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几场晚会,似乎有共同之处:歌唱工人的还是“老 司机”等等老歌。再看看当代流行歌曲、影视剧、小说等等,绝 少有以工人为主体的,更无感人的工人形象,这多让人有些遗 憾。
文艺界有一种说法,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商界竞争激烈,知 识分子感情细腻,党政机关的故事曲折生动,部队和政法系统生 活惊心动魄,都容易产生创作激情,而工厂和工人的生活却单调 枯燥,反映起来就难。其实还不是什么理由,因为高尔基和奥斯 特洛夫斯基都曾创作出光辉的工人形象,我国的茅盾老舍等文学 大师也在作品中用过很大篇幅描写工人。五六十年代,不仅有 《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流行,有不少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 电影、戏剧,而且涌现岀胡万春等一批工人作家。近日新闻界报 道的上海工人徐虎的事迹也说明,工人生活绝不是单调乏味的, 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工农商学兵,忽略了打头的 工人,不去表现创造物质财富,与吃穿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人,实 在是让人有愧。
不可否认,在我国,农民占国民的多数,抓农村题材无疑是 正确的,加上农村地域辽阔,农民生活千差万别,既有如画的风 景,又有不同的民俗,战争年代农村是主战场,经济建设年代农 村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而农村题材容易“出戏”。其它行业 也有各自的特点或优势为工业战线所不具备。但同样不可否认的 是,相当多数的文艺工作者来自农村或者当年到农村插过队,创 作和表演农民有着良好的基础;我们的作家本身是知识分子,比 较容易把握知识分子的心态;商界不仅本身是热点,而且体验生 活大有方便之处,表现经理和高级职员又可以很潇洒地呈现俊男 靓女的形象;至于表演党政机关和部队、政法题材,虽然不是易 事,但是作品容易轰动,演员容易成为偶象。而表现工人,我这 里说的是产业工人或者说是“蓝领”工人,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难 一些,而正因如此,才是文艺工作者应当填补的“空白”。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1996年8月17日 署名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