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华在创作文学时深受佛学的熏陶,多年来她淡泊功利,神游物外,体现出一种沉着淡 定、从容大度的大家风范,有了一种高远的佛学精神,从而使她能够去掉名利执障,超越一切 世俗观念,并把这种佛学精神带入文学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有了一种圣洁之气,空灵之美, 深邃之感,让我们为之赞叹和仰慕。可以说她是“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是出世与入 世的一而不二,相依相融”⑴。在她的作品透溢着她对佛学思想的深切领悟和生命体验,她 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著书立说,表现了一种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意蕴和淡泊随和、坦荡从 容的心境,使我们在她的作品依稀看到了她所追求和希冀的人生家园和心灵归宿。
武华岀生在承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饱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并心灵聪意,无师自通, 吹拉弹唱她样样都拿得起来。她曾在村头的大树底下,听着村里大喇叭播放的河北梆子《沙 家浜》,记录下全部的唱段曲谱,然后练习演奏。在农村露天的广场舞台上演出河北梆子《沙 家浜》时,她一个人支撑起一个乐队,将板胡拉的有板有眼,使观众为之叫好、赞叹。由于她 的文艺才能的出众而被选调到县剧团,先是弹三弦,后拉小提琴,这样就使得她对两、三种乐 器都可以熟练自如地演奏。除此以外,她还试着写了一个小剧本,参加地区文艺调演,获得 成功。初试身手便获了奖,剧本也被剧团排练,在报纸上被刊登。因此,她被调到了承德地 区文化局文艺创作组,从此便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后来她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修当代文学 专业,在北大时,她对中、外文学进行广泛阅读和深入研修,使得她的创作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感性走向理性。
多年来,武华在文学创作上孜孜以求,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她先后创作了散文集《走进大 自然》《佛梦》《华山道翁》,报告文学集《宇宙之子》,中篇报告文学《脊梁》,长篇电影散文集 《一轮明月》,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编辑了报告文学集《探索者的道路》和《爱,撒在这片 土地上》。由于她创作上的显著成就,使得她在1995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先后任《燕 山》杂志散文编辑,承德地、市文联副主席,民进承德市委委员,河北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 员,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曾三次被评为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武华在散文上的成 绩最为显著,也产生了较大地影响。如她的散文《遗憾》曾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散文 《西地村的姑奶子们》获中国报纸副刊文艺作品一等奖,散文《三妹!三妹》获河北省散文名 作奖,报告文学集《宇宙之子》获河北省作协“金牛奖”,电影剧本《一轮明月》获第七届夏衍电 影文学奖二等奖。散文《三妹!三妹》曾被选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优秀范文选》《二十世 纪中国女子美文选》《创造美的世界》《20世纪华夏女子文学经典文库》《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青年散文选》《中国散文代表作》等多种国家级选本。并入选河北省初中《语文》教材 第二册,她的创作情况也被写入了《河北文学通史》,她也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武华岀生在承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饱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并心灵聪意,无师自通, 吹拉弹唱她样样都拿得起来。她曾在村头的大树底下,听着村里大喇叭播放的河北梆子《沙 家浜》,记录下全部的唱段曲谱,然后练习演奏。在农村露天的广场舞台上演出河北梆子《沙 家浜》时,她一个人支撑起一个乐队,将板胡拉的有板有眼,使观众为之叫好、赞叹。由于她 的文艺才能的出众而被选调到县剧团,先是弹三弦,后拉小提琴,这样就使得她对两、三种乐 器都可以熟练自如地演奏。除此以外,她还试着写了一个小剧本,参加地区文艺调演,获得 成功。初试身手便获了奖,剧本也被剧团排练,在报纸上被刊登。因此,她被调到了承德地 区文化局文艺创作组,从此便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后来她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修当代文学 专业,在北大时,她对中、外文学进行广泛阅读和深入研修,使得她的创作由自发走向自觉, 由感性走向理性。
多年来,武华在文学创作上孜孜以求,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她先后创作了散文集《走进大 自然》《佛梦》《华山道翁》,报告文学集《宇宙之子》,中篇报告文学《脊梁》,长篇电影散文集 《一轮明月》,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编辑了报告文学集《探索者的道路》和《爱,撒在这片 土地上》。由于她创作上的显著成就,使得她在1995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先后任《燕 山》杂志散文编辑,承德地、市文联副主席,民进承德市委委员,河北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 员,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曾三次被评为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武华在散文上的成 绩最为显著,也产生了较大地影响。如她的散文《遗憾》曾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散文 《西地村的姑奶子们》获中国报纸副刊文艺作品一等奖,散文《三妹!三妹》获河北省散文名 作奖,报告文学集《宇宙之子》获河北省作协“金牛奖”,电影剧本《一轮明月》获第七届夏衍电 影文学奖二等奖。散文《三妹!三妹》曾被选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优秀范文选》《二十世 纪中国女子美文选》《创造美的世界》《20世纪华夏女子文学经典文库》《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青年散文选》《中国散文代表作》等多种国家级选本。并入选河北省初中《语文》教材 第二册,她的创作情况也被写入了《河北文学通史》,她也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近年来,武华修持“心性”,完善自我,由于她对宗教与生俱来的亲近,使得自身创作逐渐 向宗教皈依,在创作上显现出了特立独行的姿态。尤其是在1988年的冬季她去采访赵朴初 老人后,曾写下了这样的感受:“赵老安详的神态平静的语音和由深心发出的不尽的爱意使 我感动得泪水盈然”,“令我高山仰止气“日后对皈依佛教的朦胧向往;对智慧如海的佛法那 种神秘和渴望令我提笔成篇,写了一短文《佛梦》",⑵这大概是日后创作以宗教为题材的散 文有着重要意义的一篇作品。后来她又写出了《观音梦》《普陀之光》《溥任寺情结》《华山道 翁》《华山道姑》都是写得非常好的带有佛学、道教思想的散文。在她"皈依了三宝"以后,澡 雪精神、净化心灵,更加淡定沉着,向着精神的高地迈进。尤其是在她接受了创作电影剧本 《一轮明月》的任务后,更觉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不敢疏忽和轻松,认真研读有关弘一大师的 所有资料,领会大师的佛学精神,以求写出“佛法的真精神,写出僧宝的伟大处心。她自费 辗转全国各地,艰难地寻觅当年弘一法师的踪迹,在漫长的四载岁月中,她无数次地因写作 之艰难而产生退却之心,但又靠着坚韧的毅力和佛学的力量写完了长篇电影散文集《一轮明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和她在中央戏剧学院就读戏剧文学专业的儿子一起改编成电影 剧本《一轮明月》。终于电影《一轮明月》于2004年拍摄完毕,多次在电影频道播出,在迎接 中国电影百年庆典中的2005年作为百部影片之一参加展播,影片荣获第十届华表奖优秀故 事片奖。她愿将此功德回向给她的祖师父弘一大师,回向给予她恩惠和帮助的人们,“回向 给天下所有受苦的人们,给他们于热恼中不息翻滚的心田注入一丝清凉"⑴。
二
散文应是一种智慧的文体。散文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好的散文不仅在于宣泄真情 实感,表现真人实事,重要的在于揭示真知灼见,给人以心灵的启悟和精神的感召。我们将 此称之为“自得之见”,或叫“自悟之理”。这种“自得之见",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开掘出来的 独到的看法或见解,是作者特有的,但又有普遍意义的发现。这就要求作者站在时代的巅峰 俯瞰人世,以独具的慧眼观察社会,或者提出一个高深的见解,或者抒发一种高尚的情操,或 者表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自得之见是一种心灵的独悟,一种精神的自省,一种生命的自 觉。正如丁玲所说:这种散文“能引起读者的无穷思绪,燃起读者的一团热情,给人以高尚的 享受,并从享受中使人的精神充实、净化、升华,使人得到力量,推动社会前进”貝】。所以有没 有高瞻远瞩的思想,有没有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独特的见解,是散文质量高下的标尺。武华的 散文有着切肤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心灵感悟,是温暖心灵、启迪心智的心灵独语、人生感言, 同时又具有时代的蕴涵和哲学的分量,有现实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她曾经这样说过:要 “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活,进行宏观把握,进而从题材本身挖掘其固有的而不是硬贴上去 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然后再进行由生动细节组成的微观显示。”⑹所以读她的散文能让 人触摸到一种坚实的力量,感悟到一种纯粹的精神,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 升华。如她的代表作《三妹!三妹》就是一个范例。这篇写于1986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以 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被选入多种选本,被称为是一篇悼念散文的力作。它的感召力和感 染力不仅仅在于个人的伤悲和追悼,而是带有那个时代浓重的民族悲剧意识。作者满怀深 情地回忆了三妹苦涩的童年,她“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满目是灰色的饥荒”,在迷乱的世界中 给她的是“富农崽子”的恐慌,以致后来竟因政审不合格而失去上初中的权利,她只能把幸福 的未来寄托在择偶上,终于“在深山老峪的地方找了一个贫农子弟”,但死神终究没有放过 她,一个“聪明、俊秀、活泼泼”的三妹走完了她短暂的二十七岁的生命历程。三妹再也听不 见亲人的呼唤,留给她们的是不尽哀思和怀念。这里写给人们的已不仅仅是姐妹之间的个 人情感,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情绪,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这让我们看到了在“唯成分 论”的年代对一个“玲珑、妩媚”的农村女孩精神的戕害和心灵的创伤,在她“还没有真正懂得 人生”的时候,单纯的心灵却布满了阶级斗争的阴影,出身决定人生一切的阴霾。残酷的年 代不仅摧残了她的生命,也扭曲了她的心灵,于是她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放在了婚嫁上:“我宁 愿吃苦受累,也不怕,只要找一个贫下中农! ”“多么可怜而又可悲的择偶标准!"作者哀叹道。 但三妹却满心欢喜地对她说:“姐,他是个转业军人呢! ”看到此处,我们的心不仅悲凉起来, 这是一个对爱情和人性残酷扼杀的年代啊!作者以三妹的生活细节和生命历程显示对历史 的思考和人性的拷问,并将个人情绪与时代情绪,将个体命运与历史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通过深刻的思考、传神的细节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拷问。这种对社会 意义和时代意味的呈现在武华的散文中已成为一种规定,那就是把个人的情感表露和心理 感知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范畴上来显示,这样便给阅读者以宽泛的疆域和舒展的视 界。如她的散文《遗憾》写的是当年在“中英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她敏锐地捕捉 到了现代商品流通渠道里现代人心底的一种少见的温暖,温暖中的困惑。从一己出发,从具 体出发描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性情感矛盾”⑺0
武华的散文不仅有深刻的理性思索,也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她“以含蕴的率真来表达自 己的痛苦和快乐”,把心交给读者,她的追悼散文尤其如此。如上面提到的《三妹!三妹》,曾 是她导师的著名散文理论家、北大教授余树森曾这样讲述她的创作过程:“一天,武华来到我 家谈到三妹的病情,想请几天假回去看看,神情十分忧伤,并掺杂着深深地内疚。鉴于时值 期末,课程紧又临近考试,我劝慰她几句,并希望她回去看看尽快转回。几天后,一位同学来 交作业,告诉我:武华没回家,她三妹死了,昨天得信儿后哭了一宿……又过一日,武华亲自 来了,眼睛红红的,交上了一份作业,就是这篇散文《三妹!三妹》。我一口气读完,随即给了 她95分,这篇散文是在那个最伤心的夜晚一挥而就的。所以,她的散文表现出了强烈的 “自我”情绪,流露出鲜明“个性”特点,充满了感人的"人格”力量。她的追悼散文的基调是哀 婉凄楚的,读来给人以感伤和悲戚之感。如《那一个多雪的冬天》就是追悼父亲的一篇情真 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为了拯救父亲的生命,她心力交瘁、筋疲力尽,为了抢救父亲的生 命,冒着漫天风雪把父亲送往城里医院,那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啊:“公路的雪有一尺多厚,风 卷着雪花把公路两边的沟壑填平了,我和弟弟每人拿着一把铁锹为车探路。司机把头伸向 车外,小心翼翼驾车在大雪中爬行。母亲和妹妹守护着父亲”,就是在这风雪交加的路途中, “车内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嚎啕",“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魔掌”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她欲哭无泪, 悲痛欲绝,“只是久久地默默地突兀地站立在这茫茫的雪海中……”这是多么凄惨的一副画 面啊,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呼喊出:“我恨雪,我恨那个多雪的冬天•••••,”在《永远的追思》中,她 深切缅怀了她的导师余树森。她在北大进修时与余树森有一年的相处,但结交下了深厚的 情谊。她深深地被导师的敬业精神、渊博学识、高尚人格所感染、所鼓舞,在文章的最后,她 满怀深情地写道:“敬爱的导师,无论何年何月,只要我生命尚在我都将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学习您的敬业精神! ”她这种追悼之情,不仅表现在对亲人、师长的缅怀和悼念上,也表现在 对底层百姓甚至是弱势群体的失去生命的感伤上。如《寂静山村》中,她表达了对农村少妇 王秋月在失去丈夫生活的痛苦和恶婆谩骂的怨怒中服毒自杀的痛惜之情,表现出了对“有苦 难就放弃责任放弃义务一走了之”轻视生命的批评态度。
武华的散文不仅情真意深,而且小中见大,细中传神,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这突出地 体现在她写人的散文中,如《西地村的姑奶子们》《花仙子》等,尤其是《“北大”教授速写》,这 些写人的散文像是简笔画,虽几笔勾勒,但个性突出,精神凸现,气韵生动,形神俱备,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有的抓局部:如写黄修己的头发,“梳理的那么仔细!无一丝乱发,几乎每一根 头发都规规矩矩地躺在妥帖的地方。一条笔直的清白分印把那不长也不短、不多也不少的 头发分成少一半和多一半。”有的写全貌:如写钱理群教授相貌,“他的形象很可笑,胖墩墩的 个子,宽厚的肩膀,是个上宽下窄的梯形身材,两条腿很短,走路呈八字。面圆而且大,像一 块大平面镜。鼻子、嘴都很小,点缀般地嵌在平面镜上。眼睛小而且眼皮单,睁开的时候也 只是窄窄的一条缝,鼻子矮而且短,像一个肉蚕卧在肌肉窝里。嘴如杏子那么小,唇薄得看 不见有唇存在。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嘴角向上翘,如同弯弯的月亮。头圆而且大。因为胖, 脖子被精简了,头面直接坐落在两肩。”有的写静态(如上所述),有的写动态,如写谢冕讲课: 他“四肢不停的动作。一会儿用左手将右袖口捋到臂肘,一会儿用右手将左袖口捋到臂肘。 眼镜摘下来,不到片刻又戴上;戴上了,不到片刻又摘下。戴上眼镜不是为了看字,摘下眼镜 也不是为了不看字。这动作属于习惯性范畴,绝无什么目的。两只脚不停地捣来捣去,一会 儿把重心移到左脚,一会儿又把重心移向右脚。两只脚仿佛承受不住他全身的重量。不,应 该是承受不住他感情的重量。”这样把这些教授们的神态写得出神入化,精神境界全出,令人 叹服,另外还有些漫画的喜剧效果,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在笑意中感悟到了北大教授们的 心灵世界和精神状态。
三
武华还写了许多充满宗教意味和色彩的散文,这类散文大多是作者去宗教圣地旅游的 观感和拜访宗教界名人的心得体会,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未来彼岸世界 的追求,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精深宗教精神和博爱宽宏的人文情怀,启人心扉,引人思索。她 的宗教散文是把对宗教思想的研究与艺术价值的追求乃至人生境界的探求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来研究的,因而也充满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意味和人生况味。有的评论家称武华的宗教题 材的散文可以分为早期和近期两个阶段,“早期偏重于表现某些宗教情感和宗教体验,后期 偏重于文化审视和人生价值的叩问”⑴。我认为她的宗教散文也分为对宗教人物、宗教圣地 的追寻和自己对宗教精神的思悟两类。第一类对宗教领袖和宗教人士的访求中的散文,有 《一轮明月》《华山道翁》《华山道姑》等,寻踪宗教圣地的有《普陀之光》《溥仁寺情结》等,第二 类对佛学精神思悟的散文,有《观音梦》《佛梦》等。
在第一类散文中,表现出了一些佛界领袖人物的崇高境界和精深修为,令我们高山仰 止。如《一轮明月》中通过佛学大师李叔同特立独行的人生历程,由起初“以艺术来治国救 心”过渡到以佛教来觉世救世,因而表现出了他崇高圣洁的伟大信仰、博大襟怀、宏大视界, 显示了他为实现高远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弘扬了他“以佛教的大慈大悲和大觉悟来 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和平时期,他宣传佛理、普,度众生;战乱时期,他挺身而出,弘法救 国,组织抗日救国队,为了救国护法“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这正是 他救国救民忠肝义胆的生动体现。该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把济世度生、救国救民的深情 和佛教信仰相结合,可以看作是李叔同的独特道路的”〔皿的特点,令我们肃然起敬。同时作 者也写出了一些宗教人士的平常行为和人生修为,令我们赞叹和敬仰。如《华山道翁》写华 山道观中的一位百来岁的长老道行修为。他原为官宦子弟,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民族危亡之 际,他壮志满怀,但因报国无门,而遁入空门。他潜心治学:救死扶伤,“方圆百八十里的农民 群众在他手中死里逃生的数以千计气作者被“这位道长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古老文 化,刻苦治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表现出了由衷的崇敬、钦佩之情。在《华山道姑》中表现了 曹道姑优美的神态和美好的心灵。她温文尔雅,刻苦清修、满腹经纶,“一举手,一投足,简直 都是一个个优美的舞蹈动作",她“走到朦胧的细雨中,双脚踏出一串悦耳的足音”,但却已经 年过花甲了。她精通道教,见解独到,并救扶游客,为他们疗伤治病,并给看日出的游客“每 人发一把手电",“给每人身上披一件军大衣”。作者为此而感叹:这位“外表看起来那么冷静 那么超然的曹道姑,内心中盛满了真正悯爱人的火一般的助人愿望啊!她的爱是以她严肃 热情的工作来表示的! ”我们被作者笔下的这些宗教人物所深深感染、感动了,他们的人生修 为和精神境界是多么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学习和仿效呀!
在第二类的散文中,表现为作者对宗教思想的心灵感悟,她常常在冥思苦想的静默中体 察和思考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以求得思想的升华、精神的增进。如《观音梦》就是一篇表现 作者对佛学教义领悟的十分精到的一篇散文,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作者用散文诗写成的一 篇艺术论”。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独坐沉思,与倒座观音进行心灵对话,达到了一种心地澄 明、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的境地:“一时间天空地静,凡心顿释,万念齐除,那种从未体验过的 愉悦和熨帖真是妙不可言”。她看到了“观音安详而雍容,目光深沉而复杂”的神态,她们“虽 隔着形质,却通着神气”。她得到了观音给她“指点迷津”的教诲,她深深感受到了观音“不以 苦为苦,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深刻地领悟到了佛学和艺术的真谛,认识到了“处于人 类精神、意识、心理领域最高层次”的“精神现象”,“就像天空上那漂浮不定、变幻莫测的云朵 和虹霞,永无定形,却万古长存”道理。再如在《佛梦》中,作者表现了“虚极静笃,心与天合” 的虚静心态,体验到了“生命只有来到生命的根处、源处,才显示其本体,才显示其真性”,“于 是——我告别了那纷争得有些忧愁,忧愁得近似苦迫的满天繁星,推门入室……”这样大彻 大悟的心灵感受、生命体验,可以给我们以灵魂的触动,精神的感动。
多年来,武华在散文的道路上求索着,在精神的道路上求索着,不仅在创作上精进,也在精 神上提升。因为这种求索的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这样就使得她能够“体解 大道,开发智慧,走向光明”5】,在文学和佛学上都有了跃升,向着自己理想的境界迈进。
注释:
[1]谭桂林:《20世纪中国佛学与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2][3][4]武华:《一轮明月•后记》,作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
[5] 佚名:《晚年丁玲的另类生活》,凤凰网读书2008年11月1日。
[6] 穆涛:《自然与忧郁一一漫谈武华的散文创作》,见河北省文艺理论研究室编:《河北散 文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7] [9] 姜宇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道心一序武华散文集华山道姑》,《华山道姑》,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8] 于弘扬:《“蒲公英"——武华和她的文学创作》,《承德文史>2002年第3期,第65 页,第69页。
[10】 楚庄:《一轮明月•序二》,作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页。
【11】 武华:《一轮明月•后记》,作家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