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能忘记的——李润平创作论
        李润平的创作始于1974年下乡插队时,火热的生活促使他写下了短篇小说《接鞭记》、独 幕快板剧《服输记》等作品,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恢复高考制度后他考入河北师范学院,在四 年的大学生活中,又有多篇作品问世。从1989起,他开始创作小小说,曾有《钓鱼》《辣子嫂》《老 薦的罗曼史》《铁柱的故事》《一只豁牙儿碗》等20余篇作品发表。在2001年,他以唐山大地震 中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报告文学《九死一生》;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他又以此为基 础,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四天四夜一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在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中, 他以强烈的亲历色彩、朴实的叙事手法、独特的话语方式表现了引起了较大地反响。
        李润平是个怀旧感恩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他的生命记忆。他常常向我讲起过去 ''下乡插队'、工厂做工的日子.以及在大地震中党和人民对他的救援,让他感到了入间的温暖、 生活的温馨。在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与底层群众始终处于同忧共难、息息相关的生活状 态,与乡亲和工友们是“患难之交”,保持着“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他曾多次向我讲他在下 乡插队时房东大妈的对无微不至的关怀。恢复高考后,他背着大妈给他做的暖融融的棉被 去上大学,逢年过节他必去看望大妈,大妈在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他、等他。讲在唐山大地震 中是素不相识的人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每每听到此处,我也是感慨万端。虽然那时 生活很窘迫,:却充满人情和良知,现在虽然生活富裕了,却情感贫乏关系淡薄。所以,李润平 写作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怀旧,而更多的是要发扬和彰显这种质朴而又崇高的人性美德,以 激扬和扶正我们弱化和扭曲了的精神世界。所以,他的作品在当下“物化”、“性化”、“异化” 的文学世界显得彪彰显目,成为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风景。因而他的作品获得了河北省精 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份助力。
        李润平是个性情中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他的真情实感。古人讲:“仁者爱人”,李润 平是个仁者,对一切都充满爱心,充满善意,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他大学毕业后先是从政, 后又到濒临倒闭的陶瓷企业任职,可谓临危受命。为了不使工厂倒闭、工人下岗,他弾精竭 虑、废寝忘食的拯救企业,并以强烈的奉献意识和人文情怀凝聚人心,与工人分享艰难、共度 时艰,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在今天这个缺少人文关怀的年代显得是这样弥足珍 贵、感染人心。我们只有发扬这种人文精神,才能保持和发扬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抑制甚至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病毒,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走向辉煌。李润平正是用 凭借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深切的关怀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扶贫救困、扶老携幼,使得企 业走出了困境,也获得了工人的爱戴,因此获得了唐山市“十佳公仆"之首。
         李润平的《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和《九死一生》等纪实文学作品是他对 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人性的深刻感悟、对爱的深切怀恋,表达了他“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讴歌 人性”的悲悯情怀和感恩思想,同时也对在唐山大地震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和文化名城 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纪实文学是唐山大地震文学的一朵奇葩,是爱的赞歌、人性的颂歌。 与其它写唐山大地震的作品相比,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个体化的生命感知,不是宏观式的生 活聚合;它是生活和生命的写真,不是带有虚构色彩的仿真;它是生活积淀净化的结晶,不是 浮光掠影式的扫描;它是生活本质的呈现,而不是皮相化的材料堆砌;它是真情实感的宣泄, 不是奇闻逸事式的猎奇。因而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真实地感受了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四天四夜一一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 生》和《九死一生》不仅是生活的真实,而且是生命的真实;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而且是哲学的 真实。这种生命的真实不仅在于作者是大地震的亲历者,更重要的是作者经历了生与死的 终极考验,对死亡和生存的意义,尤其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铭心刻骨地体验。这种哲学的真实 在于,作者从哲学的思想站位来分析大地震的意义,归结出一种带有本质和规律性的人生经 验,表现出一种对人类文明的诗情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永恒追问。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大 地震中自己面临死亡、恐惧死亡、战胜死亡的描述,把在大地震中的切身感触、心理感受形象 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以一种生动深刻的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本真状态把读者带到一种身 临其境的悲怆氛围中。如劫难来临时的惨烈境况、身受重伤后的拼命挣扎、濒临死亡的心理 状态都写得细致入微,尤其是感受死亡的心路历程写得动人心魄。这种审美效果主要不是 在于作者的笔力功夫,而在于他对生命的深度体验。这种体验不是作者的构想和虚设,而是 他九死一生的生命磨难的给予。如他在重伤之后,用自己仅存的一点体能来挽留生命,与死 神抗争;在体能消耗殆尽以后,他只能用精神、用意志撑起垂危的生命。作品把对死亡的逼 迫感、心理的恐惧感、本能的求生感,尤其由生到死的界点的生命垂危的心理状态写得淋漓 尽致,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一个没有经历死亡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死亡的真正境界的。 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生命的大迁徙中以坚韧的毅力和超强的信念接受着死亡的考验, 与死神抗争,不放弃生命。在机场,在手术棚,在死亡的角落,在转移的路上,他以“要坚强, 要奋争,要活着,要生存”的坚强信念一次次逃生,直至生命的重新起飞和平安着陆。作者以 顽强的生命意志升华出生命的尊严,以抗争死亡的历程展现出“人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一生 命的价值。这样的描绘给人的感受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的敲击、精神的震撼和灵魂的 启迪。因为像作者这种经过生命涅槃的人必然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然会有一种超越 生命的理智和思想。这样,他的作品不仅有了严格纪实的历史价值,更有一种超越历史的哲 学向度。
        其次,真诚地探寻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精神的伟大。《四天四夜一唐山大地震之九死 一生》和《九死一生》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地震的劫难历程,还深刻地探求了大地震对人类生 存的启示意义,真诚地探寻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精神的伟大。唐山大地震是人类灾难的极 限,也是人类爱的极致。在这场劫难中物质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人的精神得到了高 度的提升,人性的伟大得以全面地彰显。作者在对遭难到获救过程的描述中表达了救护他 的人对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情感,表现了唐山人相互扶持、彼此救援和全国人民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文关怀,作者虽然写的是大地震中自己的蒙难历程,但实际写的是大家 对他的施爱过程。书中处处充满了“亲情的爱,友情的爱,陌生的爱,无私的爱气在大地震 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生命遭受极度摧残的恶劣的境遇中,人们相互救援的意识 是那样强烈,人们的思想境界是那样高尚,展现出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他被人 从废墟中救出来后因伤重不能动,断了一条腿的年轻人爬到他身边帮助他;老战士想尽办法 把他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给他开启了生命的通道;医疗队的护士长用十分紧缺的饮用水 浸了一条热毛巾,给他擦拭干净受伤的腹部;年近六旬的周主任为了挽留他的生命,累得几 乎晕倒……正是这样的关爱,使他脱离了死亡,获得了新的生命,成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这样感人的事实不胜枚举,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如遭受重伤的汽车司机在妻儿遇难,自己 也“颅骨被砸伤、左胛骨骨折”的情况下却积极抢救他人。“他用纱布紧裹着头,脸色青紫,肿 得没有形状,满身的血迹,几乎是趴在了方向盘上,吃力驾驶着救人",需要救扶的人却在救 人,濒临生命边缘的人却在用自己的生命抢救生命。这种伟大的人格、美好的人性只有在生 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才能表现得这样充分、生动。这些事实表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在这样 的灾难极限中所凸现出来的人类至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的巨大创伤,使唐山人的精神 得到升华,人格趋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这种大爱是唐山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不竭动 力,也是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力支撑。
        第三,真切地表现了充沛的激情和深切的思悟。在《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 生》《九死一生》中,作者对大地震的生死磨难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对切身的经历进行了深切 的思悟。他对大地震中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救助、胜似亲人的关爱铭心刻骨,并升华为一种 感恩情结、报恩思想。这种情怀不是狭隘的,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怀恋和纪念,是一种对 美好人性的体察和追寻,是新唐山人文精神的一种生动体现。爱是不能忘记的,忘记过去就 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忘记了在大地震那种特定境遇中所形成的人文情怀,就不可能建构 今天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如果我们忘记了在那场大劫难中人们所焕发出来的抗震精神,就不 可能建设今天的新唐山。作品在叙事中充溢着浓烈的感情,在议论中体现出深刻的思考。 如在描写大地震中人们不顾伤残,自发、自II地救人的场面时写道:“血是红的,伤者的血,死 者的血,身上淌着的血,地上滩着的血,还有那些不顾一切救人的人们手上流出来的血,在那 个特定的时间构成了一个血色的唐山,但是血不是血腥,因为这里依然充满了爱,亲情的爱、 友情的爱、陌生的爱、无私的爱,遍地血色的唐山,也是充满爱的唐山。我深深地感动了:永 远,血浓于水! ”这种对爱的深刻体验增殖了爱的内涵,它既是特定时期的特殊写照,也是人 类精神文明的一种永恒。正是这种爱不仅使他成为爱的接受者,也使他成为爱的续接者和 爱的传播者,使他知恩图报,决心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感恩社会,报效人民。 作品还表现了作者在劫难中所生发出来的坚强的生命意志和顽强的抗争意识。在这生死攸 关时候,他没有放弃生命的尊严、丢弃自己的人格、抛弃生活的信念,而是健全了自身、完善 了自我、创造了事业的辉煌。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亲历化,也是抗震精神的具象化、 人类精神的实践化。
《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和《九死一生》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精神 含量为唐山大地震文学留下了特殊的文本话语,表现了唐山人民坚韧不拔的抗震精神,相互 关爱的人性力量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些必将成建设和谐社会、打造文化强市的强大 助力,成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丰富资源。
        李润平把在下乡和插队时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写成了许多小说,结集为《老薦的罗曼史 》这部小说集中充分表现出了李润平的情感向度和人格力量,怀旧情绪和传统美德。在这部 书中虽然有的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但依然可以看出作者人生的履历,生活的印记。他把对过 去的缅怀、对昨天的眷恋、对生命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都凝聚和投放在这本中,既给人以生 活的沉实和厚重之感,又给人以人性的淳朴和圣洁之美。可见,《老薦的罗曼史》不仅是追 忆、回顾,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天,开创未来。这正如他在这部书的题记中写道:“想起昨 日,就会憧憬未来;记住过去,就有前进的动力。”他用真实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生命体验和深邃人生感受,使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感悟。
        《老薦的罗曼史》如同作者的人生一样多姿多彩、积极向上,充满了多重生命意蕴和美学 意味,给我们以多样的审美感受,并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向度:
        首先,充满了人生的况味和时代的色彩。《老驀的罗曼史》充满了作者的生活印记,注满 了作者的情感。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是他个人的成长史,也是国家的发展史。他是用个人的 经历显示国家的变化,用个人的命运表现国家的命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又都 是思想史,每一阶段的历史在当世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对当世有深刻的教育和借鉴作用。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的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相",也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 “真实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和思想的启迪。它不但让我们的目 光回溯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审视那已流逝的岁月,也让我们去思索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 所发生的不同的故事。如《〈童年〉节选》写了 60年代“饥饿来临”时人们吃树叶、剥树皮,民 不聊生的生存境况,让我们去寻味饥饿发生的原因和教训,避免以后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山里人》表现的是70年代知青插队下乡的事情,在那“兔子不拉屎的穷山村”乡亲们用他们 的情爱养活了“城市娃”,在这物质贫瘠的地方却“乡情淳厚、民风古朴气那些知青在这里不 仅改造了世界观,也和乡亲们一起改变的山村落后的面貌,践行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 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论断。《辣子嫂》叙述了 80年代大学毕业生后到农村挂职 锻炼的故事,表现了新一代乡官既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还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使乡亲 们致富的工作精神。《钓鱼》中则是90年代通过“钓鱼”的故事批判了一些干部钓鱼不给钱 的不正之风。这些作品包含有历史的容量和理性的力量,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可见,李润 平的作品不仅形象地反映了生活,也达及了哲学的层面,给人以审美的惬意。
        其次,凸现了蓬勃向上的情绪和浓重的人文情怀。《老实穆蘼?贰分械淖髌芳?杏�70 年代到90年代这二十多年间发生的故事,这二十年间,是李润平人生的青春岁月,也是社会 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历经“文革”劫难的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新阶段,民心思变向 上,国家励精图治,到处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尤其是青年人锐意进取,求学上进,
        改革创新,成为了时代的生力军,虽说这个时段不算太长,但成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作品 通过作者个体的命运历程把历史的真实、个体生命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完美融汇在一起,具 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老薦的罗曼史》通过一位青年工人在恋爱中的心路历程表现 了那个时期一代青年工人摒弃旧思想的束缚、积极进取、锐意求新、创新图变的时代情绪。 《新厂长的烦恼》表现了一位新官上任的初始为了打破工厂的窘况而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关 心群众、开拓创新的境界。在《老实穆蘼?贰分醒笠缱湃诵灾?猓?渎?饲楦姓帕?偷赖碌� 力量。不管是在“瓜菜代”年代老干部扶危济贫的担当意识,“插队下乡”年代乡亲们对知青 们的爱护抚慰,还是新时期老工人对徒弟的体贴,干部对群众的抚慰,读来都纸短情长,感人 至深。如《难以忘却的情》就是"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歌词翻版,真实地表现了一位下乡 知青与农村姑娘的真诚爱心,残酷的年代和如狼似的队长扼杀了这份患难中结交的情意,留 下了“难以忘却的遗憾气改革开放后,两人再次见面,依旧真情难忘,“泪珠成串”,读来令人 唏嘘慨叹。这些充满人文精神的故事在当下人性异化、真情消解的语境中,愈加显得弥足珍 贵。这些虽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但感染人心。在这部书中,李润平是 以浓重的恋旧情绪和回归神家园的身份,呼唤丢失的人性道义和逝去的传统美德,大力张扬 一种圣洁、崇高的民族精神,这足见他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立场。
        第三,表现了性格各异的典型形象和工厂、农村不同的场景。在《老薦的罗曼史》中,塑 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了老黑格尔所讲的“这一个气如《老薦的故事》中 的老薦的性格特点是“驀”,他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但“生性腼腆,语迟话少爱红脸”,“驀巴叽 的”又憨又直,因此搞不上对象,后来却因为救人而博得了漂亮大方的小华的芳心。但因为 小华的“新潮”而招惹了老薦的猜忌和妒忌,但他终于在小华的开导下得以开化和进化,跟上 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显然是一个改革初期的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人物形象。《辣子嫂》的特 点是“辣”,心直口快,大胆泼辣,无所顾忌,却又心地善良、靠勤劳致富,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 生育的政策,这是一位农村改革后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同时作品以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 笔调向我们铺展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图景,从工厂到农村,从山乡到平原,是那样鲜活、真 实,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流动画面。
        第四,简洁明快的语言特色和冷静客观的表现方法。《老薦的罗曼史》有自己独到的审 美特点:质朴而富有文采,简约而蕴含韵味,平实而充满生动,在充满美感和弹性的语言中显 现出一种审美的张力。作品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在简洁的描述中传神写意、穷形尽相。如 《山里人》中对“么字岭”地理环境的描述:“那是燕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叫么字岭。只有百 十户人家,延着曲曲弯弯高高下下的山梁,散居二十余里。要从村东到村里就得走两个小 时。全是山坡地,地无半亩平。山上没有树,怪石遍沟岭。”简洁明快,仅用百余字,就写出了 小山村的地势状貌。如《辣子嫂》中的人物描写:辣子嫂“圆圆的脸上像泥捏似的凸起一个尖 下须,脸上一对浅浅的酒窝,水汪汪的大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是在炕里头坐着,手并没有闲, 左手攥着千层底布鞋底,右手又是锥子又是针,麻绳上下翻飞,那叫一个灵巧。”动静结合,活 画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农村年轻媳妇的形象。在对世相人情的描写上,真实客观,不溢美, 不卑俗。这样不仅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而且还显示出一种大众化的情趣,表现出一 种轻快、幽默的格调。如《老薦的故事》中写老驀恋爱史:“老薦显然是进了大龄青年那一拨 了,咋不想媳妇儿?可是见一个黄一个,见一个散一个,还都是看不上他,早就心灰意冷了。 
眼下是没庙了,有庙,老驚出家的心都有。可是有一条,老薦虽然表面上薦,心里可有数,不 能为这点事毁了自己,那样就对不起父母,再说了连广播都说现在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 光棍男人多了,没啥了不起,再说了,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不也是省心的事吗?所以呀, 这老薦对搞不搞对象也就不十分上心了。”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在戏谑中表现出了老薦对搞 对象的态度。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也往往是曲折生姿,柳暗花明,如《接风》中的新县长把 好菜留起来却是要给敬老院的老人,《钓鱼》中在河里钓鱼的老头竟是县领导,把在养鱼池钓 鱼不给钱的镇长、局长查了个正着。这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李润平在做人、做事上是一个极认真的人,在为官为文亦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人,因而他 在事业和创作上都获得了成功,可谓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作为他的朋友自然也十 分欣慰的,因为唐山不但出了一个“十佳"公仆,也出了一个令人赞羡的优秀作家。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