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我刚进北大时,系主任杨晦先生在迎新会上向 我们介绍了中文系的各位教师。介绍吴组缩教授时,他说: “吴先生是从清华过来的,他是位作家,写了很多小说,是中 国作家协会的理事。”那时,在灿若群星的北大中文系教师阵 容中,小说作家出身的不多(沈从文那时已不在北大),教授 们多为海内外知名学者,他们的重要成就皆在学术研究方面, 唯独吴组绑先生则以小说创作为世人所知,直到现在人们对 他的印象也似乎侧重在这一方面。
吴组细于1908年出生于安徽泾县一个封建宗族势力极 强的农村,15岁时,就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小草》,此时,他只是一个初中学 生。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经济系,翌年转入中文系,恰与从 物理系转来的诗人林庚同班。那时,他热衷于写小说。1933 年毕业后,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1934年,他发 表了成名作《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 出版了短篇集《西柳集》,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那时他 只有26岁。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道:“1934年吴 组缩出了短篇集《西柳集》,接着又有一本《饭余集》,对于 经济破产下的皖南农村的刻画,显示出了极大的才能。文字 细腻明快,特别是人物的对话,是极活泼而合口吻的。对于 在崩溃动荡中的农村面貌,作者尽了深入分析解剖的功夫。” 以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山洪》(初名《鸭嘴涝》),成为 三十年代颇负盛名的青年作家。1935年,他接受冯玉祥将军 的聘请,前往泰山任冯的国文教师,抗战期间兼做秘书工作。 抗战胜利后,他又到大学执教,先后在中央大学、金陵女子 文理学院等校讲授“西洋小说史概述”、“现代文学”等课程。 1949年9月,应清华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讲 授“现代文学”、“历代诗选”等课程。1952年9月,全国高 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现 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课程,并任现代文学 教研室主任。后来,他为纪念吴敬梓逝世200周年而作的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的论文在《人民文学》发表, 被认为是一篇权威性的著作。
1955年9月起,吴先生在中文系开设了 “红学研究”专 题课。在大学里讲授《红楼梦》,北京大学是第一家,吴先生 是开讲的第一位教授。在吴先生讲课之时,那场历时一年半 之久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惊涛未息,许多人尚 心有余悸,生怕被扣上“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帽子,而吴先 生却不为时风所动,泰然步上讲坛去讲自己的一家之言。在 这之前,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何其芳曾在北大做过关于《红楼 梦》的学术讲演,这就是1958年发表的《论〈红楼梦〉》,在 那里,他提岀了那后来遭到长时间批判的著名的典型“共 名”说。吴先生讲的是他自己那一套,与何其芳的观点很不 相同,颇有点争鸣的意味。去听吴先生专题课的人很多,除 了我们年级的同学,还有一些其他年级、其他专业乃至校外 的人。
吴先生讲《红楼梦》有其独特之处,他既不像一般红学 家那样重视考据,也不讲版本,更不涉及《红楼梦》批判运 动中那些问题,而是自成体系地从创作方法、艺术结构、人 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开掘。他一反新旧红学家们那种偏重 索隐、评点、考据之术和在批判中那种侈谈思想性的作法,只 是对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深刻、独到的艺术分析,因 而可以说他是在《红楼梦》的艺术研究上标新立异、开风气 之先的学者。他特别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以大量的篇幅 进行这方面的讲授。他从各个人物的家世渊源、经济地位、文 化教养、生活经历、性格气质诸多方面,去剖析贾府中复杂 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他从人物的语言、个性、 对话和行动等具体表现入手,去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行为 目的和性格发展,善于抓住一些为读者忽略的细节描写,鞭 辟入里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灵隐秘,分析得极其透彻、 深入。他用剥茧抽丝的方法揭开了人物纠葛的奥秘,给人以 独到、新颖而深刻的感觉。
吴先生还对一些人物作了比较分析。他说,在丫环中,晴 雯很像黛玉,袭人很像宝钗。他在很多细节描写中分析了宝 钗与袭人的感情相通之处。我们听了都觉耳目一新。其后我 读《红楼梦》时,便是按照吴先生讲的观点在书上写了许多 眉批。今天,当我翻阅这部读烂了的书和自己写的眉批时,吴 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记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但是吴 先生的课终究没有讲完就结束了,我感到深深的遗憾。1956 年11月,他的论文《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发表于《北京大学 学报》;1959年8月,他的论文《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 物的安排》发表于《人民文学》。这些论文在学术界都曾引起 较大反响。小说家出身的吴组绷,确有其独特的治学方法,他的《红楼梦》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也 有着开拓性的成果。后来,运用现代文艺理论方法和美学原 理来研究《红楼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红学”研究也便出 现了新的局面。我们不能忘记吴组绑开风气之先的贡献。
吴组细于1908年出生于安徽泾县一个封建宗族势力极 强的农村,15岁时,就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小草》,此时,他只是一个初中学 生。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经济系,翌年转入中文系,恰与从 物理系转来的诗人林庚同班。那时,他热衷于写小说。1933 年毕业后,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1934年,他发 表了成名作《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 出版了短篇集《西柳集》,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那时他 只有26岁。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道:“1934年吴 组缩出了短篇集《西柳集》,接着又有一本《饭余集》,对于 经济破产下的皖南农村的刻画,显示出了极大的才能。文字 细腻明快,特别是人物的对话,是极活泼而合口吻的。对于 在崩溃动荡中的农村面貌,作者尽了深入分析解剖的功夫。” 以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山洪》(初名《鸭嘴涝》),成为 三十年代颇负盛名的青年作家。1935年,他接受冯玉祥将军 的聘请,前往泰山任冯的国文教师,抗战期间兼做秘书工作。 抗战胜利后,他又到大学执教,先后在中央大学、金陵女子 文理学院等校讲授“西洋小说史概述”、“现代文学”等课程。 1949年9月,应清华大学之聘,担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讲 授“现代文学”、“历代诗选”等课程。1952年9月,全国高 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中国现 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课程,并任现代文学 教研室主任。后来,他为纪念吴敬梓逝世200周年而作的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的论文在《人民文学》发表, 被认为是一篇权威性的著作。
1955年9月起,吴先生在中文系开设了 “红学研究”专 题课。在大学里讲授《红楼梦》,北京大学是第一家,吴先生 是开讲的第一位教授。在吴先生讲课之时,那场历时一年半 之久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惊涛未息,许多人尚 心有余悸,生怕被扣上“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帽子,而吴先 生却不为时风所动,泰然步上讲坛去讲自己的一家之言。在 这之前,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何其芳曾在北大做过关于《红楼 梦》的学术讲演,这就是1958年发表的《论〈红楼梦〉》,在 那里,他提岀了那后来遭到长时间批判的著名的典型“共 名”说。吴先生讲的是他自己那一套,与何其芳的观点很不 相同,颇有点争鸣的意味。去听吴先生专题课的人很多,除 了我们年级的同学,还有一些其他年级、其他专业乃至校外 的人。
吴先生讲《红楼梦》有其独特之处,他既不像一般红学 家那样重视考据,也不讲版本,更不涉及《红楼梦》批判运 动中那些问题,而是自成体系地从创作方法、艺术结构、人 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开掘。他一反新旧红学家们那种偏重 索隐、评点、考据之术和在批判中那种侈谈思想性的作法,只 是对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深刻、独到的艺术分析,因 而可以说他是在《红楼梦》的艺术研究上标新立异、开风气 之先的学者。他特别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他以大量的篇幅 进行这方面的讲授。他从各个人物的家世渊源、经济地位、文 化教养、生活经历、性格气质诸多方面,去剖析贾府中复杂 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他从人物的语言、个性、 对话和行动等具体表现入手,去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行为 目的和性格发展,善于抓住一些为读者忽略的细节描写,鞭 辟入里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灵隐秘,分析得极其透彻、 深入。他用剥茧抽丝的方法揭开了人物纠葛的奥秘,给人以 独到、新颖而深刻的感觉。
吴先生还对一些人物作了比较分析。他说,在丫环中,晴 雯很像黛玉,袭人很像宝钗。他在很多细节描写中分析了宝 钗与袭人的感情相通之处。我们听了都觉耳目一新。其后我 读《红楼梦》时,便是按照吴先生讲的观点在书上写了许多 眉批。今天,当我翻阅这部读烂了的书和自己写的眉批时,吴 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记下了厚厚的一本笔记,但是吴 先生的课终究没有讲完就结束了,我感到深深的遗憾。1956 年11月,他的论文《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发表于《北京大学 学报》;1959年8月,他的论文《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 物的安排》发表于《人民文学》。这些论文在学术界都曾引起 较大反响。小说家出身的吴组绷,确有其独特的治学方法,他的《红楼梦》研究在当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也 有着开拓性的成果。后来,运用现代文艺理论方法和美学原 理来研究《红楼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红学”研究也便出 现了新的局面。我们不能忘记吴组绑开风气之先的贡献。
著名作家刘白羽回忆他听罢吴先生讲“红楼梦”的感受 时说:“他把《红楼梦》研究得透辟精彩,讲起来娓娓动听。 他以写小说的大手笔讲《红楼梦》的大手笔小说,自然与学 究论道不同,讲得听的人如醉如痴,简直怕他讲完。”
吴组如先生向以性格耿介、治学严谨、善于独立思考、从 不人云亦云等特点闻名于学术界。1980年11月12日,中国 《红楼梦》学会夜京召开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时,吴组绑作为会 长在会上说,要提倡读书,没有历史知识,哪来历史唯物主 义?毛主席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那是 对干部说的,对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人来说,看九遍、十 遍也不多。与吴组绑先生相交甚厚的吴小如先生曾说,80年 代初他与吴组細同去香山卧佛寺参加曹雪芹研究会的大会, 会上听说硬把香山附近一处民房当成曹雪芹的故居(由于壁 上有题诗被误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吴组缩先生立即公开宣称 他不同意,并断然拒绝前往参观以示抗议(见吴小如《吴组 缩先生二三事》)°这些事例很能说明吴组细在个性和治学方 面的特点。
后来,吴先生又在北大讲授“《聊斋志异》研究”、“中 国小说史论要”等专题课。他的研究范围扩展为中国古代小 说史,但他仍辛勤耕耘于“红学”研究领域,曾应邀在一些 高校和学术会议上作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报告。1980 年7月,他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93年夏,他 开始构思写作《吴批红楼梦》一书。一些报刊曾向世人披露 过这一消息,许多人翘首企盼着这部书的问世。但吴组缩先 生却在1994年1月11日以86岁高龄仙逝,以至此项学术工 程终未告成,给读者、学术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吴组如先生向以性格耿介、治学严谨、善于独立思考、从 不人云亦云等特点闻名于学术界。1980年11月12日,中国 《红楼梦》学会夜京召开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时,吴组绑作为会 长在会上说,要提倡读书,没有历史知识,哪来历史唯物主 义?毛主席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那是 对干部说的,对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人来说,看九遍、十 遍也不多。与吴组绑先生相交甚厚的吴小如先生曾说,80年 代初他与吴组細同去香山卧佛寺参加曹雪芹研究会的大会, 会上听说硬把香山附近一处民房当成曹雪芹的故居(由于壁 上有题诗被误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吴组缩先生立即公开宣称 他不同意,并断然拒绝前往参观以示抗议(见吴小如《吴组 缩先生二三事》)°这些事例很能说明吴组细在个性和治学方 面的特点。
后来,吴先生又在北大讲授“《聊斋志异》研究”、“中 国小说史论要”等专题课。他的研究范围扩展为中国古代小 说史,但他仍辛勤耕耘于“红学”研究领域,曾应邀在一些 高校和学术会议上作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报告。1980 年7月,他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93年夏,他 开始构思写作《吴批红楼梦》一书。一些报刊曾向世人披露 过这一消息,许多人翘首企盼着这部书的问世。但吴组缩先 生却在1994年1月11日以86岁高龄仙逝,以至此项学术工 程终未告成,给读者、学术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