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写小说
        我第一次写小说,是在1949年。
        写小说之前,我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写真人真事的诗歌和通 讯之类的小稿了。这些文字,虽与虚构的小说有区别,但却是我写 小说的铺路石。
        1949年8月,唐山大雨,海啸堤崩,房屋倒塌,秋苗被毁,受灾 人口达3万之众。中共唐山市委号召全市人民,每人每日节约一 两米,生产自救,捐款捐物,救济灾民。很快群起响应。我所在的启 新洋灰公司,锅炉工人裴元凯,为赈灾借钱买了三斗玉米。他说: “今天我借钱赈灾,开支我可以还,如果农民明年种不上地,我有 钱也没处买粮食去。”我觉得他的话虽简单,却含着一种唇齿相依 的道理,还有他那远大的眼光,都使我很受触动。
        我们根据裴元凯的事迹,编了一个名叫《三斗米》的秧歌剧, 演出之后,剧本分别在《唐山劳动日报》和《工厂文艺》发表,还在 唐山市得了创作乙等奖。
        剧本虽然演出了,但赈灾活动中工人阶级的那种博大的胸 怀,我觉得还没很好地反映出来。当然,活动中也有认为事不关 己、目光短浅的人。于是,我便把赈灾中心感身受的事,加以综合 取舍,写了出来,这便是我的第一篇小说《爸爸回来了》。
        小说写的是春节在即,当年因饥荒流落城市,沦为苦工的老 秦,从灾区慰问回来,在春节置办“年货”的事上,与妻子发生冲 突。妻子认为解放了,春节有条件过得好一些;老秦则主张节俭过 节,把省下的钱救灾。妻子说他是“看三国掉眼泪一一替古人担 忧”。责问,“刚买完公债,又赈灾,还有完没完? ”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起厂工委(党委)办公室悬挂的那面书有 “解放全人类”的锦旗,曾使我激动不已。于是,信笔写出:心火上 撞的老秦说:“有完。大伙都好了,就算完! ”后来,老秦索性离家出 走,经工友双方斡旋,直到老婆服软,夫妻才一笑释前嫌。
        小说发表在1950年2月16日的《唐山劳动日报》上,在唐山 市得了甲等奖,在河北省得了乙等奖,翌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唐山 市文联主席李时在唐山市第二次文代会的报告中说,小说表现了 “领导阶级的责任感及其解放全人类的政治情操”。这一观点和我 写作时的思想不谋而合,虽是我始料不及的,但细一想,却在必然 之中。假如我不是当时救灾活动的参与者,没有对救灾的那番深 刻的感受,恐怕这种“不谋而合”是不会出现的。
        近年上了几岁年纪,小说写得少了。寻其根底,主要也是由于 对现实生活感受不够所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