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
我与刘润为是同乡,而且是朋友,原本都是丰润县人。丰润县曾是冀东的第一大县、富 县,它“北靠腰带山,南邻渤海湾",清澈的还乡河从东北向西南蜿蜒流过,地域宽广,风景优 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地灵人杰的地方,在明清时期与江南无锡并称,素有“南无锡,北丰 润”之说。因此,这里名人辈出、名人荟萃。曹雪芹、张爱玲等文学大家的祖籍均在这里,著 名作家宋之的、李尔重、李瑛、管桦,著名艺术家小白玉霜、魏荣元、李德伦、张印泉,著名历史 学家杨向奎等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后来,丰润县分为丰润和丰南两县。分县后,刘润为 仍归属丰润县,我则归属丰南县,现在这两个县已经成为唐山市的两个区。刘润为虽然年长 我几岁,但经历相同,都曾在回乡务农时任过村干部,也都是在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上得 大学。因为我们在农村有过较长时间务农的经历,所以在性格上还依然保持着一些农民的 本色,朴实、坦诚、直率、豁达。这样就使得我很快地接近了他,并成为好朋友。但不同的是 他曾处于《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这样高端的位置上,而我不过是一个普通高校的教师,但因 地缘的接近和经历的相同,加之也是评论界的同行,多年来我们关系甚笃,他给过我很多的 帮助,我从他的身上受益匪浅。
我与刘润为的相识可谓“不打不成交”。那是1990年,刘润为在《文论月刊》(前身为《文 论报》)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失去张力的低谷》。他十分尖锐地指出:“艺术思维模式的 老化乃至僵化,是老中年作家存在的又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他们十分重视、强调深入生活 对于创作的作用",“把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捞取一些创作素材,当作解决所有创作问题的灵 丹妙药”,而“对近年涌来的西方现代派的小说观念艺术手法往往有意无意地有一种情绪化 的排斥心理。由此看来,创作主体如果长期囿于某一特定的思维模式,即使再频繁地深入生 活,获取再多的生活素材,也只能从量上丰富自己的创作,终究不能实现质的突破与飞跃。 因此,我们在继续强调深入生活的同时,必须着意强调艺术思维模式的重新建构”,即“建构 多元化的思维模式”⑴o这种见识针是对当时文艺界一些人墨守成规、拒斥外来创作手法的 倾向而所提出批评意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刘润为的观点,我在《文论月刊》第11期 上发表了题为《建构思维模式与深入生活》的文章与之争鸣。我在认同他观点的基础上,同 时还认为“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是由多样化的生活所决定的",“艺术思维模式的建构在于审美 主体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的能动创造"凶。建构思维模式与深入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因 而不能拒绝深入生活。谁知道经过这次争鸣使我很快认识了他。有一次在省城开会时,我 们一见如故,握手言欢,如相交多年的朋友。后来他调到了北京,我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 一些,在学术观点上也更为接近。如我对以河北“三驾马车”为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或曰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他的支持。他高度赞扬这种文学现象,将之称之 为“小说改革的先声”,认为“这一场小说改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创作方法的范围。它 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主体观、审美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心原则是为老百姓 说话。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证明这种文学现象是深受人民大众欢迎的,代表着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⑶在我出版专著《“三驾马车"论》后,刘润为在《文艺报》上发表了评论《思想与激 情的融合一一读杨立元的〈“三驾马车”论〉》,认为《“三驾马车”论》“是第一部全面评价'三驾 马车,的作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充满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崇高的美学 风格”,因此“是一部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⑷。在我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时,他为 之作序,并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人民文学发展的助力一一评杨立元的〈新现实主义小说 论〉》,充分肯定了这部书的价值。这篇文章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文艺理论》 刊物全文转载。他认为“这部专著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正确的审美归结,显现出一种深 刻的理性认知、求是的批评精神、浓郁的感情色彩、独到的表现形式等特点”,“我为有这样的 作者感到高兴!我为有这样的作品感动鼓舞!”⑸2002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新现实 主义小说论》作品研讨会”上,他作了重要的发言,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 精辟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使得与会者无不点头称道。
后来,他兼任了《作品与争鸣》的主编,嘱咐我多注意一些反映底层生活、有积极意义的作 品推荐给刊物。于是我加大了阅读量,将一些表现弱势群体和底层生活的作品,然后配上评 论,及时给他,一般都是在《作品与争鸣》上“新作短评”的栏目上发表。如反映下岗生活的魏光 焰的小说《胡嫂》,我为之写了《在下岗中推举崇高》的评论一起发表。这篇小说后来入选当年 的优秀小说年选本,并被拍成电视剧。如对表现农民工打工遭遇的罗伟章的小说《我们的路》 和《大嫂谣》,我分别写出了《路在何方》和《一首悲切伤感而又激励人心的颂歌》的评论一起发 表。再如对表现在高考中家长不堪重负的精神状态的李西岳的小说《生命线》,我写出了《挣扎 在高考的生命线》的评论推荐发表。当然,也有一些表现民族精神和正义力量的作品,诸如,李 西岳的《人活在世》、孙春平的《说是高官》等,如此等等。每年不下三、四篇。对我推荐的每篇 作品,刘润为都认真阅读,对我所写的评论也都作了修改,充分表现出他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刘润为也十分尊重我的意见,凡我推荐的作品,他从来没有拒绝过,这一是说明他对朋友的尊 重,二是说明我们的批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同时我也从他的修改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但以 后随着他不再兼任《作品与争鸣》的主编职务和我的写作任务较重,我就不再给此刊推荐稿件了。
后来,在我出版《“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和《唐山作家论》时,他也都写了序,给予中肯的 评介和大力的扶持,这使我很受感动。在我们成立“唐山市杨向奎研究会”时,他在百忙中到 会,并接受大家的推荐,担任了名誉会长。他经常给会刊写稿,表现出对家乡文化事业支持 和深厚的乡梓之情,故而他在家乡有着很好的口碑。
二
刘润为是新时期涌现出的一位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 和坚实的文艺理论功底。多年来,他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尽心竭力地“为繁荣文 艺创作而寻求着艺术的真谛,为开启民众心智而勘正着价值导向,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弘 扬着主旋律",⑹出版和发表的主要著述有:《文心与文变》(光明日报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1年出版),《文艺批判》(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潮流之外》(安徽人民出 版社2009年出版)。除文艺学之外,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近代史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是《九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一书的主笔,电视专题片《百年历程》《科学发展 之路》的总撰稿。他现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魂》杂志社总编辑、国家哲学社 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
刘润为于1949年10月出生于唐山市丰润县的一个农村。那里文化教育传统深厚,父 母又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再加上他本人聪慧过人,从小便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到了中 学阶段就已经看了大部分中外名著,能熟练背诵数百首古典诗词和50多篇古文。尽管他的 作文经常是同学们仿效的范文,但他的志向却不在理科,数理化的成绩尤其优异,常常在课 堂上与老师“唱反调”,对定理推导和解题提出自己的创见。那个时候,整个教育的氛围是鼓 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因此,他在课堂上给老师的“难堪”,非但从未受到斥责,反而受到老 师的一次次表扬。那时,他的志愿是报考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攻读宇航专业,做一个像齐 奥尔科夫斯基那样的宇航专家。但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的人生设计,“停课闹革命”以后, 便回乡接受“再教育”,而且一干就是十年。他在农村吃苦耐劳,又有文化,唐山大地震后的 第十天,被乡亲们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从此,他不分昼夜地和乡亲们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 作。由于劳累过度和频频淋雨,落下了严重的腰疾。
到了农村以后,由于失去了课堂和实验室,他感到再搞理科已不大可能,于是毅然决定 改攻文科,到1972年,他已自修完北京大学中文系全部教材。从1970年开始,便在《唐山劳 动日报》发表《不看到一点就写》《关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文艺评论和文艺短论,并在1971 年为丰润县五七学校编写《形式逻辑》教材。恢复高考以后,他于1978年考上了河北大学中 文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努力写作,先后在《河北日报》《河北大学学报》《青春》等报刊 发表《就玉人谈陪衬》《关于横塘的浅见》《郑板桥诗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鲁迅的创作态度》等 文章。1981年获河北大学首届奖学金。1982年,《熔百家之美成一人之奇——学习〈西厢 记〉对古典诗词的熔铸》编入《河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选》。
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河北戏剧》任编辑,后又到《文论报》任编辑,编辑部主 任、副主编。此时的《文论报》办得非常活跃,与《文艺报》《文学报》一起号称为中国文艺界的 三大批评刊物,这其中自然有着他的一份功劳,表现出他的办刊思想和积极作为。例如,《文 论报》上开展的“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便是他策划的,这为这张报纸争取到了很高的社会声 誉。在这期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红旗》《求是》《文艺报》《河北戏剧》《上海文学》《长城》 等报刊发表《肃顺集团的悲剧因素》《论文艺的倾向性》《得于阳与刚之美者》等文章。其中论 文《年轻的一代在选择》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1991年,他调任《光明日报》任文艺部副 主任。期间,在《光明日报》《求是》《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人生体验—— 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确定性与开放性》《曹渊:〈红楼梦〉的原始作者》《评长篇小说〈习惯死 亡〉》《主体需要与文艺价值》等文章,并参与起草文艺方面的重要文献。
1995年他调到《求是》杂志社后,先后任文教部副主任、评论部副主任、文化部主任、编 辑委员会委员、副总编辑。期间,在《求是》《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 表《文艺家的社会责任感》《怎样认识贺敬之》《小说改革的先声》《小说改革运动的发展》《殖 民文化论》《文化工业论》《近代中国的抉择》等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并为《求是》杂志撰写编辑 部文章、社论、评论员文章47篇,为《求是》杂志撰写和主持撰写“秋石”课题49篇,在全国引 起了较大反响。
三
刘润为是一个卓有见地的批评家,他写出了多篇文艺评论文章,如他在《小说改革的先 声》《小说改革运动的新发展》等批评文章中对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出现的新现实主 义小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首先体现出一种可贵的社会关怀精神 和公民意识。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们以他们强烈的人文精神来深刻地表现和揭示生活在社 会基层的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同胞都生活得好,都得到应有得幸福和尊 严,借用马克思得话说,就是使人'成其为人',这无疑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目标。这 样的价值观念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机,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十分自觉地将自己的作 品作为推动社会走向健康、公正、和谐的一份助力。所以,关注人民群众在现实发展中的最 迫切的问题,是他们创作的共同基调。他们在大胆地揭示生活真实的同时,也热烈赞美着人 民群众改造现实的伟大实践,以及由这种实践中迸发出来的伟大精神。其次,新现实主义小 说以它贴近现实、直面现实、体察人情、反映人生的审美特点,迅速填充着社会的审美需要和 文学空白,改观着现实主义淡化或弱化的倾向。正是现实主义小说贴近现实、贴近时代、贴 近人生的审美态度,使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了新的社会矛盾、新的人际关系。再次,新现 实主义小说的审美新质还在于它是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 式,而是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态势与社会生活同构顺应,同时它还不断地吸纳其他创作方 法的优长,以强壮和丰富自身、为我所用。它在深化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主张在创作思维 和创作方法上更加开放,有极大的包容性。这种要求既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文 学自身演替的结果。这样就大大开拓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得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发展上出 现了多层次性和广阔性,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以一种全新的态势活跃在文坛。这也就使 得它比其他创作方法更适合、更出色地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正是这些新质,使得新现实主义小说成为世纪末一种主要的文学潮流和创作方法。”5他深 刻地归结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赋予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审美新质。这种新质就 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他还是一个文艺理论家,并且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有 独到的见解。如《文化工业论》《殖民文化论》《近代中国的抉择》等就是颇有建树的理论 文章。
在《文化工业论》中,他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文化工业的实质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经 济上的拜金主义”和“文化上的享乐主义”,在三者之中又以文化的享乐主义为中心。因为享 乐主义文化“有效地控制了大众的意识,诱导了金钱——享乐的生活方式,从而化解了反抗, 保障了资本的持续增殖”。然而从长远来看,由于享乐主义“磨灭意志,涣散精神,离析社会 凝聚力,吞噬一切创造的活力,消解系统的有序性”,因此它最终必然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系统 的崩溃,“载着资本漂向死亡的深渊气因为享乐主义直接关联着资本的增殖,倘若“享乐之 风终止,资本增殖也必然宣告终止。而资本增殖终止之日,就是资本寿终正寝之时”。于是 “摒弃享乐主义亡,抓住享乐主义亦亡”,资本主义陷入了不可解脱的怪圈。他认为“文化工 业,,消解审美,形成一个“制造-消费-排放”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人的心灵一天天走向浅 薄、空虚和沙化。除此,西方“文化工业”产品还对第三世界具有十分明显的殖民文化功能。 对此,我们所应釆取的文化策略是排除其有害因素、吸收有利的东西,发展壮大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它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 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⑻。该文对“文化工业”的实质、特征、功效及弊端进行了卓 有见地的阐释,发人深省。它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西方文化的世界中,而要对其采取批判的 态度,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复杂的文化格局中能够战而胜之,得到发展。
在《殖民文化论》中,他用翔实的材料和严密的论证,阐释了殖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变 化,列举了殖民文化包含的内容及诸多特点,分析了两种对待殖民文化的观点,深刻地揭示 了第三世界在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下,出现了“价值标尺西化”、“民族意识失落”、经 济与政治“发展道路的错轨”的错误现象,同时西方殖民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国际垄断 资本集团“改造第三世界人民的心理结构,征服其思想意识的深层空间,使之成为作奴隶而 不觉的奴隶"的推行殖民文化的目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对于第三世界的餃治控制和经济 剥削,将主要以文化侵略和高科技垄断的手段进行”。面对如此严重的文化挑战,第三世界 要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做到“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坚持“价值目标的坚 定性",固守民族文化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又要有“包举宇内的襟怀”、“敏锐的文化视角”,随 时捕捉世界文化的最新信息。也就是说第三世界的人们既要捍卫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要撷 英咀华,充分吸纳数百年的西方文化的精华,两者“相成相和,恰似岩然不动的高山,又好像 流转不息的江河。”这样就会使得“一切文化殖民的图谋都将化为泡影”⑴。这些远见卓识、 高屋建飆的评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殖民文化”和如何抵制“殖民文化”都提出了卓有见地 的见解和办法,对于引领当下的文学坚持正确的创作原则和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都起 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近代中国的抉择》中,他在回顾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近代的革 命历程后,深刻地指出:“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解决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的问题。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惟一出路,这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用鲜血换 来的宝贵结论,也是国际资本主义逼迫中国人民作出的最后抉择“领导中国人民沿着这 条道路走向复兴彼岸的,则是由中国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先进政治组 织一中国共产党。”他在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后,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教 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转化为了 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指引 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取 得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胜利”。最后他归结道:“经历太多屈辱又拥有今日骄傲的中国人民,不能不形成 这样一种不可动摇的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心。J这是科学的总结,理论的概括,充分显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睿智和 见识。
刘润为不仅是一个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红学家。他作为曹雪芹祖籍所在地 的一位学者,对红学有很深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红学思想。他于1994年1月8日在《文艺 报》发表了《曹渊:〈红楼梦〉的原始作者》的文章,认为《红楼梦》的著作权当判归丰润曹鉗之 子曹渊,而曹雪芹只是“进行再创作”的整理者,或曰曹雪芹是《红楼梦》删定者。而且曹雪芹 也不是曹寅的孙子,而是曹渊的兄弟行,极有可能是“曹渊的一个远房小弟”。对这种观点, 著名历史学家和红学家杨向奎先生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同。杨向奎先生在《中国文化报》撰 文指出:“王家惠同志画龙,而刘润为点睛,因此一'点',全龙活了,而《红楼梦》一书原始作者 的找出,使七十年来的悬案至此解决,胡适之先生有知,亦当引为知己=,,[,1]
这样,刘润为以他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了他的多样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功底,成为 了一个颇有建树的文艺学家。
四
作为一个马克思文艺理论工作者,刘润为用他的理论文章,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捍卫 社会主义文艺、捍卫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充溢着浩然正气;是非分明,关注实际,显示着无 可辩驳的理论锐气;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具有着磅礴大气"皿】。这样,就在他的作品中就表 现出了丰富的思想蕴涵。
1. 深切的人文情怀
在刘润为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平民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群众感 情,如同他自己所说的要“关怀人的生命发展,关怀人的生命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许他曾经 在基层生活多年,也许他较多地接触了社会底层的百姓,为民立言、为民而写就成为了他的 写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他时刻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尺度、为原则、为准绳,情系百姓、心为 人民。他认为老百姓是决定中国命运,包括文学命运的“天”,“你别看老百姓不会喊喊喳喳、 煽风点火,不擅舞文弄墨、数黑论黄,但是他们就是决定一切。” 口羽他满怀深情地说:“为百姓 着想、为百姓说话、为百姓作文,乃是为文的第一要义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需要,是检 验一切需要的唯一尺度,当然也是检验一切审美需要的尺度。”他的创作表现出了自觉地 “为劳动者的文化利益”而写作的强烈倾向,并因而体现出充分的人民性品格。他认为,人民 文艺是从劳动群众中来的,文艺家的创作情绪、审美情感必须与劳动群众的情绪和情感保持 一致,必须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感受、去思考、去表现,要着力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伟大实践”和“他们在这一伟大实践中迸发出来的感觉、思想、愿望和激情o刘润为有坚 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他写作品所使用的话语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他在《文化批判》的“后 记”中说:“既然要为劳动大众说话,那就要有话语的武器,恰如为阔人们做保镖至少要有个 电棍一样。我所使用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呢?难道是天生就有 这种嗜好么?不。我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穷人的哲学,劳动大众的哲学,引导 全人类走向光明的哲学。”〔亿在写作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创作情绪及其他》《主 体需要与文艺价值》《自我净化: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文艺家的社会责任》《历史与人文之 辩》等文章中一再表明他的人民立场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体现出了一个文艺批评家 和理论家的深切的人文情怀。
同时,他在《小说改革的先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脊梁》《中国现代化的希望》《平凡中的 崇高》等作品中对那些坚持为老百姓说话,为人民群众写作,与国家和人民分享艰难,关心人 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处境的作家给予大力地颂扬,认为“这些作家将自己定位在人民群 众一边,以他们的利益得失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以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情感取舍的不二圭 皋。由于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他们也就不可抛开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而去凌空蹈虚,王顾 左右而言他。所以,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是他们创作的共同基调。他 们在大胆地揭示生活真实的同时,也热烈赞美着人民群众改造现实的伟大实践,以及由这种 实践中迸发出来的伟大精神,,tl7] o刘润为就是以这样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坚定不移地站 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关心民众,体察民情,为老百姓而写。他的文学品格就像有的评论家 所赞扬的人民作家那样:“心中不忘人民,笔下所写,全是老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流 动着老百姓的思想和感情;他很有社会责任感,敢于直面人生,大胆触及矛盾。对于真善美 的事物,他们热情讴歌,对于假丑恶的东西,他们无情鞭挞,并在讴歌与鞭挞之中呼唤着人类 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与新时期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頁幻刘润为就是这样的一位 人民的批评家。
2. 深厚的理论内涵
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不仅需要关怀民众的人文情怀,更需要有深刻理性力 量,即要有哲学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一个哲学贫乏、思想平庸的批评家是不可能站在时代 的制高点上写出警醒人心的文章来的,而只能用庸人的眼光浅表化地解读所认知的一切。 在当今这个知识交融的时代,仅仅熟悉一个领域或掌握一门知识来研究文艺现象,显然是不 够的。作为一个学者,刘润为有着雄厚的理论功底和宏阔的理论视野。他涉及的文艺领域 非常宽泛,研究的许多问题又十分复杂,他不仅精通文艺学、马克思文艺理论,而且对哲学、 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所以,他对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批评的文学现 象总是能够进行多向度的透视和多元化的思考,从而表现岀了较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学理基 础。这样,他在研究问题和解读作品时,就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全局,从而得出 正确的结论•如在《殖民文化论》中,“作者将殖民文化放到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的 广阔背景上,综合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社会心理的考察和分析,从而揭示了殖民 文化产生的根源、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显示出一种少有的雍容和大气。更 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既坚持以历史唯物论作为根本的方法论,又吸收了葛兰西的"话语霸 权“理论和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中的合理成分,表现了理论原则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而在 《殖民文化研究在西方》则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萨伊德的东方主义、哈里森的文化帝国主 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不同的西方殖民文化的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和深入剖解,然后 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如何抵御和防范殖民主义文化的侵入,乃是当代中国以至整个第 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荣辱兴衰,甚至关系到 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殖民文化的实质及 其危害,而且也提出了如何抵御殖民文化侵入的办法,同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 进步、发展繁荣也有着一定作用意义。
不仅在理论文章中,在文艺批评和杂文也同样表现出了深刻的理性力量,有着“很强的 思想撼动力和穿透力”〔初,如在《也谈秦桧的人权问题》中以怎样看待秦桧的人权这个问题 为主线,从历史和现代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着力强调了民族历史情感的不容亵渎,一方面 剖解了现代人权观念的基本理念,最终得出了“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历史教训和西方现代人 权不能替代中国人民人心所向的结论。但通常作者对这种深刻的理性力量“并不作简单、生 硬和直白的释放与呈显,而是自觉且自然地融入了新颖的文本构思与精致的语言表达,融入 了审美的意趣、气质和灵感,这使得作家的杂文世界具有了质文摇曳,神形勃发,相得益彰的 艺术风度”™。如《从苟才儿媳说开去》巧借古典小说的情节来抨击封建权势者对妇女的利 用和戕害。这样在原有的生动的情节中便生发出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讽喻作用。在《天爵与 人爵》《小康•大康》等杂文中,作者将对当下的所存问题的剖解和透析,却附着于中国古代 经典之中。使之古今融合,理趣盎然,使其思想性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深刻的批判力量
刘润为的作品透溢出一种深刻的批判力量。它一方面来自作者见识的深远和思想的深 刻,一方面来自作者敢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的勇气和胆量。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显示 出了深刻的批判力量,揭示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矛盾的深层,达到了一种对历史必然 性的认识。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必须旗帜鲜明、爱憎分明,任何逃避现实、歪曲现实、粉饰现 实都是对现实主义精神的背离。他经常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错误的文艺观点、文艺现象进行 批驳,对背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种种错误言论和不良倾向予以批判。当他看到到在当 下的文学语境中一些伪文学、俗文学,甚至性文学甚嚣尘上时,一些作家对百姓的疾苦忧患 冷漠无情,对社会困难窘迫熟视无睹时,便勇敢地直面现实、揭露时弊、批判丑恶:“小说创作 的腐败在最近几年已经达到了极致。其根本标志就是极端脱离中国的老百姓。老百姓在车 间、地头流血流汗,他却躲在安乐窝里聚精会神地进行一个女人的战争;老百姓在为失去崇 高而痛心疾首,他却在痞子市场唾沫飞溅地贩卖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老百姓在渴望 文学促成美化的行动,他却将丰乳肥臀连同大便、蛆虫、臭虫一起脏兮兮臭哄哄地端给你 ……此外,还有新少在城市的欲海里哭泣游戏,在我爱美元的尖叫声中展览无耻、在凹凸中 摸爬滚打潇洒一回是一回……”“曷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与社会腐败并存的文坛腐败,毫不 留情地对放弃党性和人民性原则而沉湎媚俗、丢失崇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创作倾向进行 了尖锐的批评,表现了一个文艺批评家的勇气。再如对那些不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命运,远 离“社会现实性”而专注于写所谓“人性”的纯文学作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批判道:“可那'纯 文学'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迄今为止,他们中间谁能造出一个标本来呢?事实上谁也不 能一这样的文学恐怕只有鬼才能见到。也许他们认为,'表现自我,,写了所谓'人性深度, 的作品就是纯文学。问题是这'自我''深度'中的'人性'倘若不浮到社会上来,你又怎么能 够抓得到呢?而一旦浮到社会上来,便难免要染上社会性,所以也就不纯。就说'性,罢,这 是新潮作家最为津津乐道、最为情有独钟、最为心驰神往的'人性',而在豪华宾馆做爱则是 他们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渲染最为淋漓、倾注激情最多的情节在这里,他深刻地揭露了 那些纯文学作家所谓的写“人性,,,其实就是写“性”。然后,他就干脆从“性”入手,“观察一下 他们的那个'纯'的'人性首先,睡在这宾馆里的男女大抵不是幽灵,肯定有个社会身份 吧。而这身份又肯定不是贫困线以下的工人、农民以及其他工薪阶层,因为这宾馆睡上一夜
要花销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即以北京这个首善之区而论,贫困线才仅仅定在人均生活费170 元。以这样的收入睡这样的宾馆,即使一夜,一家人一个月里恐怕都要靠饿着肚皮度日。其 二,这宾馆不是天外飞来的。房子来自建筑工人,床来自林木工人,被褥来自棉农和纺织工 人。也就是说,这个'安乐窝'是用工人、农民的血汗造就的。没有工人、农民的血汗,这男女 的情也就无地可偷。由此看来,这'人性'特别是'性',躺在那里不动则已,只要一动,便要求 助于他人和社会,又岂止被动地'染'而已。遗憾的是,我们的这些新潮男女六根不净,不让 他们的'人性'特别是'性'活动是不可能的。不但动,而且要躁动、疯狂地动、过把瘾就死地 动呢。如此俗人却要反对社会现实性,岂不像张屠夫反对杀生一样可笑么?所以我们说,这 些新潮男女犯了四个错误:一不懂得人要吃饭、穿衣、住房,二不懂得一个人活不下去,三不 懂得话要说给人听,四不懂得干活流汗的人是多数。读者一看便知,作者对“纯文学”的 批评并未釆取学者一般使用的理论推导的方法,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寥寥数语便暴露 了论敌的荒谬。这就是理论的智慧!再如他近日发表的《理想与审美的统一性》中对当今文 坛由于理想却失而导致审美能力下降乃至丧失四种现象的批评同样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其一是心灵空虚,情致委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当年很 有激情的作家逐渐变得庸俗无聊起来。翻开大小报刊为他们开辟的专栏就不难看到,其中 尽是一些阿猫阿狗、鸡毛蒜皮,怨怨艾艾、搔首弄姿之类的东西”。“其二是贬损人类,倾心丑 恶。在某些作家眼里,人类几乎无可救药,甚至与蛆虫、臭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既然对人 类鄙视、绝望到这个地步,哪里还会在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于是,审美倒错也就在所难免。 他们或者以一种超然人群的冷酷,欣赏暴力、残忍的场面;或者以一种嗜痂的心态,津津有味 地描写生活中的秽物。”“其三是放纵本能、沉迷享乐。有的诗人公然宣称'诗就是驴叫,,有 的作家则坦言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打麻将时不致手面太窄,玩心跳游戏时能让靓姐另眼相 看。”“其四是颠覆经典,亵渎理想。其主要手法是英雄人物卑微化,反面人物人性化,壮烈场 景滑稽化,高尚情感低俗化。经过这样一番恶搞,经典蕴涵的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 心价值观也就荡然无存。”[如就这样,作者将这些作家的写作情态暴露无遗,令人不齿。过 去,我曾将张平比作作家中的“第一剑客",而现在,刘润为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文艺批评家中 的“第一剑客”了。如果没有对文坛龌龊憎恶之极的批判精神,没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 忧患意识,是断然写不出这样文笔犀利的文章来的。我们为有这样的文艺批评家感到骄傲! 就是这样,刘润为作为一个批评家总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不加迂回地 主张所是,不加掩饰地否定所非”,从不首鼠两端、模棱两可,做“骑墙”的事情,或说些言不由 衷的溢美之辞,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的坚定立场和磊落襟怀。
多年来,刘润为针对国内外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的起伏变化激扬文字,批恶扬善, 激浊扬清,写出了许多振奋人心、启人心智的文章。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至高利益,以人 民的需要为最高需要,表现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崇高的使命意识;他始终以党性原则 为创作原则,以“二为”方向为创作方向,表现出了一个文艺批判家的责任意识。他的这种 “在场”意识和“担当”意识给时下文艺批评“失语”和文艺批评家“缺席”的文坛添加了一抹亮 色和T声嚎亮,也成为了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榜样和骄傲。我们期待着他能够为“为劳动 者的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注释:
【1】 刘润为∶《失去张力的低谷》,《文论月刊》1990 年第 1 期。
【2】 杨立元∶《建构思维模式与深入生活——与刘润为同志商榷》,《文论月刊》1990 年第 11期。
【3】23】 刘润为∶《小说改革的先声》,《文艺报》1997 年7月 26 日。
【4 刘润为∶《思想与激情的融合——读杨立元的〈"三驾马车"论>》,《文艺报》1999年 8月 21日。
【5】【7】 刘润为∶《人民文学发展的助力——评杨立元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文艺报》 2003 年 2月1日。
【6】【12】【25】 刘文斌、王慧青∶《正气·锐气·大气——刘润为文艺理论研究述评》,《内蒙古师 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期。
【8】 刘润为∶《文化工业论》,《文艺报》1997 年9 月 2 日。【9】 刘润为∶《殖民文化论》,《求是》1996 年第 5期。
【10】 刘润为∶《近代中国的抉择》,《光明日报》2009 年 9月3 日。【11】 洛保生∶《红学论争与学术规范》,《河北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3】【17】【22】 刘润为∶《小说改革运动的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5期。【14】【24】 刘润为∶《写给工人兄弟》,《工人日报》1996年8月13 日。【15】 刘润为∶《文 艺价值浅析》,《求是》1994 年第 5期。
【16】【23】 刘润为∶《文化批判》,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 页。【18】 郑法清∶《"三驾马车"书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9】 李逊∶《<文艺批判〉∶灵秀而厚重的文论》人民日报》2009年2月12日。
【20】【21】 古耜∶《卓识妙笔赤子心——评杂文集〈潮流之外)》,《人民日报》2009年11月 17日。
【25】 刘润为∶《理想与审美的统一性》,《文艺报》2011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