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在劳动之余,特别是在获得丰收、对敌 战争胜利或其它喜庆之日,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或许 就是舞蹈的起源。在这之后逐步分流为在舞台上演出的“阳春白 雪”和在街头上表演的“下里巴人”,秧歌属于后者。秧歌虽很 少登大雅之堂,却是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一种文化活动, 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体魄十分有益,如今有的 地方通过扭秧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并起到了禁赌、睦邻等诸 多作用,因而对其影响不可小视。然而目前不少地方的街头秧 歌,基本上还是老套子,很有革新的必要。
秧歌既然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有其精华,也必然带有旧的痕 迹,比如:有的剧目中劳动人民的形象被丑化;有的演员为哗众 取宠,故意做出些不健康的表情和动作;还有的剧中人在大庭广 众之中搞些露骨的调情;有的剧目内容离现实太远,又无多大现 实教育意义;有的古代故事虽有一定意义,但由于秧歌属于“哑 剧”,舞蹈语汇又比较简单,好多中青年人现在已看不懂,因而 也就没多大兴趣。所以街头秧歌如不革新,不仅使某些低级趣味 继续流行,而且势将失去很大一部分观众和参与者,或许有那么 一天才发现,后继已经无人。
秧歌既然能够多年流传下来,那么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就 必然会有,当时的色彩,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自古流传至今,我们现 在看到的,都是前人不断革新的结果。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 搬,而是要随时剔除其旧的痕迹,赋予新的气息。特别是随着群 众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加上影视的普及,他们不再满足 文化层次较低、思想偏于保守的民间老艺人所主持的老秧歌,呼 唤像《兄妹开荒》那样的新秧歌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去 帮助。我以为“文化下乡”不能仅限于下乡演出或者资助文化设 施,也需要帮助民间艺术上档次,走上新台阶,秧歌的革新即其 中之一。我想,只要认真努力,秧歌同样能出精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水平多么高超, 有过多少次辉煌,包括成为“国粹”的京剧,都必须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发展,从一个顶峰再到另一个顶峰,才能永葆青春,否 则,只能走进死胡同。现在杂技界在创新,融进了舞蹈,并用现 代科技手段增强了声光效果,曲艺界在创新,岀现了相声剧、四 不像等等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深化,条件的变化, 对于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普及、社会效益明显的街头秧歌进行改 造创新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只是利用它,而且需要改造它, 使之内容更健康,形式更完美,品位更高级。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6年8月6日 署名张乃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