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他山之石”
        一位很有才气的友人被某地作为人才引进之后,并未得到重 用,他的说法是:“人家对外来户不怎么信任。”不错,眼下在某 些地方确实存在着一种现象——用“自己人”。在农村讲究同姓 同宗,在城里讲究老乡、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在企业如果 是“能人组阁”,则组上与自己“铁”的那“一把子”人,有的 私营企业主更是公开声明:要害部门非亲属不用。这样做自有他 的道理,可是从另一方面说,也许就是用人上的误区。
        世上好多人是很信血统的,中国人更甚,流传下诸如“是亲 三分向”,“兄弟如手足”,“骨肉亲情大于天”,“肥水不流外人 田”等等格言谚语,成为一些人的用人准则。封建王朝为巩固政 权常常把本家封为诸侯,或者把实权交给亲戚,有时干脆太后垂 帘,生父摄政,实践证明这样的国策并不高明。因为一旦有了利 害冲突,亲情并不能化解矛盾。春秋时代好多诸侯是同姓,兼并 的劲头并不亚于异姓。刘邦鉴于韩信的教训,定下了非刘姓不能 封王的规矩,也未能料到会有七国之乱。汉成帝把兵权交给表兄 王莽,结果丢掉了汉朝的江山。贾府王夫人让凤姐掌家,留下了 窝里反的隐患。就是在平头百姓人家,专吃窝边草的也不罕见, 诸如兄弟相争,父子相残,专骗亲戚之类的故事,时不时地出现 在报端。因此可以说,尽管我们谁都不能否定亲情,拒绝亲情, 但是要想事业有成,也绝不能一味地搞家族化,更不能使之绝对 化。
        那么抛开亲情,跳出家族,用既熟悉又信得过的人总不会出 错吧?也不尽然。刘禅的悲剧在于信任宦官超过孔明,项羽偏爱 八千子弟兵把韩信推给了刘邦,李自成过分倚重“老营”,导致 了郝摇旗的岀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战国七雄争天下,为何秦 国独领风骚?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在于用人上的不同。战国时代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沿袭周朝做法,所用宰相多为宗 族,起码是本国人。而秦国则不管这一套,兼收并蓄,不论来自 何方,只要有才就委以重任。得到重用的吕不韦来自韩国,李斯 来自楚国,张仪来自魏国,还有赵国燕国的能人都信而不疑,各 得其所,自然也就把七国的精华集于一体,焉能不胜?由此看 来,两千多年前的某些君王可就比某些现代人开明多了,也高明 多了。
        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出主意和用人,有事业心的领导不仅自身 要兢兢业业,而且在用人上,既不能任人唯亲,又应当克服偏 见。如果自己管的范围本来就不大,又固执地把用人的圈子画得 很小,就显得像井底之蛙。倘若很开明地网罗人才,摆出求贤若 渴的姿态,然而一旦引来“他山之石”,却又像叶公那样对待 “龙”,“龙”迟早也会成为韩信或者徐庶。要知道“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这句话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恐怕也不能把“他 山之石”仅仅作为摆设,装点门面。与其费劲地引进“他山之 石”而不使之“攻玉”,倒不如不费这个劲也罢。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6年12月3日 署名火菲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