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名作家、文化使节陈大远先生逝世时,他的家乡人民用这样的一首诗概括了他的一 生:“漫阳才子绽才华,足底风云笔底花。战火长城征塞雪,歼敌滦水唱朝霞。诗文雁阵歌欧 北,翰墨龙飞舞天涯。鹤架仙游哭星殒,衔悲梅柳痛万家气 从诗中可以看出陈大远先生坎 坷多艰的革命经历和又丰富多彩的创作人生。
我与大远先生相识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见面时间虽然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 象。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秋末冬初的晚上,我为了唐山一位朋友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而让大远先生当入会的介绍人,因他身体不好而托我去京办理填写入会介绍人意见。我 对大远先生慕名已久,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外交家,声名远播,著有长篇小说《蟠龙 山》,诗词集《大风集》,散文集《安徒生的故乡》《域外抒情集》《风雨苍黄》等多部作品,而且是 老冀东,曾任《冀东日报》编辑部长,唐山劳动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唐山市文联主席,唐山市 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后调离家乡,任河北文联副主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专员,对外文 委三司副司长、研究室副主任,文化部对外四司负责人,中国展览公司负责人。大远先生虽 多年从事新闻、文化和外事工作,但为人平易近人、谦和待人,受人尊敬,尤其在家乡人民中 有极好的口碑,备受赞誉。正是如此,我也想借机拜访一下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家。
我们到大远先生家时,正赶上他吃晚饭。他盛情相邀我们一同进餐,见我们不肯,他立 即放下碗筷,与我们详谈起来。我见大远先生身体很瘦弱,一口家乡口音,一身布衣打扮,是 地地道道的一个家乡老人时而倍感亲切。因为我与大远先生也是半个同乡,我的家乡丰南 与丰润原本一县,后分离出去。令我惭愧的是因来的匆忙没给大远先生带一点东西,但大远 先生说这样最好,若带东西就见外了。我说明来意,大远先生立即答应,并说介绍家乡人入 会是自己的责任,入会的人越多说明家乡的文学事业越繁荣啊。我们邀请他在适当的机会 去家乡,说到此处,他的脸色有些黯然。他说:“我们一家人现在是老弱病残,回一趟老家已 是非常不方便了,因而也就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了,我是很想回家看看的。”后来我听说大远先 生曾经和家人回过一次家,但直到逝世就再没有回过一次。少顷,我不愿耽误大远先生的时 间,起身要走,但他执意让我们再坐一会儿,说愿意和家乡人多呆一会儿。我们临行时,大远 先生执意要送我们。他们住的楼房很长,待我们转过楼的拐角处时,我回头看时大远先生还 站在楼房前面的路灯底下向我们挥手。看到此处,我的眼湿润了 :多么好的一位老人,一位 文学前辈呀!多少年过去了,大远先生在路灯下挥手送别的画面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 间,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情就很激动。后来我从文字中从家乡他的朋友的口中渐渐地了解 了大远先生的过去,从心里愈加产生了要为大远先生作论的想法。
大远先生1916年5月26日生在还乡河畔一个风景秀美的名叫卢各庄的小村庄。童少 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他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它。他少年聪慧,读书求 学,毕业于滦县的河北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曾任教于沿海的戟门等乡间小学。1941年参 加革命后也多是在文化部门任职。这是因为在求学期间,他就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 诗词兴趣尤浓;后又读了大量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他又深受冀东滦 州皮影、乐亭大鼓和唐山评剧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这些都给他打下坚实的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任教时间,每逢到乡野游玩,总是喜与同伴吟诗觅句,此唱彼和。参加革命后,由于革命工 作的需要,他进行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写过鼓词、影卷、剧本。后因战争中血与火的陶冶以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创作许多旧体诗、散文、小说。后来他调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任文化 专员,这大大开拓了他的艺术眼界,于是他在忙碌中为文,用生动优美、简洁洗练的文笔记录 了在丹麦任职期间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安徒生的故乡》。后来他又相 继出版了散文集《北欧行诗话》《域外抒情集》,记写了他在国外的观感见闻;《风雨苍黄》表达 了他对老战友的怀念与崇敬,回顾了往昔的战斗生涯和心路历程;《竹窗纪事》《人间悲喜》 《碎石集》记录了社会的变化、人生的悲喜、个人的琐事,虽是个人视角但却视野开阔、见识精 卓、见解深邃。因此,他的老战友胡真同志曾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 评价他的散文。不仅如此,大远先生还有很好古体诗词的功底,创作了许多古体诗词的写 作。他的古体诗词的写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但直到1962年,他才出版了第一部旧 体诗集《大风集》,以后又出版了《匏尊集》。后来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蟠龙山》,这是以作者家 乡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潘家峪惨案”及惨案前后的事情为素材创作的,有很强的真实性。 他于1963年写成长篇小说《蟠龙山》的初稿,后几经润色,待发表时,赶上“文革”,直到1979 年3月才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时,大远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能力也非常的老道。《唐山劳动日报》曾辟专栏 发表他的国画介绍,连载数月不衰,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后集为《门外谈画》出版。他用散 文的形式,以优美的文字,以独到的慧眼,以精辟的见地解读了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高剑 父、傅抱石、溥儒、秦仲文、王梦白、林风眠、吴作人、汪慎生、黄胄等46位大家作品的风格特 点。大远先生的书法也颇具功力,他在1983年曾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在国内也 多次举办书法展览,迄今在唐山还留有他题写的牌匾。大远先生除了作文、赋诗、写字、赏画 之外,对音乐他也是颇为喜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顾宁(司马军城)烈士作的《长河颂》谱 曲,曾在长河沿岸广为传唱。解放后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小提琴,他经常在娱乐会上演 奏二胡。他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德艺双馨的外交家和作家。
我与大远先生相识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见面时间虽然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 象。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秋末冬初的晚上,我为了唐山一位朋友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而让大远先生当入会的介绍人,因他身体不好而托我去京办理填写入会介绍人意见。我 对大远先生慕名已久,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外交家,声名远播,著有长篇小说《蟠龙 山》,诗词集《大风集》,散文集《安徒生的故乡》《域外抒情集》《风雨苍黄》等多部作品,而且是 老冀东,曾任《冀东日报》编辑部长,唐山劳动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唐山市文联主席,唐山市 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后调离家乡,任河北文联副主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专员,对外文 委三司副司长、研究室副主任,文化部对外四司负责人,中国展览公司负责人。大远先生虽 多年从事新闻、文化和外事工作,但为人平易近人、谦和待人,受人尊敬,尤其在家乡人民中 有极好的口碑,备受赞誉。正是如此,我也想借机拜访一下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家。
我们到大远先生家时,正赶上他吃晚饭。他盛情相邀我们一同进餐,见我们不肯,他立 即放下碗筷,与我们详谈起来。我见大远先生身体很瘦弱,一口家乡口音,一身布衣打扮,是 地地道道的一个家乡老人时而倍感亲切。因为我与大远先生也是半个同乡,我的家乡丰南 与丰润原本一县,后分离出去。令我惭愧的是因来的匆忙没给大远先生带一点东西,但大远 先生说这样最好,若带东西就见外了。我说明来意,大远先生立即答应,并说介绍家乡人入 会是自己的责任,入会的人越多说明家乡的文学事业越繁荣啊。我们邀请他在适当的机会 去家乡,说到此处,他的脸色有些黯然。他说:“我们一家人现在是老弱病残,回一趟老家已 是非常不方便了,因而也就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了,我是很想回家看看的。”后来我听说大远先 生曾经和家人回过一次家,但直到逝世就再没有回过一次。少顷,我不愿耽误大远先生的时 间,起身要走,但他执意让我们再坐一会儿,说愿意和家乡人多呆一会儿。我们临行时,大远 先生执意要送我们。他们住的楼房很长,待我们转过楼的拐角处时,我回头看时大远先生还 站在楼房前面的路灯底下向我们挥手。看到此处,我的眼湿润了 :多么好的一位老人,一位 文学前辈呀!多少年过去了,大远先生在路灯下挥手送别的画面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 间,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情就很激动。后来我从文字中从家乡他的朋友的口中渐渐地了解 了大远先生的过去,从心里愈加产生了要为大远先生作论的想法。
大远先生1916年5月26日生在还乡河畔一个风景秀美的名叫卢各庄的小村庄。童少 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他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它。他少年聪慧,读书求 学,毕业于滦县的河北省立第三师范,毕业后曾任教于沿海的戟门等乡间小学。1941年参 加革命后也多是在文化部门任职。这是因为在求学期间,他就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 诗词兴趣尤浓;后又读了大量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名家的作品;同时,他又深受冀东滦 州皮影、乐亭大鼓和唐山评剧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这些都给他打下坚实的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任教时间,每逢到乡野游玩,总是喜与同伴吟诗觅句,此唱彼和。参加革命后,由于革命工 作的需要,他进行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写过鼓词、影卷、剧本。后因战争中血与火的陶冶以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创作许多旧体诗、散文、小说。后来他调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任文化 专员,这大大开拓了他的艺术眼界,于是他在忙碌中为文,用生动优美、简洁洗练的文笔记录 了在丹麦任职期间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安徒生的故乡》。后来他又相 继出版了散文集《北欧行诗话》《域外抒情集》,记写了他在国外的观感见闻;《风雨苍黄》表达 了他对老战友的怀念与崇敬,回顾了往昔的战斗生涯和心路历程;《竹窗纪事》《人间悲喜》 《碎石集》记录了社会的变化、人生的悲喜、个人的琐事,虽是个人视角但却视野开阔、见识精 卓、见解深邃。因此,他的老战友胡真同志曾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 评价他的散文。不仅如此,大远先生还有很好古体诗词的功底,创作了许多古体诗词的写 作。他的古体诗词的写作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但直到1962年,他才出版了第一部旧 体诗集《大风集》,以后又出版了《匏尊集》。后来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蟠龙山》,这是以作者家 乡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潘家峪惨案”及惨案前后的事情为素材创作的,有很强的真实性。 他于1963年写成长篇小说《蟠龙山》的初稿,后几经润色,待发表时,赶上“文革”,直到1979 年3月才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时,大远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能力也非常的老道。《唐山劳动日报》曾辟专栏 发表他的国画介绍,连载数月不衰,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后集为《门外谈画》出版。他用散 文的形式,以优美的文字,以独到的慧眼,以精辟的见地解读了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高剑 父、傅抱石、溥儒、秦仲文、王梦白、林风眠、吴作人、汪慎生、黄胄等46位大家作品的风格特 点。大远先生的书法也颇具功力,他在1983年曾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在国内也 多次举办书法展览,迄今在唐山还留有他题写的牌匾。大远先生除了作文、赋诗、写字、赏画 之外,对音乐他也是颇为喜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顾宁(司马军城)烈士作的《长河颂》谱 曲,曾在长河沿岸广为传唱。解放后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小提琴,他经常在娱乐会上演 奏二胡。他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德艺双馨的外交家和作家。
二
大远先生的散文写得清新自然,就像谈话一样来讲述自己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 所感,没有丝毫张扬之气,没有一点夸饰之辞,显得平和真实、平缓真切、平易近人。他的散 文无论是对人物事件的回顾怀念,对风土人情的描摹追忆,皆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 和忧患意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陈大远的域外散文写得极有特色,不但给人以新奇之感,也给人以审美之悦。如《安徒 生的故乡》是作者以外交官的身份对丹麦政经文化、风土人情、旅游特色的出色描写,因而这 本散文集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1978年12月改版重印时印数已达10万余册,可见其影响 之大。《北欧行诗话》《域外抒情集》也同样有着很强的纪事色彩,作者以自己特殊的身份,用 生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描绘了他任外交官时和出访时的不凡经历和奇趣见 闻,在对异域风情的展示中流溢出了一种人类大爱的精神,表现出了对其他民族多样的生活 方式和审美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给予充分的尊重,用文 学在中国读者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这对于想了解各国地理人文、旅游 景点、文化习俗的读者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同时他把在国外的观感见闻、思想见地,用散文 .这种审美的方式表现得情趣盎然、意味十足,更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如《韩家山庄》记述了 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访问韩丁山庄的过程,写得充满兴味。韩丁充分利用机械化,一个人在 没有任何助手的情况下,经营一百二十公顷的土地,平均每个劳动日生产一万多斤粮食,并 每年在国外旅游访问几个月,令人十分惊异,既让我们知道了韩丁劳动的过程、经验,又让我 们了解高度机械化给人带来的身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让我们对农业现代化充满向往之 情。同样,他写人的散文同样有着一种令人耐读的魅力,在平易随和中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和 精神。如《二十年前的朋友勃兰克》中追忆了他的丹麦朋友勃兰克由一个“沉静而安详的小 姑娘”而变成“倔强、勇敢的中年妇女"的生命历程。勃兰克初来中国的天真幼稚,一副不谙 世事的样子让人发笑,而后来离开中国显得沉静安详,成熟了许多。回国后,她“为了保持灵 魂的纯洁”,而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单位,开办了“与中国人民建立友好联系为目的”的一个 中文业余学校,显得是那样的刚健坚强。让人产生了由衷钦佩之情。
在这些散文写作中,作者没有停留在陈述的层面上,而是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 品的感染力、渲染力,以给人心灵的快适、精神的愉悦。如《安徒生的故乡》中对小河的描写: "悠悠的小河,从城市当中川流而过,河水流得很慢,几乎看不出它在流动。两岸长着许多树 木,有红叶的丹枫,有疏疏落落的白禅,有长条拂水的垂柳,洁白的天鹅在水上浮游,后面往 往跟随着一群它们的儿女,小天鹅是毛茸茸的灰色,正像安徒生童话里所描绘的'丑小鸭'。 它们不怕人,好像在享受着它们自己世界的清幽。河里还有一个马头鱼身的铜雕,两股雾气 似的清泉,从它的鼻子里喷向天空。河水在这个城市的中心绕了一个圈子,把两岸的草地空 阔起来,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小小的近似天然的公园。”极写小河的静谧、清幽,并用多样化 的描写手法来美化,写得动静结合、颜色和谐,如红叶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禅、洁白的天鹅、 灰色的小天鹅,用不同的色调给小河以美丽;河水流动、天鹅浮游、垂柳飘拂,用不同的动态 给城市以动感。在《奥斯陆之行》中对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描写:“奥斯陆是一个环山面海的城 市,犹如绿玉雕琢成的森林,好像蓝色大理石铺砌起来的海面,把它打扮得像一个美人。这 时正是初秋,站在旅馆四楼的阳台上,向远处瞭望。秋天特有的明洁的光辉,照映着层叠的 山峰,山峰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起起伏伏的带有山形的森林的轮廓。山,披上了森林的 外衣,森林望不到尽头,好像挪威的国土上,除了奥斯陆之外没有一块隙地。”作者的审美视 点由高到低,由近及远,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奥斯陆的这个城市独到之处,独美之点。
大远先生的散文集《碎石集》是一部追忆过去、怀念友人的怀旧之作,“是他亲身经历过 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是从那生活长河的中流、港湾、沙滩、被人遗忘的荒漠中寻回收集起来的无数'碎石',根据作者自己的气质、用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形式和语言,使它们成为流逝烟 云中闪现的星辰”,这“小小的星辰,却使我们在灵魂中的惊喜中沉思"⑴。可见,他善于把一 种久远的记忆、怀旧的牵挂、流逝的岁月变成对人生体验的生华、生命意义的归结,给人一种 平静淡远、厚重沉实的感觉,给人一种启迪心扉、感悟心灵的惊喜。
陈大远的域外散文写得极有特色,不但给人以新奇之感,也给人以审美之悦。如《安徒 生的故乡》是作者以外交官的身份对丹麦政经文化、风土人情、旅游特色的出色描写,因而这 本散文集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1978年12月改版重印时印数已达10万余册,可见其影响 之大。《北欧行诗话》《域外抒情集》也同样有着很强的纪事色彩,作者以自己特殊的身份,用 生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描绘了他任外交官时和出访时的不凡经历和奇趣见 闻,在对异域风情的展示中流溢出了一种人类大爱的精神,表现出了对其他民族多样的生活 方式和审美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给予充分的尊重,用文 学在中国读者与世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这对于想了解各国地理人文、旅游 景点、文化习俗的读者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同时他把在国外的观感见闻、思想见地,用散文 .这种审美的方式表现得情趣盎然、意味十足,更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如《韩家山庄》记述了 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访问韩丁山庄的过程,写得充满兴味。韩丁充分利用机械化,一个人在 没有任何助手的情况下,经营一百二十公顷的土地,平均每个劳动日生产一万多斤粮食,并 每年在国外旅游访问几个月,令人十分惊异,既让我们知道了韩丁劳动的过程、经验,又让我 们了解高度机械化给人带来的身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让我们对农业现代化充满向往之 情。同样,他写人的散文同样有着一种令人耐读的魅力,在平易随和中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和 精神。如《二十年前的朋友勃兰克》中追忆了他的丹麦朋友勃兰克由一个“沉静而安详的小 姑娘”而变成“倔强、勇敢的中年妇女"的生命历程。勃兰克初来中国的天真幼稚,一副不谙 世事的样子让人发笑,而后来离开中国显得沉静安详,成熟了许多。回国后,她“为了保持灵 魂的纯洁”,而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单位,开办了“与中国人民建立友好联系为目的”的一个 中文业余学校,显得是那样的刚健坚强。让人产生了由衷钦佩之情。
在这些散文写作中,作者没有停留在陈述的层面上,而是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 品的感染力、渲染力,以给人心灵的快适、精神的愉悦。如《安徒生的故乡》中对小河的描写: "悠悠的小河,从城市当中川流而过,河水流得很慢,几乎看不出它在流动。两岸长着许多树 木,有红叶的丹枫,有疏疏落落的白禅,有长条拂水的垂柳,洁白的天鹅在水上浮游,后面往 往跟随着一群它们的儿女,小天鹅是毛茸茸的灰色,正像安徒生童话里所描绘的'丑小鸭'。 它们不怕人,好像在享受着它们自己世界的清幽。河里还有一个马头鱼身的铜雕,两股雾气 似的清泉,从它的鼻子里喷向天空。河水在这个城市的中心绕了一个圈子,把两岸的草地空 阔起来,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小小的近似天然的公园。”极写小河的静谧、清幽,并用多样化 的描写手法来美化,写得动静结合、颜色和谐,如红叶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禅、洁白的天鹅、 灰色的小天鹅,用不同的色调给小河以美丽;河水流动、天鹅浮游、垂柳飘拂,用不同的动态 给城市以动感。在《奥斯陆之行》中对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描写:“奥斯陆是一个环山面海的城 市,犹如绿玉雕琢成的森林,好像蓝色大理石铺砌起来的海面,把它打扮得像一个美人。这 时正是初秋,站在旅馆四楼的阳台上,向远处瞭望。秋天特有的明洁的光辉,照映着层叠的 山峰,山峰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起起伏伏的带有山形的森林的轮廓。山,披上了森林的 外衣,森林望不到尽头,好像挪威的国土上,除了奥斯陆之外没有一块隙地。”作者的审美视 点由高到低,由近及远,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奥斯陆的这个城市独到之处,独美之点。
大远先生的散文集《碎石集》是一部追忆过去、怀念友人的怀旧之作,“是他亲身经历过 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是从那生活长河的中流、港湾、沙滩、被人遗忘的荒漠中寻回收集起来的无数'碎石',根据作者自己的气质、用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形式和语言,使它们成为流逝烟 云中闪现的星辰”,这“小小的星辰,却使我们在灵魂中的惊喜中沉思"⑴。可见,他善于把一 种久远的记忆、怀旧的牵挂、流逝的岁月变成对人生体验的生华、生命意义的归结,给人一种 平静淡远、厚重沉实的感觉,给人一种启迪心扉、感悟心灵的惊喜。
在这部散文集中大多是回顾自己过去人生历程的,如《沽上诗情》追忆了他在天津上三 年中学的学习历程和天津的岁月变化,《二郎庙的广阔天地》描写了自己家乡的昔日风光及 对亲人的怀念,《还乡河史》记述了还乡河的历史和今天的巨大变化。也有一部分散文是回 顾过去血与火的战争岁月和战斗历程的,如《鲜血写成的散文》追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烈 士布丁的革命经历。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的布丁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用他最后的鲜血、用 他火热的青春,从容地、英勇地,写下了最后一篇威武而雄壮的没有文字的散文气《不知名 的战友》则记述了“二十一位战友,在冯家山遭遇战中,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了我们生命,保卫 了党的报纸,保卫抗日的宣传工作”,写得凝重悲怆,既令人感伤满怀,也令人崇敬万分。这 些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今天的启示,让我们得知家乡的今昔变化、国家岁月的流变。当 然,还有一些作者到国外游历见闻的散文,这些也都是他值得记忆的东西和值得怀念的 友人。
在这部散文集中,大远先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他的“散文像绘画一样,是让 精神性的东西,蕴含在一种感性的可以眼见的形象里去”,他“以极自然的几乎使人看不见的 技巧的结构、纯民族的白描语言,情趣、幽默感、轻松感和民族情调,把我们吸引到他的散文 身边”⑵。如在《二郎庙的广阔天地》对自己家乡风景的描绘:
春天,这里会开出蓝的、白的、红的小花朵,有马兰、有石竹,有鬼脸,在微风里摇摇摆摆。 秋天,就会出现许多野菊、苦瓜和狼尾巴草,蚂蚱、蛔頰、官娘子,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庙门外 头的斜坡上,有几块的大石板,坐在这里,可以看见还乡河的帆船,有尖嘴溜子,有碰头山子, 顺风张帆,逆风拉纤。晚上,还可以可见有些船停泊在河岸边,打火造饭,一缕缕炊烟,从河 岸边飘到二郎庙里来。
好一副田园风光,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是他童少年游乐的 场所,所以让他永远追忆、怀念。
大远先生的散文无论写域外,写家乡、写过去,都写得张弛有度、舒缓从容,从中跳跃出 动人之处,闪烁出美丽之点。他“把高亢的悲歌,雄壮的奏鸣,生命的呐喊,浑然成为如歌慢 板、低回婉转的吟唱,以他深沉真挚的情感,毫不费力地和大自然以及生活在这块大自然中 的人们一同前进!"⑶
在这部散文集中,大远先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他的“散文像绘画一样,是让 精神性的东西,蕴含在一种感性的可以眼见的形象里去”,他“以极自然的几乎使人看不见的 技巧的结构、纯民族的白描语言,情趣、幽默感、轻松感和民族情调,把我们吸引到他的散文 身边”⑵。如在《二郎庙的广阔天地》对自己家乡风景的描绘:
春天,这里会开出蓝的、白的、红的小花朵,有马兰、有石竹,有鬼脸,在微风里摇摇摆摆。 秋天,就会出现许多野菊、苦瓜和狼尾巴草,蚂蚱、蛔頰、官娘子,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庙门外 头的斜坡上,有几块的大石板,坐在这里,可以看见还乡河的帆船,有尖嘴溜子,有碰头山子, 顺风张帆,逆风拉纤。晚上,还可以可见有些船停泊在河岸边,打火造饭,一缕缕炊烟,从河 岸边飘到二郎庙里来。
好一副田园风光,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是他童少年游乐的 场所,所以让他永远追忆、怀念。
大远先生的散文无论写域外,写家乡、写过去,都写得张弛有度、舒缓从容,从中跳跃出 动人之处,闪烁出美丽之点。他“把高亢的悲歌,雄壮的奏鸣,生命的呐喊,浑然成为如歌慢 板、低回婉转的吟唱,以他深沉真挚的情感,毫不费力地和大自然以及生活在这块大自然中 的人们一同前进!"⑶
三
大远先生还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蟠龙山》。这是为了把冀东的革命战史留给后人,在曾 在冀东战斗过的战友们的提议和唐山市领导邀请下,他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回到唐山着 手创作以冀东人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屡经坎坷,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后才得以出版。
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叫蟠龙山(潘家峪)的冀东小山村发生故事为主线,描写了 抗日民众在惨遭日寇集体大屠杀之后,奋起组成“复仇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八路 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斗争,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突袭和围剿,最后击 毙敌酋佐佐木,发展、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作者满怀革命激情,精心描绘了“复仇团”如何克 服单纯的复仇思想,而扩展为民族的解放斗争而献身的豪情壮志,抱定了“抗日誓到底,革命 不歇肩”远大理想。全书长达35万字,精心塑造了九江、五河、美子、四奶奶等性.格鲜明、意 志坚强的一系列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从而热情讴歌了伟大中国人民的崇高民族气节和抗战 到底的英雄气概,用文学填补了冀东抗战史的空白。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是十分显明的,那就是让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不要忘记人们用鲜 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铭记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艰难岁月以及在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们。大远先生作为那个年代经历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 争,给他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尤其是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更让他终生难忘。用文学的 形式表现那难忘的岁月和祭奠牺牲的战友们是他的一个心结,他在此书的第一章《〈战龙山〉 开头》中就表达了这种心愿。早在1941年他就去了蟠龙山,因为这里刚刚发生过潘家峪大 惨案,蟠龙山的青年们组成了复仇团为死去的亲人们报仇,并打了难以置信的胜仗,他到这 里去采访,但却没能写下一篇长篇大作。多少年来他“总有一种负疚的心情,好像欠下了复 仇团英雄们的一笔债”。直到1961年的秋天,他才再次访问蟠龙山,“希望在那里能了解到 关于复仇团的具体细节,以便最终实现诺言”。于是他利用两个星期的工夫访问了许多人, 把人们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进行创作,把稿子再次带进蟠龙山,让乡亲们和当事人审 阅,终于完成了此书的创作任务。
在这部书中,作者在恪守真实性的原则上,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在生活 中都有原型,甚至是非常本色和原生态的,没有多少虚构,因为在抗日战争年代涌现出来这 些英雄本身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这些人物可以构成一个抗日战争英雄的谱系。有部 队领导者,有复仇团的战士,有蟠龙山的父老乡亲。蟠龙山的乡亲们有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和 血性。面对日寇的淫威和恶行,他们宁死不屈、同仇敌忤,与敌人进行了血搏,一千二百三十 人惨死在大屠杀中。然而蟠龙山依然挺立,蟠龙山劫后余生的人们依然坚强,蟠龙山的青年 九江、五河、长武等人组成了蟠龙山复仇团,他们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无畏、生死不 惧,表现出了蟠龙山儿女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精神。九河足智多谋,制造武器,率领复仇团打 了许多胜仗,最后终于消灭了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佐佐木。五河英勇无畏,一个人与几十个 敌人奋战大狼山,即使被俘后也坚强不屈。美子作为一个不是潘家峪的女青年,也坚决要求 参加复仇团,并深入汉奸家中,了解情况,捕捉了罪大恶极的汉奸,打击了侵略者和帮凶嚣张 气焰。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她用石头与敌人战斗,带领乡亲们突围,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 中华民族的昂扬正气和不屈不挠打败侵略者的民族自信心。在战斗的洗礼中,他们把复仇 意识转化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见到了蟠龙山人民英雄 气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蟠龙山》另一个感人之处是有着强烈的人性对比。作品充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 性、道德沦丧、奸淫烧杀,像野兽一样残害屠杀中国人的暴行。佐佐木惨无人道,丧心病狂, 对蟠龙山烧杀抢掠,仅对潘家峪一地就残害一千多人,令人发指。汉奸张绅等人为了满足自 己的私欲,不惜出卖同胞,甘当日本人的走狗。作品将这种丑类的恶行暴露得淋漓尽致,激 起我们无比的憎恶和愤慨。像四奶奶等蟠龙山的乡亲们大力支持复仇团抗日,不惜牺牲生命,陈营长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在蟠龙山上,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对这些有 着人性美的人物则尽表其善,尽显其美。正是在这强烈比照中,显示了美与丑,有力地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正是在这崇高的人性力量中显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精神。作品立意深邃大气,高度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国家生 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强大的灭绝人性的敌人面前,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中,人性被凸 显、被美化、被扩张了,因而表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崇高之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 鼓舞。
小说以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叫蟠龙山(潘家峪)的冀东小山村发生故事为主线,描写了 抗日民众在惨遭日寇集体大屠杀之后,奋起组成“复仇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八路 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斗争,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突袭和围剿,最后击 毙敌酋佐佐木,发展、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作者满怀革命激情,精心描绘了“复仇团”如何克 服单纯的复仇思想,而扩展为民族的解放斗争而献身的豪情壮志,抱定了“抗日誓到底,革命 不歇肩”远大理想。全书长达35万字,精心塑造了九江、五河、美子、四奶奶等性.格鲜明、意 志坚强的一系列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从而热情讴歌了伟大中国人民的崇高民族气节和抗战 到底的英雄气概,用文学填补了冀东抗战史的空白。
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是十分显明的,那就是让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不要忘记人们用鲜 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铭记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艰难岁月以及在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的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们。大远先生作为那个年代经历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 争,给他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尤其是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更让他终生难忘。用文学的 形式表现那难忘的岁月和祭奠牺牲的战友们是他的一个心结,他在此书的第一章《〈战龙山〉 开头》中就表达了这种心愿。早在1941年他就去了蟠龙山,因为这里刚刚发生过潘家峪大 惨案,蟠龙山的青年们组成了复仇团为死去的亲人们报仇,并打了难以置信的胜仗,他到这 里去采访,但却没能写下一篇长篇大作。多少年来他“总有一种负疚的心情,好像欠下了复 仇团英雄们的一笔债”。直到1961年的秋天,他才再次访问蟠龙山,“希望在那里能了解到 关于复仇团的具体细节,以便最终实现诺言”。于是他利用两个星期的工夫访问了许多人, 把人们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进行创作,把稿子再次带进蟠龙山,让乡亲们和当事人审 阅,终于完成了此书的创作任务。
在这部书中,作者在恪守真实性的原则上,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在生活 中都有原型,甚至是非常本色和原生态的,没有多少虚构,因为在抗日战争年代涌现出来这 些英雄本身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这些人物可以构成一个抗日战争英雄的谱系。有部 队领导者,有复仇团的战士,有蟠龙山的父老乡亲。蟠龙山的乡亲们有着中华民族的硬骨和 血性。面对日寇的淫威和恶行,他们宁死不屈、同仇敌忤,与敌人进行了血搏,一千二百三十 人惨死在大屠杀中。然而蟠龙山依然挺立,蟠龙山劫后余生的人们依然坚强,蟠龙山的青年 九江、五河、长武等人组成了蟠龙山复仇团,他们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无畏、生死不 惧,表现出了蟠龙山儿女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精神。九河足智多谋,制造武器,率领复仇团打 了许多胜仗,最后终于消灭了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佐佐木。五河英勇无畏,一个人与几十个 敌人奋战大狼山,即使被俘后也坚强不屈。美子作为一个不是潘家峪的女青年,也坚决要求 参加复仇团,并深入汉奸家中,了解情况,捕捉了罪大恶极的汉奸,打击了侵略者和帮凶嚣张 气焰。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她用石头与敌人战斗,带领乡亲们突围,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 中华民族的昂扬正气和不屈不挠打败侵略者的民族自信心。在战斗的洗礼中,他们把复仇 意识转化为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见到了蟠龙山人民英雄 气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蟠龙山》另一个感人之处是有着强烈的人性对比。作品充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 性、道德沦丧、奸淫烧杀,像野兽一样残害屠杀中国人的暴行。佐佐木惨无人道,丧心病狂, 对蟠龙山烧杀抢掠,仅对潘家峪一地就残害一千多人,令人发指。汉奸张绅等人为了满足自 己的私欲,不惜出卖同胞,甘当日本人的走狗。作品将这种丑类的恶行暴露得淋漓尽致,激 起我们无比的憎恶和愤慨。像四奶奶等蟠龙山的乡亲们大力支持复仇团抗日,不惜牺牲生命,陈营长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在蟠龙山上,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对这些有 着人性美的人物则尽表其善,尽显其美。正是在这强烈比照中,显示了美与丑,有力地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正是在这崇高的人性力量中显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精神。作品立意深邃大气,高度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国家生 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强大的灭绝人性的敌人面前,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中,人性被凸 显、被美化、被扩张了,因而表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崇高之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 鼓舞。
作品采用了回忆式的手法,第一章《〈战龙山〉开头》和最后一章《〈雄鹰送〉压尾》用的是 现行时态,第一人称手法;而中间用的是过去时态,第三人称手法。这样在小说的表述上就 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又让人感到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性。除此,故事情节惊险曲折,结构 安排大开大阖,矛盾冲突激烈复杂,也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陈大远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作品、人品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注释:
【1】【2】【3】管桦:《碎石集•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大远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作品、人品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注释:
【1】【2】【3】管桦:《碎石集•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