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风采
        林庚先生是集诗人与文学史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他的 诗人气质凝铸于文学史研究和讲课之中。听他的课简直是一 种艺术享受,仿佛一股诗的清泉汩汩流入你的心中。他给我 们讲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后来又开设了选修课《楚辞研 究》,我听林先生的课共有一年半的时间。
        林庚先生原是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 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早年以诗名著称于世,是三十年代灿 若繁星的诗人群中很有独特风格的一位。我手头保存着一本 1937年6月岀版的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第一卷第2 期,上面有一篇周煦良评介林庚《北平情歌》的文章。文章 是探讨新诗的音律问题的,说这本诗集的出版是一件大事,是 “万水千程后的归真返朴”,“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 是诗的胜利”。可见,早在三十年代,林庚先生在诗坛上就已 占有令人瞩目的一角地位了。
        在听林庚先生讲课之前,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他在三十年 代出版的《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 他》等几本诗集。那些诗集都是印刷极精美极有特色的,有 的是线装的。
        “日出高高的走出大门去 朋友们青青在天的远处 清晨的杨柳是春的家乡 白云遮断了街头的归路"
        《北平情歌》里尽是这样幽雅隽永的小诗。虽然这样的诗 在五十年代被视为唯美主义的文学而打入另册,但我还是极 喜欢它。他的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读了这些诗,我对 林先生似乎有了一些了解。
        在他来上课之前,同学们争相交谈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林 先生的一些情况,虽然那都是点滴的、一知半解的,但人们 都热心地想了解这位老师。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 的父亲林宰平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早 年考入清华物理系,后又转到中文系,在大学里就写诗。毕 业后,他留校做了朱自清先生的助教,以后又曾任教于北平 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燕京大学等 校。了解了这些,我们都十分高兴来听他的课了,而且是带 着一种虔诚崇敬的心理。
        林先生出生于1910年,给我们讲课时才四十四五岁。他 风度翩翩,潇洒飘逸。白晳的脸,长长的黑发梳得油滑光亮。 他的声音宏亮,音质很美,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在教授们中, 能讲纯正普通话的并不多)c他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来讲课,每 节课都讲得酣畅淋漓。有时,他说话带点结巴,但往往在短 暂的语音停顿或重复之后,便爆出连篇的妙语和让人拍案叫 绝的结论,同学们也便会心地微笑了。他讲授古代诗歌,总 是在诗艺的剖析上道出与众不同的自家之见,而这些,我们 都是闻所未闻,在其他书籍中不曾见到过的。讲王维的诗,他 讲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等诗句时,有声有色,神采飞扬,仿佛是他自己在构思、 在写诗。同学们都屏气凝神,连咳嗽都禁声,生怕遗漏了一 个字。他似乎对王维特别偏爱,讲起来也怀着极其深厚的感 情。他的情绪影响着同学们,想研究王维的学生便大有人 在。
        他讲课喜欢写板书,那些字写得神灵飞动,秀美飘逸,漂 亮极了,以至下了课同学们也不擦掉,愿意留着欣赏。我尤 其喜爱他写的那个“风”字,总感到那字真像一阵轻风徐徐 飘拂,给人以动感。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林先生是个诗 人型的学者、才子型的学者。
        1956年以后,学校里的学术空气更加浓厚,各系都开设 了一些选修课和专题讲授,同学们可以随意选修。中文系开 设了 “鲁迅研究”、“《红楼梦》研究”、“《楚辞》研究”、 “高本汉比较语言学”等选修课。“《楚辞》研究”就是林庚 先生讲授的,我班大多数同学都选修了这门课。林先生并不 专攻先秦文学,他能开《楚辞》这门难度很大的课,可见他 在学问上涉猎之广。他拟定了十来个题目,要在一个学期之 内讲完。他讲述得很细,在考证方面尤为详尽,他终至未能 讲完他的计划。
        那时,林先生已岀版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著作。《中国文学简史》是在他 讲稿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但那时只出了上卷。这是我国解 放后出版较早的一部拥有颇多读者的文学史著作,他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文学现象和历史,语言也如他讲课时 那样的优美和富有情趣,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的下卷一直 未能面世,直至1995年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上下卷合 集。1997年5月我去看望林先生,他送给了我一本印刷精美 的《中国文学简史》,这成了我最珍爱的藏品。
        那几年,林庚先生生活于幽静的书斋里,潜心于古典文 学的研究和教学,但他偶尔也发表一些诗作。那些诗仍保留 着他一贯重视格律音韵的特色,只是改变了内容,他关注的 是新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新的情感。记得他当时发表过一首 短诗,其中有“长长的马路像一条河,汽车的喇叭唱着牧 歌”之句,我很欣赏那比喻之贴切、音韵之铿锵° 1956年,北 大的学生刊物《红楼》创刊时,我们请林庚先生写一首题诗, 他愉快地答应了。不久,他就写成了一首隽永精美的小诗 《红楼颂》给了我们,我们把诗刊登在《红楼》创刊号的卷首, 为刊物增色不少。这首歌颁北大优良传统的小诗在当时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同学都能背诵下来。
        林庚先生住在燕南园,那是北大教授条件最好的住宅,距 未名湖不远,那时,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等著名教授都 住那里。冰心先生二三十年代执教于燕京大学时也住过,她 的许多著名作品如《南归》等就是在这里写出的。
        1956年寒假,我没有回家,在学校里过的春节。大年初 一的上午,我们几个留在学校里的同学结伴去给老师们拜年。 刚走进燕南园,就看见了林庚先生。他穿着一件米色的呢大 衣,头戴一顶水獭帽子。他双手抱拳,笑容可掬,给遇见的 老教授们拜年。我们走上去向他拜年问好,他也向我们抱拳 作揖,连声说:“恭喜,恭喜,大家同喜。”
        如今,林庚先生仍居住在燕南园那幢诗意盎然的小院里, 他年事已高,不能参加许多社会活动,但仍然著述不辍,论 文集《唐诗综论》汇录了林先生半个世纪来唐诗研究的成果; 诗歌和诗论合集《问路集》展示了他几十年新诗创作的清晰 足迹。
        他的学生们常常思念着他,他们印象中的林先生仍是那 个风流潇洒的诗人形象。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