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林勃自喻是“一株没有鲜花的树”。她这样表明心迹:“我是树,一株没有鲜花的树! 不管生在山野还是平原,头上都是白云,脚下都是沃土!况且有雨爱着我,有风爱着我,有暖 暖的太阳爱着我,还有那许许多多看不见的地下河,生着我,养着我,这个世界给我的已经太 多太多,还奢求什么呢。只管生长吧,心无旁鹫!更别想将来去向何方!做屋梁,还是为枕 木,做什么都可以的,只要有个实实在在的用途”(《我本来是一株没有鲜花的树》)。这可以 视作杨林勃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她这“一株没有鲜花的树”,坚韧挺拔,纯洁朴实,“夜夜 扎根,天天向上",削尽冗繁,“超拔于芸芸乔灌”口、正像一位作者献给她的诗中所写的那 样:她是“一株没有鲜花的树”,“走过春秋冬夏/不变的是树梢的指向/历经风霜雪雨/根须深 入脚下的土地/她谦恭/虚心倾听小鸟轻吟浅唱/她静定/心祈福弱苗绽放花季/她是一支饱 蘸浓情的笔/鞭笞狂恶风沙书写青天丽日”⑵0杨林勃有坚定的人生指向,坚实的生活基础, 坚韧的创作毅力,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近百万字的作品,结出了丰硕的“心智的果 实”,在河北文坛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并把名字写进了《河北文学通史》。
她于1950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县东小白旗乡二道河子村。1968年高中毕业上山 下乡,197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承德日报》做记者和文艺副刊编辑工作, 1987年调承德市文联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承德日报》及《承德市报》文艺 副刊编辑、副主任,承德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她1972年开始写作。以诗歌、散文为主。曾在《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散文》等国 内4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一些作品被“文摘”、“选刊”、“中学语文”杂志转载。诗歌《权力》 《树之思》、散文《空中有只自由的小鹰》《这里有片纯净的土地》《心音短录》《在那蓝色的海 边》《心灵的笔记》《小木屋》《姐姐》《南山积雪亭赏雪》《心灵的回响》等选入中央和地方出版 社出版的《一九八七年诗选》《当代艺术散文集粹》《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华夏二十世纪散 文精编》《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精美散文》《心灵相约》《河北50诗歌大系》等文集中。散 文《四季交响曲》选入河大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著有散文 集《釆花归来》《心灵的笔记》,诗集《心灵的辐射》散文《空中有只自由的小鹰》获河北省第 二届金牛奖,《散文三篇》获河北省第四届金牛奖,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获河北省作协1997- 1999年度优秀作品奖。《这里有片纯净的土地》《心灵的笔记》《四季交响曲》《走进辽河源》 分获河北省一、二、三、四届《散文》名作奖一等奖。
杨林勃的作品,笔峰灵秀,蕴藉丰美、情感细腻,真诚感人,深受省内外作家著名评论家 的好评。《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诗神》《河北日报》《文艺报》《文论报》《散文百家》《福建日 报》及一些学院校刊都登载过有国内著名评论家、作家撰写的评论文章。
她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并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将日常见闻和心路历程转化为一篇篇美 丽的博文,吸引了很多人注目,开博不到一年,就成为承德市作家开博突破十万阅读者的第 一人。她在《博客是我的责任田》中这样写道:“半亩方田,属于我自己。我如农夫,每天到这 里经营。锄禾、浇水、播种。早晨太阳,晚上月亮。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置 身在这美丽的田园之中,真有理不尽的丰富与快乐。”“我喜欢这半亩方田。在这片田地里,, 种什么,不种什么,全凭我自己。我爱我的责任田,我要在上面精耕细作,抓住春天,握紧夏 天,管好秋天。我希望在我负责的这片土地上能长出更多更壮的树木,也希望这里能开出更 新更美的花朵。”这种辛勤耕耘、自由自在的乐趣,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
杨林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承德人,她这“一株没有鲜花的树”,将“根扎在这里,有爱留在 这里”,用自己的笔为家乡真情歌唱,真心奉献,且“不在意谁折下几枝,削砍几束。只要根还 在,绿色的血脉就不会梗阻! ”她“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进取的精神。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自私自利者、阴谋诡计者、投机钻营者、不劳而获者、嫉贤妒能者……抱 着一种鄙夷的态度”⑶。正因为她有这样的高境界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因而得到了许多 大家的赞同。著名文学评论家林非说杨林勃的作品“闪着泥土的芬芳,在婉约与诙谐的氛围 中,表现出对于生活的热爱"⑷。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称“她的作品实在真切,言之有物, 缘物得情,掬出心香一瓣,抉发人生之几微,每一篇作品都是通向心灵的窗口,特别是一些咏 物的短文中时见思想波涛迭起,主题昂扬骨立,颇具思想锋芒,堪称为散文创作之精品。”“她 的散文使人读得进、记得注、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读她的散文一般是不会有上当的感觉 的。”⑴著名诗人、散文家韦野称她散文,有韵味、有质感,“看似寻常最奇崛”⑹。文学评论家 朱梦夕说:“读她的散文像饮一杯清纯的矿泉水,身心清爽、平静,平静中又生出一股向上的 力量。”⑺朱宝柱称她的诗作“形象鲜明生动、理趣相映、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 力”⑹。作品的思想源于作家的思想,作品质量在于作家的质量。正是因为杨林勃不仅是一 个美文作家,还是一个智性、悟性很强的作家,所以她的诗《权力》曾被《诗刊》转载,《树之思》 被选入全国《1987年诗选》,组诗《诗的思索》和《心灵的辐射》发表后在当时的河北文坛引起 了惊诧的赞叹。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说:“杨林勃曾是一个颇有思想锋芒的诗人。她的 《权力》一诗在《诗刊》转载后,给很多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思想的锋芒,也在她的 散文中保存着。这是杨林勃的文学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她远大的文学前 程的因素。青年诗评家薛梅也说:''这类诗歌让我们看到了温婉深情之外的理性执著的杨 林勃,这样的揭示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上的,是深刻的观察和认知,是诙谐的冷峻和沉稳, 是人格的操守和坚定。”口们杨林勃是一棵智慧之树、思想之树,也是一棵自由之树、自在之 树,她喜欢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自由自在的生长,正像她在《树之思》中所说的那样:“各有各 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秉性脾气/不羡慕他人取巧/也不哀叹自己晦气/选一方寸土扎下根/ 按着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她淡泊名利,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生的事业,且心无旁鸯,痴心不 改。她在庆祝承德市老作家协会成立三周年大会上的致辞上曾这样讲:“文学是一生的事 业,也是孤独的事业,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年轻时诱惑太多,无法专心。到了我们这个 年龄,已没有名利、官位等诸多诱惑,摆脱了这些诱惑,实际上也是一种解放。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去做自己曾经想做,该做,且没有做好的事,这乃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现在杨林勃正 在平心静气地做这些事情,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学的贡献。承德正是因 为有了许多她这样淡泊名利、专注文学的作家,才有了承德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啊!
她于1950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县东小白旗乡二道河子村。1968年高中毕业上山 下乡,197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承德日报》做记者和文艺副刊编辑工作, 1987年调承德市文联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承德日报》及《承德市报》文艺 副刊编辑、副主任,承德市文联创作室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她1972年开始写作。以诗歌、散文为主。曾在《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散文》等国 内4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一些作品被“文摘”、“选刊”、“中学语文”杂志转载。诗歌《权力》 《树之思》、散文《空中有只自由的小鹰》《这里有片纯净的土地》《心音短录》《在那蓝色的海 边》《心灵的笔记》《小木屋》《姐姐》《南山积雪亭赏雪》《心灵的回响》等选入中央和地方出版 社出版的《一九八七年诗选》《当代艺术散文集粹》《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华夏二十世纪散 文精编》《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精美散文》《心灵相约》《河北50诗歌大系》等文集中。散 文《四季交响曲》选入河大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著有散文 集《釆花归来》《心灵的笔记》,诗集《心灵的辐射》散文《空中有只自由的小鹰》获河北省第 二届金牛奖,《散文三篇》获河北省第四届金牛奖,散文集《心灵的笔记》获河北省作协1997- 1999年度优秀作品奖。《这里有片纯净的土地》《心灵的笔记》《四季交响曲》《走进辽河源》 分获河北省一、二、三、四届《散文》名作奖一等奖。
杨林勃的作品,笔峰灵秀,蕴藉丰美、情感细腻,真诚感人,深受省内外作家著名评论家 的好评。《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诗神》《河北日报》《文艺报》《文论报》《散文百家》《福建日 报》及一些学院校刊都登载过有国内著名评论家、作家撰写的评论文章。
她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并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将日常见闻和心路历程转化为一篇篇美 丽的博文,吸引了很多人注目,开博不到一年,就成为承德市作家开博突破十万阅读者的第 一人。她在《博客是我的责任田》中这样写道:“半亩方田,属于我自己。我如农夫,每天到这 里经营。锄禾、浇水、播种。早晨太阳,晚上月亮。如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置 身在这美丽的田园之中,真有理不尽的丰富与快乐。”“我喜欢这半亩方田。在这片田地里,, 种什么,不种什么,全凭我自己。我爱我的责任田,我要在上面精耕细作,抓住春天,握紧夏 天,管好秋天。我希望在我负责的这片土地上能长出更多更壮的树木,也希望这里能开出更 新更美的花朵。”这种辛勤耕耘、自由自在的乐趣,是一般人所体会不到的。
杨林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承德人,她这“一株没有鲜花的树”,将“根扎在这里,有爱留在 这里”,用自己的笔为家乡真情歌唱,真心奉献,且“不在意谁折下几枝,削砍几束。只要根还 在,绿色的血脉就不会梗阻! ”她“一向崇尚真诚、善良、勇敢的品质,崇尚拼搏进取的精神。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自私自利者、阴谋诡计者、投机钻营者、不劳而获者、嫉贤妒能者……抱 着一种鄙夷的态度”⑶。正因为她有这样的高境界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因而得到了许多 大家的赞同。著名文学评论家林非说杨林勃的作品“闪着泥土的芬芳,在婉约与诙谐的氛围 中,表现出对于生活的热爱"⑷。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称“她的作品实在真切,言之有物, 缘物得情,掬出心香一瓣,抉发人生之几微,每一篇作品都是通向心灵的窗口,特别是一些咏 物的短文中时见思想波涛迭起,主题昂扬骨立,颇具思想锋芒,堪称为散文创作之精品。”“她 的散文使人读得进、记得注、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读她的散文一般是不会有上当的感觉 的。”⑴著名诗人、散文家韦野称她散文,有韵味、有质感,“看似寻常最奇崛”⑹。文学评论家 朱梦夕说:“读她的散文像饮一杯清纯的矿泉水,身心清爽、平静,平静中又生出一股向上的 力量。”⑺朱宝柱称她的诗作“形象鲜明生动、理趣相映、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 力”⑹。作品的思想源于作家的思想,作品质量在于作家的质量。正是因为杨林勃不仅是一 个美文作家,还是一个智性、悟性很强的作家,所以她的诗《权力》曾被《诗刊》转载,《树之思》 被选入全国《1987年诗选》,组诗《诗的思索》和《心灵的辐射》发表后在当时的河北文坛引起 了惊诧的赞叹。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说:“杨林勃曾是一个颇有思想锋芒的诗人。她的 《权力》一诗在《诗刊》转载后,给很多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思想的锋芒,也在她的 散文中保存着。这是杨林勃的文学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她远大的文学前 程的因素。青年诗评家薛梅也说:''这类诗歌让我们看到了温婉深情之外的理性执著的杨 林勃,这样的揭示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上的,是深刻的观察和认知,是诙谐的冷峻和沉稳, 是人格的操守和坚定。”口们杨林勃是一棵智慧之树、思想之树,也是一棵自由之树、自在之 树,她喜欢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自由自在的生长,正像她在《树之思》中所说的那样:“各有各 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秉性脾气/不羡慕他人取巧/也不哀叹自己晦气/选一方寸土扎下根/ 按着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她淡泊名利,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生的事业,且心无旁鸯,痴心不 改。她在庆祝承德市老作家协会成立三周年大会上的致辞上曾这样讲:“文学是一生的事 业,也是孤独的事业,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年轻时诱惑太多,无法专心。到了我们这个 年龄,已没有名利、官位等诸多诱惑,摆脱了这些诱惑,实际上也是一种解放。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去做自己曾经想做,该做,且没有做好的事,这乃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现在杨林勃正 在平心静气地做这些事情,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学的贡献。承德正是因 为有了许多她这样淡泊名利、专注文学的作家,才有了承德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啊!
二
杨林勃的散文是美文,这突出地表现在写景咏物的散文上。她的这类散文写得清新自 然、朴实厚重,既有自然万物之灵气,又有历史人生之内涵。她用多样的笔墨,写出了多彩的 自然和多情的心语。如《四季交响曲》既是四季的交响曲,也是心灵的奏鸣曲,是"自然与心 灵的对话”。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是静观的描摹,而是动态的呈现,使之成为“理念的感 性显现",情感的自然流溢。她在这篇散文中借写冬的肃杀、春的诗韵、夏的热烈、秋的思索, 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意指和精神内涵,被选入了河北省 初中语文课本,获得普遍好评。如韦野所说:《四季交响曲》写的虽是自然景观,“但那是人格 化的自然,形象化的自然,她把冬天塑造成执法官的形象,对谁都不讲情面;而春天呢,却赋 予她善良、无私的个性;夏天呢,着重表现其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而丰硕的秋天竟如哲人 一般,充满着无尽的思索如在《春天诗韵》中,作者融情于理,借景抒情,情与理、与景 都达到了完美的合一。作品首先是对春天进行审美评介:“春天是无私的,无私的春天只知 给予;春天是善良的,善良的春天不知防范。”这种理性的判定引入我们对春天的观照:“她带 来生命,复活了香花也复活了毒草;她带来了音乐,唤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乱;她捧出了绿色, 画出了明媚也增长了阴影;她赐予了温暖,创造了舒适也生出了困倦。春天多像一个人,有 优点也有缺点。然而,谁能不看她的主流呢,谁又甘愿与她疏远?”作者将春天的“给予”作了 理性的审视,有悖于常人对春天一味歌颂的审美习惯,让我们在审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启悟。 最后,作者归结道:“春天是善良的,有善良就会有邪恶钻营;春天是无私的,无私的总会得到 信赖。'‘这是对春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春天的正确评价。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的;''春 天尽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缺点,但人们都不会因她有着缺点与不足而与其疏远。因为 无私与善良是它的主流,这也是令人信赖的根基。对一个人要看主流,对一件事要看主流, 对一个国家也要看主流。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写起春天来,就不只是就景论景、就事论 事了。我是把春天当做人来写的,也可以说把人当做春天来写的,总之春与人是融为一体 的,至少心灵上是融为一体的。叩幻《四季交响曲》不仅理趣盎然,也色彩纷呈,四季景色,随 时变化,迥异不同,令人看其形得其神。如在《秋天的思索》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创造了 诗一样的意境。如写秋天的到来:“一片红叶送来秋的请柬,绿色的纱幕一揭开,五颜六色的 果实,就在山野的大货架上摆满了。圆圆的果实,圆圆的豆谷,仿佛给这一年画上一个个圆 满的句号。”再如秋天的离去:“秋天离去的雁阵总排成个'人'字。秋天的草木逝去时总带着 一个'艳'字。秋天像一台正剧,闭幕时尤显其完美悲壮,秋天像一轮将离去的夕阳,落下时 也落得辉煌。”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诗性的语言给人以不尽的美感和不尽的遐思。可 见,这篇作品虽是散文,“精神是诗。满篇的诗情画意筑造了这篇散文的根基”3」。杨林勃 写景的散文还比较专注于一种景物的描写,如对树的描写,就有《冬树的语言》《我本来是一 株没有鲜花的树》《森林之神》《九龙蟠杨树》等。她在写树的时候,而且常常是以树来自喻, 使之成为她自己人生写照和人格呈露。如在《冬树的语言》中,写冬树注重“内在价值的积 累”在“失去美丽的着装后,心境是坦然”的,这不正是作者人生态度和创作心境的一种表现 吗?如在《冬的构思》中,她这样写道:“冬天的树木甩掉叶子,是为了保存能量,减少消耗,以 便顺利地渡过冬天。别看它表面干枯,其实身上的血液仍在流动着。它在积累,它在孕育, 像婴儿在母体中躁动,要不春风一吹,怎么就绽出那么多万紫千红的花朵呢。”作者这“一株 没有鲜花的树”也恰恰是那“冬天的树木”里的一棵呀!她只有冬天的积蓄,才有创作中春天 的生机,夏天的繁茂和秋天的深沉啊!
杨林勃的游记散文写得也很美。打开她的游记散文就像打开一扇扇美丽的屏风,美不 胜收。如《秦淮河荡舟》中,作者乘着皎洁的月色,荡舟秦淮河上,看着月光粼粼的河面,她抚 今追昔,浮想联翩,想到了古往今来到秦淮河的名人和描写秦淮河的名句,并与秦淮河的夜 景巧妙对接,以游览的行程一一印证,并将月光、灯光与水光融在一起,写出秦淮河“似一条 光的河流”的美景。最后作者写道:“我们的小船迎着光行走,箭儿一般,前边是静的光,后边 是动的光,闪闪烁烁的河水中,仿佛有无数只眼睛,不知是今人看着古人,还是古人看着今 人?”写得流光溢彩,令人回味无穷。在《“南山积雪”亭赏雪》中作者引经据典,写前人对“南 山积雪”的盛赞,然后写下自己所看到的雪景:“当然最美的还在那南山之上。僧帽堆玉,复 岭如云,低丘似白熊静卧,高丘似银塔剌天,更有九华山的诸峰,依天而立,如朵朵盛开的白 莲花。风儿吹来,清清爽爽新新,仿佛能闻到花香。再有山下那大片大片的古松,上面缀满 疏疏密密的白色花絮,看不出那其间落着万只蝶呢,还是藏着千只鹤?真是'满乾坤无处不 琼瑶。'”。作者调动多种审美器官,利用通感和比喻等艺术手段,写出了“南山积雪"的独特 的韵致。在游记散文中,她不管是写《避暑山庄的荷花》《走进烟波致爽殿》《“采菱渡”遐思》 等避暑山庄的美景,还是《辽河源寻溪》《木兰围场寻古》《灵山观佛》等写庄外的景观,都充满 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哲学的理性含量,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获取了历史的本真,感触到 了理性的力量,让我们反思历史,思考现今,打量人生。如在《辽河源遐思》的结尾,作者写 道:“坐在萧太后临水梳妆台上,心事浩茫,见辽河水无语东流,想历史从辽到今时光已愈千 载,萧太后也罢,杨家将也罢,做的坏事也罢,做的好事也罢,都随时光远去,是非功过无须评 说,只有一条铭刻在心,那就是:要想平安,必须强大气这就是作者个人的观感,也是一个普 遍的真理。她的哲理散文虽是以理性见长,但写得丰满灵动、清新厚实。如《初冬的雪花飘 呀飘》先写了初冬雪花的装点大地的美景:“好美的雪花呀,你为山峰戴上雪帽了,你为秋树 着上锦袍了。窗外,绿丝绦般的垂柳,因雪的围衬,白中含绿,绿中透白,宛若株株翡翠。远 处,山坡上那火红的枫树在雪雾的笼罩中,多几分朦胧,带几分俏丽,红装素裹,尤显其华美 与富贵。”这是一幅极美的水彩画,先写远山,再写窗外,远近分明;白中含绿,绿中透白,红装 素裹,色彩纷呈。尤其拟人的手法和第二人称的使用更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但接下来却没 有一味写景和“咏雪",而是深刻的“问责",谴责“雪灾"所带来的危害,然后引申出发人深省 的哲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许多时候仅一步之差,一时之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非 云轻山重。关键在于适时适度,适则美,过了度,就变成了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适 度,反之美丑是会置换的。这样真善美集于一体的散文给人以真的感知、善的启发,美的 享受。
有真性情者,才有真品性的散文。“杨林勃的散文最突出真挚自然,真实淳朴。这与她 “喜爱真诚”的人生态度紧密关联。她在《喜爱真诚》中这样写道:“因为有了真诚,每个人都 可以放心地走路,放心地去追赶时间,追赶希望,不必左顾右盼,不必试试探探。有了真诚, 便有了心灵的呼应,即使是晚秋也不会寂寥,即使是冬夜也不会寒冷;有了真诚,便有了生长 友谊的沃土;有了真诚,理解之花就会绽开和谐美丽的笑容。哦,我喜爱真诚。”正因为她有 这种率真见性的写作态度,所以她的散文,“无论是抒写大自然中的山情野趣,还是描绘社会 的变迁、人间的浮沉、世态的冷暖;无论是体察事物之委曲,还是勾画人物之形神;又无论是 杂写记忆中的往事;关乎治乱之宏旨;还是掬出心香一瓣,抉发人生之几微,都能本于自己的 亲历亲见,所闻所思,真实无讳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吐露肺腑之言,让读者透过文字清晰 地看到作者的为人和心地,,D4] o也才会感人至深、被人称赞。
杨林勃的游记散文写得也很美。打开她的游记散文就像打开一扇扇美丽的屏风,美不 胜收。如《秦淮河荡舟》中,作者乘着皎洁的月色,荡舟秦淮河上,看着月光粼粼的河面,她抚 今追昔,浮想联翩,想到了古往今来到秦淮河的名人和描写秦淮河的名句,并与秦淮河的夜 景巧妙对接,以游览的行程一一印证,并将月光、灯光与水光融在一起,写出秦淮河“似一条 光的河流”的美景。最后作者写道:“我们的小船迎着光行走,箭儿一般,前边是静的光,后边 是动的光,闪闪烁烁的河水中,仿佛有无数只眼睛,不知是今人看着古人,还是古人看着今 人?”写得流光溢彩,令人回味无穷。在《“南山积雪”亭赏雪》中作者引经据典,写前人对“南 山积雪”的盛赞,然后写下自己所看到的雪景:“当然最美的还在那南山之上。僧帽堆玉,复 岭如云,低丘似白熊静卧,高丘似银塔剌天,更有九华山的诸峰,依天而立,如朵朵盛开的白 莲花。风儿吹来,清清爽爽新新,仿佛能闻到花香。再有山下那大片大片的古松,上面缀满 疏疏密密的白色花絮,看不出那其间落着万只蝶呢,还是藏着千只鹤?真是'满乾坤无处不 琼瑶。'”。作者调动多种审美器官,利用通感和比喻等艺术手段,写出了“南山积雪"的独特 的韵致。在游记散文中,她不管是写《避暑山庄的荷花》《走进烟波致爽殿》《“采菱渡”遐思》 等避暑山庄的美景,还是《辽河源寻溪》《木兰围场寻古》《灵山观佛》等写庄外的景观,都充满 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哲学的理性含量,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获取了历史的本真,感触到 了理性的力量,让我们反思历史,思考现今,打量人生。如在《辽河源遐思》的结尾,作者写 道:“坐在萧太后临水梳妆台上,心事浩茫,见辽河水无语东流,想历史从辽到今时光已愈千 载,萧太后也罢,杨家将也罢,做的坏事也罢,做的好事也罢,都随时光远去,是非功过无须评 说,只有一条铭刻在心,那就是:要想平安,必须强大气这就是作者个人的观感,也是一个普 遍的真理。她的哲理散文虽是以理性见长,但写得丰满灵动、清新厚实。如《初冬的雪花飘 呀飘》先写了初冬雪花的装点大地的美景:“好美的雪花呀,你为山峰戴上雪帽了,你为秋树 着上锦袍了。窗外,绿丝绦般的垂柳,因雪的围衬,白中含绿,绿中透白,宛若株株翡翠。远 处,山坡上那火红的枫树在雪雾的笼罩中,多几分朦胧,带几分俏丽,红装素裹,尤显其华美 与富贵。”这是一幅极美的水彩画,先写远山,再写窗外,远近分明;白中含绿,绿中透白,红装 素裹,色彩纷呈。尤其拟人的手法和第二人称的使用更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但接下来却没 有一味写景和“咏雪",而是深刻的“问责",谴责“雪灾"所带来的危害,然后引申出发人深省 的哲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许多时候仅一步之差,一时之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非 云轻山重。关键在于适时适度,适则美,过了度,就变成了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适 度,反之美丑是会置换的。这样真善美集于一体的散文给人以真的感知、善的启发,美的 享受。
有真性情者,才有真品性的散文。“杨林勃的散文最突出真挚自然,真实淳朴。这与她 “喜爱真诚”的人生态度紧密关联。她在《喜爱真诚》中这样写道:“因为有了真诚,每个人都 可以放心地走路,放心地去追赶时间,追赶希望,不必左顾右盼,不必试试探探。有了真诚, 便有了心灵的呼应,即使是晚秋也不会寂寥,即使是冬夜也不会寒冷;有了真诚,便有了生长 友谊的沃土;有了真诚,理解之花就会绽开和谐美丽的笑容。哦,我喜爱真诚。”正因为她有 这种率真见性的写作态度,所以她的散文,“无论是抒写大自然中的山情野趣,还是描绘社会 的变迁、人间的浮沉、世态的冷暖;无论是体察事物之委曲,还是勾画人物之形神;又无论是 杂写记忆中的往事;关乎治乱之宏旨;还是掬出心香一瓣,抉发人生之几微,都能本于自己的 亲历亲见,所闻所思,真实无讳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吐露肺腑之言,让读者透过文字清晰 地看到作者的为人和心地,,D4] o也才会感人至深、被人称赞。
三
诗文自古是相通的:讲究文采,讲求意境,杨林勃的诗也同样有着散文的韵致,清新淡 雅、情理相通、耐人寻味。杨林勃的诗在美丽的形式中蕴含着深邃的理性,可谓以诗明理,以 诗言志,充满美感和意味。著名诗人刘章称赞她的诗“精巧别致,很有寓意,,C15] o著名诗人、 散文家韦野称她的诗不做作、不雕琢,真切自然,“浑朴中出苕秀”。著名诗人、散文家韦野称 她散文,有韵味、有质感,“看似寻常最奇崛"口句。这是准确地说出了她诗的特点的。
在诗的创作上,杨林勃喜欢以议论入诗,有着哲学思辨色彩,使人体味到历史人生的堂 奥和至理。在诗中,杨林勃善于将意兴思理同性情兴象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或借抒情写景 托出,或用议论直接说理,但不枯涩、不僵滞,而是饱含感情,富有意趣。如《权利》起始便是 诘问、直奔问题的核心:“什么是权力? /历史讨论了几千年,/用刀用枪用血用笔,/而我偏爱 用一双眼睛/到人的心灵里寻觅。”对“权力”这个用不同方式讨论了几千年的历史命题,在诗 人这里却独辟蹊径,她要“用一双眼睛""到人的心灵里寻觅接着,她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 的比较将权力当成“私利"、“暴力”和“公利"、“动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写得 鲜活灵动,趣味盎然,一是把权力当成“私利”和“暴力”:“有人把权力当作庙里的佛像,/每天 坐等着虔诚的贡礼;/有人把权力织成罗网,/精心捕捞着私利的小鱼;/有人把权力当成龟 壳,/紧护着自己小小的天地;/有人把权力当成货币,/暗室中洽谈买与卖的生意。/啊!这 里的权力是私利。〃有人把权力当成封条,/去封锁那不动听的言语;/有人把权力当成棍 棒,/将舊蕾也将果实敲击;/有人把权力当成芟刀,/肆意割杀人们心田的真理;/有人把权力 当作酒杯,/痛饮着弱者的泪滴。/啊,这样的权力是暴力。'‘诗人对此进行了批判,并亮明自 己的观点:“啊,私利,暴力,/这不是人民给予的权力,/我们的掌权人是无产阶级,/权力,应 该是亿万人高举的手臂。”二是把权利当成“公利”和“动力”:“有人把权力当作杯水,/用血液 去滋润久旱的花畦;/有人把权力当作小桥,/将割裂的地块联成整体;/有人把权力当作暖 风,/催开生活鲜艳的花朵;/有人把权力当作沉雷,/呼唤起人们心底的勇气。/啊!这样的 权力是公利。〃有人把权力当作扫帚,/尽扫着世俗的污泥;/有人把权力当作手术刀,/去割 除社会的痈疽;/有人把权力当作发动机,/推动时代车轮的运转;/有人把权力当作柱石,撑 起祖国繁荣的屋脊。/啊!这样的权力是动力。”诗人对此进行褒扬和推举,并醒明题旨: “啊!公利,动力,/这才是人民交给的权力。/想一想吧,掌权人,/有了这些就有了什么/失 去这些就有什么随着失去? ”诗人借助形象议论,通过比喻说理,情理相融,涉笔成趣,外在形 象性与“内在合理性”紧密契合,可谓鞭辟入里,警醒人心。正如薛梅所说:诗人将“'佛像'、 '龟壳'、'封条'、'芟刀'等意象所指代的'私利'和'暴力'与'杯水'、'暖风'、'扫帚'、'发动 机'等意象所指代的'公利'和'动力'的对比映衬中,权力的为公与谋私两种不同意识形态鲜 活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厌恶和颂赞中透露出诙谐幽默的风范,把个人化理想追求自然的飞 升起来,让人感佩。” 再如:《谎言》是诗人用诗解读谎言,她将谎言虚假的本相、虚伪的本 质揭露得入木三分,这或许可以写成一篇论文,题目可以叫作“谎言批判”,但用诗的形式写 来,更觉得意味深长。诗人先写“谎言”美丽的外表:“谎话都有迷人的外表,/演员也没有那 华丽的衣裳。/谎话都有迷人的香味,/百花也没有那诱人的芬芳。/谎话都有悦耳的声音,/ 百灵也没有它唱得响亮。/谎话都有飞转的轮轴,/闪电也追不上它的翅膀”。“它美貌有如 聊斋的画皮,/它受崇不亚于皇帝的新装”。在这里,谎言几乎占有了世间所有的美丽,所以 它才有了这样的能量:“天上最亮的星斗是太阳,/谎话比太阳还有能量。/它可以把哈气变 成虹霓,/为上司献一条领带。/它可以把露珠变成蜜糖,/送入当权者的胃肠。/它可以借山 的重力,/把朋友踩在脚下。/它可以借树的高度,/攀上他人的肩膀。/这样,燕雀就可以变 成鲤鹏,/青虫就可以变成大象。/这样天上就会垂下银梯,/扶着它青云直上。/这样,太阳 就会变成熨斗,/为它的名字熨上金光。”谎言的能量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及。但“假的就是 假的,伪装的应当剥去”,谎言总不会久长,因为“谎言是畸形大脑的产儿,/变异的细胞是生 发的土壤”,终有一天,“再美的海市终将消散”,“谎言即刻现出本相"而成为“一场梦幻,一枕 黄粱,/一件本来就虚无的衣裳诗人用连续的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将“谎言批判"写到 了极致,远远超过了纯理性的论文的论辩力量,让我们从情与理的双重角度认识了谎言,想 想大跃进的“浮夸风",“文革”中的“假大空”,引起了我们对谎言的无比憎恶和切齿痛恨。最 后,诗人收回犀利的笔触,对说谎言的人进行了引导和规劝:“虽说虚假的终归虚假,/然而确 实有一些幼稚的小舟,/曾在这朦胧的海中迷航……",扪心自问,我们在不成熟的时候,在特 殊的境遇中或许也说过违心的谎言,“曾在这朦胧的海中迷航",只要我们能够自省和自审, 自视和自察,不再说谎,终是可以原谅的。在此处犀利尖锐的批判变成了循循善诱的规劝, 余味悠长,令人深思,达到了一般说理诗所不易达到的境地。
杨林勃有些诗是纯哲理意味的诗,我们可以将此叫作哲理诗。如《印象》《理想》等。这 类诗凝练含蓄,精湛精致,发人深省,引人耐读,如《印象》表述了“每个人都在为别人印象,/ 别人也在为你印象"的这个哲理性的论断,因此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人与人之间互为关 联和互为依存的道理,以获得某种人生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他人印象, 他人也成为我们的印象,但因取舍的角度、站立的位置不同或因心态的不同,所获取的印象 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自己站得高高,/为别人摄下矮矮的形象。/有的人歪斜着镜头,/为 别人留下扭曲的形象。/有的人把焦距调得远远,/为别人留下模糊的形象。/有的人让阳光 对着自己,/为别人留下黑暗的形象。”这就是取像各异的原因,诗人是在说取像,但做事做人 不也是如此吗?接下来,诗人对不能以正视他人的态度进行了批判:“把别人摄得矮矮的 人,/生活会把他摄得更矮。/把别人摄得扭曲的人,/自然是一副扭曲的形象。/把别人照得 模糊的人,/定会早早被时间淡忘。/逆光摄向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正处在生活的逆光。'‘ 不能正视别人也就不能正视自己,对别人不能正确取像,别人也自然不能正确看待你。所以 诗人最后劝诫道:“快校正你的镜头/调准焦距,/让出阳光,/为别人也为自己,/留下一副真 实准确的形象。'‘可谓劝世名言,让我们沉思许久,感叹不已。
杨林勃的诗不但言志,而且抒情,所以她把她的诗集的名字叫做《心灵的辐射》。《心灵 的辐射》就是诗人情感的抒放、心绪的扩张,将蕴蓄心中的情感集束性的发射出去:如“我是 多么爱你,/但绝不拘泥自己的怀抱。/我要让你从梦中走出,/在现实中自由舞蹈。/我要让 你从心窝里飞出,/到祖国希望的森林筑巢”(《理想》),这是真挚情感的直接抒泄;如“听弱柳 在风中大笑/定是倾吐心底的自豪/我想,世间或许有绝对的勇敢/但是定不会有绝对的软 弱”(《弱柳》),这是发自心底的真情歌唱。当然诗人不仅仅直抒胸臆,有好多也是借景抒情, 如《聪明的小河》《英藜》《山脚下的坟莹》等,在景象中袒露出真挚、淳厚的心怀,读来情真意 切、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散文家和诗人的杨林勃,不喜繁华,追求平淡,就像“一株没有鲜花的树“不恋 秋日那耀眼的装饰,不死抱过去的辉煌,甘于舍弃,甘于寂寞,甘于在寒冷的冬季用心积累、 创造,所以,年年都有一个繁荣的春天,一个旺盛的夏季,一个丰硕的金秋。想这一点,大概 人也不及的哩”(《冬树的语言》)!这是她对树的赞美,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自况。
注释:
【1】【2】 朵玛∶《白杨礼赞并致杨林勃老师》,见朵玛博客 2010 年 3 月6日。
在诗的创作上,杨林勃喜欢以议论入诗,有着哲学思辨色彩,使人体味到历史人生的堂 奥和至理。在诗中,杨林勃善于将意兴思理同性情兴象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或借抒情写景 托出,或用议论直接说理,但不枯涩、不僵滞,而是饱含感情,富有意趣。如《权利》起始便是 诘问、直奔问题的核心:“什么是权力? /历史讨论了几千年,/用刀用枪用血用笔,/而我偏爱 用一双眼睛/到人的心灵里寻觅。”对“权力”这个用不同方式讨论了几千年的历史命题,在诗 人这里却独辟蹊径,她要“用一双眼睛""到人的心灵里寻觅接着,她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 的比较将权力当成“私利"、“暴力”和“公利"、“动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写得 鲜活灵动,趣味盎然,一是把权力当成“私利”和“暴力”:“有人把权力当作庙里的佛像,/每天 坐等着虔诚的贡礼;/有人把权力织成罗网,/精心捕捞着私利的小鱼;/有人把权力当成龟 壳,/紧护着自己小小的天地;/有人把权力当成货币,/暗室中洽谈买与卖的生意。/啊!这 里的权力是私利。〃有人把权力当成封条,/去封锁那不动听的言语;/有人把权力当成棍 棒,/将舊蕾也将果实敲击;/有人把权力当成芟刀,/肆意割杀人们心田的真理;/有人把权力 当作酒杯,/痛饮着弱者的泪滴。/啊,这样的权力是暴力。'‘诗人对此进行了批判,并亮明自 己的观点:“啊,私利,暴力,/这不是人民给予的权力,/我们的掌权人是无产阶级,/权力,应 该是亿万人高举的手臂。”二是把权利当成“公利”和“动力”:“有人把权力当作杯水,/用血液 去滋润久旱的花畦;/有人把权力当作小桥,/将割裂的地块联成整体;/有人把权力当作暖 风,/催开生活鲜艳的花朵;/有人把权力当作沉雷,/呼唤起人们心底的勇气。/啊!这样的 权力是公利。〃有人把权力当作扫帚,/尽扫着世俗的污泥;/有人把权力当作手术刀,/去割 除社会的痈疽;/有人把权力当作发动机,/推动时代车轮的运转;/有人把权力当作柱石,撑 起祖国繁荣的屋脊。/啊!这样的权力是动力。”诗人对此进行褒扬和推举,并醒明题旨: “啊!公利,动力,/这才是人民交给的权力。/想一想吧,掌权人,/有了这些就有了什么/失 去这些就有什么随着失去? ”诗人借助形象议论,通过比喻说理,情理相融,涉笔成趣,外在形 象性与“内在合理性”紧密契合,可谓鞭辟入里,警醒人心。正如薛梅所说:诗人将“'佛像'、 '龟壳'、'封条'、'芟刀'等意象所指代的'私利'和'暴力'与'杯水'、'暖风'、'扫帚'、'发动 机'等意象所指代的'公利'和'动力'的对比映衬中,权力的为公与谋私两种不同意识形态鲜 活而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厌恶和颂赞中透露出诙谐幽默的风范,把个人化理想追求自然的飞 升起来,让人感佩。” 再如:《谎言》是诗人用诗解读谎言,她将谎言虚假的本相、虚伪的本 质揭露得入木三分,这或许可以写成一篇论文,题目可以叫作“谎言批判”,但用诗的形式写 来,更觉得意味深长。诗人先写“谎言”美丽的外表:“谎话都有迷人的外表,/演员也没有那 华丽的衣裳。/谎话都有迷人的香味,/百花也没有那诱人的芬芳。/谎话都有悦耳的声音,/ 百灵也没有它唱得响亮。/谎话都有飞转的轮轴,/闪电也追不上它的翅膀”。“它美貌有如 聊斋的画皮,/它受崇不亚于皇帝的新装”。在这里,谎言几乎占有了世间所有的美丽,所以 它才有了这样的能量:“天上最亮的星斗是太阳,/谎话比太阳还有能量。/它可以把哈气变 成虹霓,/为上司献一条领带。/它可以把露珠变成蜜糖,/送入当权者的胃肠。/它可以借山 的重力,/把朋友踩在脚下。/它可以借树的高度,/攀上他人的肩膀。/这样,燕雀就可以变 成鲤鹏,/青虫就可以变成大象。/这样天上就会垂下银梯,/扶着它青云直上。/这样,太阳 就会变成熨斗,/为它的名字熨上金光。”谎言的能量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及。但“假的就是 假的,伪装的应当剥去”,谎言总不会久长,因为“谎言是畸形大脑的产儿,/变异的细胞是生 发的土壤”,终有一天,“再美的海市终将消散”,“谎言即刻现出本相"而成为“一场梦幻,一枕 黄粱,/一件本来就虚无的衣裳诗人用连续的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将“谎言批判"写到 了极致,远远超过了纯理性的论文的论辩力量,让我们从情与理的双重角度认识了谎言,想 想大跃进的“浮夸风",“文革”中的“假大空”,引起了我们对谎言的无比憎恶和切齿痛恨。最 后,诗人收回犀利的笔触,对说谎言的人进行了引导和规劝:“虽说虚假的终归虚假,/然而确 实有一些幼稚的小舟,/曾在这朦胧的海中迷航……",扪心自问,我们在不成熟的时候,在特 殊的境遇中或许也说过违心的谎言,“曾在这朦胧的海中迷航",只要我们能够自省和自审, 自视和自察,不再说谎,终是可以原谅的。在此处犀利尖锐的批判变成了循循善诱的规劝, 余味悠长,令人深思,达到了一般说理诗所不易达到的境地。
杨林勃有些诗是纯哲理意味的诗,我们可以将此叫作哲理诗。如《印象》《理想》等。这 类诗凝练含蓄,精湛精致,发人深省,引人耐读,如《印象》表述了“每个人都在为别人印象,/ 别人也在为你印象"的这个哲理性的论断,因此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人与人之间互为关 联和互为依存的道理,以获得某种人生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他人印象, 他人也成为我们的印象,但因取舍的角度、站立的位置不同或因心态的不同,所获取的印象 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自己站得高高,/为别人摄下矮矮的形象。/有的人歪斜着镜头,/为 别人留下扭曲的形象。/有的人把焦距调得远远,/为别人留下模糊的形象。/有的人让阳光 对着自己,/为别人留下黑暗的形象。”这就是取像各异的原因,诗人是在说取像,但做事做人 不也是如此吗?接下来,诗人对不能以正视他人的态度进行了批判:“把别人摄得矮矮的 人,/生活会把他摄得更矮。/把别人摄得扭曲的人,/自然是一副扭曲的形象。/把别人照得 模糊的人,/定会早早被时间淡忘。/逆光摄向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正处在生活的逆光。'‘ 不能正视别人也就不能正视自己,对别人不能正确取像,别人也自然不能正确看待你。所以 诗人最后劝诫道:“快校正你的镜头/调准焦距,/让出阳光,/为别人也为自己,/留下一副真 实准确的形象。'‘可谓劝世名言,让我们沉思许久,感叹不已。
杨林勃的诗不但言志,而且抒情,所以她把她的诗集的名字叫做《心灵的辐射》。《心灵 的辐射》就是诗人情感的抒放、心绪的扩张,将蕴蓄心中的情感集束性的发射出去:如“我是 多么爱你,/但绝不拘泥自己的怀抱。/我要让你从梦中走出,/在现实中自由舞蹈。/我要让 你从心窝里飞出,/到祖国希望的森林筑巢”(《理想》),这是真挚情感的直接抒泄;如“听弱柳 在风中大笑/定是倾吐心底的自豪/我想,世间或许有绝对的勇敢/但是定不会有绝对的软 弱”(《弱柳》),这是发自心底的真情歌唱。当然诗人不仅仅直抒胸臆,有好多也是借景抒情, 如《聪明的小河》《英藜》《山脚下的坟莹》等,在景象中袒露出真挚、淳厚的心怀,读来情真意 切、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散文家和诗人的杨林勃,不喜繁华,追求平淡,就像“一株没有鲜花的树“不恋 秋日那耀眼的装饰,不死抱过去的辉煌,甘于舍弃,甘于寂寞,甘于在寒冷的冬季用心积累、 创造,所以,年年都有一个繁荣的春天,一个旺盛的夏季,一个丰硕的金秋。想这一点,大概 人也不及的哩”(《冬树的语言》)!这是她对树的赞美,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自况。
注释:
【1】【2】 朵玛∶《白杨礼赞并致杨林勃老师》,见朵玛博客 2010 年 3 月6日。
【3】【12】 杨林勃∶《自然与心灵的对话——我是如何写〈四季交响曲〉的》,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2009 年 10月4 日。
【4】 林非∶《承德散文印象》,《文论报》1993 年 1月 30 日。
【5】【9】【14】 曾镇南∶《关于杨林勃的散文》,《文艺报》1994 年7月 16 日。【6】【16】 韦野∶《独具异彩的个性之美》,《文论报》1989 年 2 月5 日。【7】 朱梦夕∶《家庭的乐章》,《散文百家》1994 年第 3 期。
【8】 朱宝柱∶《诗花向着人民开——评杨林勃组诗〈诗的思索>》,《河北日报》1985年 8月 9日。
【10】【17】 薛梅∶《心灵原野上盛开的百合——杨林勃满含情怀的<心灵的辐射>》,《承德诗歌简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21 页,第 122 页。崛——评杨林勃的散文〈四季交响曲〉》,河北日报 2005 年 3
【11】【13】 韦野∶《看似寻常最奇崛 ———评杨;月11 日。
【15】 刘章∶《关于杨林勃诗的思考》,《诗神》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