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传大气细语闻大音——张丽钧散文的美学价值
       在当下的散文界,张丽钧的散文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成为了有较大影响的散 文家。
       张丽钧祖籍河北晋州,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 家,系唐山市“十杰”青年,唐山市“十佳”教师,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国家 级骨干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4年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2005年被评为 “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系《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发表各类文章 200余万字,作品多被文摘类杂志转载。出版了《畏惧美丽》《依偎那座雪峰》《花海茗香》《孩 子施舍的天堂》《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看见阳光就微笑》《生命的暗示无处不在》(大陆版、 台湾版)《美丽的冲动》《会做梦的狗尾草》《让我在鲜美的时候遇上你》《创造月亮》11部散文 集。《分享生命》《心灵的选择》《把不快记在沙滩上》《捐赠天堂》《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畏 惧美丽》《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创造月亮》《浇花》《牡丹花水》等多篇散文被选为全国高考、 各地中考背景材料。《门的悬念》《捐赠天堂》《抬头看云》《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最 年轻的一天》等散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CCTV“子午书简”。《最高礼遇》《今天天鹅 不想飞》《想我的人举手》《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开在石头上的美丽心花》《心许子午兰》 《寻绿记》《父亲给我的世界》等进入年度排行榜、选入年度散文(杂文)O
       她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她的创作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写诗的阶段,写散文 的阶段,写杂文的阶段。在做学生的时候,她满脑子旖旎梦想,就觉得非用诗歌的语言不足 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后来,她开始用礼赞的眼光看世界;不知怎么就看出了许多温情,便 改写散文,用有温度、有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爱;再后来,她仿佛渐渐摒弃了那 温柔,笔下的句子生出了棱角,发表出来时,居然从经常占据的散文栏目挪到了杂文栏目。 可能因为她走了这么曲折的一条路,所以,她现在所写的散文就兼有了散文和杂文的风格。
       张丽钧的创作风格因她的创作历程而有了变化,从追求绚丽的语言到追求锐利的语言, 实现了一个飞跃。若倒退十年,她可能不认可自己在若干年后的这种必然的娉变,但是,当 她审视今天的自己,同样不能容忍自己再如十年前那样用一些看似清澈、清纯、清丽的句子 连缀成一篇篇轻浅的文章。光阴敛走了春之繁丽,却将有分量的果实留在了枝头。她有自 己坚定的审美范式和创作原则:她越来越钟情于那些读起来有些“辣心”的文字,这些文字对 她而言有一种特别解渴的功效。她想,只有将目光转向苍穹、苍生的人,才可以拥有可贵的 “杂文情怀”。那被鲁迅先生称为“匕首、投枪”的利器,不可能握在一个只关注自我愉悦度与 对异性吸引度的小女人手中,她的手要去摸索那些利器,让她的爱带有“血性气 她有自己独 到的审美理念:在作品,她想强调的是“我对世界的爱没有流失,我只是改换了一种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爱。我的言辞有时显得有些冷酷、有些严厉,但是,在这冷酷和严厉后面是我超越 了'歌德'境界的一种真爱。”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优秀教师的爱是用道德、理性、激情、 智慧编织而成的,其实,杂文家的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的爱是有硬度的爱,杂文家的 爱是有深度的爱。
       张丽钧的散文有独到的审美风范:精致短小、巧思妙解、文采斐然、别有洞天。她的散文 既不同于传统的记事写景的文字,也不同于“小女人散文”“撩人的一己闲情"的辞章。散文 虽小而大,虽温润而凛冽,通过凝视而进行透视,通过点染而实现铺排,在方寸之间可见旷远 的精神架构,在精挑细选的一词一句之内得现高贵的人文情怀。她的散文是别样的创造,是 生成风景的蹊径,是焚心熬血、缭绕不散的一柱天香。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张丽钧的散文却“市场繁荣”,让文人们十分艳羡,这也是文坛上 少见的奇观。我认为,这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她的美文在内容、形式上都有一种现代性,而这 种现代性恰恰合乎时代的逻辑与读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在于她的作 品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以独特的审美创造实现的审美理想。所以,勘察 张丽钧散文的美学质量和艺术分量,探究她成功的经验和奥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那 么,张丽钧的散文的美在何处呢?
       一、美在细节:在生活的原矿中挖掘美的元素并将其打磨出美的光芒
       张丽钧是一位寻找美、发现美、展现美的高手。出自女性细腻的直觉和诗人一样灵动的 感知,她总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并以传神的文字将这 些细节通过精彩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再经精到的阐释、生发和引申使这些细节顿生亮色, 从而使作品产生一种远远超过文本本身的巨大的美学效应。
       《读者》杂志曾发表过张丽钧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浇花》。文章说的是一位母亲开心地 为她的双色杜鹃浇水,而她的孩子也仿效着她的样子提着喷壶来浇花。一天,孩子又来浇 花,却突然哭了起来,妈妈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花不见了。妈妈跑过来看,发现杜鹃“举着笑 脸"开得好好的,但是孩子却说,那是你的花,我的花不见了!妈妈这才明白,孩子所指的花 其实是刚被她拔掉的长在花盆里的杂草。妈妈从垃圾筒里翻出那些杂草,仔细观瞧,结果发 现果如孩子所说“它已经开了两朵花了”。那花太小了,那花也太丑了,妈妈不管它叫花,而 孩子每天辛勤浇灌的却恰恰是那不起眼的花。张丽钧所关注、描摹的东西,也恰如孩子眼里 的小花一样,在“杜鹃”面前,它是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它是不容忽略的存在!她 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之泉殷勤地浇灌着那些不惹眼的小小花朵。她知道有许多人像那位 “妈妈”一样,只关注着大朵的杜鹃花,以为只有那样的花才配叫“花”;但是,她就是那个死心 眼儿的“孩子”,坚决认为世间没有寒磅的花!她热爱细节,她愿意通过自己的笔放大那些细 节,然后拿给读者去看。西方有句话说:魔鬼住在细节里。而她时常说:天使也住在细节里。 她相信细节的水珠能够折射阳光的美色,她用细节热切地放大良知的声音,这声音已经使她 拥有许许多多着了魔般的听众。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做“成功在于细节”,应该说,张丽钧 散文创作的成功是在于细节的。
       在张丽钧的散文作品中,精彩的细节、传神的细节、独特的细节、绝妙的细节和诗性的细 节比比皆是,仿佛信手拈来,其实是有意的撷取。由于这些细节经过了作者细心的挑选、精 心的打磨和用心的锤炼,因此,这些细节便具有了文学上的张力、艺术上的表现力和诗性上 的穿透力。这样的细节不仅能够确定作品本身的质量、含金量,而且能够增加文学创作的审 美意义,使创作大于写作。这一方面体现了她深刻的生活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体 悟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超常领会天性。
       细节,成为张丽钧文学桌面上靓丽的图标,成为她写作过程中妙手淘得的财富,成为她 创作道路上美丽的基石。张丽钧的散文细节五彩缤纷、夺目耀眼,有《弯腰的竹》《锋利的纸》 《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牡丹花水》等等。
       二、美在意韵:在智慧的思考中点出美的要义并将其转化为美的力量
       张丽钧是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唐山市“十佳”教师, 这些光荣的称号肯定了她在教育岗位上的突出成绩。那么,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重要 的能力和品质是什么?张丽钧的回答是:“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不是盲目的爱,也不是 原始的爱,更不是愚蠢的爱。这种爱要靠理性支撑,要靠智慧分辨,要靠大爱扩展。这样的 爱才叫会爱,也才是真爱,当然也就成为了有能力的爱。总之,这种爱要以美为出发点并以 美为归宿,否则,爱就是软弱的,就是苍白的,当然也就是不美的。
       张丽钧深深地爱着教师这个行当。她想设计一张个性化名片,上面只写这样一句 话一“张丽钧:一个容易掏心的人”。因为容易掏心,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赢 得他们的心,张丽钧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和尊敬,并有所作为。她认为,“教师的 爱是用道德、理性、激情、智慧编织而成的。'‘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她说:“因为爱,便自然生出 为孩子做榜样的冲动,不允许自己平庸,不允许自己怠惰;因为爱,便生出和敌对力量拉锯的 勇气,不能听任孩子的父母用短视的爱坑害孩子,不能允许社会用流行的颜色染花了孩子; 因为爱,便要强令孩子牺牲眼前的小幸福,并以孩子战友的姿态为他(她)谋求未来的大幸福 ……教师的爱,很有一些悲壮的色彩。”深深的忧患意识埋在她的心里。她的学校的育人理 念是“教孩子三年,为孩子想三十年,为国家想三百年”,这样的理念本身就裹着一种忧患的 成分。忧患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操心",为孩子操心到三十年,为国家操心到三百年,教师 的心,怎能不操碎?有人说,我们想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就看我们今天拥有一些怎样的孩子; 还有人说,只有教育,可以让我们准确占卜我们的明天。她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多 年的教育经验,她认为当今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照。正是这样 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理念思索空间,成为了张丽钧许多作品产生的温床和她的一部分文学视 觉天地。爱的牵挂督促着她进行着思想的跋涉,在关乎着民族未来的某些精神层面上找出 空白,并写出自己的答案。因此,张丽钧的散文创作,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愫在里面,她为美 的缺失和为美的理想难以实现所表现出来的痛心疾首,让人十分感动。反过来说,这也正是 她散文创作的美学魅力之所在。
       比如,许多人都注意到,现在的孩子特别缺乏“神圣感”这种东西,號像我们全社会都狂 热地膜拜“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一样。现在的孩子最理想的精神生活就是逗乐的手机短信和 好玩的网络游戏,看看我们的童话和儿童剧,几乎没有悲剧,全都是喜剧和闹剧。这样,孩子 就很难建立起怜悯心和同情感,“拯救”的情怀更是无从获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没有神 圣感的人是贫乏的,即使他占有再多的知识,贫乏也将成为他的致命疾患。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和前提下,张丽钧将对生活的忧思凝聚在自己的笔下,她写对自然的尊崇(《森林的悲哀》 《逐水而居》),写对生命的怜惜(《佛心》《雀与鼠》),写对卓越者(真正的而不是速朽的)的膜 拜(《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高贵的施与》),写对人类命运的忧戚(《智慧油彩》《与你同在》) ……她逼视《爱恨交织的故事》,她提出《世界给我们的问题》,她质询《孩子被偷走了什么》, 她指出《教育的伤口》。所有这些,她都在试图唤醒孩子们的“神圣感”,试图让孩子们因为拥 有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体验而显得高贵起来、丰富起来、美丽起来。
       张丽钧散文具有这样一种意韵:教人向善与进步,让人悲悯和崇高,使人动心和警醒,令 人感佩和浩叹。她的文章的理性力度和温煦感染相统一、相融合,水乳交融地形成一种美的 大爱基调,婉转而又大气,细语中得闻大音。
       三、美在境界:在精神的构架中展现美的灵性并将其升华成美的理想
       张丽钧的散文创作是动态的、变化的,这使得她的散文在其精神创造和精神建设领域具 有了鲜明的立体感和清晰的多维性,从而可以让我们透过她那一篇篇短章看到一个人丰富 的心灵世界的大观。
       她的那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章,被杂文界归并为“非常规杂文”范畴,很受读者欢 迎。从追求绚丽的语言到追求锐利的语言,她的文学创造实现了一个飞跃。她曾经说:“倒 退10年,我可能不认可自己在若干年后的这种必然的壇变,但是,当我审视今天的自己,同 样不能容忍自己再如10年前那样用一些看似清澈、清纯、清丽的句子连缀成一篇篇轻浅的 文章。光阴敛走了春之繁丽,却将有分量的果实留在了枝头。”我认为,张丽钧对以前自己的 否定也许显得苛刻和片面了,我觉得,她对世界的爱并没有流失,她只是改换了一种方式来 表达自己的爱。今天的她,言辞有时显得有些凌峭、有些凛冽,但是,在这凌峭和凛冽后面是 她超越了“歌德"境界的一种真爱。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教师的爱是有硬度的爱,杂文 家的爱是有深度的爱,她的转变是爱的延续和深化,而不是断裂和错位。
       张丽钧选择了这样一种“相对阳刚”的文体进行近期创作,是她文风的一次大演化。女 性作家,文字往往给人较鲜明的“性别感”。有人不但刻意在文字中强调自己的女性性别,而 且还挖空心思炫耀自己尚具有“年轻、聪明、好看”等诸多撩人的特点,因为这样的文字确实 不乏受众。但是张丽钧越来越钟情于那些读起来让人感到有些“辣心”的文字书写,这些文 字对她而言仿佛有一种特别解渴的功效,她乐在其中,佳作频出。有个文友概括得好:读张 丽钧前期的东西,处处都能读出她名字中的那个“丽”字;读她后期的东西,处处都能读出她 名字中的那个“钧”字。这话听起来有恭维的意思,不过还算准确。只有将目光转向苍穹、苍 生的人,才可以拥有可贵的“杂文情怀气以《可悲的“抽条”》《心中的清凉》《守不住她那缕如 兰的芬芳》《一颗心,路过一张纸》等文章的问世为明显标志,张丽钧的散文创作掀开了新的 一页。
       在笔者看来,张丽钧的这类文章,其实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文,只是评断、议论、剖析和 说理的成分重了些,文学的指向性明确了些。她的叙述和描写仍是以一般的散文语言为基 础的,甚至有些议论也还是文学化的,十分讲究色彩,甚至音韵。如果说,她的这类文章也是 “投枪和匕首”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精致的“投枪”和精致的“匕首”。她的这类文章,不乏文学 的灵气,处处闪现着艺术知觉的光辉。作者将世事中的美挑拣出来,与假丑恶对比,在黑色 的桌布上展示,在暗淡的背景中呈现,使美的光芒更为强烈地刺痛人们的知觉,通过刺痛实 现对美的认知,实现对美的依赖。这是张丽钧散文创作动机的另一面,是她最初美学理想的. 远点定位。当我们将今天的张丽钧散文与昨天的张丽钧散文这两个点确定下来之后,我们 就会发现,这之间已经有了一段长长的距离,而这距离恰好是一个作家自觉扩大起来的,这 一扩大成就了她自己精神世界的丰盈和广博。
       说到底,一个作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创作上的活力和艺术生命的长 短。张丽钧以文风的转变尝试着进行散文创作道路的拓展,除了让我们看到她艺术创新的 勇气之外,更多让人觉察到的是她那不甘止步的勤奋劲头和攀援精神高峰的远大志向,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