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 ——胡学文小说论
       文学创作是作家创造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也是言说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胡学文这 位从坝上高原站立起来的作家,是那样的硬朗和刚强,充满血性和坚忍。塞北的风沙磨砺了 他刚毅的性情,草原的阳光炯亮了他深邃的目光,博大的地域拓宽了他的眼界,也造就了他 独特的审美世界,形成了硬朗朴实的创作风格。他的小说是博大粗犷、美丽纯净的坝上草原 风光与淳朴耿直、刚毅坚忍坝上草原人民性格的完美融合,呈现出雄浑浩荡的坝上草原之 风、人性之美、自然之魂。凡读过他的小说的读者无不被他作品所流溢出来的血性所震撼, 被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所征服。坝上草原是属于他的世界。他就像坝上草原上的一棵 树,不择地势和环境,不惧风沙雨雪,把握自己独特的生命方式,舒展自己独立的生长姿势, 成为坝上草原一个卓然超群的文学精灵。这样,他所创造的小说文本也就成了当代文坛一 方奇特别致的景色。
       胡学文的小说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这是因为家乡美丽的图景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他的 生命根基,浸染了他的成长历程。1967年,胡学文出生在沽源县黄盖淖镇的一个小村,这是 一个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小村。他的家乡毗邻滦河的源头一闪电河,闪 电河因其河流走向弯弯曲曲似闪电而命名,它从南向北又向东绵绵延延三四百里,如一条玉 带,横贯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金莲川大草原,甘甜的河水滋润着金莲川草原,哺育着两岸各 族儿女,流出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尤其是盛夏季节,这里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山花遍野,鸟 语花香。这些都成为胡学文心中最美的图式,他的作品也时常有这样的描写:“我的眼前是 海海漫漫的草原和无边无际的菠麦地,草滩上是悠闲的羊群、马群,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 生命力量,我疲惫的心一下子清爽了,似乎清水荡过全身,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菠麦混合的香 味,我觉得鼻孔不够用了,于是我张大嘴呼吸起来……”(《秋风绝唱》),这里是胡学文儿时的 乐园,也滋养了他文学生命的萌芽。在他成为作家以后,作品中时常看到这种景色和他对天 籁之美的无限留恋。
       他在家乡上完小学、初中,后考入张北师范学校。1987年从张北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 中学教书,两年后到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1992年毕业后到沽源县四中任教,1996年调 至沽源县教育局,2002年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调至张家口市文联工作。他的小说创作肇始 于他在县城中学教书时,其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张家口的文学刊物《长城文艺》1995 年第1期上。此后,胡学文在《长城》《长江文艺》《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多家文学 刊物上发表了数量颇丰的中短篇小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创作成就的显著,于2003年加入了中国作协,2006年调至河北省作协。他连续被聘为河北文学院合同制作家, 是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小说排行榜连续上榜作家,并获河北 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称号。他于2008年起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家口市作协主 席。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私人档案》,出版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 姻穴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麦子的盖头》《在路上行走的鱼》,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 《中国作家》等刊物上发表中篇小说《秋风绝唱》《飞翔的女人》《婚姻穴位》《麦子的盖头》《三 月的秋天》《土炕和野草》《命案高悬》等40余篇。小说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 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入选多种选本。作品曾获《小 说选刊》“贞丰杯''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全国读者 最喜爱的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二、十三届百花奖,《十月》“福星惠誉杯”文学奖,《北京文 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奖,青年文学创作奖, 河北省第九届、第十届文艺振兴奖。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2006年全国中篇小说 排行榜。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 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国内上映播出,特别是他的小说《婚姻穴位》被冯巩以《心急吃不了热 豆腐》搬上银幕后,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胡学文的创作进步是神速的,成就是显著的,以 致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但他的创作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河北省边缘区域的 作家,要想攀援到文学的高端,谈何容易?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得力于那一方 水土的滋润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放在胡学文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他的作品打 上了深深的草原印记,成为中国当下小说的鲜明图标。正如评论家封秋昌所说:“他找到了 自己所熟悉的新的题材领域,填补了当今'草原题材'的空白。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 城市文化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把描写重点转向了城市,而'农村题材'相对减少,至于 更加偏远的草原,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玛拉沁夫等作家描写内蒙古草原的作品, 而在新时期,'草原题材'似乎成了一个空白,时至今日,把位于河北境内的塞北草原作为自 己的主要描写对象的,胡学文应该是第一人。” E但在最初创作时,他却“总是把小说背景放 在清末民初,也写当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多数在别人的地里刨食创作自己不熟悉的 东西,捉襟见肘的尴尬使得他的创作处于进退维谷之中。当他发现自己身处的坝上草原是 自己创作的福地和源泉后,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了。其中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天外的歌 声》《秋风绝唱》《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作品发表后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评,被人们称为“草原的守望者”,被评论家贴上了草原文化的标签。他 作品中带有原生态意味的坝上草原之风、人性之美、自然之魂撼动着人们的心魄。凡是阅读 过他小说的读者无一不被他的作品中所流溢出来的那种草原人所特有的血性所震撼,被他 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坝上人的坚韧所征服。胡学文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国内 许多著名文学评论家的首肯。他们认为:“胡学文的小说朴素、干净、准确,以独特的草原风 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打动读者疽'“他的小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 的风景。”扎根于家乡坚实的土壤,以家乡独有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使得胡学文的小说空间充 盈着无限的张力,勃发着'所有人心灵的内在需要其作品中对人性的恳切思考、对生活细 腻扎实的观察体验,营造出的温暖的气氛,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无不让读 者深切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胡学文是带着血性与悲悯情怀的年轻作家。”“张家口的广阔为我们的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也推出了胡学文这样一位带 着血性与悲悯情怀的年轻作家。”“胡学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显现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经历。” 铁凝对胡学文所具有的“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的文学品质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应该 说,是胡学文选准了自己正确的创作方位,选择了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得他能够一步步地 走到今天,攀援上创作的高峰。
       作为草原的儿子,胡学文十分珍爱养育了祖先也养育了自己的辽阔草原。他曾说:“我 对坝上草原的景致有一种偏爱。"他将这种爱浸透了小说文本,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布满了坝 上的风景,充满了草原的芬芳。在文学边缘化、冷漠化的年代,胡学文的小说备受青睐,得益 于家乡厚土。这里的风土人情、悲欢离合、世道变迁都成为他的精神滋养和人生体验。“重 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土壤",胡学文对此深有感触。与此同时,胡学文并没有沉迷于对地 域风情、人情世故的描述,而是向着更为深层的人生和时代的思考。他认识到,“地域并不是 隔绝、孤立的,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性。优秀的作品经年流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 它们都有着对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对冷酷和自私的摒弃。环境异,情感同。胡学文在创作中 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地域特征,而更多地寻找人类的共性”⑵。所以“寻找人类的共性”成为了 胡学文永远的创作目标。
       胡学文作品对中国文坛的贡献有两点是勿容置疑的。一是底层写作的开拓,二是草原 文化的延展。
       说到底层写作,这是近年来写作的一个热点。随着弱势群体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作家把 创作的目光投注到底层民众的生活,揭示底层民众生活的无助、生存的无奈、生命无靠的人 生状态,表现作家关注民生、关心民情、关爱民众的悲悯情怀,在历经了精英文学和高蹈文学 之后,底层叙事又成了作家的热门选择,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胡学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典型代表。胡学文作品中所表现的底层叙事与新写实主义着力于表现小人物的苦难生活和 物质、精神的烦恼,写出生活的原生形态不同;也与新现实主义在反映底层生活时与社会进 程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反腐、三农、下岗)紧密扭结,渴望为受苦受难的底层民众找出某种 解决或解脱的途径所表现的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有区别。他主要是书写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遭际与命运抗争,着力揭示人物在生活重压下表现出的坚韧、执著、顽强和与命运抗争的精 神。在创作中,“他不喜欢大团圆,从不生硬地给底层的艰辛涂抹亮色;他也不喜欢哭天抹 泪,从不会无节制地夸张煽情”,而是“以一种坚忍平实的道德激情与那种撕裂感无力感性命 相搏,从没有丧失对人性的信念。这是一种与艰难时世分量同等的深重情怀”⑶。他的小说 大部分取材于坝上草原平凡而又庸常的底层民众,在人们艰难的生存境遇的描绘中,“直击 生活的痛处,持续地推进苦难的深度,直到生存的极限”,“写出底层农民的那种永不屈服的 倔强”和“毫不畏惧的精神”⑷。他关切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表现草原人民所具有的天性野 性、血性和灵性的品格,追寻底层人群的心路变迁,发现他们精神的成长方式,这样就使得他 的小说始终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社会人生的深度。如在小说《麦子的盖头》中,写了一个 美丽、善良的农村年轻妇女麦子,非常渴望拥有和睦平静的家庭生活,但婚前遭遇强奸,婚后 又遭到村长的骚扰、丈夫的怀疑,更加令她心碎的是丈夫将她输给一个叫老于的男人。于是 麦子开始了她的出逃与寻找的历程,多次失败之后最终发现,老于才是正直、成熟和善解人 意的男人。这样通过一个被侮辱被损害女人的命运遭际,写出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走 西口》中的马华是一个具有“毫不畏惧的精神"的女人,为了得到真挚的爱情,她不怕粗蛮野 蛮丈夫的虐待和毒打,毅然把自己火热的身体和深挚的情爱献给自己的情人。她们都是非 常平凡的人,为自己生存权益向邪恶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她们无怨 无悔。这些弱势群体多为妇女,有的甚至是像《养养的日子》中的养养那样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人,为了使赌徒丈夫改邪归正过上安生的日子也付出了巨大的忍让、努力和屈辱。她们为改变 命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有时却无力回天,但她们拼搏了、付出了,尤其是在改变命运的过程 中所闪现出来的人性之光令人怦然心动。当然处于这种生命状态的人也不仅仅是女性,如《挂 在旗上的风》的王连丁、《命案高悬》中的特殊村民吴响、《土炕与野草》中的羊信丁大山等,这些 默默地生活在底层的男性小人物也都在坚忍地活着,并以自己顽强的抗争捍卫着道义和尊严。
       说到草原文学,这似乎是一个久违的话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玛拉沁夫等作家曾 开拓了“草原文学”,以后日渐稀疏,现在似乎成了一个空白。而现在胡学文把坝上草原作为 创作的题材,并给人以审美的新异和心灵的愉悦。可是,胡学文所表现的草原与玛拉沁夫所 描写的草原生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与玛拉沁夫“草原文学"所表现草原人新的精神面貌和富有诗意的生活不同,胡学 文“草原文学"绝大部分都取自坝上草原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小说中人物行动区域基本是 远离城市、位置偏远的坝上草原的底层社会。“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胡学文笔下的'草原', 已经不再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世外桃源,它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态 的、变动不居的、新与旧相'对峙'的、并因此而时时发出'裂响'的草原。"他“所要着力表现 的,就是在这种'对峙'中,普通草原人既受城市的诱惑,又受制于'草原传统'的两难的生存 处境,从而表现了草原人走出'草原传统'的那种艰难、乃至痛苦的心理路程,这就是生活的 '裂响'所施加给人的影响这也正如胡学文所说:“乡村这个词一度与贫困联系在一起。 今天,它已发生了细微却坚硬的变化。贫依然存在,但已退到次要位置,困则显得尤为突岀。 困惑、困苦、困难。尽你的想象,不管穷到什么程度,总能适应,这种适应能力似乎与生俱来。 面对困则没有抵御与适应能力,所以困是可怕的,在困面前,乡村茫然而无序。'‘⑶底层的精 神之“困",已经成为了胡学文长期以来关注底层的一个视角。这种困惑不仅是作品中人物 的生活之困、精神之困,也是作者的精神之困、创作之困。因为“乡村文化的封闭与现代文明 的物质化欲望化弊端造成了胡学文无法抉择的两难,他切身体验并真诚面对城市与乡村、现 代与传统、情感与理性之间找不到自我定位的内心冲突与精神割裂,他只能在无奈中注目乡 村文明的远逝与异变,在困惑中思考坝上乡村走出乡土、融入现代的可能",5在他的作品中 也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困惑。如《极地胭脂》唐英就是一个既固守于草原的淳朴和纯净,又 眷恋和向往城市的现代和进步。这样就导致了她既不能接受杨疙瘩对她痴情地追求,也不 能放弃“蛔蛔肚”这样一个无耻而又贪婪的寄生虫。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她都无法得到精 神与物质两个方面需要。主人公的两难生活境遇恰恰是作者精神困惑的表现。
       其次,胡学文笔下的草原风光和草原生活,不再具有玛拉沁夫写《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 和张承志写《黑骏马》那样的政治启蒙写作目的,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色彩,而是在近乎原生态的真实境况的描绘中将那份政治热情化为对草原日渐衰落、人性逐渐消退的深深的 忧患。在《秋风绝唱》《极地胭脂》《走西口》等作品中的草原已不再是那个“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世外桃源。在坝上草原,药贩子在掠夺性地开发,点燃了当地人积存已 久的欲望之火,他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赖以生存的生命家园。绿草如织,牛羊遍野的草原在呻 吟、在流血,广袤的草地露出了枯干的地表,满目荒凉、尘暴肆虐,一片萧索死寂。如《天外的 歌声》关于草原上的风所描写的那样:"……草原上的风硬邦邦的,甩甩胳膊,便能撞出铮铮 的响声……”,草原上刮过的风是那样的生冷、梆硬,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没落荒芜的景象。现 在草原上的年轻人也禁不住物质的诱惑,正在逐渐丢失草原人的美好天性,成为金钱的奴役 者。如《秋风绝唱》中的翠花不惜被别人玷污身子换来一台彩电,并感到心满意足,黄老三对 钱的渴望也超越了道德的底线。在《折腰》中,当杜梅将因卖淫被拘留的英子娘赎出后,英子 娘却还想依赖此道赚钱,让我们充分感到了草原文明的衰落和草原人民生存的艰难。失去 绿色,失去率真,失去文明的草原,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灰暗意味!胡学文也竭力以草原文 明守卫者身份进行抵御,力图写出“草原人生命的庄严与健康,虔诚与痴情,构成草原人美好 的人性图景,昭示着草原迷人的诗性。”并“以一个草原后代的执着,对此进行了艰苦而有意 义的探寻,这是他对草原文明存在意义的一份厚重有力的辩护词”。通过这些作品使“我们 很清晰地感受到草原子民率直刚勇的英雄品格,很深刻地认识到草原文明天人合一、浑朴纯 真的文化蕴涵,,[8]«如《极地胭脂》中的杨疙瘩、痛羊信,《秋风绝唱》中的马掌等,在他们的身 上葆有草原人的刚毅、固执和倔强。他不仅写出了草原人的硬性,也写出了草原人美好的天 性,如《极地胭脂》中小红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热烈,是那样的纯真,《秋风绝唱》中草原人对爱 的追求也是那样大胆、火辣,没有任何遮蔽,这都葆有一种原始的火热野性,这对现代生活境 遇中人们那种异化的情爱无疑是一个有力地批判。
       作为一个草原人的后代,胡学文虽然对现代生活给草原带来的污染和破坏感到深恶痛 绝,但他也不拒绝草原生活的现代化,渴望让现代文明之风吹遍草原,以使草原脱离贫穷,走 向富裕。可既想葆有草原人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和纯朴豪放的美好人性,又想拒绝城 市文明的侵入,谈何容易?所以他既写出了草原人承受城市的诱惑,又受制于草原传统的两 难生存境地,揭示出了草原人渴望摆脱走出草原传统观念的桎梏和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蜕 变的艰难而又痛苦的心路历程。
       胡学文小说的独特在于他给我们呈现了坝上草原人民的典型性格:固执而又宽宏,精明 而又慷慨,执著而又忍让,悲悯而又坚强。作者将这种人格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时, 触动了我们的神经,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我们见惯了媚俗和软骨的文学后,深深地被这种 充满血性和骨气的作品所感染、所感动。胡学文用小说文本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草原 人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坚忍、坚韧和坚强的人格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首先,他重点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多是隐忍退让的,以巨 大的善良之心面对凌辱;也还有那么一些不甘于命运摆布的人,做出了一根筋到底、歇斯底 里式的反抗与挣扎”⑴。如《飞翔的女人》一个弱小如“灯草样的女人"荷子,在女儿丢失后满 世界寻找,有时竟身无分文流露街头,甚至连自己也被人贩子拐卖而受尽折磨,甚至不惜家 破人散。正是这样,几乎使尽一切办法,终于把人高马大的人贩子大爪送进监狱,她虽然没 有找回自己的女儿,丈夫也另找了女人,但她无怨无悔,这种与邪恶势力搏命的斗争精神让 人感到了一种由衷的敬畏和叹服。这种精神开始源于一己之爱,可后来她发现如果不把大 爪这样的人贩子告倒,还要有很多像小红那样的孩子被拐卖,即使在派出所所长庇护的情况 下,她也要抓人贩子归案,不能让他逍遥法外。这样就发展为舍得一身剛,也要与人贩血拼 到底的追求正义、惩治邪恶的大无畏精神,正是底层人们所具有的韧性和血性。作品告诉人 们正义的力量终究是可以战胜邪恶的势力,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这正如铁 凝在评价这篇小说时所说:“这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久违的一种激情与快感。这种快感 就是她在正义的出发点上发掘出自己的心智,也发现了体能的超常耐力,以及她从未有过的 觉醒。然而这个人本身无力分析自己的内心,作者把这种愉悦交给了读者。一个什么都没 有的女人,她找到了自己宝贵的正义良知和尊严,可贵的就在于她抗争的激情与行动。'心°〕 再如《极地胭脂》中的唐英,这个三&岁有七八分姿色的女人甘愿在广袤和寂寞的草原上 当兽医,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应付牧农的自私、狡猾,她以勤勉敬业的精神影响着兽医站的 人。她将金钱看得很淡,将工作看得很重。她精于医道,深责自己工作的失误。她拒绝名 利,拒绝世俗。她的性格是美好的,但她却是一个性格悲剧。她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不 与人交流,也拒绝他人的爱,却用自己的血汗钱供养着一个每月上她这儿取钱挥霍的道德败 坏的男人。这个男人只是要她的钱,并不想娶她。她看透了这一切,但却维持这个不正常的 关系。因为她“不是怕分手找不到男人,只是分手意味着”她“输给了这个男人在婚姻问 题上,她已经“失败了一次,怎么能再失败一次? ”这种好强的性格使她成了一个事业上成功、 婚姻上失败的人。小说最后通过展现唐英的日记,揭示了一个普通女性心中的生命价值:尽 管有对孤独的恐惧,对男性的无奈与渴望,但对草原、对村人、对工作的热爱战胜了一切。这 种敬业向上、拒绝名利的性格也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在逆境中执著地对人性尊严、对人类 精神家园的守护精神也是令人尊敬的,看到这一切,使我们沉思许久。这是因为“处境同我 们最相近的人的命运才能最深刻地打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匚⑴。正是因为她们的命运与我们 相近,所以她们的性格力量才打动征服了我们。
       其次,胡学文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生活在底层的男性的不屈的形象,如在《命案 高悬》中护林员、护坡员吴响,凭借护林、护坡这点权利,使他想得到尹小梅的身体,却致使她 丢掉了性命,于是这个有着许多恶习的“刁民”竟良心发现,非要给死得不明不白的尹小梅讨 个公道,以求得尹小梅死亡的真相。他由开始对尹小梅本能欲望的冲动变成了为尹小梅讨 还公道、伸张正义的行动,但在由副乡长毛文明、派出所焦所长、卫生院院长独眼周等构成的 官方力量和由黄老大、黄宝所形成的“民间”力量互相勾结并对他形成合围,使他遇到了重重 阻力。他们不但竭力阻挠他的调査,隐瞒尹小梅的死亡真相,还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打击报 复,因为暴露真相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既得利益,而村民们对此也都缄默无语,这样就使 得一桩命案隐于无形。从此使我们看到了乡村势力的腐败,也看到乡风民俗的堕落。但相 关者的合谋并未使吴响退缩,而是依旧执拗地进行着斗争,他要“问个清楚”,为的是民间的 道义,也为了个人的良心。査明死亡的真相并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是他斗争的最终目的。正 如小说的结尾处所写到的“吴响沿着河边疾走,目光是焦急的,而心是忧伤的。他只想问个清楚,没别的意思"。也许吴响也并不明了法律,但他懂得人间得有正义;也许他并不想触动 乡村势力,但他知道人总不能白死。吴响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前现代的'自然权利',但却 是对现代政治、法律的一种超越。在'合法'之外,他首先要的是'合情合理',这里的'情'与 '理'便是几千年来相沿成习的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朴素的要求,对乡村 中的人来说却更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吴响就像'要个说法'的秋菊一样,代表着一整套来 自民间的逻辑”〔辺。于是吴响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就凸现出来了。就是像《挂在旗上的风》中 王连丁那样的懦夫也表现岀了一种抗争的精神。细小瘦弱的王连丁一直生活在强人孟浩笼 罩之下,上中学时,王连丁就被孟浩当马骑,替孟浩做作业,受尽奴役般的折磨,后来自己的 心上人也被其夺走。虽然他考上了中专,但回到村里教书后,依然没有改变受压迫的命运, 他找了个残疾人为妻,即使这样,孟浩还是依靠手中的权力霸占了他的女人。被逼无奈,他 开始反抗,用匿名信的方式举报孟浩开煤栈低价收购村民扒火车偷盗来的煤炭的不法行为, 但在钱权交易的合谋中,孟浩却毫发无损,王连丁沦落到人生的最底层,但我们却看到了他 已经改变了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性格,让我们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伤中心理有了 些许慰藉。除此,还有《向阳坡》中的马达,当他发现墓地中埋得不是人而是条狗时,他就一 遍又一遍地去理论。在没有效果后,他就把墓挖开,把狗尸扔了出去,尽管他是用这样一种 方式来反抗,但也表现了农民的觉醒和抗争。
       与这些不同的斗争方式相比,《一棵树的生长方式》中的姚洞洞的反抗和斗争却更加隐 忍、持久、决绝和残酷,且带有极强的报复性。姚洞洞被人称作是“土匪”的儿子,从小没有见 过父亲,因母亲长得漂亮而被村长长期霸占,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耻辱烙印, 村长和母亲在菠麦垛里苟合时被他放了一把火,把母亲烧的丑陋不堪,却也摆脱了村长的纠 缠。上学后他又受到村长儿子孙关水的欺负,以后孙关水又夺走了与他相好的同村女孩慧 慧。他只得娶一个有残疾的女人,在有了孩子后连起名也要受到限制……不堪忍受不辱的 姚洞洞开始了有计谋地反抗,而且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他先是利用与旧相好慧慧島关系 捡破烂以求得生活。改革开放之后又收破烂,在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便开商店与孙关水进 行激烈地竞争,并取得了胜利,使他有了实施报复取得初步胜利的快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利用坚忍大度、委曲求全、甚至剁手指这样自残的方式斗争,把原本是为了找回人生的尊严 变成了恶意的报复。在经济上获得胜利后,他又谋划争夺村里的权力。为了让自己的儿子 姚小洞当上村长,他不惜让儿子与有残疾的乡长侄女结婚,并费尽心机赢得村民的拥护和上 级的推举而如愿以偿,后来又以村书记孙关水财务贪污之由将其赶下台,最后逼得慧慧竟脱 光身子来解救自己的儿子。他终于如愿以偿,不仅大权独揽,还开了面粉厂和榨油厂,“生活 进入前所未有的滋润”。这是一个复仇者长久而又决绝的复仇之路,让我们触目惊心。作品 将复仇者由受虐的境况到施虐的深层心理,将其强大的忍耐力与巨大的爆发力写得淋漓尽 致,让人感到一丝透入骨髓的冷意。当然作者并不是以欣赏的态度来写姚洞洞挣扎和复仇的 过程,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写其在获得复仇的胜利之后所产生的心虚与恐惧。因为他为了报复 是以牺牲自己和儿子一生的幸福为代价的,他的反抗也因报复的持久和单一而使得他一生的 生活显得毫无意义,他的快感和幸福只是为了报复孙关水父子。这种狭隘、自私的报复心理是 农民意识和封建文化的积弊,在他身上呈现无遗,而如今他和儿子又成了另一对孙关水父子, 如此循环往复,让我们感到一种人生的悲哀!这个人物显然有着更大的代表性。
       就这样,胡学文塑造出了一个个带有野性、血性和灵性的底层人物,他们那“一根筋”似 的坚韧与执着,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隐忍和刚毅,以及在承受生活的重负后爆发出的斗争 精神和反抗意识都令人尊敬。可以说,胡学文找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那就是人物的 生命强度,是人物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追寻过程中非理性的执著和韧劲”。他们“在长时间 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时体内逐渐积蓄起来的奋斗的激情与意志,才是真正震撼我们心灵的 力量,,CI3]»这也正如青年评论家金赫楠所说:“他们执著地坚守着一丝理想之光,在一次次 被欺骗、被愚弄之后,仍不泯灭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本性,这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进 步和发展最内在的呼唤和最坚实的基础。” 口钉就这样胡学文把笔端伸向社会的最底层,从处 于极端苦难中的人物生命状态来表现人性面临困顿时候的挣扎,以及挣扎之中固守的善良 与道德。'‘而这善良与道德的不灭,正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发展与进步最内在的呼唤与最 坚实的基础。这些构成了他小说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
       四
       胡学文在不长的时段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赖于他“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气 这正如胡学文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序》中写的一样:“学文为人为文,具备了一种操守,能 守住自己。多年以来,守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他的小说不追逐时尚,不求领风气之先, 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地反映着坝上人们的生活,抒写着自己对生活的理想。自古以来,'守,得 住自己是一直被称颂的美德。如今的社会,要想守住什么实在是很难了,唯其不易,才愈显得 可贵。” 口句他自己也曾这样说:“文学不怕寂寞,怕的是作家耐不住寂寞,能弹奏出生命旋律的是 那些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作家。”所以,胡学文是一个“守得住"、“耐得住"的作家。在物 欲横流商品化的社会里,在创作风潮飘忽不定的文坛中,他守得住自己那方坝上草原的领土, 守得住自己的创作原则,守得住自己的人格操守,并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心无旁鹫,锲而 不舍,成为了一个有操守、有质性、有韧劲、有风格的令人瞩目作家。他的成功在于:
       一是固守本土的地域特征。胡学文作为一个草原的儿子,他生于斯长于斯钟情于斯写 作于斯,描绘出了草原和草原人的本色、本性,这也使他成为了一名草原人赖以骄傲的本土 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无际的草滩、蛮荒的乡野,弥漫的沙尘,觅食 的牛羊……这些都成为胡学文小说的底色和背景,于是展开了具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故事言 说,描绘了一个个具有极强生命特性的底层人物,表现了独特的坝上草原民风乡俗,把草原 和草原人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便有了《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追寻女儿的人性,《血 乳同根》中的铁女提刀断喝的血性,《秋风绝唱》中的痛羊馆虔诚守护着草原的韧性,《极地胭 脂》中的小红不顾一切去爱的野性,从中使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所独有的草原文化性格。可以 说,是“天寒地冻、风沙蔽日的生存环境铸就了坝上人的刚毅与血性,天高地阔、草滩茫茫又 陶冶出坝上人的粗犷与豁达。土地贫瘠、环境闭塞也造成了他们的狭隘与野性。他们虔诚 守信执,强力而雄悍,充满血性与激情。他们对自我尊严与生命庄严的誓死捍卫形成了一幅 幅野性生命的跃动画面,彰显着丰富的草原精神中特有的原始野性与勇猛"口旳。从坝上草 原独特的地域色彩中,草原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存在形式中,我们看到了一方属于他 的独特天地,一方属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文学领域。
       二是固守写实的创作方法。尽管有人认为胡学文的写作手法是游走于现实主义和现代 主义之间,我认为胡学文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在他的小说中,没有铺张扬厉的喧哗, 也没有长篇大论的宣泄,是用实实在在的笔法写出了实实在在的草原和草原人。有人认为 他的小说写得太实,淡化了小说的审美意蕴和审美规范,减弱了小说的深度和力度。我不这 样认为。现在的一些作家写作品全赖于胡编乱造、子无虚有,脱离了生活的本真。没有真哪 里还有什么深度和力度?美感和愉悦?我们要为有胡学文这样的作家在用作品传达着人民 真实的生活境况,表现着真切的人民情感而感到欣慰。如《麦子的盖头》揭示了农村中权力 和生存,下层和上层的真实关系,《向阳坡》显示金钱摧毁人性的巨大威力,《装在瓦罐里的声 音》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人伦世故等。读他的小说,我们会得到很多,不仅仅是审美 的,也引领我们走入生活的深层、精神的深处。这正如胡学文自己所说:“生活纷繁复杂,因 这种繁杂,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皮毛,是表象,是表演……世道在变,人心也在变。人心的冷暖 与深浅,人心的复杂与简单,人心的堕落与提升,有着怎样的过程?存在着怎样的距离?唯 有小说才能丈量。”口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小说的理解和实践,胡学文在小说中走进了生活 的深处,写出了生命的深度。但是我们也不否认他在传统的、现实的基础上对现代感、先锋 性的吸收,可以说他找到了一条适合他创作的也适合大众审美需要的正确的文学道路。
       三是独特的言说方式。胡学文小说的魅力在于故事性,在手情节的奇特和巧合。他写 的是''苦涩的传奇”,即“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特定的人物在某种力量的驱使下遭遇一连串 的意外和变故,最终化为无奈的结局"「涧。这并不是他有意这样构置,这是因为坝上草原人 们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性使然。因为在这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个性的、有血性的,没有被世 俗裹挟、消解得成为行尸走肉。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中的姚洞洞从小就与孙贵结下怨恨。 他从小便蓄谋并进行着复仇行动,为此付出了腿痛、母残、断指等惨重的代价。但他凭借自 己的坚忍、精明、狡诈,用自己和儿子的委曲求全、牺牲个人的爱情甚至是生命的意义,用几 十年的心血实施一个又一个复仇计划,最后终于战胜了村霸孙家三代人。在姚洞洞一生的 报复中我们看到触目惊心而又胜算在握的计谋。在复仇的情节链条上的每一结都充满刺激 和惊险,这一切却又是那样合情合理。这样,他的小说不但有硬朗,也充满了奇幻。如《大风 起兮》写的是一个中学男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一个女生,并有一些推操。这个女生威胁老师 要找人对付他。从这以后,这个老师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跟踪自己,但对方却不着急下手。 于是老师担心家人被牵连,万般无奈只好找黑社会的人摆平,结果是本想以恶制恶,反倒被 这些黑社会的人勒索,乃至走投无路,他只想早点被揍一顿,早点有个了结。这些小说通过 巧妙别致的叙述,曲折有致的情节,平实精致的语言,而显得饶有情趣,富有意味感。
       就这样,胡学文以“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的创作精神,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坚守 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坚守生活给予他的灵感与题材,以塞外文化铸就的独特情感与性格,书 写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描绘着塞外人们的独特生活情境与生命形态”,⑵J成为坝上草原最坚 定的守护者,滦河源头最踏实的写作者。
       注释:
       [1][5][9][10][14][2口《省内外作家、评论家评点胡学文小说创作》,河北新闻网2005年 7月2 9日。
       [2] 《胡学文:笔到之处皆乡情》,张家口新闻网2008年4月9日。
       [3] 陈福民:《向文学要求世界观的写作——胡学文的意义和困难》,中国作家网2007年4 月 21 H o
       [4] 《胡学文简介》,在线阅读网2009年4月21日。
       [6] 孟繁华:《新人民性的文学——当代中国文学经验的一个视角》,《文艺报>2007年12月 17日。
       [7] 赵惠莲:《文化两难中的乡土书写》,《时代文学》2007年第4期。
       [8] 司敬雪:《草原文明的当代歌者——记作家胡学文》,中国作家网2007年1月19日。
       [11] 莱辛:《汉堡剧评》,《世界文学》1961年第10期。
       [12] 李云雷:《胡学文:一棵树的生长方式》,中国作家网2009年4月6日。
       [14] 《胡学文小说的底层女性世界》,论文下载网2008年11月28日。
       [15] 《胡学文小说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作家网2005年7月19日。
       [16] 口7]刘荣林:《挖掘老百姓心底的质性和韧劲——谈胡学文的小说》,《文艺理论与批 评》2004年第5期。
       [18」[21]赵惠莲:《胡学文小说的塞外地域文化特征》,《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 4期。
       [20]李志孝:《转型时代的乡村底层人生一胡学文小说人物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 年第4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