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俊山很豪放,浑身上下透溢着阳刚之气,在众人之间,他有很强的气场,一走近他的身 边,就会被他深深地吸引住;解俊山也很有个性,是一个不会世故圆滑、对朋友非常热心的 人,只要你见过他就不会忘记他。秦皇岛的作家多有这种气度,这大概与他们生活在雄山阔 海的环境有关,由此形成了豪放坦荡的性情和为朋友不辞辛劳的义气。可谓燕赵多慷慨悲 歌之士。作为秦皇岛作家协会主席,解俊山的这种性情和义气似乎就更强了一些,所以与他 交往是很愉快的事情。因为与他在一起,可以直截了当,不必遮蔽藏掖。虽然与他交往多 年,但真正使我记住他的却是前几年的一件事。那年,河北作协理论研究室的十几位特邀研 究员在秦皇岛开会,时任河北作协主席的铁凝也一直在会,说明铁凝对河北作协理论工作的 重视。我们住进了邻近海边的几栋别墅,周围草木茂盛,有几条小径直通海边,海风徐徐吹 来,消却了暑热,辽阔的海面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据说过去是供外宾住的。许多暑期来 北戴河开会或游玩的人想住进这里是望尘莫及的,看来我们是享受了外国贵宾待遇的。原 来铁凝主席将安排会议地点的任务交给了解俊山。于是他和秦皇岛市文联主席牛兴国一起 利用各种关系,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使我们住进了此处。见到他,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 表,为此铁凝主席也非常满意。会议期间,他又领我们游玩了邻近的几处风景,使我们兴致 颇高。那次会议很有收获,不仅总结了河北作协理论工作的成绩和找出来以后的工作指向, 还评出了河北作协参加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几年过去了,对此事我记忆犹新。看来 作为一个市的作协主席,不仅是创作的领军人物,在处理和完成各项工作中也应率先垂范, 解俊山做到了这一点。正是如此,使他从1987年秦皇岛作协成立以来,担任主席至今。
别看解俊山在秦皇岛有稔熟的关系和很好的人缘,但他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个外来 户。他于1967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三十四中学,在1968年末插队于河北省青龙县三间房公 社西蛤蟆河大队第四生产队。同是作为天津知青的他的同学,后来成为“三驾马车”之一的 何申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天上飘着雪花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学来到了处处令人 吃惊的山乡。每一眼望去,都像照相一样,其底片深刻而又永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 卡车吼着爬上高山,平原被抛在身后,干枯的树枝和散乱的柴草后,黑瓦房上冒着青烟,窗根 门框都熏得黑黑的,大敝的门像一个黑洞,黑得深沉无底,看罢令人揪心撕肺。至于到农村 后的生活,更是处处辛劳,并伴随着无尽的汗水,使之在你心中打下深深的印记。还有就是 那些贫苦的人,他们一辈辈在那贫瘠的山地上耕耘,收获对于他们的需求总是不足的,艰难 这两个字总是伴随着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和那里的人们一样,去熬那苦日子。”⑴这 就是当时的真实境况。在与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与农民始终处于同忧共难、息息相关 的生活层面中,并与农民结下了“患难之交”,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这份情义在当下 人性异化和消解的语境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难以忘怀。后来他曾这样说:“由天津下乡插 队到燕山深处•…••高山给了我最真挚的爱,我也为她付出了青春,山里人待我不薄,我也由 衷地爱他们。"⑵何申也这样说过:“都说患难之交最可贵,我想我与农民的情感,亦是由于同 处在艰难中,因而能从无到有又逐渐加深。……我虽然不是出生在农村,但给我人生印象最 深的那个根在农村。”⑶他们与农民皆为一体了,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后来,一 起下乡的同学们陆续地上就招工、招干而离开山村。当解俊山看到“同来的伙伴们振翅远 去,留给了孤独、哀伤和思考:我究竟会干什么?”山。在不断地诘问中,他没有怨天尤人,没 有低落消沉,而是寻求自己的奋斗方向和定准自己的人生方位。于是,杨木板、煤油灯,方格 纸组合在一起走进了他的夜生活,使他的生活充满了光亮和色泽,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 道路。而创作所仰仗的素材就是他下乡的生活,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所以他对乡亲们 充满感激:“我汗流浹背地从庄稼地里钻出来,突然觉得上帝对我很公平,若不是农民教给我 侍弄庄稼,原本就什么也不会干心】。在他插队的第五个年头,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那时 他在山上放山蚕,因山洪暴发而困村庄对岸,借住一山间农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于是 一篇题为《关怀》的散文发表于《河北日报•副刊》,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多年来,他感谢生活对他的馈赠,更感谢乡亲们对他的再教育。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创 作心境:“山里人的坦诚和纯朴一直像面镜子照着我,可以因为才疏学浅大器难成,却从未敢 在字里行间弄虚作假,更不敢无病呻吟”,不能“辱没山里人对我的再教育",在作品中“记载 了这种感情,也寄寓了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既有他的真情实感,也有 “山里人的心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对父老乡亲的惦念,对美好人情的铭记,表现 了山里人纯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对在那个艰苦的生活境遇中所闪现出来的人性之光 也给予了充分展示和道德评价。他与山里人这种不可替代的情意,成为了凝聚在心头的创 作情结,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恋乡情结。
他于1974年6月选调青龙县文化馆,从事创作辅导工作。开始主要涉猎唱词、曲艺段 子、小戏和故事,包括刻钢板、油印演唱材料。这期间他经常游走于山中,采访和体验生活, 顺便也访问业余作者。这段时间的创作,主要以展示舞台为发表,一些作品也曾在地区文艺 汇演中获奖。从1978年起转向散文、小说创作,随后创办了县级文学刊物《飞瀑》,带动了一 批文学爱好者,其中一些业余作者后来走上了专业道路,包括作家许久东、诗人大解等。
因为他创作势头好,在1980年承德地区文联推荐他参加“河北作协第一期文学讲习 班”,地点在省委党校。参加这一期的学员后来成为了河北文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有 铁凝、赵新、肖波等,许多当红的省内外作家来给他们讲课,还发给他们数十本中外文学作品 集,使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他的毕业作品,短篇小说《绿叶成丝》发表于《河北文学》1980 年10月号,后被《小说月报》1981年第1期转载。后来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卷丽花》《有花 自然香》《宛在水中央》,短篇小说《目光之交流》《小溪》《裹着皮大衣的女人》等。
青龙县划归秦皇岛以后,他被调入秦皇岛市文联负责文学工作,生存的环境也从燕山深 处移到了大海边,这使他创作的场境更加开阔,更加深邃,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海边生活的如 《大海的呼唤》《山船海韵》等作品。他于1985年任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驻会副会长,1986年接任会长,1987年协会更名作家协会,当选主席至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创作由主导方 向的小说开始转向散文、报告文学的创作,后来他又介入了影视文学的创作。1991年由他 担当策划,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和总政文工团影视中心合作,拍摄了三集电视剧《父老乡亲》, 著名导演杨洁任艺术顾问并主持拍摄。该剧在中央台播放数次,后获河北省精神文明“五个 一”工程奖。其后,他还参与了《情到深处》(7集)《燕赵刑警》(30集)《大船之神》(18集)等 剧本的创作,有的在中央台播出,有的在全国热播。还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爱的深渊》 《绿叶成丝》,散文集《情系第三极》。由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被评为一级作家,2001年12月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入新千年 后,创作势头不减,其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力不从心》《一世英名》,大散文《河西走廊飞奔 录》等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别看解俊山在秦皇岛有稔熟的关系和很好的人缘,但他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个外来 户。他于1967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三十四中学,在1968年末插队于河北省青龙县三间房公 社西蛤蟆河大队第四生产队。同是作为天津知青的他的同学,后来成为“三驾马车”之一的 何申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天上飘着雪花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学来到了处处令人 吃惊的山乡。每一眼望去,都像照相一样,其底片深刻而又永久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 卡车吼着爬上高山,平原被抛在身后,干枯的树枝和散乱的柴草后,黑瓦房上冒着青烟,窗根 门框都熏得黑黑的,大敝的门像一个黑洞,黑得深沉无底,看罢令人揪心撕肺。至于到农村 后的生活,更是处处辛劳,并伴随着无尽的汗水,使之在你心中打下深深的印记。还有就是 那些贫苦的人,他们一辈辈在那贫瘠的山地上耕耘,收获对于他们的需求总是不足的,艰难 这两个字总是伴随着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和那里的人们一样,去熬那苦日子。”⑴这 就是当时的真实境况。在与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与农民始终处于同忧共难、息息相关 的生活层面中,并与农民结下了“患难之交”,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这份情义在当下 人性异化和消解的语境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难以忘怀。后来他曾这样说:“由天津下乡插 队到燕山深处•…••高山给了我最真挚的爱,我也为她付出了青春,山里人待我不薄,我也由 衷地爱他们。"⑵何申也这样说过:“都说患难之交最可贵,我想我与农民的情感,亦是由于同 处在艰难中,因而能从无到有又逐渐加深。……我虽然不是出生在农村,但给我人生印象最 深的那个根在农村。”⑶他们与农民皆为一体了,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后来,一 起下乡的同学们陆续地上就招工、招干而离开山村。当解俊山看到“同来的伙伴们振翅远 去,留给了孤独、哀伤和思考:我究竟会干什么?”山。在不断地诘问中,他没有怨天尤人,没 有低落消沉,而是寻求自己的奋斗方向和定准自己的人生方位。于是,杨木板、煤油灯,方格 纸组合在一起走进了他的夜生活,使他的生活充满了光亮和色泽,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 道路。而创作所仰仗的素材就是他下乡的生活,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所以他对乡亲们 充满感激:“我汗流浹背地从庄稼地里钻出来,突然觉得上帝对我很公平,若不是农民教给我 侍弄庄稼,原本就什么也不会干心】。在他插队的第五个年头,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那时 他在山上放山蚕,因山洪暴发而困村庄对岸,借住一山间农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于是 一篇题为《关怀》的散文发表于《河北日报•副刊》,从此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多年来,他感谢生活对他的馈赠,更感谢乡亲们对他的再教育。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创 作心境:“山里人的坦诚和纯朴一直像面镜子照着我,可以因为才疏学浅大器难成,却从未敢 在字里行间弄虚作假,更不敢无病呻吟”,不能“辱没山里人对我的再教育",在作品中“记载 了这种感情,也寄寓了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既有他的真情实感,也有 “山里人的心血”。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对父老乡亲的惦念,对美好人情的铭记,表现 了山里人纯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对在那个艰苦的生活境遇中所闪现出来的人性之光 也给予了充分展示和道德评价。他与山里人这种不可替代的情意,成为了凝聚在心头的创 作情结,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恋乡情结。
他于1974年6月选调青龙县文化馆,从事创作辅导工作。开始主要涉猎唱词、曲艺段 子、小戏和故事,包括刻钢板、油印演唱材料。这期间他经常游走于山中,采访和体验生活, 顺便也访问业余作者。这段时间的创作,主要以展示舞台为发表,一些作品也曾在地区文艺 汇演中获奖。从1978年起转向散文、小说创作,随后创办了县级文学刊物《飞瀑》,带动了一 批文学爱好者,其中一些业余作者后来走上了专业道路,包括作家许久东、诗人大解等。
因为他创作势头好,在1980年承德地区文联推荐他参加“河北作协第一期文学讲习 班”,地点在省委党校。参加这一期的学员后来成为了河北文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有 铁凝、赵新、肖波等,许多当红的省内外作家来给他们讲课,还发给他们数十本中外文学作品 集,使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他的毕业作品,短篇小说《绿叶成丝》发表于《河北文学》1980 年10月号,后被《小说月报》1981年第1期转载。后来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卷丽花》《有花 自然香》《宛在水中央》,短篇小说《目光之交流》《小溪》《裹着皮大衣的女人》等。
青龙县划归秦皇岛以后,他被调入秦皇岛市文联负责文学工作,生存的环境也从燕山深 处移到了大海边,这使他创作的场境更加开阔,更加深邃,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海边生活的如 《大海的呼唤》《山船海韵》等作品。他于1985年任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驻会副会长,1986年接任会长,1987年协会更名作家协会,当选主席至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创作由主导方 向的小说开始转向散文、报告文学的创作,后来他又介入了影视文学的创作。1991年由他 担当策划,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和总政文工团影视中心合作,拍摄了三集电视剧《父老乡亲》, 著名导演杨洁任艺术顾问并主持拍摄。该剧在中央台播放数次,后获河北省精神文明“五个 一”工程奖。其后,他还参与了《情到深处》(7集)《燕赵刑警》(30集)《大船之神》(18集)等 剧本的创作,有的在中央台播出,有的在全国热播。还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爱的深渊》 《绿叶成丝》,散文集《情系第三极》。由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被评为一级作家,2001年12月参加了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入新千年 后,创作势头不减,其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力不从心》《一世英名》,大散文《河西走廊飞奔 录》等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作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注重生活的经验,以亲历的生活作为创作的材料和底本, 按照生活的必然规律构置作品。这样的作品有着浓重的生活色泽,是生活的形象记录和社 会发展演进的真实轨迹。一类侧重主观的体验,在现实的基础上驰骋想象,按照生活的可然 逻辑虚构作品,创造出的审美世界与现存世界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称第一种为实写,而 第二种为虚写。解俊山的作品基本上是他生活的实录,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看到他 的影子,或是主人公,或是亲历者,或是见证人和线索人物。且不说他的散文集《情系第三 极》,就是小说集《爱的深渊》和《绿叶成丝》也是他生活的浓重色彩,加之作品多是以第一人 称的写作手法,就更使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过程。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他人生 的记录、情感的显现、心迹的表白,他是在用文学记录心路历程和亲身经历,表述自己的情感 世界。这既让我们明晰地看到了他人生的行进轨迹,也看到了社会历史的沧桑变化。可以 说,他的作品是个人心史和社会历史的记录,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情绪的表露。他是“从自身 的处境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自我审视进而达到对于他所面对的整个世界的静思式的 观照与透视。”⑺这样他将小我与大我、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人生的况味与历史的韵味紧密 地融合在一起。
通览解俊山的小说,可以把他的小说分为两个阶段,他把这两个阶段的小说集结成了他 的两部小说集。如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爱的深渊》“主要是追忆和反思'改革开放'前的生活, 表达困境中的种种爱意,会爱的幸福多于痛苦,……让广义的爱如同盛开的鲜花铺满人生的 旅途”,而第二部小说集《绿叶成丝》则是作者“面对新时期生活的发现与思考。迅疾变化的 生活,商品经济的大潮,人们的躁动与追求,传统道德的缺失和新观念的建立,让作者应接不 暇,有迷惘,也有欣喜'心」的情绪的表达。这两部小说的也恰恰是两个历史阶段和不同时代 情绪的表现。
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表现了对爱情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纯洁的爱情和人性的热烈歌 颂。如《卷丽花》写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山村姑娘玉兰对爱和美好前程的寻找、追求、迷惘、失 落、觉醒和奋起,也表现了在作者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读来警醒人心,意味深 长。它透过“我"一个下乡知青的视角以及“我”与玉兰的关系,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山区 小姑娘玉兰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和后因追逐城里的生活而出.现失误以及觉醒悔恨的复杂的心 灵流变过程。这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的初起阶段人们的生态和心态,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时 代意义。尤其是作者对山里人勤劳坚韧淳朴善良品德的歌颂,以及他们对下乡青年的关爱 呵护感人至深。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也调动了作者在下乡期间积淀多年 的感情,可谓情理融合,既给人情的感染,也给人理的启迪。这虽是作者所写的第一部中篇 小说,创作的时代环境也已离我们远去,但迄今读来仍给人一种思索和回味。
《宛在水中央》写的是一个曾在山区县文化馆工作的知青袁峙,在离开九年后重返旧地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记叙了留在山区的知青岳惠珍、靖云清等的生活境况,追忆了当年他们 下乡时饱经历练、饱受磨难、饱尝忧患的生命纪事以及他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体贴关爱的 青春记忆,表现了他们纯真的情感经历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当年这些知青像一粒粒文化 的种子撒在了贫瘠的山乡,而如今仍为山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而无私奉献,读来感人至深。 同时作者对知青生活的生命体验、对爱情意义的考量都给人一种铭心刻骨的感受。回望作 品所追忆这段知青生活的历程愈加感到了这部作品历史的深厚、思想的深邃、意义的深刻。 尤其是对岳惠珍这个人物的塑造称得上是知青形象的典型人物。多年来,她一直留在偏远 山村中学教书,默默奉献,尽心竭力,不图索取,,,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面对 世俗她默默忍受,面对荣誉她谦让于人,“三十五岁尚且孤身一人”,把真挚的爱情封闭苦守 了整整十年,等到的结果却是心上人已经另娶他人。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啊!但她毫 无抱怨之气,而是带着“温热和深情”对往日的恋人袁峙说:“我们还是我们,谁也不忘记谁就 行”。她依旧铭记着艰难岁月中在磨难中结下的真情,相信自己“手中把握的幸福的种子终 究会撒落在肥沃的土壤里”。这种博大襟怀在于她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超然的精神境界,“在 于她的反思和自审使她站到了一个同时代人很难企及的高度"血。就这样,一个忍辱负重、 宽宏大度、心地敞亮、坚毅自信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佩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解俊山的这类小说中多数属于知青小说,但却没有任何的感伤和抱怨, 更没有暴露和批判,而是对在下乡期间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关爱、疼顾予以感激,对他们美好 的品质予以颂扬,充满了暖色和温情。如《卷丽花》中天真活泼的小兰“像只活蹦乱跳的小鹿 跑上山梁,或是跑进沟里,给我们釆摘甜核儿杏、沙果、山葡萄或毛桃”,《高山之情》中心地善 良的大婶见“我的衣服破了,她趁我不在屋,悄悄敛去。给我补上",《小溪》中热心助人的秀 梅像溪水一样“把尘埃压在身下,把力量和洁净送给人间,她们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和忍辱负重的韧性,在她们的身上所显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和精神力量令人称道。所以,作者 在作品中以“我”的身份倾吐着对她们的感激和赞扬,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关切和爱怜,表现出 了浓重的乡土情怀。
在第二阶段的小说中,作者更多表现是“面对新时期生活的发现与思考”,如果说第一阶 段的小说情的色彩偏重,而在第二阶段的小说中理的成分增加,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是生 活,作者也更多了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如在《力不从心》中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驻村 工作队为了建设文明村而力不从心的境况。本想修一条村路以改变“道路不好”走的境况, 但因他们求找无门而只好改为抓精神文明,组织村民背诵“党的十四大精神"、“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新当选的政治局委员名单。由于他们和“村干部的出色表演和安排",在验收 中得了个优秀,并被“列为省社教验收组的验收点”。但一听说省验收组要来验收,弄得他们
手足无措,赶忙把刚刚拆掉的村部回复原状,幸好“省验收组临时任务变更”,才使他们如释 重负,最后终于离开了“穷道太难走”的河西村。这种境况在说明,驻村的干部很不好干,一 方面要落实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符合农村的实际;一方面要应对上边的检查,另一方面要 体谅农民的难处;一方面要领导农民致富,另一方面要完成上级规定指令性任务。弄不好不 但上级不满意,连农民也不买他们的账,这就使的他们力不从心,只得上下周旋,其工作状态 始终处于尴尬之中,这就真实地揭露了驻村工作的窘状。《黄金缉私队》则深刻地揭示了在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农民在金钱面前失去了定力和人性,过去谈富色变的农民现在为了暴富 铤而走险,甚至泯灭了人性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不仅要让人们富起来而且更要 教育已经富起来的人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同时也弘扬了黄金缉私 队在与走私集团的殊死斗争中的大无畏的精神和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奉 献精神。在《一世英名》中则写了一个退休的韩县长先后被人聘请,却都是因为他凭借各种 关系可以办事。他虽然在竭力地回避和躲避,但也不知不觉地被金钱所诱惑,使他在金钱的 世界里很难保住“一世英名气这就说明,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即使像韩县长这样的老干部 也很难保持定力,虽然他谢绝了李红玉的挽留,没有通过儿子的关系给她的公司贷款,但他 很难逃脱李国庆所编织的套儿,因为利益的诱惑结果使他丢掉了五万元 生的血汗钱。 为了捞回这丢掉的钱,他又帮助陈有德通过关系推着自行车卖茶叶,使得一千筒茶叶所剩无 几,捞回了被人骗去的五万元钱,但却也丢掉了自己的戒律甚至是尊严。
第二阶段的小说中较之第一阶段的小说更多了些理性,多了些思考,多了些批判意识, 这样这些小说的思想内涵就厚重了许多,内容也厚实了许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如《一世英名》中的韩县长就是一个典型的退休后的干部形象,他“一生循规蹈 矩”,但退休以后,在金钱的引诱下也很难保持定力和气节,在他人的蛊惑下不知不觉地改变 着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初始他还是有一些定力,但在养殖皮鼠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他动摇 了,于是倾尽所有,不惜代价。当在发现被骗以后,他的心态完全失衡了,“身上虚汗不断”, 结果又钻进了茶叶店老板陈有德的圈套,虽然捞回了被人骗去的钱,但他推着自行车利用各 种关系卖完一千筒茶叶后,过去“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麻烦过人,包括上级和下级”,现在 却“拿着名单,挨个找他们”,一个被金钱异化、为金钱而忙碌的形象就昭然若揭了。韩县长 前后心态和行为的变化顺理成章,没有任何斧凿和雕琢的痕迹,显得成熟而自然,写得也很 有深度,加之语言朴实明快,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看得出作者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创作的 捻熟。这篇小说可视为作者第二阶段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标志性的作品。
通览解俊山的小说,可以把他的小说分为两个阶段,他把这两个阶段的小说集结成了他 的两部小说集。如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爱的深渊》“主要是追忆和反思'改革开放'前的生活, 表达困境中的种种爱意,会爱的幸福多于痛苦,……让广义的爱如同盛开的鲜花铺满人生的 旅途”,而第二部小说集《绿叶成丝》则是作者“面对新时期生活的发现与思考。迅疾变化的 生活,商品经济的大潮,人们的躁动与追求,传统道德的缺失和新观念的建立,让作者应接不 暇,有迷惘,也有欣喜'心」的情绪的表达。这两部小说的也恰恰是两个历史阶段和不同时代 情绪的表现。
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表现了对爱情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纯洁的爱情和人性的热烈歌 颂。如《卷丽花》写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山村姑娘玉兰对爱和美好前程的寻找、追求、迷惘、失 落、觉醒和奋起,也表现了在作者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读来警醒人心,意味深 长。它透过“我"一个下乡知青的视角以及“我”与玉兰的关系,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山区 小姑娘玉兰的不断成长的过程和后因追逐城里的生活而出.现失误以及觉醒悔恨的复杂的心 灵流变过程。这真实地反映改革开放的初起阶段人们的生态和心态,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时 代意义。尤其是作者对山里人勤劳坚韧淳朴善良品德的歌颂,以及他们对下乡青年的关爱 呵护感人至深。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也调动了作者在下乡期间积淀多年 的感情,可谓情理融合,既给人情的感染,也给人理的启迪。这虽是作者所写的第一部中篇 小说,创作的时代环境也已离我们远去,但迄今读来仍给人一种思索和回味。
《宛在水中央》写的是一个曾在山区县文化馆工作的知青袁峙,在离开九年后重返旧地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记叙了留在山区的知青岳惠珍、靖云清等的生活境况,追忆了当年他们 下乡时饱经历练、饱受磨难、饱尝忧患的生命纪事以及他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体贴关爱的 青春记忆,表现了他们纯真的情感经历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当年这些知青像一粒粒文化 的种子撒在了贫瘠的山乡,而如今仍为山区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而无私奉献,读来感人至深。 同时作者对知青生活的生命体验、对爱情意义的考量都给人一种铭心刻骨的感受。回望作 品所追忆这段知青生活的历程愈加感到了这部作品历史的深厚、思想的深邃、意义的深刻。 尤其是对岳惠珍这个人物的塑造称得上是知青形象的典型人物。多年来,她一直留在偏远 山村中学教书,默默奉献,尽心竭力,不图索取,,,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面对 世俗她默默忍受,面对荣誉她谦让于人,“三十五岁尚且孤身一人”,把真挚的爱情封闭苦守 了整整十年,等到的结果却是心上人已经另娶他人。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啊!但她毫 无抱怨之气,而是带着“温热和深情”对往日的恋人袁峙说:“我们还是我们,谁也不忘记谁就 行”。她依旧铭记着艰难岁月中在磨难中结下的真情,相信自己“手中把握的幸福的种子终 究会撒落在肥沃的土壤里”。这种博大襟怀在于她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超然的精神境界,“在 于她的反思和自审使她站到了一个同时代人很难企及的高度"血。就这样,一个忍辱负重、 宽宏大度、心地敞亮、坚毅自信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佩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解俊山的这类小说中多数属于知青小说,但却没有任何的感伤和抱怨, 更没有暴露和批判,而是对在下乡期间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关爱、疼顾予以感激,对他们美好 的品质予以颂扬,充满了暖色和温情。如《卷丽花》中天真活泼的小兰“像只活蹦乱跳的小鹿 跑上山梁,或是跑进沟里,给我们釆摘甜核儿杏、沙果、山葡萄或毛桃”,《高山之情》中心地善 良的大婶见“我的衣服破了,她趁我不在屋,悄悄敛去。给我补上",《小溪》中热心助人的秀 梅像溪水一样“把尘埃压在身下,把力量和洁净送给人间,她们都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和忍辱负重的韧性,在她们的身上所显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和精神力量令人称道。所以,作者 在作品中以“我”的身份倾吐着对她们的感激和赞扬,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关切和爱怜,表现出 了浓重的乡土情怀。
在第二阶段的小说中,作者更多表现是“面对新时期生活的发现与思考”,如果说第一阶 段的小说情的色彩偏重,而在第二阶段的小说中理的成分增加,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是生 活,作者也更多了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如在《力不从心》中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驻村 工作队为了建设文明村而力不从心的境况。本想修一条村路以改变“道路不好”走的境况, 但因他们求找无门而只好改为抓精神文明,组织村民背诵“党的十四大精神"、“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新当选的政治局委员名单。由于他们和“村干部的出色表演和安排",在验收 中得了个优秀,并被“列为省社教验收组的验收点”。但一听说省验收组要来验收,弄得他们
手足无措,赶忙把刚刚拆掉的村部回复原状,幸好“省验收组临时任务变更”,才使他们如释 重负,最后终于离开了“穷道太难走”的河西村。这种境况在说明,驻村的干部很不好干,一 方面要落实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符合农村的实际;一方面要应对上边的检查,另一方面要 体谅农民的难处;一方面要领导农民致富,另一方面要完成上级规定指令性任务。弄不好不 但上级不满意,连农民也不买他们的账,这就使的他们力不从心,只得上下周旋,其工作状态 始终处于尴尬之中,这就真实地揭露了驻村工作的窘状。《黄金缉私队》则深刻地揭示了在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农民在金钱面前失去了定力和人性,过去谈富色变的农民现在为了暴富 铤而走险,甚至泯灭了人性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它告诉我们,不仅要让人们富起来而且更要 教育已经富起来的人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同时也弘扬了黄金缉私 队在与走私集团的殊死斗争中的大无畏的精神和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奉 献精神。在《一世英名》中则写了一个退休的韩县长先后被人聘请,却都是因为他凭借各种 关系可以办事。他虽然在竭力地回避和躲避,但也不知不觉地被金钱所诱惑,使他在金钱的 世界里很难保住“一世英名气这就说明,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即使像韩县长这样的老干部 也很难保持定力,虽然他谢绝了李红玉的挽留,没有通过儿子的关系给她的公司贷款,但他 很难逃脱李国庆所编织的套儿,因为利益的诱惑结果使他丢掉了五万元 生的血汗钱。 为了捞回这丢掉的钱,他又帮助陈有德通过关系推着自行车卖茶叶,使得一千筒茶叶所剩无 几,捞回了被人骗去的五万元钱,但却也丢掉了自己的戒律甚至是尊严。
第二阶段的小说中较之第一阶段的小说更多了些理性,多了些思考,多了些批判意识, 这样这些小说的思想内涵就厚重了许多,内容也厚实了许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如《一世英名》中的韩县长就是一个典型的退休后的干部形象,他“一生循规蹈 矩”,但退休以后,在金钱的引诱下也很难保持定力和气节,在他人的蛊惑下不知不觉地改变 着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初始他还是有一些定力,但在养殖皮鼠巨大利润的诱惑下,他动摇 了,于是倾尽所有,不惜代价。当在发现被骗以后,他的心态完全失衡了,“身上虚汗不断”, 结果又钻进了茶叶店老板陈有德的圈套,虽然捞回了被人骗去的钱,但他推着自行车利用各 种关系卖完一千筒茶叶后,过去“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麻烦过人,包括上级和下级”,现在 却“拿着名单,挨个找他们”,一个被金钱异化、为金钱而忙碌的形象就昭然若揭了。韩县长 前后心态和行为的变化顺理成章,没有任何斧凿和雕琢的痕迹,显得成熟而自然,写得也很 有深度,加之语言朴实明快,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看得出作者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创作的 捻熟。这篇小说可视为作者第二阶段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标志性的作品。
三
作为一个作家,解俊山是一个多面手,他不仅写小说,也写散文、报告文学和电视剧本。 他的散文写得尤为精到。如果说他的小说是他生活的表述,而散文是他心灵的自白;如果说 他的小说侧重理性化的思考,而他的散文则着重情感化的抒发。散文作为自由化、心灵化、 生命化的一种审美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显现出了他心灵的真诚、真实、真纯。他的《情系第 三极》就是从他心底里流淌出来一首真挚感人的歌,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心灵的启迪。可以 说它是作者生命历程的写实,心灵历程的写真,人生感怀的写意。
《情系第三极》抒发了作者对乡亲、朋友的缅怀和赞扬之情,充满了作者浓重的恋乡情 结、恋旧情怀。如他的处女作《关怀》中表现的是在他上山下乡期间放山蚕遇见狂风暴雨,被 山洪围困,张大爷冒着风雨,不顾“布满山石的泥泞路程”来接自己回家,并满怀深情地说: “毛主席他老人家把知识青年交给我们贫下中农,我们就要对你们负责呀!如果出了问题, 就是没有完成党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任务呵。”此时,他“觉得一股暖流”在“心间流动,传遍 了全身”。这写出了在那个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的贫下中农对知青的关爱,它成为了作者心中 永远流动的“暖流",一直在温暖着他的心田。在他的近作《那安静的钟声阵阵响中》(见《海 韵))2009年第3期),也充分地表现出了这种情感向度。他将在山村生活场景、下乡时的知青 生活写得“像一首歌,像一幅优美的画”:机智灵活的“活捉山鸡,香味扑鼻的'‘贴悼偉熬鱼”, 格外热闹的“打平伙”,充满诱惑的野炊“烧黄豆”写得趣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活画出在艰 苦的岁月中人们的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那"如诗如画"的“劳累和清纯”的生活令他“留恋", 让他“一辈子记住”。在《人生三种气》中表现了对文友薛理的怀念之情,回顾了薛理对他创 作的帮助和鼓励,尤其是薛理为人做事的志气和骨气令人感佩动容。薛理猝然去世,令他心 痛不已,留给他太多的“遗憾和怀念”,以致“把眼泪沉到心底”。《一个人的几个故事》通过文 友周渺的几个故事,揭示了这个“既认真又善良的文人”的襟怀和气节,表达了对周渺突然离 世的痛惜之情,写得哀婉、悲痛,感人至深。这类怀旧散文充满了作者对父老乡亲故友旧交 的怀念与眷顾,对美好人性美、人情美思恋与惦念,灌注着浓浓的情味,显得情思深远、韵味 悠长。
《情系第三极》也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河山赞颂之情,其中有很多的游历散文对名山大川、 名胜古迹的描写多姿多彩、诗意盎然,并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让人不仅得到 了审美的享受,也增长了历史知识。如写《天下第一口》的万里长城之头的九门口,作品不仅 形象地描绘了九门口的巍峨雄阔的外观,也详细地介绍了九门口的历史,同时也融进了作者 对第二故乡名胜古迹的热爱之情。再如对《天人合 燕塞湖》的写作,作者先是描述了 燕塞湖的“云映波涌,幽谷开合”的美景,也介绍了燕塞湖开凿的历史经过,它是秦皇岛人民 利用自然环境,“将自然、地理、人文融为一体”人工开凿的湖泊,使它“美丽晶莹",“成为了长 城脚下的绿宝石。”再如《日月山遐想》《青海湖小憩》《哲蚌寺感怀》等散’文都写得亲切自然, 美不胜收,把人带入一个绝美的情境中。
《情系第三极》有着感人至深的情韵,自然朴素的美韵,纯净平和的神韵,或叙山川风貌、 民俗风情,或抒个人心志、人生感怀,或钩沉历史、抚今追昔,或描绘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都寓 深情厚意于清新流畅、朴实无华的描写之中,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本色和历史的原状,并能折 射出时代变迁之光,传递着历史前进的音响。其形态像清风拂面、泉水流淌,洒脱自如,自然 随意,富于随意性的任情和流动感的舒展,表现出了一种返璞归真、自然坦诚的美学品格。 作者是将一生中感情最真、感受最深的事情用散文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真切 的生命体验,这样就不仅是一种感官的愉悦,而且达到了一种快适心灵的美学高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解俊山作为一方作家的领军人物,不仅用自己作品带头发展繁荣秦 皇岛文学,而且对秦皇岛后备力量的成长也倾尽了心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秦皇 岛市刚刚提升为地级市,文学队伍相对薄弱,因此组织工作繁重,他便以工作为主、创作为 辅,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由他提议创办了秦皇岛文学院,他任副院长兼秘 书长,并选拔十八名创作骨干为创作员,为他们提供采风、交流和定稿会的机会。如今他们 之中大多数人已是秦皇岛文学工作的中坚;1987年,他提议并筹办了市级刊物《浪淘沙》,发 表了大量的本市年轻作者的作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园地。进入新千年,秦皇岛市 文联创办后来文艺刊物《海韵》,他作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办刊 上。历经七年,在《海韵》的带动下,秦皇岛各县区先后创办了十余个刊物,使得新作者队伍 逐步壮大。在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里,涌现出像林闻、叶勧、刘剑、苗艺、王海津、于红艳、丁 爱敏等一批水平较高、有发展前景的青年作者,使得秦皇岛的文学充满勃勃生机。
注释:
【1】【3】 何申:《我的小说我的根》,《文论报》1996年7月15日。
[2][4][5][6]解俊山:《爱的深渊•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张辉利:《解俊山小说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4页。
[7] 解俊山:《绿叶成丝•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情系第三极》有着感人至深的情韵,自然朴素的美韵,纯净平和的神韵,或叙山川风貌、 民俗风情,或抒个人心志、人生感怀,或钩沉历史、抚今追昔,或描绘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都寓 深情厚意于清新流畅、朴实无华的描写之中,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本色和历史的原状,并能折 射出时代变迁之光,传递着历史前进的音响。其形态像清风拂面、泉水流淌,洒脱自如,自然 随意,富于随意性的任情和流动感的舒展,表现出了一种返璞归真、自然坦诚的美学品格。 作者是将一生中感情最真、感受最深的事情用散文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真切 的生命体验,这样就不仅是一种感官的愉悦,而且达到了一种快适心灵的美学高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解俊山作为一方作家的领军人物,不仅用自己作品带头发展繁荣秦 皇岛文学,而且对秦皇岛后备力量的成长也倾尽了心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秦皇 岛市刚刚提升为地级市,文学队伍相对薄弱,因此组织工作繁重,他便以工作为主、创作为 辅,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由他提议创办了秦皇岛文学院,他任副院长兼秘 书长,并选拔十八名创作骨干为创作员,为他们提供采风、交流和定稿会的机会。如今他们 之中大多数人已是秦皇岛文学工作的中坚;1987年,他提议并筹办了市级刊物《浪淘沙》,发 表了大量的本市年轻作者的作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园地。进入新千年,秦皇岛市 文联创办后来文艺刊物《海韵》,他作为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办刊 上。历经七年,在《海韵》的带动下,秦皇岛各县区先后创办了十余个刊物,使得新作者队伍 逐步壮大。在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里,涌现出像林闻、叶勧、刘剑、苗艺、王海津、于红艳、丁 爱敏等一批水平较高、有发展前景的青年作者,使得秦皇岛的文学充满勃勃生机。
注释:
【1】【3】 何申:《我的小说我的根》,《文论报》1996年7月15日。
[2][4][5][6]解俊山:《爱的深渊•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张辉利:《解俊山小说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4页。
[7] 解俊山:《绿叶成丝•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