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色彩与哲学思辨的激情挥洒 ——张同吾的诗化人生
        张同吾兼有诗评家、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因此他具有诗人的浪漫激情, 哲人的深邃理性,评论家的冷静透辟,教授的博学多才,活动家的豁达气度,小说家的才情睿 智,正是他这多种气质所凝聚而成的大家风范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每一个看过他的作品、每 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现在他肩负着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秘书长的要职, 并以中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家之一主持和参加各种诗界的重要活动,发表引领诗歌 走势和动态的诗评,成为了当代中国诗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去年,他陪同中国作协主鳶 铁凝会见美国一个大型代表团。铁凝对外宾这样介绍他;“张同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歌评 论家,他实际是中国诗歌学会的掌门人,他有很高的理论素质。同时他又是书法家,在以色 列作协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我去以色列访问时,发现挂倒了,我帮助正过来。 我回国后对他说你得感谢我”。她讲得非常自然,引起大家的一片笑声。随后,张同吾也很 幽默地说:“我的书法只能送给外国人,反正他们也看不懂大家又是一阵笑声。但张同吾 能够赢得大家的大家尊重和敬仰的,并不仅仅是他的才学,还有他的为人。正是因为他卓越 的才学和谦逊的为人才获得了大家的啧啧称道,也使得中国诗歌学会生机盎然。
        我与张同吾相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最初我先是读到了他的《不只是相思》,后来又 读到了《爱,不只是选择》。这两篇中篇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那高尚感人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那高洁脱俗的形象令我心驰神往,击节赞叹。我与诗人张学梦、评论家马嘶、散文家 李永文不止一次地讲起这两篇小说。他们也都读到了,与我颇有同感。同时他们告诉我,张 同吾是唐山人。这样就更增加我想要见见张同吾的愿望。不久,在一个深秋的上午,我在唐 山的一家宾馆里见到了他。他利用回家之便,看看老朋友们,而我自然是新朋友,但与他却 是一见如故。他的热情、亲近,瀟洒、豁达,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且我们同为搞评 论的,他也在高校任教多年,有着许多的共同语言,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我说到了 对他小说的看法,问及了书中的男主人公是不是他?他沉思了一会说,有自己的经历,但也不 完全是自己。这样,我对他又增加了几分敬重。后来,唐山有几次大的文学活动,我们都邀请 了他,他也从来没有推辞过,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文学活动的支持和对文学青年的扶持。
        以后,我去北京时看过他两次,那时,他还在一个不大的四合院里居住,院里住的不止他 一家,条件不是很好,到了冬天还要生炉子。我站在小院里,觉得空间很窄,但又觉得他创作 的天空又是那样的广阔,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出了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啊!我深深地 叹服了。为他,也为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作家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新时期文学 的繁荣。
        随着与张同吾的接近,我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多了起来,让我看到了他那丰富的人生历 程。张同吾的老家在唐山乐亭县,此地属于滦河的下梢,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经济富庶,物 质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冀东“三支花"就诞生于此地,尤其是乐亭大鼓闻名遐迩。中 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更使得此地声名远播。据统计,乐亭县现有中国两院院士 12人, 其中一个村子就出现了两人,且为叔侄。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者也是此地人。真是一个 地灵人杰的地方。张同吾的父亲早年在东北做买卖。那时乐亭县在东北做买卖的人非常 多,被称为“老吠商帮气乐亭人闯关东,不是像山东人那样为了求生存,而是求发展,“老吠 商帮”繁荣了整个东北经济。他父亲是哈尔滨知名度的商界人物,仗义疏财,救济了很多家 乡投靠他的人,留下来很好的口碑,以致后来他父亲在“文革'‘中被遣返回乡时受到了乡亲们 的百般照顾,这使张同吾时刻铭记在心。他常说这里虽不是我的生身之地,但是我的生命 之根。
        张同吾幼年随父母定居北京,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了在全国享有 盛誉的北京第四中学。这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也有丰富的书藏,中外名著在他面前铺展了 一片奇异的天地,于是“我要成为作家”,一个天真而执拗的愿望在他的心中萌生。他沉迷于 文学,尤其对诗的迷恋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读诗写诗,并渴望与诗人对话,于是便产生 了想找大诗人郭沫若“谈谈的愿望”,因为他最崇拜郭沫若。少年的想法往往是浪漫多彩而 又超乎想象的。放学后,他径直去了郭沫若住宅,在叩门时被警卫轰走了。他仍不死心,便 时常在郭沫若的门前转悠。终于有一次,在郭沫若下班后,他勇敢地走上前。郭沫若见到这 个翩翩少年,便很热情把他领进客厅交谈,勉励他不能只读诗和写诗,还要广泛地读书。这 次与郭沫若的见面,使得十四岁的他欣喜若狂,也使他与郭沫若有了不解之缘。在他大学毕 业后,在一所师范教书的时候,又去找郭沫若为该校写校牌。郭沫若欣然允诺。他对郭沫若 推崇备至,曾萌生过为郭沫若写评传的念头,但又恐学识不足,难以完成而未能下笔。这或 许成为了他的一个遗憾,但他后来还是坚韧不拔地在诗歌的道路上求索着、奔突着,为中国 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少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最浪漫的时代。少年的张同吾几乎每天在自己所营造的文学 天国里漫游,而自安自得。终于有一天一位老师的话让他清醒了许多。这位老师就是他上 初二时的语文老师曹叔颖。曹老师很平常,张同吾对她很不以为然,以致对她所教的课也釆 取了敷衍的态度,甚至在课堂上与她争辩。课后,他被叫到了办公室,曹老师与他的一席长 谈,使他警醒和自惭,虚妄之意顿然消失,进而产生的是深深地自责和对曹老师的深深的敬 意。此次谈话,端正了张同吾的学习方法,使他懂得了文学之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而不是 一蹴而就的。此次谈话也改变了他对曹老师的态度,他随后也知道了曹老师的一些经历。 曹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沦陷后,曾与闻一多等人执教于西南联大。在先秦文学上 有很深的造诣,并很懂书法。从此他成了曹老师家的常客。张同吾曾这样描述与曹老师在 一起谈话和交往的情形:“我们在书的环护中畅谈,案头一杯清茶,窗外一弯明月,我在诗的 境界里悠然陶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我在知识的旷野上恣意驰骋。春夏之交,我陪她 在北海公园散步,有时我们租一只小船,先生坐在船尾,我轻轻地摇着双桨,船头劈开平静的 水面。我望着水光山色,我望着蓝天白云,听先生讲诗词的意境和作家趣事。她把我领进了 一个美丽的世界”。⑴
        正是曹老师开启了张同吾诗学的大门,将他领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于是他便义无反 顾地走了进去,领略了文学的“千般奥秘”,在“旖旎的梦幻”中播种希望,“收割欢乐气在中 学读书的六年,诗给他了无穷的欢乐和心灵的抚慰,同时也给他增添了许多痛苦。因为他曾 多次给报刊投稿,却始终也没有被刊用过,这未免时才气横溢的他的心里受些挫伤,但他时 常用但丁话来激励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怎样去说吧。”后来他在北京师范学院上 完了四年大学,被分配到了通县师范学校。通县师范学校这个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相 当高教育知名度的学校,曾培养过著名教育家、全国故事大王孙敬修,著名作家从维熙、房树 民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在校的老师也是人才济济,如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京剧理论家和逻 辑学家的欧阳中石和成为名记者的邓国治都是他的同事,且都与他友情深挚。这对他的审 美学养和文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裨益。
        进入文学新时期以后,他“隐隐感觉到一个破灭的梦幻一个遥远的希望又在自己的心中 升起”⑵。他的老同学母国政也不断来信鼓励他,唤起了他创作的激情。他的长诗《描春 图》,不久发表在《北京文艺》上,博得了一片赞扬声。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在刘绍棠和浩然等人的帮助下,他被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分校任教。环境的宽松,时间的相 对富裕使得他如鱼得水,在短短的五年间,他创作了五十几万字的作品。后来他把这些作品 收入了中篇小说集《不止是相似》、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 牧灵魂》等书中。他的这些书被称为“美文集萃",以致许多人都可以颇有兴致地背诵书中那 些精彩的段落。因为创作成就的显著,在1983年他便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专 门从事诗歌评论和诗歌理论的研究工作。从此他便以诗歌评论家的身份享誉中国诗坛。
        一个评论家的生命特质是独特而又全面的。他应该有丰饶的生活积累,丰厚的文化积 淀,丰沛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想象能力,丰盈的理性思考。这正如美学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 应具有“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一个批评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他对 社会人生应有独到的见识,对作家作品应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是他对历史奥秘的深度 体验,是他对人生奥秘的深刻洞察,而不是权威的理论借用,也不是新潮观点的批发。作品 中的“隐蔽的思想和感情的微波,很难逃脱他的目光。即使对那些恍惚迷离的变幻莫测的潜 台词、潜意识,他也有细致的识别力”其次,应该是一个文学的判官。评论家不仅要有眼 力,还要有胆识。他不是官家的跟随,也不是权威的鼓手,而要公正公道,“好处说好,坏处说 坏”;不是抬轿子、吹喇叭,打棍子,而是一个有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有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 的文学的评判者。再次,应该是一个学者。批评家与作家不同。作家须深入生活,沉于社会 的底层,要有丰富的生活底蕴才能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而批评家须身居高处,俯 瞰社会,“知人论世”,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邃的学理,才能对时代变化和文学走势作出深刻 的判断和高度的概括。这些在张同吾的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和完美。作为一个诗人、小说 家、教授的他,对作家和作品所作出的批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可以说,他的诗评 是生命的直觉与理性的自觉的完美结合,充沛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智的深度交融,精美的诗意 与精湛的哲思的和谐统一。或者说他的诗评是诗歌精炼、散文的精美、哲学的精思的高度融 汇,展现出了别样的审美风度。
        张同吾创作个性的形成有赖于他学识的渊博和阅历的丰厚,也有赖于他独特的人格和 独特的品格。徐增在《论诗人品格和创作的关系》中曾经这样提到;"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 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诗之等级不同,人到哪一等地位, 方看的那一等地位人的诗,学问见识如其力酒量,不可勉强也。”山沈德潜也曾说,'有第一等 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㈢张同吾风格的美质在于他在长期的评论实践中不追 逐、不盲从,有自己的审美定位和行进方向,做到了“不执不随”、“不媚不俗”。在他所评论的 诗人中,有像王蒙、李瑛、吉狄马加、杨牧、叶延滨这样的大家,也有许许多多的后起之秀。他 都能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其人其作进行整体的观照和评判,而不是从社会学的角 度和阶级性的观点做硬性的牵扯和归结,或是脱离文本用新潮理论做随意地移植和对接。 这样既符合文本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的语境,也符合作品自身建构的规律性和审美独特性。 且全篇灌注了生气和激情,充满了诗意和文采,真正做到了史学与美学的结合、理性与感情 的契合,全然没有当下一些评论文章的语言的生涩,语义的朦胧,情感的枯竭和理性的羸弱。 读他的诗评像是在读诗和散文那样惬意而不疲惫,像读哲学和美学那样明慧而不迷茫。可 以说,他的诗评是彻头彻尾的美文。
        说到张同吾的批评风格,有的评论家认为是“聪颖迷人”,我认为这种判断不是太准确。 首先,作为风格是对一个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表现的准确定位或理性判断,既“是作家独 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也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 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⑹其次,所谓的"聪颖迷人”不像 是对风格定位,似乎是对一个人外貌的印象,即使对其风格的定位也不应该是“聪颖迷人气 我认为张同吾的批评风格可用“明丽俊朗,灵动飘逸”来概括。
        我们仅以下面这段诗评来看张同吾的评论风格:
        从诗学的意义来说,诗是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艺术具象,是心灵的音乐,是情绪的舞■蹈,是 感觉的云聚云飞,是想象的万马奔腾,是性灵之水的千回百转,是人类经验的溢光流彩。严 阵从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出发,摆脱了对一切世事浮沉和历史功罪的具体评说,采撷了圣洁 的阳光和月光去谱写他的心灵奏鸣曲,其中不断出现美妙的华彩乐段,让人既感到阳刚之气 的劲健,又感到阴柔之美的温婉。他写山之雄奇,他写水之澄澈,他写花之娇艳,他写树之苍 碧,他写海之辽阔,他写云之飘逸,他写风之和煦,他写雨之甜润,他写阳光之璀璨,他写星光 之浪漫,无不融入爱国情思,并让鲜丽的意象群落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严阵以相同的情愫,遨游于祖国的大地和天空、山川和海洋,不仅捕捉了他的奇思妙想, 不仅记录了他的情意融融,而且在情思•流淌和意象营造中体验诗的文化品属,提升了诗的哲 理意味。……这种文化渊源和精神品格,源于东方哲学的陶冶,那种不骄不奢的自我节制, 那种不浮不露的性格涵养,那种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那种.宁静致远的理念操守,都源于这 片高天厚土的养育,源于儒道互补的东方哲学的世代熏染。⑺
        这段评论足以显示出张同吾的评论风格。他用生动而又鲜活的比喻、大量的排比句式、 美丽的意象群落诠释了诗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严阵长诗《含苞的太阳》独特的艺术品性、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其中所包蕴的诗人“深静温婉的文化性格”,描述得是那样丰盈而又明丽,丰 富而又多彩,丰实而又灵动。在大段的评论中意象在飞动,情感在激荡,语言在飘逸,节奏张 弛有度,语势高低错落,像珠落玉盘,像小溪流水,像流云飘飞,显得是那样明净、明丽、明快,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驰神往的感觉。这正如老诗人阿红所说的那样:“读同吾的评论,我常 常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感情,有色彩,有形象,通篇像散文,许多段落又像诗,但终究是评论, 寻脉究络,又有严密的思辨逻辑。”弱此话说得可谓恰如其分。正是这样,张同吾以自己独特 的评论风格成为中国的诗坛上一道靓丽景观。
        张同吾不仅对个体的评论独具风采,对诗坛现象的宏观扫描、整体概括和走向的分析也 是分析精辟、归结精准,令人赞叹。他的诗论集《诗潮思考录》中的“诗潮追思"部分的文章就 是他对中国诗坛的整体观照和思考,视野宏阔,无一不显示出其独到的见解。如在《论新时 期诗歌审美观念的赠变》中,他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审美观念的壇变梳理成三个方面:即与 叙事文学的叛离一恢复抒情艺术的特征——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凸现;对说教模式的 悖弃一意象化的鲜明特征、从具体到抽象的逆反流向——哲理色彩与思辨精神的凝聚;题 旨的多义性、意象的暗示性、语言的跳脱性一一对传统表现手法的挑战与补充一审美心理 的变异。这样,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美学层面审视新时期纷纭博杂的诗歌现象,从中梳理出 了新时期以来的诗美观念的演变轨迹,准确地归结出了“审美观念的趋向性与审美观念的多 元化同时并存”“是新时期的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的论断,显得高屋建轴,这不仅指明了诗 坛所出现的崭新格局,也揭示了新诗行进的路向和预判了诗坛所必然出现的美好前景。
        除此,他还对不同领域和类别的诗歌样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如对“城市诗”、“青年诗”、 “军旅诗”、“抒情长诗”、“政治抒情诗”等分析和评判也都显得非常精到。正是这多种新诗的 类别使得新时期的诗歌“冲破了划一的美学规范与统一的创作套式”,进入了“多层次的感知 领域”,“补展了诗的思想容量和感情容量”,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 这些审美判断,显然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和扶持作用。
        作为一个著名的诗评家,是一定会以坚实的诗歌美学思想作为根底和支撑的,那么张同 吾的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博士生导师邹建军认为:“张同吾诗歌美学思想的 核心,是对于诗的抒情本质的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也就是对于诗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 审美定位得到了张同吾的认同和肯定。
        张同吾是从审美意象入手对其诗美思想进行了深度阐释的:首先,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意 象艺术,“诗美是以意象美来表现的,语言本身无色彩,只有意象通过语言方式来表现世界的 时候,诗的世界才五彩缤纷”。其次,他认为真正好的诗歌应是真实又虚幻的,是具体化和抽 象化的一个审美具体,而诗美的本质恰恰是意象化所给予的。再次,他认为诗歌的审美效果 也是在意象所带来的真实又虚幻之间所产生的。意象化能够带来诗美的核变力量,裂变出 无穷的能量,产生不尽的审美效应。张同吾这种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赋予了诗歌意象化以审 美新质,推动了诗歌意象化的进程。当然,张同吾的诗歌美学思想不像一些文艺理论家那样 是形而上的,是抽象化的,而是在他大量的诗评诗论表现出来的。在他近年来出版的《诗的 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意 象和雨的精魂一一张同吾诗学随笔》《青铜与星光的守望》等多部诗论、诗评的著作中,都不 同程度地表现了他的这种诗歌美学思想。
        张同吾在进入中国作协创研部后,他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诗评家,一是社会活动家。 如果说作为一个批评家,他在书房里潜心研究作品就可以了,然而作为一个在全国有很大影 响的社会活动家,他的活动空间应该是整个社会。张同吾是诗界的一个著名活动家,为此他 为中国诗坛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妙语连珠的讲话,从容不迫的气 度,洒脱率真的性情都在诗坛留下了极好的口碑,这样也使得他连续成为中国诗歌学会秘书 长兼法人代表。1994年中国诗歌学会成立时,由艾青、臧克家这两位享誉世界的诗坛泰斗 任会长,李瑛、牛汉、绿原、邹狄帆、张志民、柯岩、吉狄马加等16位大诗人任副会长,可见其 阵容的强大。中国是诗歌的大国,诗歌在中国可以成为第一文体,中国诗歌学会亦可称为文 学界的第一学会了。大家共推张同吾任秘书长,可见其威信和能力了。由于他为学会的工 作竭尽全力,人缘好,有感召力,且谙熟诗歌活动的特点,使得学会的工作有声有色,方兴未 艾,相继建立了多个诗歌创作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活动。如在楚雄举办的“西 部之声'‘十月太阳历诗歌节和大型诗歌音乐会,在新疆举办的“生命之源•中亚国际诗会”, 在北京举行的“拥抱太行”大型诗歌音乐会等多项大型诗会等,还设立了“中坤杯•艾青诗歌 奖”和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采风活动。这就大大推进了诗歌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他还曾 多次出席国际各种诗歌学术会议和参加各种活动,大大推进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交流, 增进了与外国诗人的友谊。
        中国诗歌学会要举办大型活动、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学会的日常工作,这些都是需要资 金维持的。为此,张同吾为学会的工作筹集资金也费尽了心力,但他始终维护诗歌的圣洁、 诗人的和学会的尊严,从未为金钱而折腰、掉价。有一次,经朋友介绍,广东某一家宾馆的老 板有意在他那里建立诗人之家。张同吾为此见了这家宾馆的老板。老板只是一个仅有小学 四年级文化,甚至不知诗歌为何物,但却是有两个亿资产的富翁。他见到张同吾直言不讳地 问:“诗能给我带来什么直接利益?"张同吾说,'诗不能换钱,但诗能够提高你的档次和品 位。”面对老板对此言的不屑一顾,他便以教训的口吻质问老板:“你说做生意凭什么发展?” “凭机遇,凭智慧。”老板脱口而出。“不,是凭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智慧,一个有文化的企业 家懂得文化投资,否则,不是企业而是作坊。”张同吾理直气壮地说。“您还懂得生意经?”“我 是亿万富翁嘛。”“您做什么生意?”老板追问道。张同吾面带讥讽和傲慢:“一身傲骨,两袖清 风,满腹经纶,还不够亿万富翁吗?"最后签约时,老板只派副手出席,并比原来的口头约定的 赞助费每年少了 4万。张同吾十分严肃地对老板的副手说:“请你转告你们的老板,中国诗 人还没有沦落到任人施舍的地步,建立诗人之家是双赢。我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少 一分我也不干气于是他没有签字,拂箱而去。此举在文学界成为美谈,因为这大大显示了 文人的风骨,长了诗人的志气。后来,他结识了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两人一见如故。黄 总拿出3000万作为诗歌基金,其中1000万用于中国诗歌学会的学术活动。
        作为一个秘书长,张同吾每次大会主持词和发言,都因为语词华美、理念深刻而被大家 所称道。其实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文学的新时期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上,夏衍的开幕词 就是张同吾为之起草的,后来被许多人称作是建国以来历届文代会中开幕词写得最好的一 
篇。因为此稿不仅文采焕然,而且具体阐明了什么是艺术规律,为什么要尊重艺术规律,鲜 明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令与会者拍手叫好。后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在第五次和第六次 文代会会上的开幕词,也是张同吾代笔,这两篇稿完全体现了巴金的文艺观和语言风格,受 到普遍的好评。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其开幕词也是他起的草,时隔 多年艾青的夫人高瑛还多次赞美这篇开幕词写得好,是对艾青成就的最准确的概括和最精 到的阐发。从此,我们足可以窺见他的才情和智慧。
        一个诗人的张同吾,一个诗评家的张同吾。他一生与诗相伴,与诗同行。.他将自己激 情、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诗歌,因此他的人生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化人生;他为中国 的诗歌学会的发展弾精竭虑,苦于斯、乐于斯,喜怒哀乐于此息息相关,使得他的人生充满诗 意色彩,所以他的人生也是纯粹意义上的诗意人生。他的好友李松涛这样说:“我们在他的 指示旗鼓的评论之外,在细腻曲折的小说之外,在荡气回肠的散文之外,在凉热分明的报告 文学之外,认识一个诗性的同吾、理性的同吾、现实的同吾、浪漫的同吾、达观的同吾、痴情的 同吾、复杂的同吾、丰富的同吾,总之,认识一个真诚的血肉丰满的同吾! ”可见,张同吾是一 个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诗人,一个浪漫达观、睿智机敏的诗评家,一个宽宏大度、平易近人 的社会活动家。有如此的美质、美德、美行,他才是一个诗人的张同吾,一个诗评家的张同 吾,一个社会活动家的张同吾。
        注释:
       [1][2]张同吾:《诗的痛苦与欢乐》,见张同吾:《枣树意象和雨的精魂——张同吾诗学随 笔》,长征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页,第317页。
        [3]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4] 徐增:《而菴诗话》,见《清诗话》上册,中争书局,1963年版,第430页。
        [5] 沈德潜:《说诗陣语》,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第415页。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7] 张同吾;《阳光和月亮谱写的心灵奏鸣曲——严阵长诗〈含苞的太阳〉艺术风格论》,见 张同吾:《枣树意象和雨的精魂——张同吾诗学随笔》,长征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 — 141 页。
        [8] 邹建军:《张同吾的诗歌美学思想》,见张同吾:《沉思与梦想》,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第296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