运动员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他们心灵流变的历程。作品在刻画 “显我”中揭示“隐我”,通过“小我”表现“大我”,即表现我们的民族心理结构、生存价值,流溢 出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力度。作品淡化了赛场的较量,而是集中表现唐鸽、唐鸣兄弟的生态 和心态的变化。兄弟俩出身于社会底层,只有打篮球才能给他们未来的希望,他们拼命与命 运抗争、努力奋斗,均成为球场上的骁将。但由于生活的无奈和压抑,哥哥内心懦弱、循规蹈 矩,兄弟却强韧暴烈、肆无忌惮,为了磨炼性格和适应生存,兄弟俩又都偷练拳击。因此,城 市中总有一个隐形拳手出现,或凌厉地攻击,或残忍地报复,人们误以为是弟弟所为,但却恰 恰是哥哥所做。唐鸽的双重性格和两副面孔表现了他生存状态的矛盾和内心世界的复杂, 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性格软弱、文质彬彬,但内心却总想超越、凌驾他人之上。教练为了 培养他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偷偷地教他练拳击。但他练拳击却成了征服、报复他人的手 段,并以隐形的身份跟踪、打击敌者。他的可悲之处是在竞争、奋斗中沉沦、堕落,虽然他在 球场、拳击明与暗的竞争角逐中赢得胜利,但在人格和道德上却走向分裂和失败。这个美'丑 并举的人在体育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的一些运动员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绩,但在人格 和道德上却堕落、颓废;我们的一些体育界的领导只注重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强化,却忽视、弱 化思想品德的培养。弟弟唐鸣却在逆境中奋发、崛起,在体育竞争中,弱点不断地被克服,人 格不断地完善,在经过炼狱般地磨难之后,体育“完善了他”,“成就了他”。这两个人物形象, 在强烈的对比中体现出竞争的哲理:体育竞技既是技能的角逐,也是道德、人格等诸多方面 的竞争;体育竞技既是力与技的比拼,也是心理、才智的较量。
《隐形拳手》运用了历时性的结构线索,釆用虚实、明隐、对比等手法,多角度、多方面地 表现人物,营造氛围,结构内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激烈热闹的体育比赛、缠绵恠恻的爱 情纠葛、明与隐的格杀角斗交织穿插、上下勾连,既能给人以审美的强刺激,又给人以心灵的 启悟。小说语言平实,追求一种质朴美,在平淡、朴实的描绘中升华起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和氛围,浓缩了社会、时代、民族精神和气韵,融汇进社会的典型心态和公民的普遍体验,这 样这部小说就脱离了体育本身的局限,走向新的审美高度,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在何玉湖的长篇小说中除了反映体育的以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部充满探索性和哲理 性的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是什么使我们幸存”的问题,应是关乎所有国家和民 族生存命运而加以深思并予以解决的问题,这部小说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来揭示我们民 族幸存和赖以发展的秘史。“作家对百余年来东南亚和中国历史变迁、经济状况、民间文化、 土地问题、宗教问题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和思考,得出了新鲜而大胆的结论,历经十年,才完成 了这部作品。”⑴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南洋混血儿林孔的不断追寻,一层层揭示了父系的 华人家族的精神生活历史、隐秘生存的经历。他生长于东方唯一的基督教国家菲律宾,父亲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后来又来到父系祖籍——中国北方的长城脚下。这样,就有了诸种文 化、精神价值的对映、参照,既从一个独特视界观照中国人,又表现了亚洲殖民地国家的扭曲 的精神史。小说依据亚洲殖民地的历史,对照西方列强本无公平、公正的历史态度,回溯返 观我们自己当下的生存困境,得出了不可盲目追寻模仿西方、必须自己来摸索出路的深刻见 解。可见,作品意在通过近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件,展示未被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民间思想状 况,以探讨当代国人精神形成的过程和可能的精神出路,探讨在未来的“全球化”趋势中,还 有没有幸存的具有独特思想和心灵的民族,有没有幸存者,是什么使我们幸存。无疑这部书 对人类的生存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警醒意义的。文学评论家刘润为认为这部书“文化底 蕴深厚,历史感很强,而且大气磅礴,所有这些,都是文坛所缺失的”。文学评论家张东篆这 样评论这部作品;“小说发掘民间有生命的文化资源,多角度、多国别地深入探讨了人类思 想、精神形成的因果过程,以及是什么使我们幸存的许多重大的人类学命题。”“小说文字简 劲,格调苍凉,人物性格不同凡响,富于思想的力量。在题材上形成了一个大跨越,叙事上实 现大转折,颇显'异类'情调。可以说,小说创造想象的真实,它经由幻象向现实行使了主权, 不只是单纯的歌颂或批判。”⑵
四
何玉湖是大地震的经历者,对大地震给人带来的生态和心态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所 以大地震题材的小说在他的小说中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的那段日 子,他精心创作了一些“地震”小说,其中两个中篇小说《羞于出口的家事》和《我自己的地震》 特别引人注目。这两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写出了唐山人在破碎、撕裂、扭曲的废墟世界如 何建构了一个完整、完善、完美、和谐、文明的精神世界,在物质极度贫乏、生存极度困难的特 定历史环境中,坚强自己、整全自身、完善自我,形成了坚忍不拔的图强意识,相互关爱的人 性力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是人类精神在特殊环境中的集中凸现,是人类文明 的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
在地震过去三十年后,作者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哲学层面来审视唐山人在那个特殊的历 史时段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在破碎——整合的审美两极中来探究人性“整全的可能”,即人 性完整的可能性。大地震中,唐山破碎了,无数个家庭破碎了,人的情感破碎了。是什么使 内外世界都破碎的唐山人实现了整合、达到了完全,是唐山抗震精神中“公而忘私、患难与 共”的人文精神。这两篇小说足以使那些一直在着力追逐“破碎”、“扭曲”的作家们惊讶和失 望,他们认为,在现今人所生存的世界里,尤其是在人类经受灾难的时候,人性扭曲、人格裂 变应成为人的生存趋向和主导趋势。这两篇小说对这种审美误识作了最好的驳议。作品通过不同个体生命的特殊遭际显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人性的完美、 人格的完整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需。
在地震过去三十年后,作者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哲学层面来审视唐山人在那个特殊的历 史时段所承受的灾难和痛苦,在破碎——整合的审美两极中来探究人性“整全的可能”,即人 性完整的可能性。大地震中,唐山破碎了,无数个家庭破碎了,人的情感破碎了。是什么使 内外世界都破碎的唐山人实现了整合、达到了完全,是唐山抗震精神中“公而忘私、患难与 共”的人文精神。这两篇小说足以使那些一直在着力追逐“破碎”、“扭曲”的作家们惊讶和失 望,他们认为,在现今人所生存的世界里,尤其是在人类经受灾难的时候,人性扭曲、人格裂 变应成为人的生存趋向和主导趋势。这两篇小说对这种审美误识作了最好的驳议。作品通过不同个体生命的特殊遭际显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人性的完美、 人格的完整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需。
这两篇小说所写的虽都是地震中发生的故事,但内容却不一致。《羞于出口的家事》是 写了两个破碎的家庭重组,在人性之光的烛照下,由破碎走向完整,由分歧达到一致,生活得 融洽和谐,幸福美满。《我自己的地震》写了一个内秀、有文采但外貌木讷、口吃的“涝巴货”, 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不解和污蔑,而一心为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而付出。在世俗的世界里,他 始终保持着“精神主体”,保持着自己“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不改变操守和追求,这是因为 他作为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弄透彻了人怎样才算活着”的人生道理。两部小说的主人公 用自己的个体人生经验实证了人类生存的普泛道理: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走向整全、人 性达到完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才可能实现和谐与美好。
'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精心塑造了两个有高度审美意义的人物。这两个人物是我们中 间的普通人,也是我们唐山人的典型。《羞于出口的家事》中的李萍在丈夫遇难以后,“背了 一身闲言碎语的唾沫星子”,“带着念小学的闺女”嫁给了“有两个儿子和那刁闺女”过去被她 称作二叔的韩鸣山。她忍辱负重、贤惠温柔、勤俭持家,对韩鸣山的儿女疼爱有加、百般呵 护,使他们逐渐消除了对她的隔膜,充满了尊敬;而让自己的女儿学会忍让,吃穿都要在哥哥 姐姐的后头。这样,她凭着一颗爱心和良心、“善意和公正”使这个家庭“越活越亮堂实际 上,在震后的唐山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李萍是这些震后重组家庭人员的代表。《我自己的 地震》中的秉敬是个身体软弱而且还有个“被人取笑的口吃的毛病”的“涝巴”,但他很有文 气。在知识被贬低到底层时,他偷偷地看了许多名著,并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还写得一 笔好字,所以他常常帮助工友写情书,借此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美的感受,因而感动了一 颗颗青春少女的心,致使许多工友爱情成功。在地震中他救助了很多人,参加了扒尸队,认 真清点、尽心清理,否则他“觉得愧对死者”。他热心帮助别人,善于调节矛盾,用真情真心真 意感动别人,也感动了自己。他一辈子为情所累、所伤,却矢志不移、痴心不改。正如他所 说:“除了趁这点玩意儿,我还趁啥使我成为我的实啊实的东西? ”为了他人的生活,为了社会 的美好,他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永不改变自己的心智。这就是他的追 求和人生目的,这也就是一个唐山人的心怀。这两个人物是大地震中的唐山人的代表,也是 唐山抗震精神的个体表现。这两个人物不仅是地震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典范,而且在当下建 设和谐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今人类的世界,更注重的是“人”的发展。在对 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是以人性的塑造为终极目标的。人们在唐山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 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永远是我们可资继承、发扬光大的宝贵财产。
何玉湖的小说对生活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又是很深刻的。这源于他对生活的不断思索 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这样就使得他的小说不仅有了再现生活的史学意义,而且有了对生活 本质规律的探究和归结的哲学意义,以及愉悦心灵的美学意义。
注释:
【1】封秋昌:《漫谈河北长篇小说的新态势》,《河北日报》2009年5月23日。
[2]张东兹:《在探索和追寻中行进——2008年河北小说读后》,《河北日报》2009年3月27日。
'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精心塑造了两个有高度审美意义的人物。这两个人物是我们中 间的普通人,也是我们唐山人的典型。《羞于出口的家事》中的李萍在丈夫遇难以后,“背了 一身闲言碎语的唾沫星子”,“带着念小学的闺女”嫁给了“有两个儿子和那刁闺女”过去被她 称作二叔的韩鸣山。她忍辱负重、贤惠温柔、勤俭持家,对韩鸣山的儿女疼爱有加、百般呵 护,使他们逐渐消除了对她的隔膜,充满了尊敬;而让自己的女儿学会忍让,吃穿都要在哥哥 姐姐的后头。这样,她凭着一颗爱心和良心、“善意和公正”使这个家庭“越活越亮堂实际 上,在震后的唐山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李萍是这些震后重组家庭人员的代表。《我自己的 地震》中的秉敬是个身体软弱而且还有个“被人取笑的口吃的毛病”的“涝巴”,但他很有文 气。在知识被贬低到底层时,他偷偷地看了许多名著,并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还写得一 笔好字,所以他常常帮助工友写情书,借此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美的感受,因而感动了一 颗颗青春少女的心,致使许多工友爱情成功。在地震中他救助了很多人,参加了扒尸队,认 真清点、尽心清理,否则他“觉得愧对死者”。他热心帮助别人,善于调节矛盾,用真情真心真 意感动别人,也感动了自己。他一辈子为情所累、所伤,却矢志不移、痴心不改。正如他所 说:“除了趁这点玩意儿,我还趁啥使我成为我的实啊实的东西? ”为了他人的生活,为了社会 的美好,他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永不改变自己的心智。这就是他的追 求和人生目的,这也就是一个唐山人的心怀。这两个人物是大地震中的唐山人的代表,也是 唐山抗震精神的个体表现。这两个人物不仅是地震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典范,而且在当下建 设和谐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今人类的世界,更注重的是“人”的发展。在对 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是以人性的塑造为终极目标的。人们在唐山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 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永远是我们可资继承、发扬光大的宝贵财产。
何玉湖的小说对生活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又是很深刻的。这源于他对生活的不断思索 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这样就使得他的小说不仅有了再现生活的史学意义,而且有了对生活 本质规律的探究和归结的哲学意义,以及愉悦心灵的美学意义。
注释:
【1】封秋昌:《漫谈河北长篇小说的新态势》,《河北日报》2009年5月23日。
[2]张东兹:《在探索和追寻中行进——2008年河北小说读后》,《河北日报》200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