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双枪将”——杨立元创作论
        由于杨立元在文学理论评论和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显著成就,曾被《文艺报》主编、鲁迅文 学奖文学理论评奖委员会主任郑伯农誉为“文坛双枪将”。
        杨立元在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艰难而又执著地跋涉了很多年。他 先后写出了《美的探求》《美的和谐》《美的阐释》《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与人合写)《“三驾马 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创作动机论》《“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唐山作家论》等10余部 有思想深度和创新价值的专著,并先后在《文学评论》《求是》《光明日报》《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报》《文学报》《作品与争鸣》《河北学刊》《长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省级报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现当代文学 卡》等刊物摘引或转载,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 理论》全文转载。多篇作品被收入《当代争鸣小说丛书》《中国争鸣小说精选》《河北文学评论 年鉴》等选本。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长篇小说《滦州起义》(与伦洪 波合著),散文集《家乡戏》,编著、主编了报告文学集《辉煌的金字塔》《情酬苍生》《走向辉煌》 《走向新世纪》《新世纪之光》及散文集等十几部,参编了《文学概论》《新编文学理论教程》《新 编美学教程》《台湾散文鉴赏大辞典》等多部教材和辞书,在《青年文学》《当代人》《大时代》等 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 三等奖,华北区第一届文艺理论青年优秀论文奖,华北区第二届文艺理论一等奖,河北省第 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青年佳作奖,河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第二届、第四届 文艺理论“金鹿奖”,河北省第三届、第四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北省第一届、第 三届文艺评论三等奖,第二届文艺评论二等奖,河北省第九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唐 山市文艺精品工程特殊贡献奖,唐山市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山市1998、2000、2002、2004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唐山市 献计献策金、银奖等国家、省、市级30多项奖励;他所担任主讲的“文学理论”课程在2006年 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完成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科 研项目14项。因科研、教学成果突出,曾先后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 先进个人”,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河北省 教学名师奖”,被河北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唐山市委、市政府等单位授予 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唐山市劳动模范、唐山市模范教师、唐山市首届社会科学青年专 家、唐山市十佳青年作家等称号,并多次荣立振兴唐山二等功、三等功,连续被选拔为唐山师 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因创作成就突出,他于1994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被聘为河北经贸 大学新闻学硕士生导师和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生导师,被河北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 家和特邀研究员,多次被唐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授予“突出贡献奖”,被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授予“成就显著奖”,入选《中国作家大词典》《中国专家》《中国教育专家》《共和国脊梁》 等多部辞书。《文艺报》及省市报刊、电视台多次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一个作家或评论家的创作道路都有着一定自身的天赋或历史的渊源。杨立元的文学情 结源于他的少年时代。他的一个祖父和他的一个大哥的书藏,使他接触了许多古典和现代 文学的经典,使他见到了现实生活之外美丽神奇的文学世界。放学回来,他手不释卷,甚至 彻夜长读,他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读了许多名著和唱本,这也使得他从小便显示出很强的文学 天赋,以致从小学到大学他的作文一直都是同学们的范文。在“文革”中小学毕业的他,一直 没有放弃上学的信念。后来他所在的工委中学招收高中生,他因没有初中学历而不能入学, 于是他给校长写了一封生动感人的求学信,深深地感动了校长和老师们。学校破格招收了 他这样一名小学毕业生。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他却因学习成绩的优异,而当了班长。高中 毕业后,他回乡务农和后来在县里工作,都是有名的“笔杆子”。上大学后,他组建了“碣石” 文学社,主编《五峰文艺》。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委常委、纪检委书记张力和河北省作家协会主 席关仁山都曾经是这个文学社的成员。当然,搞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不同:文学创作必须要 有生活,而搞理论研究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真正使他走向文学理论研究道路的还是他 考入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助教进修班为期一年半的学习。1986年,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 蒋孔阳先生亲自主持,经过严格的考试从全国各大学中招收了 60名年轻助教,河北仅他一 个人考上。在这里他接触了最前沿的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的学习,学完了除英语以外的全部 硕士研究生课程。蒋孔阳、朱立元、邱明正、应必成、徐俊西、陈鸣树、蒋国忠等老师的精心授 课和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功底。在 班上,他学习的刻苦和成绩的优异为大家所称道。从此,他便走上了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 评的道路。在90年代初期他出版了第一部理论专著《美的探求》,他的老师、复旦大学博士 生导师、著名美学家朱立元给该书作序说:“立元同志的文章,能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实践 美学的观点,并运用审美心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是有胆识的,也是值得称道的”,“他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所以就有历史感和理论深度”,"这显示了他在美学研究上道 路上走出了良好的开端。凭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和刻苦、执着、兢兢业业、独立思考的 学风,相信他在美学事业上会作出新的贡献。”⑴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美的和谐》《美的阐 释》《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等著作,并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作品与 争鸣》《人民文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文论报》《文论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 由于他创作成绩的显著,在1994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同年被河北文学院聘为合 同制专业作家。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工作者,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坚定的理论立场。多年来,他不媚俗、不趋新,矢志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抵制、批判西方资产阶级 的文艺思想的干扰,是难能可贵的。当有人否定民族文化、主张西化时,他写出了《民族化: 文学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当有人质疑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时,他写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产 物》;当有人提倡唯心主义审美心理学时,他写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探求》。他的这些理论 文章一发表,便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美学》全文转载和被《高等文科学校学报文 摘》摘引。当有人写出了对关仁山的作品质疑的《关仁山迷失在哪里》的文章后,他在《文艺 报》上相继发表了《关仁山迷失了吗?》《现实主义不会迷失在理想》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和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卡》和《文学理论》全 文转载,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讨论。有许多作家和评论家参加了这 场讨论。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他的理论目光不仅是坚定、更应是尖锐的,他的理论研 究不仅是继承、更应是创新的。杨立元的成就就是在于他的开拓和创新上。这首先表现在 他对“三驾马车”的研究上。他最早在《文艺报》上发表了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那是1996 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何申、谈歌、关仁山作品讨论会”之时,在当天的《文艺 报》的显著位置发表了他的评论《贴近现实反映人生一谈河北的“三驾马车”》,这是全国 第一篇全面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对这次会议,《燕赵文艺史话》上这样写道:“1996年 夏,《小说选刊》编辑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何申、谈歌、关仁山小 说创作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评论家着眼于三位作家共同的创作追求,把他们概括为河北 文坛的'三驾马车《文艺报》主编郑伯农曾这样说:“,三驾马车,这个称谓是前几年的 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提出来的,《文艺报》首先予以报道。”⑶“前几年的一次文学座谈会”,说的 就是这次会议。正是这次会议使得“三驾马车”以一个文学团体的形式走向了全国,这篇文 章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至后来何申在给杨立元的信中说:“您对我们情深义重,想当初这个 称号还是主要靠您的那篇文章打出去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坛的'三驾马车'是与您分不 开的。”评论家赵朕也这样说:“杨立元'三驾马车'的譬喻,则是别开生面,翻作新曲,将其套 用于对河北文坛出现的三位中青年作家执着于现实主义创作的形象写照。'心」当然,对于“三 驾马车”这样一个文学团体的产生,是众多的作家、评论家乃至各级领导部门合力打造、推出 的结果,但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后来他又相继写了《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的 契合——“三驾马车”论》等多篇文章。他的《“三驾马车”论》也是最早对产生在河北大地上 的,,三驾马车,,进行全面而深刻评论的专著。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泰丰为该书题写 了书名,《文艺报》主编郑伯农为该书作序。他对“三驾马车”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论文 相继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光明日报》《求是》《文艺报》《文学报》《作品与争 鸣》《河北学刊》《长城》等国家级重要报刊和核心刊物上,并先后获得多种奖项,这也使他成 为国内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批评家。也正是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对“三驾马车”的研究,成为推 进“三驾马车”走向全国、蜚声文坛的助力。《求是》杂志社副主编、著名评论家刘润为说:“杨 立元的《“三驾马车"论》的出版是非常适时和重要的。这是一部对同一作家群体或同一文学 现象的评论著作,它结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浓厚的理论色彩和充沛的情感深度,以及二者融合 之后所产生的高度的艺术性。”“《“三驾马车”论》不仅构架坚实,表现为总分结合,论证严谨, 而且有昂扬刚健、感染人心的美学力量。这种崇高美一方面来自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直面 人生、高扬正义的遒劲气势;一方面来自作者为在困境中的改革者和现实主义文学鼓与呼的 强烈的责任感。高屋建籟、警醒人心的评述和关注人生的炽热情感的紧密结合,不仅给人以 理的启示,而且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因此,可以这样说,《“三驾马车”论》是一部充 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心]
        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对以河北“三驾马车”和张平、周梅森、陆天明、刘醒龙、张宏森、柳 建伟等人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评论,并出版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和《“现实 主义冲击波”论》等专著。《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在2002年底出版后便引起了较大地反响,中 国文联出版社、北京伯乐文学研究所、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在北京召开作 品研讨会,首都文学界部分评论家、编辑家、作家和鲁迅文学院首届高研班的优秀学员40余 人出席了研讨会。其中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文艺报》主编郑伯农,《求是》杂志社编委刘润 为,《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李正忠,《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崔道怡,《中国作家》原副主编、 顾问章仲浄,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新现实主义小说论》责编尹龙元,鲁迅文学院教授高深、 王歌,《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熊元义博士,《诗刊》编辑、诗人李志强,鲁迅文学院首届高研班 的学员柳建伟、关仁山、谈歌、李西岳、于卓、许春樵、葛均义、张行健、荆永鸣等。这本书得到 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著名编辑家、评论家、《人民文学》原副主编崔道怡称该 书是“世纪末的时代先声”,“是在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一定文学现象做出学术性的总结,留下 文献性的档案。那些作品,时过境迁,此后读者未必全部重新阅览,但这部书,犹如史卷,历 久弥新,会成为现在和今后人们回眸文学历程时不可不看的重要参考。”称“这部著作,既有 严谨的理论体系,又有鲜活的具体事例;既有厚重的艺术价值,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引 人思索的启蒙素质,又有耐人寻味的情趣魅力……它所发出的声音,穿越世纪,回响至今,越 发显现先见之明。"⑹《文艺报》主编郑伯农,《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李正忠,《中国作家》杂志 原副主编、顾问章仲谭,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关仁山、谈歌,北京军区创研室主任李西岳, 以及作家葛均义、许春樵、于卓、张行键、荆永明等也在研讨会上对这部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河北师大副校长刘绍本,廊坊师范学院教授苗雨时、张连营,上海大学教授郝雨,徐彦利 博士等多名评论家在十多家刊物上发表了评论这部书的文章。他们一致认为:“《新现实主 义小说论》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世纪之交20年间的壇变及其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 探索,进而在多重比较研究过程中描述、抽象和概括了 90年代中期以来新现实主义小说思 潮的基本风貌,提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是一部颇为系 统、厚重的著作,它较早关注了 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成为显流的'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不仅完整勾勒出'新现实主义'的整体轮廓,而且还将其庞杂繁多的疏技密叶仔细梳理一番, 使其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学术化,通过缜密的探讨与论证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潮流的全 貌,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可算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了,其 深度、广度及规模都是较令人叹服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人手,既 归纳涵盖出'新现实主义'总体特征,总结出其共同的写作特色及内在原因,又条分缕析深入 开掘,从具体作品切入,单独分析每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形成与发展。……全书经过了多 年的沉积与思考,内容丰富翔实,论证稳健扎实,成为研究'新现实主义'思潮特色的重要论 著/'“《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是建立在一种寻根溯源、穷究细探的精读基础上,由作品产生出 多义的感悟与联想,再将其与理论融会贯通,从细节入手,从原文入手,引必实,证必妥,论点 论据层层包裹,细密有致鞭辟入里。凡'新现实主义'作品,几乎全被涵纳引证,连习作性质 的也未疏漏,论者对作家和作品的了熟于心令人惊诧,仿佛他们已尽数囊括于头脑之中,随 时准备流溢而出供其使用。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可以坦然并自信地走向所论之物,将 其融会贯通,自身与其浑然一体,这种严谨的治学作风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书中将不同作家 同一时期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相近题材、相似人物都作了横向纵向的仔 细归类与对比,透彻明了,让人有迷雾散尽豁然开朗之感。”5“《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以创造 性学术姿态和更为宏阔的批评视野,解读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作最新景观,其深邃的理论 探索和精辟独到的见解,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后续书 写提供了可贵的参照。”“有意识地规避纯粹抽象思辨和坐而论道式学理诠释思维方式,摒弃 依靠突发奇想和借助语词化装表演谋求虚幻热点效应的普遍学术风气,脚踏实地从近年来 现实主义小说思潮鲜活的创作实践出发,牢牢捕捉住作家作品所体现和负载的崭新创作品 质,给予饱含着激情的理性梳理、归纳和升华,是《新现实主义小说论》的显著特色。重视和 追求理论创新,建构宏大思辨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新现实主义小说思潮创作脉动并确认它在 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揭示作家作品个性化思想追求和艺术特征,是《新现实主 义小说论》的又一显著特色。”⑹这些评论家的批评意见深刻地指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论》 的创新价值和理论深度。多家报刊发表了书讯和作品研讨会的消息。他的《“现实主义冲击 波”论》也是对“现实主义冲击波”这种文学思潮的理论归结,其中既对“现实主义冲击波”进 行了理论探讨,也对“三驾马车”及李西岳、孙春平、胡学文、罗伟章、魏光焰、武歆、贾兴安、刘 向东、刘恒志、张峻、刘惠强等作家进行了评论。著名评论家,《求是》杂志社副总编刘润为这 样评价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是从当下文学发展的语境中对'现实主义冲击波'进行观 照和评判的,因而显现出了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丰富性和完整性。这本书既从整体上对'现 实主义冲击波的'形成、发展及文学品格、人文精神、理性力量、审美特质等做了理论上的.归 结,也对'现实主义冲击波'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现象,诸如新乡村小说、下岗文学、官场文学、 '三农'文学等做了较为透辟和详尽地阐释。同时还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作品进行了深入 透析和深度批评,尤其是对'三驾马车'的作品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努力贴近生活主线,弘扬 时代主旋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强烈的人 文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意识融入叙事文本的创作倾向,建构质朴而又厚重、平淡而又丰富、平 实而又深邃的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美学世界的创作特色等诸多特点进行了分析、评判,使我 们不仅从宏观上对'现实主义冲击波'这种文学现象有了整体的把握,也对其代表性的作品 有了具体的理解。”“这本书中充满了现实意识和实践精神。它不仅用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去度量和衡定'现实主义冲击波'这种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还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出 发,把它们置放到发展着的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检验和考察,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对话,以此推 断出这种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社会效果及现实意义。这与那种隔靴搔痒、漫无边际、搬弄 术语的文学批评大相径庭,这样才有了坚实的现实精神和深刻的理性力量,达到了一种对历 史必然性的认识。”⑴
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上,杨立元也独树一帜。他的新著《创作动机论》是目前国内第一 部全面、系统研究创作动机的专著。他从审美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作动机进行 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并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有的学者认为:对于“创作动机”,“由于一直 以来的惯性误读,包括《文学概论》里亦只得一个创作动机的概念。而对于创作动机的解释, 鲁迅以及茅盾、郭沫若等大师们,对此则纷纷莫衷一是,未能形成统一的论调。”“到目前为 止,最新成果乃是当代学者杨立元以十七章的篇幅进行了全方位论述。”他的老师、复旦大学 教授蒋国忠认为:这是“一本充满学术含量的文艺心理学新著”。它“从创作实际出发,依托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掘井式的理论研究”,“理论观点鲜明,论证材 料充实,构思周密完备,逻辑推理严谨”,“理论文字简洁、准确、明瞭、晓畅,可读性甚强”,“用 一本专著的篇幅全面、深入地研究创作动机这么一个问题,至少在国内还是首创,显示了立 元的理论勇气与开拓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口口著名诗人张学梦这样评论:“著者的理论 勇气首先来源于著者对古今中外心理学理论成果的全面占有。著者纵览和梳理了人类全部 知识体系中的创作动机论述,以鸟瞰的姿态展示了这一领域当下图景、从而清晰地勾画出这 一学术领域的前沿,并把自己安置在面对空旷荒原的位置。著者拥有的另一理论力量是著 者掌握的丰富的个案资料。著者旁征博引,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体对创作动机的研发表述,开 辟出一条条通往理论概括的小路,使著者能够游刃有余地把读者由个别引向一般,由偶然引 向逻辑,由现象引向本质。”他认为:“《创作动机论》所表现的理论勇气是极其可嘉的。这既 是一部文艺心理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文艺心理学的开先河之作,填补了文艺创作理论 的一个空白。著者的理论创新既反映在宏观立论上,也反映在微观认证上。而且著者建构 的创作动机论体系是开放性的,在著者所总结的法则之外,为进一步的讨论预留预设了广泛 空间。这是一部沉甸甸的饱和思想和智慧的专著。"E著名评论家苗雨时教授认为:“在阐 释和论述创作的课题中,这是一部较为全面、深刻的难得的新作。他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创作实践,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从创作发生学和动力学的视域, 多方面地、簇群式地、深入地探讨了创作动机的内外构成及其在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动态 流变。从而,破解了创作的秘密。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为创作带来了一束划开云翳的阳 光。应该说,这部专著是当前文艺理论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收获。"“他运用现代哲学、 美学、心理学、创作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围绕着创作动机这一学术难题做了多方面、多层 次、多角度,甚或全方位的研究、梳理、分析、探求,力求在深化和拓展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 解。他攀登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致力于构建宏大的论辩结构和体 系,使创作动机这一命题,体现和负载着与时俱进的崭新品质。所以,这部专著在破解创作 的艺术之谜中,不仅具有继大成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适应当下创作的现实指引意义。” 口可 唐山广播电视报编辑部主任杨晋昭认为:《创作动机论》有三个重要特点:“首先,重视和追求 理论创新,建构宏大思辨结构。作者从整体上把握了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揭示了创作动机的动力结构、生成机制以及审美心理结构中其它因素与创作动机的关系,从 而进行了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阐释和论证,建构了创作动机论的完整理论体系。全书共分 为16章,分别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对创作动机论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解析,给人一种心悦诚 服、开心启智的审美感受。其次,以理性批判精神对以往的创作动机的理论作出了富有时代 特色的诠释。作者对创作动机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建树。他以当下为切入点,融通古 今中外,链接哲学、美学、写作学、心理学多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积极创设,完成了创作动 机的理论体系,为创作动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性的理论著述,成为现在和今后人们研 究创作动机时的不可不看的重要参考。所以,《创作动机论》既是对前人研究创作动机的一 种续接和传递,也是当下研究创作动机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再次,真实深切地运用体验 批评方法,打破时下文艺理论玩悬弄虚的玄学模式。作者从创作实践出发,牢牢捕捉住创作 动机所体现和负载的崭新品质,给予饱含着激情的理性梳理、归纳和升华。作者具有文艺理 论家批评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所以在写作中显现出了高 度的美学自由。也使得全书的语言简洁准确、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全然没有时下理论著述 那种玩玄弄虚、晦涩难懂的通病,令人耳目一新,美感油然而生。叩3】有很多的作家认为,正 是由于这部书的出现,标志着杨立元完成了文学评论家向文学理论家的过渡。
        不仅如此,杨立元还对诸多文学现象进行了独到而深刻地研究。如皮影舞蹈《俏夕阳》 演出成功以后,他最早对《俏夕阳》进行了全面的审美归结,先后在《文艺报》《大舞台》等刊物 发表了多篇评论,并被河北省文化厅确定为2009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的重点 项目。他认为《俏夕阳》是多种审美因素的巧妙融合而形成了新异奇巧、诙谐幽默、朴拙清新 的艺术风格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朴实真诚的美学精神。再如对“唐山大地震文学"的评 论,长期以来,他坚持对唐山大地震文学的研究。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河北日报》 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他的《30年,回望那座文字里的家园——唐山大地震文学纵横 谈》,《文艺报》也用较大的篇幅发表了《唐山大地震文学初探》。《唐山学院学报》发表了他的 《唐山大地震文学论》。这些文章,为研究唐山大地震文学,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 精神,建设文化名城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四
        值得一提的是杨立元的文学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从上高中的时候开始的,那时他就 经常给一些报刊投稿。在乡下务农时,他所创作的诗歌、散文也常常成为公社广播站和许多 媒体的宣传材料。上大学时,他的作品已经刊登在许多刊物上。他的小说《“炮筒子”队长》 中的“炮筒子”队长和《侯大叔自荐》中的侯大叔等作品中的人物被有的评论家称为“农村改 革初期的代表人物毕业时,因他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而被唐山劳动日报社提前选中,后因 其愿意在大学任教而作罢。但他的文学之梦并没有止歇,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 散文集《家乡戏》,长篇小说《滦州起义》(与伦洪波合写),在《青年文学》《当代人》《大时代》 《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并编著和主编了报 告文学集《辉煌的金字塔》《情酬苍生》《走向辉煌》《走向新世纪》《新世纪之光》等多部报告文 学集。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是他与他的大学同学伦洪波根据辛亥时期发生在滦县与武昌起 义齐名的滦州起义而写的。为创作此书,他们历时三载,搜集査阅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对滦 州起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给予了生动地再现。此书被多名河北省政协委员联名推荐给河 北省政协,后由河北政协又推荐到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获得了河北省写作学会优秀 作品一等奖等奖项。他所创作的“小镇传奇系列"中的《孤寂的小站》《赌鬼》《泊梦》等发表在 《青年文学》《唐山文学》等刊物上,因文风厚重质朴,情节的奇诡曲折而被人啧啧称道。他的 散文更表现出了他浓重的恋旧情结和怀乡情绪。这种恋旧情结正像郑景星教授所说的那 样:“作者之所以有如此之深的'恋旧情结'不仅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故友,是作者儿时的 '乐园',更主要的是他在那里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起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明白了 人生的真谛,同时也在那里孕育了自己的忠诚、淳厚的性情与品德。” 口』正因为如此,他的散 文是一幕幕闪耀着真善美的家乡戏,是一篇篇歌颂父老乡亲的赞美诗。在他的笔下,令人心 旷神怡的广袤的原野、黑黝黝的土地、勤劳质朴的乡亲、神奇古怪的生灵都演绎幻化成动人 的故事和美丽的篇章。他的文笔清新质朴、灵动自然、趣味横生,常常于直白平淡处流露出 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和引人入胜却不为人知的艺术魅力。著名评论家马嘶这样称道他的作 品:“立元是极坦诚的,他的为文和为人给了这样一种感受:一股质朴的泥土味。"散文家李永 文这样评价他的散文:“读着立元的这些散文,使我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重见了大野丰 泽的自然风光,闻到了泥土野花的清新气息,见到了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可敬可爱的父老 乡亲。从而,使我得到了一次归真返璞的美好享受与感悟人生的理性升华”。“我喜欢立元 的其人 ——真诚、厚道、朴实,亦喜欢立元的其文一朴实、厚道、真诚。读了他的散文,就更 了解和喜爱他的为人。正可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而人文合一,乃至高至上之境界 也!"口句郑景星教授说:“立元散文里所表现的是他自己切身的生命感受,既是他所经历的 '客观存在'与生命主体的反射,又是他对生命体验的自我发现。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可能 使读者从作品中观照到人的生命,进而发现自身,超越自身,并提升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获 得了审美的愉悦。'心句
        杨立元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了趣味,令人爱读。他不论是写人, 还是叙事、绘景,都“生动形象、轻松活泼、俗而不野、发人忍俊”,这与他丰富的生活积淀和对 作品的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作品的理趣、情趣、谐趣,并能与所写的内容水乳 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独到的发现,而不是哗众取宠,故意搞笑。正如 郑景星教授所说:“在我与立元相处的日子里,我就曾发现他对那些幽默风趣的、能引人作为 笑料却又发人深省的东西十分的敏感,哪怕是某个人的只言片语,某件事的细微末节,他都 不肯轻易放过。对生活的发现与积累,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表现上的执著追求, 规范着自己的艺术实践,其作品必然体现出比较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是十分准确地说出了 杨立元散文的艺术特点。如散文《喜丧》中的两段描写:“我们一群小伙伴对吹鼓手格外垂 青,爱围着他们的屁股转。但有的吹鼓手爱找我们的便宜。小伙伴二坏,人小坏水多。有一 次,他对一个吹鼓手说:'你像我爸爸。'吹鼓手听罢大喜,拿出一把糖果给他。二坏赶紧把糖 果装进衣兜,跑开了。一边跑一边喊:'你像我爸爸的气卵子'。”“我和小伙伴们,甚至大人们 都把发丧人当作一件乐事。对门的二丫很羡慕,有一次问他爹:'爸爸,咱们家怎么不死人 啊!'被他爹狠狠地揍了一顿。"看罢,令我们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这些发笑出趣的细 节,都是来自生活,而不是编造的,这也是编造不出来的。可见,趣来自作者的独到的审美发 现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些创作经验也为杨立元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 他对文学创作有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他的评论不仅能鞭辟入里, 而且形象生动;不仅能评论其文,而且能深入其人。
        五
        作为一个评论家,不仅仅是客观公正的评论作品,而更重要的是对文学新人或文学新作 的发现和扶持。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关仁山创作取得的成就与他多年的帮助有很大 的关系。关仁山与他是同乡,两个村子仅相隔一公里,现在已经连在一起。两个人又都毕业 于唐坊小学和唐坊中学。现在他们已'经成为这两个学校的骄傲:在唐坊小学里悬挂着他们 的照片,激励孩子们向他们学习;在唐坊高中的校志上,两个人的名字排列在最前面。虽然 两个人有些年龄的差距,但由于长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很早就走得很近。恢复高考以后, 他考入了河北师范大学昌黎分校(后并入唐山师专),隔一年关仁山也考入了这个学校的中 专班。因为上述的关系,他立刻把关仁山吸收为他任社长的文学社编辑部的成员,这是中专 班唯一的一名成员。他毕业留在唐山师专(现在的唐山师范学院)任教,而关仁山毕业回到 母校唐坊小学教书。他时常回家与关仁山见面,两个人便在一起研究文学创作。后来关仁 山考入电大,他被电大聘为任课教师,教关仁山的写作课和文学概论课,从理论上对关仁山 进行指导。两人可谓有同乡、校友、挚友、师生等多重关系。关仁山的第一篇纯文学作品《苦 雪》发表后,是他第一个写得评论,以至后来关仁山几乎每发表作品前,都主动地征求他的意 见,作品发表后也是他最早写评论,这对关仁山的成长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他对“三 驾马车”的长期不懈地研究,为何申、谈歌、关仁山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文学团体,走出河北、 享誉全国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他对其他文学新人的扶持也是如此,当他读了中篇小说《胡 嫂》后,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下岗人生活状态的关切和爱怜,所流露出对下岗人尴尬生活境况 的焦灼和感伤深深地感动了他。他立即写了评论《在下岗中推举崇高》,发表在《作品与争 鸣》上,后来这篇小说入选当年的优秀小说年选本,并被拍成电视剧。作者魏光焰当时只是 武汉水运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后因为这篇作品而成名走入文坛。作者来信对他表示衷心 地感谢。当他从《长城》上读到了罗伟章的《我们的路》,这篇小说真实、深刻地写出了民工在 城里打工的悲惨遭遇,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激起了他强烈的不平和激愤。他立刻写了《路 在何方》,发表在《作品与争鸣》上,激励打工者路在他们的脚下,在前方,在未来。这篇小说 在当年的全国小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作者给他打来电话表示深深的谢意。当他知道作者 也是一个靠打工而生活的人,立刻又写了评论罗伟章的另一篇作品《大嫂谣》的文章——《一 首悲切伤感而又激励人心的颂歌》。现在罗伟章已是全国有名的作家了,而当时罗伟章还是 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新人,一个打工者。他不仅评论这些作者的作品,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 的友谊。当他读到李西岳的《农民父亲》和《人活在世》以后,颇受感动,立即写了评论,分别 发表在《作品与争鸣》和《文艺报》上,后来他又对李西岳的长篇小说《百草山》进行评论,发表 在《求是》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后来这些作品都获了大奖,《百草山》获得了 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农民父亲》获《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李西 岳对此深表感谢,特地来唐山看望他。现在李西岳已经是北京军区创研室主任、著名作 家了。
        当然,杨立元更多的是对本土作家的评论,在唐山几乎所有作家的作品他都评论过,尤 其是对文学新人的评论更是不遗余力,出版了评论唐山作家的评论专著《美的和谐》《唐山作 
家论》,为唐山的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评论不溢美、不贬低,精当 准确、鞭辟入里,既没有学院派的云山雾罩之感,也没有庸俗批评的吹嘘抬高之嫌,因而得到 了许多作家和作者的称道。所以他的评论文章也多次被收入《中国争鸣小说精选》《当代争 鸣小说丛书》《河北文学评论年鉴》等选本。国内一些较大的作品研讨会也时常邀请他参加, 河北作协文艺理论研究室也连续聘他为特邀研究员,他也分别被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经贸 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对杨立元多年来所取得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作家孟翔聚曾这样 写诗赞道:“立论乡土点豆瓜,仰谈河汉赏星华,烘云托月浓未染,引经据典褒也伐,巨擘细指 各长短,大篇小章邃无涯,文心飞笔雕龙舞,幽燕刘勰乃一家。”这比较准确、形象地说出了杨 立元的文学批评成就和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论唐山作家的专著《唐山作家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 面、系统地评论唐山作家的文学评论专著,它的出版为发展和繁荣唐山文学事业起到了重要 的助推作用,填补了为唐山作家群体作论的历史空白。这对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 名城战略进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以后唐山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联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地重视 和大力的支持。时任中共河北省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共内蒙古 自治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力,中共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彦洪,《求是》杂志社副总编 辑刘润为,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为该书作序。《唐山作家论》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 以唐山作家的创作实践为基点,为唐山老中青三代作家准确定位,对唐山文学的发展进行了 细密梳理,既从历时性的发展中总结不同时期作家的个性特点,也从共时性的现实形态中确 立当代作家的共性规律,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对唐山作家和唐山文学作出了明晰地认识和正 确地归结。该书将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审美性与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有益于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唐山文学创作实践相 融合的理论著述,也是了解唐山文化、认识唐山作家的美学读本。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较大地反响。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彦洪认为:“杨立元教授 的《唐山作家论》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评论唐山作家的文学评论专著。这 本书的出版对于纪念建国60周年,发展和繁荣唐山文学事业,稳健扎实地推进文化名城建 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力认为:“在这部书 中,立元同志以马克思实践美学的观点为标尺,对唐山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理性归结和美学评 判,且激情灌注、生气盎然。文学创作常讲'文如其人',他不仅精当地评出了这些作品的格 调和气韵,而且透过评论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人格和气质。这是因为他对唐山作家十分的 熟悉和了解,所以他不仅走入了他们的文学世界,也走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立元同志尽到 了一个批评家的职责。” □电《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润为认为:“杨立元是唐山本土的评论 家,对这些作家十分地熟悉和了解。所以对这些作家作出了恰如其分、鞭辟入里的评论,做 到了'知人论世','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由于他对每一个作家准确的个案分析,自然也对 唐山当代文学做出了整体的论述和历史的评判。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家的创作缀合和链接起 来,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唐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历史过程。应该说《唐山作家论》虽是对作 家的个体评论,但也是对唐山文学的整体评论。”3」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认为:“这本书的出 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唐山作家的整体检阅,是地域文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所以河北 作协和唐山市委宣传部对此书的出版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希望立元兄一如既往 的关注和支持唐山的文学事业,扶持和帮助唐山作家,为唐山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 极的贡献。*河河北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原主任龚殿舒认为:“像杨立元教授这样心无旁鸯 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本土作家研究的批评家在全国恐也少见,在河北省更是独树一帜!” “杨立元教授有深厚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功底,他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为基准,将理论性 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审美性与可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唐山作家作品进行了理 性归结和审美评判,既从历时性的发展中总结了每个作家鲜明的个性特点,也从共时性的现 实形态中归纳出了作家们的共性规律。从杨立元教授对78位作家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晰 地看到唐山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脚步,这是对唐山文学60年的系统总结,是对唐山文学 的整体评判,亦可以说是一部唐山的当代文学史。因此,我们说杨立元教授劳苦功高,功不 可没!《唐山作家论》的出版实际上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层面的意义,它是矗立在冀东大地 上一座鲜明的唐山文化符号。作为老朋友,我祝贺杨立元教授取得的成就。他正在创作一 部100多万字的《滦河作家论》,我相信,他将以更精到的理论和评论,将新作打造得更令人 嘱目,更有文学史价值,因为他是一位负责任的文艺批评家。”「犯除此,还有张学梦、杨永贤 等多位作家和评论家发表了评论和意见。
        日前,杨立元已经完成《滦河作家论》的写作,这是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为写作此书, 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弾精竭虑、废寝忘食地玩命地伏案疾书,仅仅用了一年半 的时间就写出这部110多万字的大书。他几乎是“血拼”出来的,每天写作八九个小时,看了 不下几千万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致使下肢血脉不通而肿胀,得了静脉曲张,可谓耗尽了 心血,费尽了气力。
        《滦河作家论》也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评论滦河现当代作家的文学评论专著。它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对以现代以来的滦河作家群进行了整体观照,对近百年的 滦河文学的发展史进行了细密梳理,从历时性的行进走势中和共时性的现行时态的发展中 归结了滦河作家的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和多元化的创作特征,全面客观地评介了滦河作家群 的创作成就和历史作用,正确科学地总结了滦河文学的创作特色和发展规律,从中使我们可 以看出滦河文学的发展繁荣的过程,看岀滦河作家群创作态势持续强劲的历程,它填补了为 滦河作家群作论的历史空白,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意义。它不仅为滦河作家作传,也为滦 河文学写史;不仅为发展和繁荣滦河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也为当下和以后研究滦河 文学和滦河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料,成为以后研究河北文学乃至全国文学不得不 看的一份重要的材料,一部不可多得的内容丰富的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著述。它评论精当、 理性深刻,并且激情灌注、生气盎然、文笔流畅,做到了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史学与美学的结 合,理性与感情的契合,读来生动明快、意味隽永,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 滦河作家群创作态势和滦河文学的发展史,也将有益于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以至于 提高创作的能力。
        在该书写作中,许多作家、诗人给予鼓励和好评。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 记、副主席翟泰丰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并赞誉道“大笔如椽,写就百家创作论稿;激情 似火,描绘千里滦河图景”。著名诗人张学梦认为他是“第一个绘制滦河文学系星图的人 著名诗人旭宇认为此书是“风釆三秋明月,文章万里大江”。著名作家郭秋良认为此书是“滦 
河流域文字之里程碑”。著名军旅诗人峭岩称此书是“一卷文论,千里墨香气著名作家墨瑶 评价此书是“高论明秋水,大作动滦川”。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对他费尽心血写作此 书而赞誉道:“鞠躬尽瘁,为本土作家作论;弾精竭虑,为滦河文学写史”。还有许多作家来信 鼓励他,支持他写作此书。著名诗人刘向东致谢他:“非常感谢您,为我、为我们滦河文化圈 花费如此大的心力。什么是功德?这就是功德。'‘著名作家张峻鼓励他:“您为河北、为唐山、 为滦河流域的文化、文学历史操碎心、下苦力。我致谢了,作家们不会忘记您的辛劳的。”著 名诗人刘兰松感动地说:“关于您写《滦河作家论》这一大作非常受欢迎,都称赞您的选题好, 为唐秦承地区的作家作了一件名传千古的大事、好事,可以说功盖千秋。”他十分感谢这些文 学前辈、文坛朋友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为滦河作家写论,为滦河文学写史可以说是他的最 大心愿,如今他终于完成了。可以说,他无愧于滦河,无愧于灿烂的滦河文化,无愧于一个评 论家的崇高责任。
        多年来,杨立元矢志不移地进行着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面对前行之 路,他心无旁鹫,目光坚定。虽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他一如既往地在著书立说,并以这 句话明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1】 朱立元∶《美的探求·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 王力平主编∶《燕赵文艺史话》第一分册∶文学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520 页。

【3】 郑伯农∶《说说河北"三驾马车"》,《文艺报》1999 年3 月 18 日。【4】 赵朕∶《为现实主义的冲击波鼓与呼》,《大时代》1999 年第 12 期。

【5】 刘润为∶《思想与激情的融合——读杨立元的<"三驾马车"论〉》《文艺报》1999 年 8 月 21 日。

道怡∶《世纪末的时代先声——我看〈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文艺界》2003 年第 1期。

【7】 徐彦利∶《站在潮峰处放歌——评杨立元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 年第2 期。

【8】 张连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化与延——评杨立元学术新作〈新现实主义小访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9】 刘润为∶《"现实主义冲击波"论·序》,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年版。

【10】 蒋国忠∶《一本充满学术含量的文艺心理学新著———读杨立元的<创作动机论>》,《文艺报》2008年4 月18日。

【11】 张学梦∶《批评家的理论勇气和力量——读杨立元的〈创作动机论>》,《唐山劳动日报》 2007年11月9日,

【12】 苗雨时∶《破解创作的千古之谜——评杨立元的专著<创作动机论〉》,《唐山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期。

【13】 杨晋昭∶《视野宏阔建构完美——读〈创作动机论>〉》,《唐山电视报》2007年 10月 12 日。

【14】【16】 郑景星∶《生命感受中的情·理·谐》,《唐山社联学刊》1995 年第1期。【15】 李永文∶《不仅仅是怀念——序<家乡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7】 郭彦洪∶《人才是创建文化名城之本》,《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3月17日。【18】 张力∶《批评家的任务和使命》,《唐山师范学院报》2009 年 10 月 31日。【19】 刘润为∶《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判作家作品——读杨立元的《唐山作家论》,《三日报》2010 年 4 月 23 日。

【20】 关仁山∶《地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1】 龚殿舒∶《一个有责任的批评家》,《河北作家》2009 年第4 期。

(此篇为刘健、李舒杨所写)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