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冯至教授,是燕园中名声 显赫、为广大师生尊崇敬仰的名教授中的一位。他的赫赫诗 名,他在德语文学翻译界的元老地位,他在“五四”新文学 中的开拓性战绩,在莘莘学子们眼前闪耀着奇光异彩。
冯至先生早年的诗作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享有盛誉,他的 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皆是中国 新诗中的精品,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 诗人”。早在1925年,他就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组织 了新文学团体沉钟社,岀版《沉钟》月刊和半月刊,发表了 很多作品和译作,这个文学社团曾被鲁迅赞誉为“中国的最 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先生从青年时代起 就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德国文学,他翻译过许多德国文学名著, 在我国流传颇广的德国大诗人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德 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诗选》等都是他翻译的,还有 他早期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也广有读 者。而尤其令我们中文系同学钦佩不已的是,他还出版过一 本很有水平,影响巨大的《杜甫传》,一个西方文学研究家和 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如此深湛的研究,这实在是极 难得的,有人评价他说,“他对杜甫和哥德的研究成果在中国 学术史上均有开创性意义”。
那时候,北大在外国语文方面有西方语言文学、俄罗斯 语言文学和东方语文等三个系,西语系有英、法、德等专业, 东语系有日本、朝鲜、印地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专业。三 个系的系主任均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和文学家。西语系主任 冯至,俄语系主任曹靖华,东语系主任季羡林,形成了群芳 争艳的繁荣局面。
冯至先生于1905年生于北京附近的涿州,五十年代他只 有五十岁左右年纪,在校园里我们常常能够看见他的身影。他 胖胖的身体,生得阔面大耳,脸色红润,肤色较好,体格健 壮。戴一副宽边的近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他神采奕奕,风 度翩翩,看来是个乐观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他腰杆挺直、昂 首阔步地走在未名湖畔的石板路上,脚下发出笃笃的声响,那 是很有节奏又很坚定的声音。走在路上,他常常同遇见的人 高声谈话,话中夹杂着爽朗的笑。他讲的是一口纯正的普通 话,嗓音洪亮,极富情感色彩。在同学们的眼中,他是个高 尚完美又具有无限魅力的人。
那一年,学校里选举人大代表,代表候选人中有一位冯 承植,经介绍,那就是冯至先生的本名,大家便都投了他的 票,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那时候,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194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 他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文协(第二次文代会后改为中 国作家协会)的常务委员,以后又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由 此可见他在文艺界、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重要地位。
冯至先生时常参加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几次出国 访问。那一年,他同季羡林先生一起去东欧国家访问,归来 后,学校为冯、季二位先生安排了一次报告会,请他们讲讲 出国的感受,会场就在全校开大会时用的大餐厅。那是一天 的下午,去听讲的人很多,大餐厅里坐满了人,大家都想一 睹冯先生和季先生的丰釆,听听他们在东欧的见闻。
报告会是由冯至先生先讲,季羡林先生坐在台上等候。季 先生比冯先生年轻几岁,那时只有40岁多点年纪,他当时兼 任北大的工会主席,常在一些聚会场上讲话,大家对他较为 熟悉。
冯至先生热情洋溢,以诗一样激动人心的语言讲述着他 在东欧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讲得妙趣横生,听讲的人也觉兴 味盎然。他讲到了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科技文化的发展,特 别讲到了东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在这方面,北大的人 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五十年代,北大有不少东欧的留学生, 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民 主德国等国家的学生都有,匈牙利留学生鲍罗尼就曾和我们 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大家相处得很好。冯至先生不拿讲稿,只 是即兴地讲,他讲得很流利,并不字斟句酌,脱口而出的便 是优美生动的语言。他的讲话常常被赞美的掌声和轻轻的笑 声打断。讲话中,他常常使用“伟大的人民,渺小的我”、 “伟大的时代,渺小的我”这样由衷地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 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异常深刻,散会之后,有些同学口中便 念诵着这句话。
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天色渐渐暗下来,大餐厅里灯光亮 了。冯先生兴犹未尽,仍是兴高采烈地讲着,他一再表示: “时间不多了,季先生还要讲”。而季先生却在一旁答话说: “讲吧,讲吧! ”冯先生便又继续讲下去。待到冯先生忽然警 觉似地说:“哎呀!时间不早了,我就不讲了。”然而,此时 已到了快要开饭的时间了,季先生已无法讲了。冯先生便连 连抱歉地说:“耽误了季先生的讲话,我心里实在感到不安。”
报告会结束了,人们心里还鼓荡着被冯先生的讲话所激 起的热情,但又为没有听到季先生的讲话而感到淡淡的遗憾。 当我们走出大餐厅的时候,耳边似乎响着冯先生那“伟大的 时代,渺小的我”的诗一样的话语,而且,这声音一直在我 的耳边响着,在心中响着,一直响到今天。
我在校时,冯至先生是壮盛之年,他已是享有国际盛誉 的学者和文学家了。我离校几年后,读到了我的诗友、北大 德语专业杜文堂与冯至先生合著的《德国文学简史》一书,我 羡慕杜文堂学友的成就,同时也感到这同冯至先生对青年学 人的扶掖和提携分不开。后来,冯先生离开了北大,出任中 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由于他在德语文学研究 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先后被聘为瑞典 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院士、原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 院院士及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还荣获原联邦德国歌德学 院1983年度歌德奖章,原民主德国高教部授予的“格林兄弟 文学奖”,原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学术奖,海德堡大学授予 他的“金博士证书”,并获得原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达 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的“弗里德里希-宫多 尔夫外国日耳曼文学奖”等。而这时,冯先生年事已高,他 却仍然在他开垦的那片文学园地里辛勤的耕耘着,直1993年 2月22日以87岁高龄溢然长逝。•
这几年,我不断看到一些关于冯至先生的新材料,这都 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在《新文学史料》发表的《沉钟社通 信选》中,我读到了那么多封冯至寄杨晦先生的信,从那些 信中,我看到了冯先生青年时代的所思所想。1935年9月6 日的鲁迅日记中记着:“下午杨晦、冯至及其夫人见访”,那 是冯至夫妇从德国归来,到了上海,由当时在上海的杨晦陪 他们去拜访鲁迅先生。由此,我又看到了他同鲁迅的交往情 况。每当看到这些,冯至先生那音容笑貌就如在目前,耳边 便又响起“伟大的时代,渺小的我”的宏亮声音。
冯至先生早年的诗作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享有盛誉,他的 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皆是中国 新诗中的精品,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 诗人”。早在1925年,他就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组织 了新文学团体沉钟社,岀版《沉钟》月刊和半月刊,发表了 很多作品和译作,这个文学社团曾被鲁迅赞誉为“中国的最 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冯至先生从青年时代起 就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德国文学,他翻译过许多德国文学名著, 在我国流传颇广的德国大诗人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德 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诗选》等都是他翻译的,还有 他早期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也广有读 者。而尤其令我们中文系同学钦佩不已的是,他还出版过一 本很有水平,影响巨大的《杜甫传》,一个西方文学研究家和 翻译家,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如此深湛的研究,这实在是极 难得的,有人评价他说,“他对杜甫和哥德的研究成果在中国 学术史上均有开创性意义”。
那时候,北大在外国语文方面有西方语言文学、俄罗斯 语言文学和东方语文等三个系,西语系有英、法、德等专业, 东语系有日本、朝鲜、印地语、印尼语、阿拉伯语等专业。三 个系的系主任均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和文学家。西语系主任 冯至,俄语系主任曹靖华,东语系主任季羡林,形成了群芳 争艳的繁荣局面。
冯至先生于1905年生于北京附近的涿州,五十年代他只 有五十岁左右年纪,在校园里我们常常能够看见他的身影。他 胖胖的身体,生得阔面大耳,脸色红润,肤色较好,体格健 壮。戴一副宽边的近视眼镜,总是笑眯眯的。他神采奕奕,风 度翩翩,看来是个乐观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他腰杆挺直、昂 首阔步地走在未名湖畔的石板路上,脚下发出笃笃的声响,那 是很有节奏又很坚定的声音。走在路上,他常常同遇见的人 高声谈话,话中夹杂着爽朗的笑。他讲的是一口纯正的普通 话,嗓音洪亮,极富情感色彩。在同学们的眼中,他是个高 尚完美又具有无限魅力的人。
那一年,学校里选举人大代表,代表候选人中有一位冯 承植,经介绍,那就是冯至先生的本名,大家便都投了他的 票,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那时候,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194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 他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文协(第二次文代会后改为中 国作家协会)的常务委员,以后又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由 此可见他在文艺界、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重要地位。
冯至先生时常参加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几次出国 访问。那一年,他同季羡林先生一起去东欧国家访问,归来 后,学校为冯、季二位先生安排了一次报告会,请他们讲讲 出国的感受,会场就在全校开大会时用的大餐厅。那是一天 的下午,去听讲的人很多,大餐厅里坐满了人,大家都想一 睹冯先生和季先生的丰釆,听听他们在东欧的见闻。
报告会是由冯至先生先讲,季羡林先生坐在台上等候。季 先生比冯先生年轻几岁,那时只有40岁多点年纪,他当时兼 任北大的工会主席,常在一些聚会场上讲话,大家对他较为 熟悉。
冯至先生热情洋溢,以诗一样激动人心的语言讲述着他 在东欧的所见所闻所感,他讲得妙趣横生,听讲的人也觉兴 味盎然。他讲到了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科技文化的发展,特 别讲到了东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在这方面,北大的人 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五十年代,北大有不少东欧的留学生, 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民 主德国等国家的学生都有,匈牙利留学生鲍罗尼就曾和我们 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大家相处得很好。冯至先生不拿讲稿,只 是即兴地讲,他讲得很流利,并不字斟句酌,脱口而出的便 是优美生动的语言。他的讲话常常被赞美的掌声和轻轻的笑 声打断。讲话中,他常常使用“伟大的人民,渺小的我”、 “伟大的时代,渺小的我”这样由衷地发自内心的语言,这句 话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异常深刻,散会之后,有些同学口中便 念诵着这句话。
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天色渐渐暗下来,大餐厅里灯光亮 了。冯先生兴犹未尽,仍是兴高采烈地讲着,他一再表示: “时间不多了,季先生还要讲”。而季先生却在一旁答话说: “讲吧,讲吧! ”冯先生便又继续讲下去。待到冯先生忽然警 觉似地说:“哎呀!时间不早了,我就不讲了。”然而,此时 已到了快要开饭的时间了,季先生已无法讲了。冯先生便连 连抱歉地说:“耽误了季先生的讲话,我心里实在感到不安。”
报告会结束了,人们心里还鼓荡着被冯先生的讲话所激 起的热情,但又为没有听到季先生的讲话而感到淡淡的遗憾。 当我们走出大餐厅的时候,耳边似乎响着冯先生那“伟大的 时代,渺小的我”的诗一样的话语,而且,这声音一直在我 的耳边响着,在心中响着,一直响到今天。
我在校时,冯至先生是壮盛之年,他已是享有国际盛誉 的学者和文学家了。我离校几年后,读到了我的诗友、北大 德语专业杜文堂与冯至先生合著的《德国文学简史》一书,我 羡慕杜文堂学友的成就,同时也感到这同冯至先生对青年学 人的扶掖和提携分不开。后来,冯先生离开了北大,出任中 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由于他在德语文学研究 和翻译方面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先后被聘为瑞典 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院士、原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 院院士及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还荣获原联邦德国歌德学 院1983年度歌德奖章,原民主德国高教部授予的“格林兄弟 文学奖”,原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学术奖,海德堡大学授予 他的“金博士证书”,并获得原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达 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的“弗里德里希-宫多 尔夫外国日耳曼文学奖”等。而这时,冯先生年事已高,他 却仍然在他开垦的那片文学园地里辛勤的耕耘着,直1993年 2月22日以87岁高龄溢然长逝。•
这几年,我不断看到一些关于冯至先生的新材料,这都 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在《新文学史料》发表的《沉钟社通 信选》中,我读到了那么多封冯至寄杨晦先生的信,从那些 信中,我看到了冯先生青年时代的所思所想。1935年9月6 日的鲁迅日记中记着:“下午杨晦、冯至及其夫人见访”,那 是冯至夫妇从德国归来,到了上海,由当时在上海的杨晦陪 他们去拜访鲁迅先生。由此,我又看到了他同鲁迅的交往情 况。每当看到这些,冯至先生那音容笑貌就如在目前,耳边 便又响起“伟大的时代,渺小的我”的宏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