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是他创作的初创期。早在1930年代初,李尔重在大学读书时就发表了 《唯物的社会观》,他以犀利明快的笔触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并在1932年6月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因积极参加抗日宣传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出狱后他根 据坐牢时与一位精神病患者同室相处的经历,创作了小说《飞来的棺材》。这篇处女作的发 表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生涯的开始。在30年至40年代,李尔重无论是国内读书,还是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抑或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研究农村问题和 指导工作的理论著作,如《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农民自卫队》《阶级 意识模糊的表现》等。与此同时,他还翻译出版了 Lange著的《唯物史观》,发表了以《鼓》为 代表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但因处于战争年代,作品没能很好地保存,直至1950年,他才搜 集、筛选了一些小说,编成小说集《落后的脑袋》出版。这部小说集集中反映了他在上个世纪 三四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成果。
离休后是他创作的鼎盛期。在1982年中央拟调他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他向中央提 出申请,回到武汉专事写作。他用七年的时间创作了五百多万字,8卷本的长篇小说《新战 争与和平》。李尔重创作这部史诗性的巨著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 位日本评论家的话对他触动颇深:“你们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斗争,但从世界的全局上, 全面地从本质上反映这场伟大的战争的作品,却还是一个空白。”退休后,他发誓要创作一部 全景式,史诗性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因为他不仅仅“经历了是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而且一 直在最前线",E同时他亲身感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运筹帷幄、统 揽全局,所作出的英明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领导全国军民英勇抗战;亲眼看 到了是经过“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⑵,才所取得的这场战争的伟大胜 利。揭示这场战争的历史本质和现实意义,“把人民英雄再现给人民”,成为了作者的“写作 动机”⑶。但要创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对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他尽管有 丰富的斗争实践和切身感受,也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理论水平,但抗日战争是现代世界史上 重大事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以及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单凭过去 积累的一些史料显然是不够的。仅搜集史料一项,就将面对的是移山倒海般的艰难。为了 写好这部书,在三年的时间中,他辗转奔波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即使出访日本,也不忘去 东京图书馆査找当年的《朝日新闻》。别人出访归来带家电,他带回的却是成箱的有关书籍, 并做了大量的资料卡片。有时,他还亲赴革命故地寻找当年的战争遗迹。他说:“这是战前 的厉兵秣马,这是将帅的调兵遣将。"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不受外界打扰,心无旁鹫地投入写 作,他在客厅内贴了一张告示:“余已年逾古稀,身埋半土,任重道远,秒争寸阴,犹恐心愿未 了,抱恨归眠。来访晤谈,应在晚间,额外之求,恕不从命从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 他每天上午8点到11点半准时到湖北省委机关特辟的那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写作间,伏案疾 书,长此以往,寒暑不辍。除了每年春节那几天与家人团聚,并接待前来贺岁的各方人士外, 所有节假日都不休息。节假日机关无开水供应,他就自带个热水瓶。偶有小恙,家人劝他休息,他也婉谢,稍稍服药后,又去他的写作间继续写作……当年血与火的战争场面不断地在 他的眼前闪现,老百姓热心救助子弟兵的动人情感长久地在他胸中激荡,战友们为了救国救 民而捐躯献身的英雄行为鲜明地在他的脑海复活.歌颂战友歌颂人民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 党成为他创作的强大驱动力。十年苦功、蟬精竭虑、呕心沥血、终成大书,为中国抗日战争史 为世界和平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史诗性的材料。
首先,这部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参照系。作者在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时这样写道: “就是要从本质上再现一下二次世界大战的内涵,使人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战争到底是怎么 来的,怎样才能消灭战争的根源”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65周年了,但现在仍战争频 仍,战火不断,渴望和平、企盼和谐的人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制止和消灭战争,使 人类安宁幸福。“没有和平,就不能建设幸福世界”,“但人民的和平,还得自己去争取”匚句。 对于战争与和平是人类一个长久思考的问题,也是关于人类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永恒思考的 问题。克罗奇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是对以往事实无目的复现和无判断的实 证,而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心灵生活史具体体现。现实生活是以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只有和 当前境遇相契合的时候,历史才能够被人所理解和深悟。所以,科林武德认为“一切历史都 是思想史人们现时的思想是过去思想的延展,而人类正是在对思想发展的追寻中,才能 理解和认识自己。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65周年之际,人民对这场人类 的大灾难的反省和思考无疑将会更加的深入,会做出更加广泛和深邃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在 当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其意义则显得更加重大和深刻。写战争与和平的作品不在少数, 尤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新战争与和平》与其相比,虽然同样是写的抵抗外侵,但 从时代背景、战争意义以及规模、程度上都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是:《新战争与和 平》描写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并且深刻揭示了产生战争的根源,指出了战争的危 险,提出了消灭战争的办法叩°。因此《新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意义更大,现实意义也就更强。 它作为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编年体的大作品,牢牢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一定意义上 代表了当今尚存的老一辈革命者对他们所经历的那场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战争的艺术理解 和认识。即便今后再出现许许多多同类题材的大作品,但这部《新战争与和平》也是不可替 代的叩们。而这种理解和认识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带有深刻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振聋发 職的警示作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和平年代不忘战争,在平安岁月不忘危险,为人 类的和平人民的安宁要时刻警惕战争的危险。这正像老作家碧野所说的那样:“这部作品对 同龄人是重温历史,对年轻人是学习历史,它是抒写抗日战争全过程的一部史诗”,也是 —•部重要的历史参照系。
其次,这部书是一部爱国主义教材。《新战争与和平》充满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生动 地展现了全国军民面对外侵同仇敌忤、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过程,热情地讴歌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宁死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十五 年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起死回生的 斗争,展示了新民主主义的由来和创造社会主义的昨天,从根本上展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的真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牢固地树立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重要的鼓舞和启示作用 的”口旳。所以,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爱国主义的好教材”皿」。从文学的角度看,它“集中笔 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爱国主义精神。它继承了我国古代文 学、现代与当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又有新的拓展和突破。因为它不仅仅表现了我国人民 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的广泛性,而且表现了它的坚定性;不仅表现了它的历史的悠久性,而且表现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培育下的先进性;它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呼应,又与共 产主义思想相联系;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又与集体英雄主义相融化。因此,成功地写出了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新高度”「问。《新战争与和平》的“新”,就在于写出了它与历史许多 反侵略战争的根本不同,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已经不是凭着一种求生存 的渴望和朴素的民族感情去抵抗外侮、保家卫国,而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全民皆兵、人人 抗战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国主义的伟大战争。同时这种战争不仅仅体现军事上,而是表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战争,这就“充分地展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 实际相结合,共产党的领导一旦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所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威力,艺术地体现了 '兵民是胜利之本'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叩句。所以,李瑞环同志说:“相信 这部著作,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口幻。
(一)全景式地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宏阔历程。《新战争与和平》视角宏阔、鸟瞰全局、大气 磅礴、规模宏伟、篇幅巨大,以“史诗”气势的恢宏与壮阔,全景式地复现了抗日战争的全貌, 整体把握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全书共分为6部,全面反映了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历史过程。小说从上层抗日的领导者到下层的广大民众,从 国际到国内,从敌我斗争到内幕矛盾,凡与战争有关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无一不囊括其 中,包罗在内。从纵的方面看,它从抗战开始写到抗战胜利,几乎囊括了抗战期间所发生的 重大事件,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抗日的复杂历史,如前期的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先 安内后攘外”的反动策略,到后来“西安事变”中态度的被迫转变,形成“国共合作"、联手抗日 的大好局面,从而开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取得了“台儿庄血战”、“平型关大捷”等抗战的 胜利,尤其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力量,由于正确执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 战争策略,从而开辟了敌后战场,大大消灭了敌伪的有生力量,有利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 斗。从横的方面看,它把中国的抗战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涉及到了敌、我、友诸多 方面,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上至国共和民主党派的领袖、不同领域是知名人士的抗战活动,下 至普通战士(如狼牙山五壮士)和底层民众在抗战的英勇行为,如此涵盖广阔、包罗万象的历 史容量,在以往的抗战反法西斯文学中是实难见到的。小说釆用全方位展示、多方面比照的 方法,有利地凸显了在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二)真实塑造了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人物和英雄形象。作为全面反映我国抗日战争历史 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真实地再现了从领袖到战士的群像,像一幅人物画廊,多姿多彩、 熠熠生辉。
首先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我党领袖的群体风貌,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领袖们的远见卓识,丰 功伟绩,“在抗日战争这一典型环境中,朴实、真挚地描写出了革命领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 精神特质,凸现了伟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使之具有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我党整 个领袖群体增添了新的光彩”〔如。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高屋建令瓦地制定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 方针政策。《新战争与和平》真实生动地表现出了毛主席的统战大略。在第四部“千古功臣” 中有亠段十分生动的描写。在周恩来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3 人在窑洞里围着火盆烤土豆,并就顺利解决好“西安事变”问题周恩来所肩负的千钧重担时, 毛泽东诙谐地比喻为这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并“一个也不允许踩破”,即抗日的中坚力 量、盟友和蒋介石都不能“踩破",以达到联合抗日的目的。毛泽东把深刻的统战思想通过精 妙诙谐的话语说出,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精辟独到。也正是在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指导下,经 过领袖们的伟大实践,才结成了牢固的统一战线,创造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者赶出中国的有利 条件。
其次,《新战争与和平》还真实地表现了国民党中许多坚决抗日的伟大人物和高级将领 的形象。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中的许多主张抗日的爱国人物,富有政治远见或军事 才能,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吉鸿昌、傅作义、张治中、张自忠、卫立煌、 赵登禹、佟麟阁等。还有爱国华侨陈嘉庚等海外人士,他们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或为 抗日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或在战场上英雄杀敌,为国捐躯,或积极募捐,支持抗战。他们积 极与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冯玉祥在抗 日战争爆发以后,面对蒋介石的妥协苟安、一味退让的政策,他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抗日的大 旗,抱定了“踏碎困难,奋勇前进”的坚强决心,以“天不怕、地不怕,一心只救中华”的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慷慨激昂地立下了“死在抗日旗下”的铮铮誓言。他率领着一支由旧部、义勇 军、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抗日同盟军,力克日寇重兵把守的多伦等地,收复了察哈尔全境, 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中收 复失地的壮举。一个气壮山河、叱咤风云抗日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次,《新战争与和平》还塑造了一批普通战士和群众的形象。如广大指战员与日寇浴 血奋战、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台儿庄中国英雄班”等都令人 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广大民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如微山湖的刘大娘,在同救护队人员一起护送重伤员时,遇到了鬼子的骑兵,同伴们牺牲了, 刘大娘被打断了一条腿,刚好扑到深受重伤的张团长身上。鬼子的刺刀刺到刘大娘的腿上, 她咬紧牙关,纹丝不动,以装死骗过了敌人。这种在危机关头舍命救护伤员的事例千千万 万,表现出了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勇敢刚毅的品格。
(三)独到精湛的艺术表现方法。《新战争与和平》作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的艺术 价值也是十分卓越的。
首先是全景式的史诗性的展现和具体生动的情节与细节的表现完美融合。这部鸿篇巨 制不仅宏观的全景式地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 —系列的重要战役与重要的事件, 也在局部和细部上进行了细密的展示,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其次是历 史的真实性鲜明的倾向性的有机统一。《新战争与和平》既是抗日战争历史的真实再现,也 是作者思想倾向的深刻表现。它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抗日,批判了顽固派积 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行为,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华的滔天罪行。而作者又巧妙地把此消融在 情节和场面之中。再次,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把战争场景、政治活动,上层生活与底层民 众、战士的行为,以及社会风情巧妙交织。这样使得叙事空间如电影“蒙太奇”一样灵活转 换,形成了自由灵便、张弛有度的结构形态。最后是语言简约质朴,丰富多样,具有民族化、 大众化的品格。
李尔重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完成了《新战争与和平》,为历史留下的鲜活的参照,为后人留 下一部“史诗”,也为自己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他铸就了生命的辉煌,也为我们树立创作的 榜样。
注释:
【1】【3】【8】【19】 李尔重∶《写〈新战争与和平〉的一些想法》,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28 页,第 31 页,第 28 页,第 28 页。
【2】【14】 《李先念序》,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 页。【4】 李树良∶《文学重镇李尔重》,见中共唐山丰润区委宣传部编∶《丰润文化名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04 页。
【5】【12】 王任重∶《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 页,第 14 页。
【6】 《李西凡同志在第二次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6—117页。
【7】 李尔重∶《我为什么写〈新战争与和平〉》,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 页。
【9】 张爱萍∶《新战争与和平·序》,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 页。【10】 黄国柱∶《战争与和平∶关于人生意义和人类本质的永恒思考——读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断想》,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39 页。
【11】 李岩∶《1200 万人鲜血铸成的证词--读李尔重同志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67 页。
【13】 邓力群∶《新战争与和平·序》,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 8页。【15】【16】 余飘∶《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创作的重大收获——评〈新战争与和平>》,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6 页,第 183 页。
【17】 《余飘同志在第二次研讨会上宣读的开幕词》,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6 页。
【18】 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终卷记》,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1 页。
【20】 李荣启∶《成功地再现革命领袖的风采——评〈新战争与和平〉中的领袖形象》,见《新战争与和平》评论总集编辑委员会编∶《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评论辑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 4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