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论
        “乡土文学” 一词,虽然为一些正统派的理论家视为旁 门左道而不屑一顾,被一些追求“现代”热的青年作家当做 浅薄的玩意儿而不愿与之为伍,但是,近几年来,它作为一 种文学现象存在于百花竞放的文艺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向 曾经风靡一时的现代主义提出了嘲弄性的挑战,这确是不容 忽视的现实。因此,对“乡土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对迄 今为止仍然处于模糊状态的“乡土文学”这一概念进行阐释 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乡土文学”的提法是早已有之的,但是它的概念在 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二十年代初期,《北京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曾介 绍几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其中有以淳朴的文笔描写贵州边远 地区的'生活和习俗的蹇先艾,有以热烈明丽的笔调记叙湘中 一带童年生活的黎锦明,还有师承鲁迅,专写浙江小乡镇和 乡村生活的许钦文和王鲁彦等。关于他们的作品,鲁迅写道: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 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 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 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 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 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新文学 大系小说二集•序》)
        鲁迅这一段文字,简略而明确地阐述了乡土文学的概念, 分析了它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产生这种文学的社会背景。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所谓“乡土文学”,指的是一些脱离 了生身之地羁旅在外的作家们,怀着深切的思乡与眷恋土地 之情,写出的那些具有浓郁乡土风情和民俗世态的作品。
        如今,台湾也正流行着、并且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台湾 文学主流的“乡土文学”。这指的是沿着现实主义传统发展 的、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文学,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 概念,是与宣扬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主义潮流相 悖逆的现实主义文学,“乡土”指的就是台湾这个广大的社 会环境和这个环境下的人民的生活现实,它包括了乡村,又 不排斥城市。这个概念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乡土文学”是很 不相同的。
        刘绍棠的乡土文学概念,同以上提到的这些是有很大程 度的差异的,他是在总结自己多年来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 八十年代伊始提出的,它有着全新的意义。
        刘绍棠说:“土生和土长所形成的土性,也就是我的经 历和教养决定了我是个土命人,是个土著作家,只能写土气 的作品。土气的作品.我称之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我的心 目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民 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 写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
        这里,他强调了一个“土”字,强调了中国气派和地方 特色。这是与前面引用那些“乡土文学”概念很不相同的。 无论是鲁迅说的那种写“乡愁”的“乡土文学”,还是台湾 流行着的那种“根植在台湾这个现实社会的土地上来反映社 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和心理的愿望”的“乡土文学”, 都完全不是强调这个“土”字和中国气派、地方特色的。.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刘绍棠又不断地丰富、完善、发 展着他的乡土文学“理论”。到了一九八二年,他便把乡土 文学归结为这样几条:乡土文学要坚持文学创作的党性原则, 乡土文学要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乡土文学要保持和发扬 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文学要描写农村的 风土人情和农民的时代命运。在创作手法上,他又具体概括 为:传奇性与真实性相结合,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其实,刘绍棠谈的这些,并非乡土文学的理论,只不过 是他自己创作乡土文学作品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手法。他 不但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去阐释乡土文学的概念,而且也没有 把这个概念阐释清楚。他提出的那些原则,并非乡土文学所 独有,而是一切文学艺术都应遵循的。试看,文学的党性原 则,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中国气派等等,不是为一切文学作 品所共有的吗?至于他在创作手法上的两个结合,又似只是 属于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不一定是乡土文学的特征。
        在探讨乡土文学的概念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它的存 在。
        作为体现着一种文艺思潮的乡土文学作品,确实在我们 的文坛上存在着。现代文学史上,有许钦文、王鲁彦、蹇先 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作家作为 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正在同现代主义化了的“意识小说” 进行着一场,争夺战,而且在争战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 喜爱与信赖。只要读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乡土 小说选》,我们就会不仅承认这个事实,而且对乡土文学的 前景充满信心。
        乡土文学作家并不是散兵游勇,孤军作战,而是有一个 雄厚队伍的。以刘绍棠为中心的京郊乡土作者群自不必说, 在当今令人瞩目的中青年作家中,古华、何士光、周克芹、 高晓声、韩映山、王汪、郑秉谦,他们的作品似也应属于乡 土文学之列。
        目前正在进行着的为人们所关注的关于“北大荒风格” 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也涉及到了乡土文学的问题。以描写 北大荒这块神奇而淳厚土地上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些作 品,表现为浓烈的乡土气息和特殊韵味。读这些作品,我们 有如看到了那些戴着长毛大皮帽的心直口快的关东老乡,听 到他们豪爽、纯朴、幽默的唠嗑声,也感觉到了那火辣辣的 热心肠,和像北大荒原野一样浩南.的情怀。这种具有共性的 文学风格作为一个流派的基础,也似应归属在“乡土文学”这面明丽的大旗之下。
        由于乡土文学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略了的文学现象,它 确实又是极不容易说得清楚,因而也是极易同其他概念相混 淆,甚而至芋被人误解了的。在我们尚未把乡土文学的概念 阐释清楚之前,它是常常被入与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文学的 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等问题混同起 来的。 ・
        诚然,乡土文学是以农村和小乡镇的生活为其内容的, 但反映农村和小乡镇生活的作品,并不一定属于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只是写农村生活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并不是农村题 材作品的同义语或另一种提法。同是农村和小乡镇的生活,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便会出现不同的色彩、风格和韵味。不 同的作家,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农村现实生活,用不同的 创作方法去指导,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段去进行创作的。有的 是把这些生活放置于极其广阔浩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反 映一个宏观的农村天地;有的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写一片十 分特殊的小小的乡土,表现劳动生息在这块乡土上的人们的 独特的生活。前者直们不能称之为乡土文学,而后者,则往 往应是乡土文学作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 波的《暴风骤雨》、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张一弓的《张 铁匠的罗曼史》等,自然不能算做乡土文学作品。而刘绍棠 的《花街》、《苻水荷风》,何士光的《乡场上》、《种包 谷的老人》,则是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同民族性、地方色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划分的,, 因此,人们常常把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作品一律称之为乡土 文学,这就把乡土文学的范围扩大了。刘绍棠同志说鲁迅先 生“为中国的乡土文学拓荒”,他把鲁迅的《阿Q正传》、 《孔乙己》、《祝福》、《社戏》、《离婚》等都当做乡土 文学,此说未必准确。我们知道,作为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 的文学作品,总是要写出具体的人物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的, 而一个地域的风情民俗、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便是这典型 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就直接費现为作品的地方色彩。 另外,每个作家在写作时,总是很會然地把故乡和童年生活 写进去,这样,作品里便也总是真实地描绘出他曾经植根于 那个地方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因此,在那些大手笔的作品中, 便总是表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但是,此类作品未必就是乡 土文学。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描写的 是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里的革命斗争生活,作家用一支神 笔,勾勒出了一幅幅浓墨重彩、几乎是伸手可触的社会风情 画和乡村风景画,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他极为熟悉的高阳、蠡 县千里堤一带的乡村生活。他塑造的那些足以同世界文学画 廊中一些著名艺术典型相媲美的生动的农民形象,就是在这 样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埼。不仅作品中的那些人物语言是 地道的高、蠡一带的方言俚语,就连人物的性格、长相也都 有其独特的地方性。在当代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浓烈的地方 色彩是极为突岀的。孙犁的《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 写的是白洋淀水乡的特殊生活,读那些作品,仿佛闻到了淀 上那迷茫的水气和荷藕、芦苇的清香。柳青的《种谷记》、
        《创业史》写出了终南山麓、渭河两岸迷人的色彩。这些作 品具有强烈的中国作风、申国气派和地方特色,但我们却 很难说它们是乡土文学作品。而古华那写偏僻小镇生活的
        《芙蓉镇》’何士光描写贵州闭塞山乡奇特场景的小说,我们则有理由称之为乡土文学。
        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中国气派,中国作风,这是我们 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应该坚持的,即使是写城市生活,也 应注意表现这些特色。近两年来,上海的报刊上也有人倡导 文学要表现上海的地方特色,这便是个明证。鲁迅说:“我 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风俗,街头风景……现在的 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 所注意。”(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九日给陈烟桥的信)也即是 这个意思。
        乡土文学要坚持大众化,通俗化,其他文学作品又何尝 不如此要求呢?难道我们的文学作品不是应让最广大的群众 读懂,而只是供少数人所欣赏吗?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方面容易混淆,所以才有人认为乡土 文学是一个不明确不稳定的概念。我们在比较、研究的基础 上,把乡土文学的概念阐释清楚,这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了。
        作为社会主义时代文学流派的乡土文学,它是脱胎于传 统的民族形式,具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 气派,以反映一定地域里的一片乡土的生活为主,以小说为 主要艺术形式的现实主义文学■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 面的特点:
        它的内容应是以反映一个特定时期里的农村和带着浓重 的农村特色的小乡镇的生活为主:
        它应具有极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描绘出一定地域里特殊 色调的社会风俗画和自然风景画。由于它是以较多的篇幅细 致而真实地记述描写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乡情民俗,因而 具有一定的民俗学和地方志意义;
        它应该除去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个性之外,还要形象而 真实地塑造出特定地域里的人们具有共性的性格、心理特征 和生活情趣。
        它应扎根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和特定地域里各种民间艺 术(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戏曲曲艺、民间美术 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深厚土壤上,创造出与当地民间艺 术的格调、韵味、风格相近似的,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从而 也为更广大的人民所喜欢的艺术形式;
        它应该运用特定地域里活在人民口头的群众语言,并把 这些方言俚语加工、提炼成为具有全民意义的文学语言。
        那么,乡土文学为什么应该具备这些特点,它又应该如 何去体现这些特点呢?
        首先,乡土文学是以作家生身之地的本乡本土或长期扎 根的那一片乡土的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并且只限定为农村 和与农村生活极为相近的小乡镇,城市和人口十分集中的城 市化了的繁华城镇则不在此列。因为,在农村(即使是城市 近郊的农村)与小乡镇里,其地方特色表现极为浓烈,人们 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情趣都同那个地方的古老风习 以及土地、物产、民间艺术文化传统紧蕾相连,这就构成了 其现实生活的某种独特性,这些,正是乡土文学所要着力表 现的。而城市・以及各种居民杂居、与城市生活有着许多共 同点的繁华城镇,则不具备这西条件。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写北京市民的特殊生活的,人物、语言、格调、韵味,都与古 老的北京城的生活谐然成趣,但那又不能算做乡土文学,因 为他写的是大城市,而不是农村和小乡镇。
        有人把“.乡土”与“国土”、“民族”对立起来,认为 乡土文学只写,一小块乡土,似乎范围太小,因而便断定其深刻 性和典型意义不如其他文学作品,这实在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正如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刻与否不能单纯以题材大小作为分野 一样,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用深度与广度亦不能只从是否乡土 文学来衡量。对于一个弹丸小村,甚至是对一个家庭进行深 入剖析,写出来的作品未必比包罗万象的大面积生活浅薄。 而乡土观念本身便是国家与民族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爱家 乡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起点。
        其次,乡土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 便是它要着重于对一个特定区域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因此它 是有民俗学和地方志的意义。
        一个社会区域里的风情民俗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慢慢 形成的,它包括了风俗、习惯、礼仪、乡情、风物、传说 ……等等,它们带有很强的地方性,民俗的这种地理特征或 乡土特征,是受一定地域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所 制约的,它带有极强的地方色彩,同其他地域有着明显的差 异。这些民俗乡习,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经久不衰,流传千 百代,在流传当中,虽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异, 但那些属于核心的东西是带有极大的顽强性与稳定性的』习 俗的传承性比变异性更大,这也构成了习俗的地方性。乡土 文学要把这些为一个地域里所独有的风情民俗反映出来.这 就构成了它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而更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的特征。当然,由于这些民俗火多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 其中有很多是带着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或者曾为反动统治 者所利用,带着明显的阶级烙印。对于这些,作家应该有选 择地去运用,选其健康优美者,而不能将那些迷信落后或鄙 陋反动的旧俗遗风不加选择地自然主义地写进作品中去;或 者加以适当的改造、加工,使之成为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生活 本质的健康优美的东西。
        在《蒲柳人家》中刘绍棠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大量冀东 农村中情真风淳的乡俗。小周檎与望日莲堆起土堆当桌子, 插起三根艾蒿作香烧,在地上画个方块当洞房,玩夫妻拜花 堂的游戏,:这正是流传于这一带乡村里的儿童风习。老奶奶 给何满子讲七月七日夜里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搭桥,牛郎挑 着儿女踏过喜鹊桥、与银河那边的织女相会。据说,那天夜' 里,到葡萄架下就可以听到织女的哭声。小何满子听了奶妬 讲的神话故事,夜里偷偷跑到老葡萄架下,恰好遇到望日莲 在七夕之夜点上了红烛,烧起高香乞巧与周檎相会,共订终 身。这一段描写,把神话故事与乞巧的民间习俗以及现实生 活中的纯真爱情揉在一起,既表现了那里的风情民俗,又洋 溢着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的美。,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于 全国各个地区,但由此而派生出来的许多民俗,如乞巧、泼 ,
        水等等,'却有着许多地域上的特色G这些民俗,至今仍在民 间存留着,它们不是作为封建迷信,而是作为一种美好的情 趣与追求,存在于当代人的感情生活中。
        农村和小乡镇中的乡习旧俗,范围极其广泛,诸如经济 民俗中的生产、工匠、消费(服饰、饮食、住室等);社会 民俗中的家族、亲族称谓、婚姻、村落、仪礼;信仰民俗中 的灵魂、禁、咒、兆、占、祭、节日等等,都应是乡土文学 作家研究和表现的对象。读者不仅会从他们的作品中了解 和认识生活,也会得到有关地方志的知识。而这些,读者是 难以从其他文学作品中得到的。
        试以构成日常生活中主要内容的服饰和饮食为例。服饰在 世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不仅有着性别、年龄、 职业、地位、民族、季节、用途、原料、色彩等方面的差异, 而且,在各个不冋的,地域,服饰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 是依据多种民俗因素所构成的服饰多姿多采的斑斓风貌。由 于受着各方面条件和审美情趣的制约,不同的地域在服饰的 样式和色彩上表现岀很大的独异性。虽然,在高度发展的现 代物质生活条件下,农村里的服饰正在日趋同城市接近,但 是,地域的传统旧俗仍在服饰的选择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这些,正是乡土文学作家应该注意的事情。《蒲柳人家》中 儿童时代的周檎,头上戴个柳圈儿,斜挂两个柳枝串起的花 环,望日莲穿个花兜肚儿,顶着一张荷叶,这些对儿童服饰 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乡土备和时代的特点。而刘绍棠 在作品中写到的吃煮鸡蛋、烙白面饼以及掰柳芽、采榆钱吃 的情景,也都是表现这些村风乡俗的。至于那些关于运河 滩上农村仪礼习俗的描写,也都是表现典型环境的重要手 段。
        再次,•乡土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除去他们属于 ,•这一'个”的独特个性之外,还应写出这个特定地域里的人 们具有共性的一些特征,即由这个地域里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地理环境、习俗诸因素所形成的带共同性的性格、生 活情趣、心理状态、甚至包括形体外貌上的一些特征。南方 与北方,寒冷地区与温热地区,山地、平原与海滨,交通发 达地域与闭塞地域,文化发达地方与文化落后地方,靠近城 市地带与边远偏僻地带,人们的文化教养、生活条件与习惯 不同,.由此便形成了心理与情趣、性格的差异,连人们的外 部形体也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彪悍的山东大汉同两广 的居民在性格和外貌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区别,敦厚率直的 东北老乡与感情丰富的江浙人氏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一眼 就可以看出来的。乡土文学应该把这种特征真实地写出来。 试比较一下《乡场上》、《芙蓉镇》、《花街》、《李顺大 造屋》里的一些人物,我们就会十分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
        再次,乡土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要在语言特别是人物的对 话中,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群众语言,而不是毫无地方特色 的语言b -
        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语言是极其丰富、朴实、自然、 活泼、优美的,充满了哲理和诗意。我们知道,在自然界, 在社会生活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斑斓多姿的美,这些美的 事物散发着醇厚浓香的诗意,人们发现了它们,并通过自己 的口说出对这些美好事物的亲切感受,便创造出像诗一样美 的语言。而发现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美,并且创造了无穷无尽 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的人,正是那些亲自参加社会生产实践, 与大自然朝夕接触的劳动群众。也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多少文 化知识,也不一定会作文章,但恰恰是他们,对美好的事物 有着最敏锐的感受力,并且对感受到的东西有着最准确、最 形象的表现力。这些语言,有的是用比兴、譬喻、联想的形 式说岀,有的是用谚语、歇后语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是用俗 言俚语道出。在这些方面,各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和小乡镇,人民口语中这样生动丰富的语言保 存得最多。乡土文学作家应该认真学习、研究本地域的人民 语言,他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应该用这样的语言来说话,'然,作家要对这些生活中的语言加以提炼、净化,把它们提 高为文学语言。这样的语言,同他所描绘的特定区域里的社 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及同他塑造的人物,都应是个和谐的 整体。
        最后,乡土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它要创造出与当地各 种民间艺术统一的风格、韵味、格调,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又是前面提到的那几个方面水乳交融、 互相溶化的结果。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小乡镇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各种形 式的民间艺术,其中包括民间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歌、 牌子曲、吹歌等)、民间美术(年画、壁画、剪纸、工艺品 等.)、民间舞蹈(秧歌、高跷、龙灯、狮子、旱船等)3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 创造形成的,至今已存在了千百年。比如,民间的小调、小 唱,由简到繁,与其他说唱、曲艺形式结合起来,便逐渐发 展成为地方剧种,我国的几百个大大小小的戏曲剧种都是这 样形成的。而这些,' 又是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活习惯、历史丸化渊源、方言特点等密切相关,可以说是 一个特定地域里各种文化的统一体。豫剧的唱腔不仅有同河 南的一些民间小调、俗曲一般韵味,而且同'河南人的方言语 音,以及他们那种乐观、诙谐的性格是相一致的;产生于河北 中部、南部的河北梆子,正表现了燕赵慷慨悲歌之士那种激 越高亢的感情;律剧的音乐同冀东人那种带着唱韵的语言以 及他们那朴笑、:睿智、幽默的性格是惊人的相似;越剧曲调 表现的正是江浙鱼米之乡人们那种幽雅娴静的性格和心理状 态;而秦腔,则是西北高原人民淳朴、豪放情绪的最充分体 现,它甚至是同我国文学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具有 同样激励人的艺术力量。这些,便构成了一个特定地域里的 文学艺术的主调。
        乡土文学不仅应该吸收这些民间艺术的精髓,以它的丰 富营养哺育自己,而且,它所表现出来的底蕴,也应同这些 民间艺术息息相通,具有这样一种独特的韵味。
        刘绍棠曾经多次谈过家乡的民间艺术对他的影响,民间 故事、评书、民间的断台子戏(评剧、河北梆子、皮黄), 都曾使他着迷,杨柳青年画中的“鲤鱼跳龙门”、“麒麟送 子•’、“胖娃娃”等也对他影响很大,他正是在这些民间艺 术的熏陶下开始了文学创作的。他创作的乡土文学作品,也 极鲜明地表现了这种淳朴、明朗的韵味。
        通过以上对乡土文学一些特征的粗略分析,我们就可以 看岀它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 乡土文学,只适于表现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今天,社 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生活节奏也变快了,它还有表 现新时期农村生活的能力吗?我想,这样的忧虑是没有什么 根据的。作为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包括乡土文学), 总是随着生活前进的步伐而前进,而文学内容的改变,也必 然会导致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作为 构成一个民族所固有的基本素质是不会彻底改变的。正是因 为如此,“现代化需要现代派”的主张才是矗不住脚的1民 族文比如此,一个特定地域里的乡土文学也不会例外〉当然, 乡上文学也是应有强烈的时代性,表现时代精神的。这个问 题s刘绍棠早已说得清楚,他的得到读者好评的.《小荷才露 尖尖角》,不正是在朴实无华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 充分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理想与追求,从而反映了新时期 的时代精神吗?
        •对于乡土文学的研究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对于乡土文学 概念的阐释仍然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家来 关注它。不过,•我们确实看到,带着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性 质的乡土文学,已经出现了广阔发展的端倪。
        一九八四年五月初稿于唐山八月修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