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岀好作品必须深入生活,这是当代文艺评论家们多次阐 述的重要观点,我想这是不会错的,因为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某外国记者只用电话就采访了一位名人,尔后想当然地写 上了这么一句:“他习惯地拢了拢自己的头发,”结果引起了这位 名人强烈抗议,原来这位名人是秃头。另一个是唐山大地震时, 一首歌竟有“把震倒的庄稼扶起来”的惊人之句,殊不知地震能 震倒高大建筑物,就是不会震倒庄稼,所以这首歌很快就失传 To看来文学艺术工作者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对此,我不想 唱反调。我倒想补充一点,作家,特别是历史剧、古装戏作家, 还应当深入一下书本。因为我亲身遇到了这么一个令人哭笑不得 的问题,儿子看了某电视剧后天真地问:“本姑娘是什么官?”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的自称从最尊贵的“朕”到最卑贱 的“小人”、“奴才”,不知有多少种。在戏剧舞台上和评书里, '本帅” “本府” “本县”之类的自称是否来自生活,大约已无从 考证。但清代小说里确有把县令叫做“首县”、“贵县”的,故县 令自称“本县”即使当时并非如此,总算有点来历,把“我这个 县令”简称为“本县”大约也符合实际。而自称“本姑娘”、“本 公子”、“本大人”则是闻所未闻。这些自称出现在近来的一些电 视剧、广播剧里,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细揣作者用意,似乎加上 一个“本”字就提高了身价,岂不知“本”字并没有这个功能。
“本县”和“本人”里面的“本”都起一个作用,倒是“本县” 里的“县”字才显示了身份。如果照“本姑娘”那样“本”下 去,难道“本丫环”就不是奴才了吗?抛开这点不说,如果一概 “本”下去的话,那么出现“本父亲” “本儿子”岂不也是顺理成 章而又十分可笑的吗?
除了自称之外,古代的尊称从“陛下”到“足下”也不知有 多少。至于以官职封号或出生地、居住地之类做为对人的尊称, 如杜工部、韩昌黎等等也不乏其例。而对那些既有身份又年岁大 的人加一个“老”字,像现代称“张老” “王老” “老帅”等等一 样,自是必然,但“阁老”绝不是官职,有一部电视剧居然要封 一个中年官吏当“阁老”,真叫人莫名其妙!如果再把颠倒了朝 代,弄混了官职、搞乱了历史事件以至张冠李戴等等笑话收拢在 一起,真可编写一段《关公战秦琼》的续篇了。
为了某些需要而随心所欲并不值得提倡,违背历史与违背现 实同样是有害的,因为你们的读者和观众有不少是缺乏历史常识 的青少年。
原载《唐山社联学刊》1992年1期 署名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