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权是一位晚成的作家、学者。他著说从文虽然较晚,但著述颇丰。从2002年开始, 他先后编著了《滦南名人》《滦南民俗文化》《文海遴贝》《玉带明珠》《滦河流域历代名人》等书 籍,约290万字。他的自传体纪实著作《咬断草根蒲香远》约40万字,全面而真实地记述了 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的成长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农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他所领导的唐山 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已出版《滦河文化研究》28期,刊载各类文章690余篇,约380余万字。 他酷爱诗词,有时灵感触动,乘兴写诗或添词。
刘向权出生于河北省唐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天资聪颖。上世纪50年代末,曾以优 异成绩考入原乐亭三中(现滦南一中),后因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初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 作。他当过农场工人、大队会计、党支部书记、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党委书记、唐海县计划 委员会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滦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滦南县委组织部长、县政协 主席。
他从政多年,耳顺之年从领导岗位荣退。此时的他,完全可以轻松潇洒地安度晚年,或 闲情逸致种花养鸟;或吟诗作画,效世外超人;应聘于某个企业,获得工薪之外的髙酬……然 而,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选择了著说从文之路,自号“香泉居士” (致仕 退居后从文之意),开始了他的夕阳变奏人生。
2004年,一群热爱家乡文化的文化人发起成立“滦河文化研究会”时,刘向权被推选为 “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他以人格的魅力和坚强的意志,团结文化精英,走访联 谊,广交朋友,发展会员,创办会刊,挖掘整理史料,深入学术研讨,使滦河文化研究取得了重 要成果,滦河文化研究会成为流域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文化团体。以后,又当选为中国通 俗文艺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被 河北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的著说从文之路颇具传奇色彩,在我省文坛也很有代表性, 其著作亦独具风格。并在他的引领支持下,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对滦河文化有了深入地研 究,对流布在三省(区)28个市县区旗广阔地域的文化现象,有了一个统一的、概括性定义和 名分,使“滦河文化”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立于中华地域文化之林,并使学术研究向纵 深发展有了明确的标的和方向。
一、写真守实,直面人生一对历史和人生准则的探求和肯定
刘向权是带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厚的读书积累涉入文坛的。在经历了世事沧桑的酸 甜苦辣后,真实地揭示在他身后留下的生活轨迹,艺术地展示他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和理 解。因而,他的作品多数是对人生的诠释和心灵的感悟,是对历史事实的探求,是对人生准 则的体验。他的作品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历史性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是引导人们总结过 去、关注现实、思索未来的,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没有可塑性、夸张和虚拟。所以这就决定 了这类作品必须尊重历史轨迹,公正、准确地判断史实,述说历史的真实。能否站在公正的 立场上,对历史事实作出符合真理与正义、合情与入理的判断,就成为一个历史题材作者创 作的准则。刘向权创作这类作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说古评今,析因论果,臧否人 物,审视各种历史事件。《玉带明珠》是他编著的反映滦河流域28个市、县、区、旗驻地政治、 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成就的作品,包括城名起源、地理位置、隶属更替、城貌变迁、古迹遗存、 相关人土和故事传说等内容。他以贯通古今、详今略古的手法,对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 作用的城市兴衰过程,作了客观记述;对在这个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事件和人 物,作了精辟地述颂,充分展现了滦河人代代相传的创造、奋斗、牺牲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 美好追求。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人文景观的不同特色。
真实的东西被载入史籍,但已载入史籍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真实。所以,历史性题材的 作品,不能机械般地照相和呆滞性临摹,要经过筛选、提纯和净化,要经过拾遗补漏,由零散 归纳为整体;要经过作者情感浸泡和认识的烛照,由表层现象转向深层理性。刘向权的成功 在于对写真守实的孜孜以求,在于不辞辛苦地挖掘研究。为编写《玉带明珠》,他先后两次深 人滦河流域实地考察,亲访当地文化名人。四年间,他先后走遍了滦河流域山山水水,访问 了无薮知情人,翻阅了大量文史资料。经过反复筛选,分析比较,落笔成章。这部著作在滦 河流域城市建设兴衰史上留下了真实难得的一笔。
刘向权另二类作品是现实性题材的。如《咬断草根蒲香远》和一些散文。这类作品直抒 胸臆,敢于坦露自我本真。正像希腊天体海滩上的人们,面对白色的浪花,头顶碧蓝的天空, 脚踏金色的沙滩,人体的天然隐私裸露无存一样。他愿意把自己闪光的人生阅历、工作经 验、生活体验写出来,与读者交流。如工作中“慎权慎欲”、“注重人才”、“关心群众”、“精诚团 结”、“尊老敬贤”、“忍让与坚持”以及“家庭亲情”、“个人爱情”、“社会友情”等等,他都真情实 意和盘托出,可谓字字是真,句句是情。而对那些自认为“丑陋”的东西,他也毫不掩饰。他 写童年的淘气,“祸害”十里八庄,是出了名的“厌恶包”;写校园的初恋和殊途而分的留恋和 尴尬;写“文革”中怒打叔丈人,“文革”后受审查;写岳父嗜酒如命,一生中“喝了两万三千多 斤酒"……一件件活灵活现的事件,一个个真实灵动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当今写 “我”的作品中,对那些大沉重、太丢人的“丑陋”事情,许多作者或避而远之,或避重就轻,或 不敢写、不想写、不愿写,不想写了。而写“我”的闪光点,则横扫千军,洋洋洒洒,把“我"写得 如标杆、如高山。正像当代文坛大家王蒙所言;“多少写作人是人人对不起他或她,是整个世 界对不起他或她……把自己打扮成苦主,而把有关人装扮成魔鬼。”而刘向权则以心灵的崇 高和圣洁面对读者,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坎坷蹉駝,写真情说实话,正如他自己所说:“写 '我'而不为我,是面对祖宗、面对师友、面对时代、面对各方恩德的,也是面对历史、面对未 来、面对天地日月、面.对:沧海山岳、面对十万百万今天和明天的读者的,这是社会责任。”正是 他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以天下为怀,弃小我于屋隅,投大我于乾坤,坦露真情,无遮无 拦,神釆飞扬,个性昭彰,所以读他的作品会感到有一股质朴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自然而 清新。
刘向权出生于河北省唐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天资聪颖。上世纪50年代末,曾以优 异成绩考入原乐亭三中(现滦南一中),后因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初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 作。他当过农场工人、大队会计、党支部书记、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党委书记、唐海县计划 委员会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滦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滦南县委组织部长、县政协 主席。
他从政多年,耳顺之年从领导岗位荣退。此时的他,完全可以轻松潇洒地安度晚年,或 闲情逸致种花养鸟;或吟诗作画,效世外超人;应聘于某个企业,获得工薪之外的髙酬……然 而,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选择了著说从文之路,自号“香泉居士” (致仕 退居后从文之意),开始了他的夕阳变奏人生。
2004年,一群热爱家乡文化的文化人发起成立“滦河文化研究会”时,刘向权被推选为 “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他以人格的魅力和坚强的意志,团结文化精英,走访联 谊,广交朋友,发展会员,创办会刊,挖掘整理史料,深入学术研讨,使滦河文化研究取得了重 要成果,滦河文化研究会成为流域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文化团体。以后,又当选为中国通 俗文艺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被 河北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他的著说从文之路颇具传奇色彩,在我省文坛也很有代表性, 其著作亦独具风格。并在他的引领支持下,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对滦河文化有了深入地研 究,对流布在三省(区)28个市县区旗广阔地域的文化现象,有了一个统一的、概括性定义和 名分,使“滦河文化”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立于中华地域文化之林,并使学术研究向纵 深发展有了明确的标的和方向。
一、写真守实,直面人生一对历史和人生准则的探求和肯定
刘向权是带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厚的读书积累涉入文坛的。在经历了世事沧桑的酸 甜苦辣后,真实地揭示在他身后留下的生活轨迹,艺术地展示他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和理 解。因而,他的作品多数是对人生的诠释和心灵的感悟,是对历史事实的探求,是对人生准 则的体验。他的作品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历史性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是引导人们总结过 去、关注现实、思索未来的,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没有可塑性、夸张和虚拟。所以这就决定 了这类作品必须尊重历史轨迹,公正、准确地判断史实,述说历史的真实。能否站在公正的 立场上,对历史事实作出符合真理与正义、合情与入理的判断,就成为一个历史题材作者创 作的准则。刘向权创作这类作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说古评今,析因论果,臧否人 物,审视各种历史事件。《玉带明珠》是他编著的反映滦河流域28个市、县、区、旗驻地政治、 经济、文化、城市建设成就的作品,包括城名起源、地理位置、隶属更替、城貌变迁、古迹遗存、 相关人土和故事传说等内容。他以贯通古今、详今略古的手法,对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 作用的城市兴衰过程,作了客观记述;对在这个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事件和人 物,作了精辟地述颂,充分展现了滦河人代代相传的创造、奋斗、牺牲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 美好追求。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人文景观的不同特色。
真实的东西被载入史籍,但已载入史籍的东西并不等于完全真实。所以,历史性题材的 作品,不能机械般地照相和呆滞性临摹,要经过筛选、提纯和净化,要经过拾遗补漏,由零散 归纳为整体;要经过作者情感浸泡和认识的烛照,由表层现象转向深层理性。刘向权的成功 在于对写真守实的孜孜以求,在于不辞辛苦地挖掘研究。为编写《玉带明珠》,他先后两次深 人滦河流域实地考察,亲访当地文化名人。四年间,他先后走遍了滦河流域山山水水,访问 了无薮知情人,翻阅了大量文史资料。经过反复筛选,分析比较,落笔成章。这部著作在滦 河流域城市建设兴衰史上留下了真实难得的一笔。
刘向权另二类作品是现实性题材的。如《咬断草根蒲香远》和一些散文。这类作品直抒 胸臆,敢于坦露自我本真。正像希腊天体海滩上的人们,面对白色的浪花,头顶碧蓝的天空, 脚踏金色的沙滩,人体的天然隐私裸露无存一样。他愿意把自己闪光的人生阅历、工作经 验、生活体验写出来,与读者交流。如工作中“慎权慎欲”、“注重人才”、“关心群众”、“精诚团 结”、“尊老敬贤”、“忍让与坚持”以及“家庭亲情”、“个人爱情”、“社会友情”等等,他都真情实 意和盘托出,可谓字字是真,句句是情。而对那些自认为“丑陋”的东西,他也毫不掩饰。他 写童年的淘气,“祸害”十里八庄,是出了名的“厌恶包”;写校园的初恋和殊途而分的留恋和 尴尬;写“文革”中怒打叔丈人,“文革”后受审查;写岳父嗜酒如命,一生中“喝了两万三千多 斤酒"……一件件活灵活现的事件,一个个真实灵动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当今写 “我”的作品中,对那些大沉重、太丢人的“丑陋”事情,许多作者或避而远之,或避重就轻,或 不敢写、不想写、不愿写,不想写了。而写“我”的闪光点,则横扫千军,洋洋洒洒,把“我"写得 如标杆、如高山。正像当代文坛大家王蒙所言;“多少写作人是人人对不起他或她,是整个世 界对不起他或她……把自己打扮成苦主,而把有关人装扮成魔鬼。”而刘向权则以心灵的崇 高和圣洁面对读者,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坎坷蹉駝,写真情说实话,正如他自己所说:“写 '我'而不为我,是面对祖宗、面对师友、面对时代、面对各方恩德的,也是面对历史、面对未 来、面对天地日月、面.对:沧海山岳、面对十万百万今天和明天的读者的,这是社会责任。”正是 他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以天下为怀,弃小我于屋隅,投大我于乾坤,坦露真情,无遮无 拦,神釆飞扬,个性昭彰,所以读他的作品会感到有一股质朴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自然而 清新。
二、语境跳跃,富有哲理——给读者留有沉思理解的空间
刘向权的作品,除了写真守实,在语言词汇的运用上也有他独特的风格。首先是语意层 面的跳跃意境,那些由斑斓词语建造的语意相当丰富,像词汇密度一样,意境出现的密度也 是空前的。大段大段意境词语以排比句式表现出来,人们不仅感到丰富的词语变动意义、不 停转换的色彩和起伏的词调,更感到语境的跌宕、意境的大幅度转换和跳跃。比如在《文海 遴贝》中,他说为什么编著这部书时,这样写道:《……解读历史疑惑,学会鉴古明今,徜徉高 山大川,品味佳联绝句,吸纳天地精华,陶冶浩然正气,景仰先贤明哲,效法古今完人,静修养 身之德,操守报国之志,笑傲政坛文苑,悠然超凡脱俗,涵养精神境界,妙悟潇洒人生……”在 这里他连续用了“解读”、“学会"、"徜徉"、“品味”、“吸纳”、“陶冶”、“景仰”、“效法"、"静修"、 “操守”、“笑傲”、“悠然”、“涵养”、“妙悟”等14个关键意境词语,使读者产生一种朦胧的跳跃 意境,既知道作者在表示某方面的内容,但又不知道在具体说些什么或怎么做,给读者留下 自我沉思再理解、再扩展的空间。这种为文方式的优势,预示着文章的言语格调,始终处于 一种激扬诉说之中,语汇和语境产生一种天然有机的联系,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一个整体 把握,也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真实用心。
其次,刘向权作品的语言寓情寓理,叙中含情,情中寓理,情理相融,恰到好处。铺陈处, 四方着笔,锦句纷呈;简约处,删繁就简,遒劲通神,再加上注意汉语的音韵美,长句、短句、排 比句参差错落,有一种激情奔流,读起来富有音韵美。他在《滦河文化研究》发刊辞中,以饱 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滦河文化“独具魅力、成熟妩媚、历史悠久、博大而奇瑰”,写出滦河“头摆 口外汲清泉,尾蓬渤海洗盐滩”浩荡奔流的气势。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研究滦河文化的主旨, 是“做一件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后世,今无愧于时代的善事”,展望“滦河文化将浣一片洁 白,育一畦嫩绿,融入神州之文苑恰当的喻意,优美的词句,像熏衣草弥漫的田园,美不胜 收;像晶莹的葡萄酒芳香四溢,摄人心魄。他写厦门南普陀寺尼姑:"……在寺院隔壁,门楣 书有'心水净'的院内,是一处尼姑庵。三四十位尼姑正在经堂诵法。我们的到来,使几位仙 姑不时用眼偷看,分明是尘缘未了。除几位老尼之外,都是二三十岁的靓女少妇落发为尼。 她们为何遁入空门,是佛缘、尘冤,还是孽缘、情怨,谁也无从得知。望着这群佛门弟子,我们 心情沉重,为其惋惜;年纪轻轻,整日陪伴着晨钟暮鼓,终老于木鱼青灯,岂不悲乎! ”说尼姑 们“尘缘未了”,只用了 “偷看"一词,便形象地表现出那些“靓女少妇落发为尼”的百态心 境一一佛缘、孽缘、尘冤、情怨,以及她们对尘世间的留恋。虽为他们的不同境迁表示同情, 但更多、更真切的是对韶华妙龄“终老于木鱼青灯”的惋惜,是对她们畸变心灵状态的真情难 抑和遗憾。他的作品善于将一股炽烈的情流潜隐在生活的芜杂之中,一事牵着他事,一物联 系另物,意象叠加,情意绕柔,情理交融。读其文,入乎其中,窥聆那含蓄蕴藉的情感、情理, 似有身感同受之意。
其三,刘向权作品词语层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通读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 哲理气味扑面而来。尤其在一些词句的运用和调度上,他以古典美学的浓厚修养,将古代美 学和古典文论的语言进行现代适应性转化,便把发自肺腑的抒情和富有人生意味的哲理以 及睿智峭拔的议论展示出来。他也喜欢“卒章显志”,在篇末把充沛的感情升华为警人哲理。 在《咬断草根蒲香远》的“平凡的家世”中,他以大篇幅展现了家人的忠厚老实,然后以“先人 行时时之方便,做种种之阴功,是求得对后辈之荫庇也”。“……我之所生、所长、所言、所行、 所得,似有吉神相护,应是从家世之阴鹫中得来气他借用因果关系的哲理,道出其,所生、所 长、所言、所得",是家庭善事善行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广阔的天地'‘中,他又这样写道:“世 间的巧合不多,但机会总是为有备者而存在。……雪之妙在于能积,云之妙在于不留,月之 妙在于有圆有缺,人之妙在于之能伸能屈。”“无风雨不知花之可惜,故风雨者,真惜花也;无 患难不知才之可爱,故患难者,真爱才者也。”在这里,他以“雪之妙”、“云之妙”、“月之妙”,推 演“人之妙”之能屈能伸的哲理;以“风雨”、“患难”的“可惜”、“可爱”,比喻人生经过磨炼获得 知苦知难品质的可贵。他以自身深切地体验,告诉读者为人做事成熟的表现——承受苦难 的伟大自觉意识。有的读者说:“当昏沉的理智需要苏醒,当久已麻木的神经需要刺激,当徘 徊苦闷而情绪需要调整……读读他的作品,会为之一振,似得清冽的甘泉
三、诙谐幽默,诙而不俗——展现芸芸众生百态鲜活的画面
现实生活中的刘向权是一位诙谐豁达、谈笑风生而富于幽默的人。在作品中,他也是一 位寻找、展示诙谐幽默笑料的能手。由于他曾长期工作在基层,出于对基层社会生活的细腻 观察和对个性人物的灵动感知,他可以根据某人的生理特点、言谈举止,或听到、看到的奇人 轶事、古往今来流传在群众中笑料,以传神的文字、精彩的方式生发和引申,使那些诙谐幽默 笑料顿生亮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作品中。
他在《咬断草根蒲香远》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叙述。说的是一位农村基层干部传达八 届十中全会精神,因为他不理解“八届”和“十中”的含义,误认为“八届"就是八个人,“十中” 就是十天,所以在传达会议精神时,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的党中央八个人开了十天会此 语一出,立刻引起众人捧腹大笑。他还不服气的和大家争辩说:“就是八个人开了十天会嘛! 有啥可笑的! ”这就真实地反映了建国初期农村基层干部既对党怀有真诚朴素的感情,又有 文化水平较低的一面。“大摆虱子阵”也有这样精彩的描述:张场长到生产队检査工作,晩上 留宿队部,享用刘向权的里外三新的被褥,结果一晚上抓了 38个又肥又大的虱子。张场长 风趣地说:“向权被窝里的虱子,八成都是母的,咬得真疼啊!"事隔多年,张场长重提抓虱子 的事儿,刘向权把话锋一转:“你应感谢我。38个胖小姐陪你亲近了半宿,到现在我还替你 瞒着,没向组织举报呢! ”张场长幽默地说咬他的虱子有公有母,而刘向权则幽默到把“母虱 子''比作“小姐”,把虱子咬人比作亲近。把诙谐幽默溶于故事情节并达到浑然天成的至高境 界。刘向权爱幽默,也善于用自己的笔放大那些诙谐幽默的细节,让读者获得快慰,在喜悦 的心境中受到教益。有人说;“幽默是魔鬼。”而他却说“灵性在魔鬼身上他相信,文章中 的诙谐幽默像晶莹的露珠,会折射阳光的美色;他也相信,作品中的诙谐幽默虽然不像相声、 小品以声像直接感人,但也格外引人注目。应该说,刘向权作品中诙谐幽默的成功展现,是 他写作的创新。
刘向权的诙谐幽默,或政治上的,或生活中的,比比皆是,但用在作品上的当然是经过挑 选、细心打磨和用心锤炼的,诙而不俗,因而使那诙谐幽默的言语和情节,便有了艺术上的张 力和穿透力,有了艺术美感。这方面体现了他深刻的生活观察能力和运用、表达诙谐幽默的 天赋。
从一位曾经活跃在政坛的领导干部转变为一位作家、学者,一个学术研究团体的领军人,刘向权这种传奇式的人生壇变,似乎偶然。然而,任何事物发展过程都是从偶然走向必 然,往往看起来是偶然的事情,却正是必然发展的结果。刘向权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文化界知 名,在于他的厚积而薄发。
其次,刘向权作品的语言寓情寓理,叙中含情,情中寓理,情理相融,恰到好处。铺陈处, 四方着笔,锦句纷呈;简约处,删繁就简,遒劲通神,再加上注意汉语的音韵美,长句、短句、排 比句参差错落,有一种激情奔流,读起来富有音韵美。他在《滦河文化研究》发刊辞中,以饱 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滦河文化“独具魅力、成熟妩媚、历史悠久、博大而奇瑰”,写出滦河“头摆 口外汲清泉,尾蓬渤海洗盐滩”浩荡奔流的气势。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研究滦河文化的主旨, 是“做一件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后世,今无愧于时代的善事”,展望“滦河文化将浣一片洁 白,育一畦嫩绿,融入神州之文苑恰当的喻意,优美的词句,像熏衣草弥漫的田园,美不胜 收;像晶莹的葡萄酒芳香四溢,摄人心魄。他写厦门南普陀寺尼姑:"……在寺院隔壁,门楣 书有'心水净'的院内,是一处尼姑庵。三四十位尼姑正在经堂诵法。我们的到来,使几位仙 姑不时用眼偷看,分明是尘缘未了。除几位老尼之外,都是二三十岁的靓女少妇落发为尼。 她们为何遁入空门,是佛缘、尘冤,还是孽缘、情怨,谁也无从得知。望着这群佛门弟子,我们 心情沉重,为其惋惜;年纪轻轻,整日陪伴着晨钟暮鼓,终老于木鱼青灯,岂不悲乎! ”说尼姑 们“尘缘未了”,只用了 “偷看"一词,便形象地表现出那些“靓女少妇落发为尼”的百态心 境一一佛缘、孽缘、尘冤、情怨,以及她们对尘世间的留恋。虽为他们的不同境迁表示同情, 但更多、更真切的是对韶华妙龄“终老于木鱼青灯”的惋惜,是对她们畸变心灵状态的真情难 抑和遗憾。他的作品善于将一股炽烈的情流潜隐在生活的芜杂之中,一事牵着他事,一物联 系另物,意象叠加,情意绕柔,情理交融。读其文,入乎其中,窥聆那含蓄蕴藉的情感、情理, 似有身感同受之意。
其三,刘向权作品词语层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通读他的文章似乎有一股 哲理气味扑面而来。尤其在一些词句的运用和调度上,他以古典美学的浓厚修养,将古代美 学和古典文论的语言进行现代适应性转化,便把发自肺腑的抒情和富有人生意味的哲理以 及睿智峭拔的议论展示出来。他也喜欢“卒章显志”,在篇末把充沛的感情升华为警人哲理。 在《咬断草根蒲香远》的“平凡的家世”中,他以大篇幅展现了家人的忠厚老实,然后以“先人 行时时之方便,做种种之阴功,是求得对后辈之荫庇也”。“……我之所生、所长、所言、所行、 所得,似有吉神相护,应是从家世之阴鹫中得来气他借用因果关系的哲理,道出其,所生、所 长、所言、所得",是家庭善事善行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广阔的天地'‘中,他又这样写道:“世 间的巧合不多,但机会总是为有备者而存在。……雪之妙在于能积,云之妙在于不留,月之 妙在于有圆有缺,人之妙在于之能伸能屈。”“无风雨不知花之可惜,故风雨者,真惜花也;无 患难不知才之可爱,故患难者,真爱才者也。”在这里,他以“雪之妙”、“云之妙”、“月之妙”,推 演“人之妙”之能屈能伸的哲理;以“风雨”、“患难”的“可惜”、“可爱”,比喻人生经过磨炼获得 知苦知难品质的可贵。他以自身深切地体验,告诉读者为人做事成熟的表现——承受苦难 的伟大自觉意识。有的读者说:“当昏沉的理智需要苏醒,当久已麻木的神经需要刺激,当徘 徊苦闷而情绪需要调整……读读他的作品,会为之一振,似得清冽的甘泉
三、诙谐幽默,诙而不俗——展现芸芸众生百态鲜活的画面
现实生活中的刘向权是一位诙谐豁达、谈笑风生而富于幽默的人。在作品中,他也是一 位寻找、展示诙谐幽默笑料的能手。由于他曾长期工作在基层,出于对基层社会生活的细腻 观察和对个性人物的灵动感知,他可以根据某人的生理特点、言谈举止,或听到、看到的奇人 轶事、古往今来流传在群众中笑料,以传神的文字、精彩的方式生发和引申,使那些诙谐幽默 笑料顿生亮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作品中。
他在《咬断草根蒲香远》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叙述。说的是一位农村基层干部传达八 届十中全会精神,因为他不理解“八届”和“十中”的含义,误认为“八届"就是八个人,“十中” 就是十天,所以在传达会议精神时,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的党中央八个人开了十天会此 语一出,立刻引起众人捧腹大笑。他还不服气的和大家争辩说:“就是八个人开了十天会嘛! 有啥可笑的! ”这就真实地反映了建国初期农村基层干部既对党怀有真诚朴素的感情,又有 文化水平较低的一面。“大摆虱子阵”也有这样精彩的描述:张场长到生产队检査工作,晩上 留宿队部,享用刘向权的里外三新的被褥,结果一晚上抓了 38个又肥又大的虱子。张场长 风趣地说:“向权被窝里的虱子,八成都是母的,咬得真疼啊!"事隔多年,张场长重提抓虱子 的事儿,刘向权把话锋一转:“你应感谢我。38个胖小姐陪你亲近了半宿,到现在我还替你 瞒着,没向组织举报呢! ”张场长幽默地说咬他的虱子有公有母,而刘向权则幽默到把“母虱 子''比作“小姐”,把虱子咬人比作亲近。把诙谐幽默溶于故事情节并达到浑然天成的至高境 界。刘向权爱幽默,也善于用自己的笔放大那些诙谐幽默的细节,让读者获得快慰,在喜悦 的心境中受到教益。有人说;“幽默是魔鬼。”而他却说“灵性在魔鬼身上他相信,文章中 的诙谐幽默像晶莹的露珠,会折射阳光的美色;他也相信,作品中的诙谐幽默虽然不像相声、 小品以声像直接感人,但也格外引人注目。应该说,刘向权作品中诙谐幽默的成功展现,是 他写作的创新。
刘向权的诙谐幽默,或政治上的,或生活中的,比比皆是,但用在作品上的当然是经过挑 选、细心打磨和用心锤炼的,诙而不俗,因而使那诙谐幽默的言语和情节,便有了艺术上的张 力和穿透力,有了艺术美感。这方面体现了他深刻的生活观察能力和运用、表达诙谐幽默的 天赋。
从一位曾经活跃在政坛的领导干部转变为一位作家、学者,一个学术研究团体的领军人,刘向权这种传奇式的人生壇变,似乎偶然。然而,任何事物发展过程都是从偶然走向必 然,往往看起来是偶然的事情,却正是必然发展的结果。刘向权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文化界知 名,在于他的厚积而薄发。
刘向权爱藏书,尤爱读书。上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他不得不中断学校读书 生涯,过早地承担起支撑家庭生活的重担。但他的爱书之情,求知之心,读书之欲始终没有 泯灭。工作之余,常常舒卷自读。因公出差,每到一地,别人总是高兴地欣赏异地风光,而他 则是“拜访"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凡是自己需要的、喜欢的他都购买到手。爱书、 读书、购书,成为他几十年的最大嗜好。他藏书颇丰,那个自喻为“静心斋”的书屋,是他攀登 的“书山”,求知的“海洋”。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书籍, 还是乡曲俚语、诗歌词赋,都有涉猎。他读了多少书,有的书读了多少遍,别人无法知道,连 他自己也很难说清。他知识面之广,令人惊叹。人们都尊称他“知道分子”。善思多想、日积 月累是他读书的习惯,几十年坚持不懈。2008年,他编著的《文海遴贝》一书,洋洋洒洒76万 字,1009个条目,可见他丰富的知识积累。
刘向权迈入著说从文之路的成功,主观因素是他强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促使他孜孜不 倦的读书学习;客观因素则是丰厚的知识积淀和社会体验,形成了夕阳勃发的基础,而滦河 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又为他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正像现任石家庄市市长艾 文礼称赞他是:“用生命的燃烧播撒忠诚,用心灵的真诚创造业绩;怀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 的耿耿忠心,迈步崇高;带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走向永恒。”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离湘称 他“如一位高昂的文化斗士,扮演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传播者;像一位虔诚的传经牧师, 以无我的精神境界,奔走于广阔的文化原野。”当然,刘向权的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有人说 他的作品“直白多了点,蕴意少了点”。文学作品似乎还有一个开阔视野、聚化凝思的问题。 倘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他会写得更加异彩纷呈。我们希望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 “知道分子”,老骥伏栃,再攀高峰,夕阳红霞再增靓丽。
刘向权迈入著说从文之路的成功,主观因素是他强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促使他孜孜不 倦的读书学习;客观因素则是丰厚的知识积淀和社会体验,形成了夕阳勃发的基础,而滦河 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又为他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正像现任石家庄市市长艾 文礼称赞他是:“用生命的燃烧播撒忠诚,用心灵的真诚创造业绩;怀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 的耿耿忠心,迈步崇高;带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走向永恒。”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离湘称 他“如一位高昂的文化斗士,扮演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传播者;像一位虔诚的传经牧师, 以无我的精神境界,奔走于广阔的文化原野。”当然,刘向权的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有人说 他的作品“直白多了点,蕴意少了点”。文学作品似乎还有一个开阔视野、聚化凝思的问题。 倘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他会写得更加异彩纷呈。我们希望这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 “知道分子”,老骥伏栃,再攀高峰,夕阳红霞再增靓丽。
(与韩永成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