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这个词尽管常用,直到写此文时才査了一下《现代 汉语词典》,单个解释“牢”字多与监狱、牲口圈相关,“骚”字 又多与扰乱相连,“牢骚”则是“烦闷不满的情绪,说抱怨的 话”,反正不招人喜欢。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免不掉牢骚。冯骥的“长铁归来乎,食 无鱼!”张飞的“何不使水(诸葛亮)去(厮杀)?”还有宋江的 反诗,丁玲的杂文,都是有名的牢骚。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蒲松龄的《聊斋》、鲁迅的《狂人日记》更是通篇牢骚,最具代 表性的当属天篷元帅猪八戒,可说是牢骚大王,触景生情,借题 发挥,无中生有,合理想象,充分显示了牢骚“才能”。如今的 凡夫俗子也不例外,有些人已习惯于牢骚。
不可否认,大凡牢骚多是因不平而鸣,总会有些原因,不妨 看成群众的心声,如果发同一牢骚的人多了,也许就是社会的热 点。这就好比海鸟盘旋于海面,说明水中有鱼,林中鸟突然起 飞,说明可能受到惊吓。牢骚就是信号,就是征兆,如领导者了 解情况,正确决策,都是有益的补充或者是侧面印证。有的时 候,牢骚话会比那些正式报上来的材料更能深刻反映事情的本 貌,甚至推翻那些哄人的材料,因此,决不可忽视它。对于牢骚 者来说,若心中郁闷,发发牢骚,达到心理平衡、舒肝健脾,或 许能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有时有些话不好郑重其事地正面 表达,而是正话歪说,也不失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问题出在牢骚太盛。“牢骚太盛防肠断”,从生理上看,牢骚 太盛虽不会断肠却能伤神。从心理上看,牢骚过盛会勾起更多的 牢骚,容易让人钻牛角尖,好像自己未负天下人,天下人却都负 了自己,陷入某种思维定式而不能自拔,若长期未得解脱,还容 易导致精神上的不正常。从得失上看,牢骚满腹并不能增长什么 本领,反而会使领导不待见,同事讨厌,家人嫌烦,邻居也会把 你当做“祥林嫂”。从效果上看,牢骚只能暴露问题而不能解决 问题,只能引人不满、泄气、空虚,看什么都不顺眼,想什么都 心烦。过度的牢骚还可能使得问题复杂化,使某些关系僵化,增 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为智者所不为。
因此我说,有点牢骚是难怪的,牢骚多了就不好了,牢骚太 盛就不值得了。
原载《秦皇岛晚报》1999年1月19日 署名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