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减负
         新年伊始,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很耐人寻味:一方面,教 育行政部门责令学校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家 长又拼命给孩子加压。虽说学校不再强行让学生订购复习资料、 模拟试题,却有“自觉”的家长或学生主动去釆购。学校取消了 补课班,家教却方兴未艾。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 一,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造成的,而是一个 社会问题。第二,人们对减负可能出现的后果不无担心。
        先说第一。多年来,我们提倡的是刻苦学习精神,推崇的是 头悬梁,锥刺骨一类疲劳战术,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为何如 此?制度使然也。如今人们将高考称为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只 要还是一张考卷定终身,只要高考、中考还出现偏题、怪题,那 些算不上绝顶聪明而又想出人头地的孩子或望子成龙的家长,就 免不了在课外自我加压。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则有黄金屋和颜 如玉,而今学而优未必能“仕”,可是文凭却成了就业的敲门砖。 因而不改革就业制度,就难以制止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不 改革高考办法,不匡正高考的试题,也就难以完全避免孩子们死 读书。
        再说第二。爱刮风、爱追潮流、爱走极端是某些人的通病。 一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就搞智育第一、分数第一,什么层层加 码、题海战术、“分槽喂养”等等手段就全来了。而一说减负, 那些原本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也便被一刀切、一风吹。减负是 明智之举,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应该明确,所要减的是不必要 的负担,取消的是那些“抄写一百遍”等等机械的、无多大意义 的作业,反对的是题海战术,教材之外的层层加压。减负并不意 味着放任自流,它的目的是提高而不是降低教学质量,在某种意 义上说,减负给教师和家长提岀了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需要的 是开动脑筋,想一些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好 办法,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做文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若丢掉了 “勤能补拙”的笨办法,又不能在“教”和“学”的方法上聪明 些灵巧些,家长怎能放心呢?减负不也就失去其意义了吗?
        原载《秦皇岛日报》2000年3月18日署名张乃钊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