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管见
        每当和朋友们谈及作编辑工作的同志,总不免产生一种又尊 敬又感激的心情。这当然和我经常得到他们的帮助有关,但更进 一层是因我深知他们工作的艰辛。曾有人把编辑比作缝连补绽的 老太婆,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生活,像使用补丁一样,都一点点补进 他所编辑的作品里去了。我想,他们倒很像奶牛,用自己的奶汁, 不声不响地滋补着作者和作品。特别是当一部作品岀版之后,在 读者当中有了点小名气的时候.人们提及的往往是它的作者,而 又有谁想到过,为它的出世曾呕心沥血的编辑呢?事情也不尽然。 当作品出了“纸漏”,追查“出笼”经过及其后台时,则往往找到编 辑的头上,和作品一起遭受挞伐。
        在“四害”作怪的时候,有一位遭受迫害的老作家,卧倒“牛 棚”,病情严重。当年出版他的作品的编辑,得到这个消息,十分焦 灼。他们虽然已被剥夺了编书的权力,所在的出版社也被迫停止 了业务,但他们仍甘冒政治风险,毅然写信给周总理。在总理的关 怀下,这位老作家得救了!他眼含热泪,对编辑说:你们一天不恢 复业务,我的书一天不出;你们从此永远不恢复业务了,我的书, 永远不出了!人们都知道,作为一个作家,一旦作品不能和读者见 面,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假如你目睹此情此景,能不为之动情吗?
        中国有句古语:人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春节,一位年逾花甲的 老编辑,听到有个作者因工作未能回家过节,他不顾多病之身,除 夕冒着大雪,打着手电,往返十多里,邀请这个作者到他宏共度新 春佳节C从这里,不禁使人想到,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编辑 和作者,不正是志同道合的同志,赤诚相见的挚友、情若手足的兄 弟吗?
        可是,前些年,在那“四害”横行的日子,文苑的编辑和作者之 间,也曾有过一种反常的奇特现象,出现过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场 面。诸如:编辑因人采文者有之;把自己负责的刊物当作个人搞 “交换文学“的场地者亦有之;还有因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天地,作 者“三顾贵府”不得见。作者痛惜地说:过去编辑追作者,如今是作 者追编辑;主动送上门去,人家还不爱理哩!更有甚者,个别编辑 竟把作者当作嘲讽的对象。有位青年作者,当他打开编辑部退给 他的稿件时,大吃了一惊。因为里边连张油印的退稿信都没有,有 的只是编辑在他原稿上批注的几个字,挖苦他缺少艺术脑瓜儿, 不是搞创作的材料,致使他连连哀叹,只好权把“凉水”当“良药”, 有苦往肚子里咽。鉴于上述种种,一些酷爱文学的作者,只好四处 奔走,攀亲托故;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作者,也就大动脑筋,不得 不用“炸药包”和“手榴弾”打进编辑部。见到编辑,一不谈文,二不 论稿,而是先报家乡土产,.亲切地询问编辑老师,有什么事要他去 办。此外,还有一种怪事,就是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到的所谓领导、 作者、编辑“三结合”的创作法。结合的结果往往是:领导装相,作 者硬创,最后编辑收场。书出来了,作者出名,领导有方,编辑累 躺。莫怪当年那些获利者,一直念念不忘“三结合”好。
        上述流弊,虽日益收敛,但要使文艺真正转到为四个现代化 建设服务的轨狙,还必须痛下针破,加以根除。
         以管窥豹,难免以偏概全。但意在举其长,抑其短,以促文苑 枝繁叶茂,百花竞艳。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