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以后,师生们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然 而,随着战局的发展,躲警报,钻防空洞这类事逐渐增多,遂成 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威胁。不过,人们平日所感到、且是日益严 重的倒是另一威胁: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师生生活水平急剧下 降。这似乎是比跑警报更让人烦恼的事。
由于空袭的频繁,联大的教授们多已移居城外,住在乡野荒 僻之处。由于物价直线上升,薪金不敷应用,教授们只好在外面 兼职,有的则靠着变卖衣物、书籍,来换取一些口粮。虽然学校 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也是无济于事。
1941年12月6日,西南联大常委会呈函教育部,附送本校教 授会给校常委会函,请发给薪津,并附送昆明物价变动指数表一 纸。教授会函称:“抗战以来,物价逐渐高涨,而国家给予同人等 之报酬初则原薪尚有折扣,继则所加不过十分之一二,而物价比 战前高至3Q倍以上。同人薪津平均每月不及600元,其购买力只 等于战前之十七八元,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惟望每月薪津得 依生活指数及战前十分之一二。无论数目之多少,总期以购买力 能及战前之50元,免于饥寒,'
附:昆明物价变动指数表
白 | 猪肉 | 木炭 | ||||
价格 | 价比 | 价格 | 价比 | 价格 | 价比 | |
(每石) | (每市斤) | (每百市斤) | ||||
二十六年下半年 | 0.8元 | 1 | 0.18元 | 1 | 2.4元 | 1 |
三十年十二月初 | 280.00 | 35.0 | 5.50 | 30.6 | 80.0 | 33.3 |
在这种情况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多是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不得不想出一些办法来筹措糊口之粮。
闻一多被同事们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那还是在长沙临 时大学时期,那时他只是独身一人。联大到了昆明,他的家眷也 迁来了,他也不再像在长沙那样轻易不下楼了。
如今,闻一多已是八口之家长,他天天要为柴米油盐问题操 心,妻子又经常患病,他每月的薪水,连最低的生活水准都难以 维持。他搬到昆明郊区的农村里,而且搬过几次家。现在,他住 在一个普通的农舍里,楼上住人,楼下是马厩牛棚,屋子里总迷 漫着牲口粪的气味,这种气味他们也闻得习惯了。在那个小小的 房间里,八口人挤睡在床上和地铺上。每天早晨,他领着孩子们 到小河边去洗脸,为的是节省一点烧水的木炭。傍晚,他带领孩 子们到稻田里捉蚂蚱、田鸡,为的是改善一下生活。有时,他要 靠借贷度日。他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甚至忍痛卖掉自己 一些心爱的藏书。卖这些书时,他的心像被刀割般疼痛。
后来,他到昆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多挣了一份薪水,并在 学校里分得了一间小楼房,才临时解决了居住难的问题,从农舍 里搬了出来。
政府规定,大学教授可以凭证买平价米一石,约有120斤,但 这仍然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朋友们劝他拾起他的精湛技艺,经 过反复的琢磨,他才决定以治印收取润资的办法,来减少一些生 活的困难。
闻一多早年在美国攻读美术,后来又倾心于金石甲骨之学的 研究,他把这些研究所得精心运用到篆刻艺术的实践中去,成了 一个有着独特风格的篆刻家。早在20年代,他在醉心于写诗之时, 就对篆刻艺术很为钟情了。1927年夏天,他在写给新月派诗人饶 梦侃的信中说:“绘画本是我的元配夫人,海外归来,選巡两载, 发妻背世,诗升正堂。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 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宠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
他用业余时间刻过许多印章,很多朋友和同学请他刻印以留 念。他给吴哈、朱自清、华罗庚、吴有训等人都刻过,他自己也 刻过“何妨一下楼”的印。他给华罗庚刻了一方印,印章边刻着: “甲申岁晏,为罗庚兄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 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他,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 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闻一多挂牌治印是从1944年4月开始的,他用这种“手工业 劳动”,来博取升斗之资。不过,说起来他的开张也是颇为风光的, 由西南联大常委、院长、系主任、教授梅贻琦、蒋梦麟、杨振声、 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罗常培、罗庸等具名推荐介绍,正式挂 牌,由浦江清用骈体文写了一个启事,工楷誉录,装上玻璃镜框, 悬挂于公开收件的地方•
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秦玺汉印,攻金切玉之流长;殷契周铭,古文奇字 之源远。是非博雅君子,难率尔以操瓠;倘有稽古成才, 偶点画而成趣。
滝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学于 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斫轮老手, 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佳冻。惟是渔馨古泽,仅激 赏于知交3何当痴琰名章,共權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其学。爱 綴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一九四四年于昆明
在闻一多治印收取润资的广告牌上写着:
石章每字一千二百元牙章每字三千元边款每字
作一字升过大过小加倍
润资先惠七日取件
浦江清写的这“润例”,高雅幽默,文采斐然,闻一多很是喜 欢,尤其对“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学于毫芒,几人知己;谈 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这几句更为欣赏。文中提及的黄济叔是 明代刻印名家,其人长髯飘洒,喻闻一多之风度。程瑶田是清代 经学名家,兼长篆刻,以之拟闻一多最为恰合。
闻一多是知名诗人、学者和教授,他来挂牌治印,自然会引 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而《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那极富文采 的文字以及签名者皆是当今学界名家,又是颇为令人瞩目之事。因 而一时间生意兴隆,趋之者若鹫。当然,这其中,仰幕名流者有 之,喜爱艺术者有之,趋附风雅者有之,留作纪念者有之,目的 种种,不一而足。挂牌以后,闻一多确也获得了不少润资,以补 家用,不过,也引来了他的许多烦恼。图章来得少的时候,他着 急,是为了怕挨饿;图章来得多了,他反而更着急,怕的是耽误 了他的学术与教学工作。他常常是在夜深人静、妻子儿女进入梦
乡之时,他还在昏黄的灯光下刻印,累得手腕手指酸痛,中指也 磨出了大疙瘩,眼睛也酸累难当。
闻一多治印也并不单纯是为了挣钱,他是有着极严的操守,有 所不为的。那些官僚权贵、富商巨贾,尽管愿出重金请他治印,他 也是严辞拒绝的。一次,云南省代主席李宗黄派人送来石章一方, 扬言润金从优,闻一多知道这个李宗黄是个国民党党棍,是“一 二•一”惨案的刽子手,他就断然拒受这石章。来人对他软中带 硬地说:“李主席钦佩闻先生的技艺,特意送上这石章……“还没 等那人把话说完,他就扳起面孔,冷冷地说:“没有话好说的,请 吧!”
闻一多在夜里刻印时,怕惊扰了孩子们的睡眠,总是用一张 报纸将电灯挡起来。孩子们半夜醒来时,常常看见父亲弓着身子 刻印的背影,听到那钢刀刻在坚硬的象牙、石头上发出的坚脆声 响。这情景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上。
在闻一多家庭生活最为困难的时候,曾有人用优厚的稿酬,诱 使他撰写违背自己意志的文章,他断然地回绝了。美国一所大学 约请他去讲学,而且允许携带家眷同行,这无疑是改变目前穷困 状况的一个好途径,但他也婉言谢绝了。此后,他仍是每天拎着 妻子用旧蓝布缝制的一个旧书袋,拄着手仗,步行20多里地,到 城里去上课。下了课回家就埋头在用几块木板塔成的书案上读书、 备课、写作。
而这时,也就快到了他长思七昼夜,拍案而起的时候了。
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年轻的教授中,还有一位王力,他是一位 严谨的学者,著名语言学家。他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度贫穷,即用 写小品文来换钱,如他自己所说,“我开始写小品的时候,完全是 为了几文稿费。在这文章不值钱的时代,(依物价300倍计算,我 们的稿费应该是每千字1500元),只有多产才不吃亏。正经的文 章不能多产,要多产就只好胡说。同是我这一个人,要我写正经的文章就为了推敲一字呕出心肝,若写些所谓小品,我却是日试 万言,倚马可待。想到就写,写了就算了,等到印出来之后,自 己看看,竟又不知所云。”这当然是文人的自谦之语。
王力,字了一,190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1926年考入清华国 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专修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题目 是先秦文法,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甚获梁、赵好评。1927年 留学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实验语音学,193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专任讲师、教授。1936年发表《中 国文法学初探》,对中国语言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 法的状况提出批评,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作了初步探 讨。卢沟桥事变后随学校南迁,轻装南下,几乎无书可读。在长 沙临大时买到一部《红楼梦》,深入研究,开始以《红楼梦》语言 为对象从事汉语现代语法研究,写出了《中国现代语法》,1938年 秋,在联大讲授《中国文法研究》,便是以这本书为讲义。他从开 始研究《红楼梦》的语法到写成这部书的初稿,只用了一年多的 时间。1940年休假,他去河内远东学院研究“汉越语”,一年后回 校,便开岀了 “汉越语研究"的新课。
王了一最早写的小品文,是1942年躲避敌机侵袭、搬到昆明 远郊龙头村赁房居住时写的。他住的那房子,狭窄又简陋,他住 了楼上楼下的四间屋子,面积加在一起还不足20平方米,那真是 名副其实的“斗室”。屋子的土墙上有一条大裂缝,风沙可以毫无 忌惮地进入。他老是担心这房子会突然倒塌,或者被一阵强风吹 倒。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就是在这样一个陋室里写小品文。他把 这些小品文取了个总题目,叫《瓮牖剩墨》。这题目似乎很是有些 高雅,但他在这里写作时,却是时时提心吊胆,怕屋子塌下来砸 了自己,那情状很有些危急。不过,待到思想一投入进去,那紧 张就变得轻松,那担心就变作惬意了。说来,这“翁牖剩墨”四 个字也确实包含了许多高深学问,不是王了一这等学富五车的学 者,是难以想岀来的。.其典源出于《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 瓮牖绳枢之子。'‘孟康注:"瓦瓮为窗也。“
1943年,王力兼任粤秀中学校长,搬回城里,住在学校里。房 子仍是陋小,但至少不再有瓮牖倒塌之虞了。他住的院子里有一 棵棕桐树,因而他在这个屋子里写的小品文就叫做《棕桐轩詹 言》。“棕桐轩"当然是由院内的棕桐树而得名,这“詹言"源出 于《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言"就是小品 文的意思。
《瓮牖剩墨》里的文章多是在《星期评论》、《中央周刊》上发 表的,这些小品,谈的多是社会问题,许多似乎是小事,又往往 有很深的意义,又常接触到社会热点问题,且又写得很有趣味。
比如,有一篇《战时的物价》,文字活泼俏皮,议论十分透辟, 读了后,社会状况便一目了然。我们不妨从开头抄上几段看看: 战时的物价
这两三年来,因为物价高涨的缘故,朋友一见面就相互报告 物价,亲戚通信也互相报告物价。不过这种报告也得有报告的哲 学,当你对你的朋友说你在某商店买了一双新皮鞋价值400元的 时候,你应该同时声明这是昨天下午七时三十五分的售价,以免 今天他也去买一双的时候便要照原价付钱,因而引起纠纷。又当 你写信给你的亲戚报告本市物价的时候,别忘了补充一句:“信到 时,不知又涨了多少。”或者你可以依照你写信时的物价再加一信 报告,等到他看见信的时候,实际的时价也就差不多了。若不如 此,你把本市的物价写信报告你的亲戚或朋友之后,他来信会说 他那边的物价也正相同,其实他那边总是迟走了一步,仔细一想 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有些小地方赶某一些大都市的物价,恰像 小狗背着斜阳追赶自己的影子。但是无论小地方或大都市,人人 都在嗟攻物价如春笋,如初日,如脱手的轻汽球,只见其高,不 见其低。有时候又像小学算术里所叙述的蜗牛爬树,日升三尺,夜 降一尺,结果仍是高升。于是人们日有言,言物价,夜有梦,梦 物价。从前是七八十岁的人才喜欢谈太平时代的柴米怎样便宜,现 在是三尺童子也懂得叙述从北平王府井到大栅栏洋车“二十大 子"的黄金时代了。
在物价高涨的压迫之下,薪水阶层不能不采取紧缩政策。在 从前,吃饭只占收入的百分之十或二十,现在呢?全部的进款还 不够吃的。公家只有米贴,没有柴贴。似乎只知道“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都不知道巧妇也难为“无柴之炊气 其实何担柴?每月 用水也就占了收入百分之五或十!……
半年前,某大学曾开了一个要求加薪的大会。据说经济学教 授供给物价的指数,数学教授计算每月的开销,生物学教授说明 营养的不足,结果是希望薪水的实在价值能合战前的五十元。可 惜文学教授不曾发言,否则必有一段极精采极动人的描写。其实 政府何尝不加薪?只是公务员的加薪和物价的飞涨好比龟兔竞走, 这龟乃是从容不迫的龟,那兔却是不肯睡觉的兔,所以每次加薪 都不免令人有杯水车薪之感了。
话又说回来了。自古道“自足不辱”,一个人应该“随遇而 安”,难道我们没有一些可以自慰的地方吗?在从前,做梦也想不 到每月有千元的收入,现在不曾升官,不曾晋级,居然也超过国 府委员的薪水了。这是可以自慰的第一点。公余之暇把一些衣服 什物往拍卖行里一送,居然能卖大价钱,一向不曾学过做生意,现 在从北方带来的原值一元的网球能卖得90元,获利90倍,怎不 令人笑逐颜开?这是可以自慰的第二点。关于这两点,我们很乐 观:明年的薪水一定比今年增加;明年如果肯把这一枝相依为命 的派克自来水笔割爱,获利一定在百倍以上!”
王力在狭窄的陋室里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方面感到心酸,但 写着写着便乐以忘忧,完全沉浸在兴味盎然的创造之美当中了。
他不断地笔耕,不断地换取些许稿酬补贴家用之资,倒也快 活。后来,又有个《生活导报》创刊了,联大的潘光旦、费孝通 等人都常在上面发表文章。费孝通要到美国去了,他来看望王力 时,希望王力能为《生活导报》常写点像《瓮牖剩墨》那样的小 品文。费孝通走后,《生活导报》的编辑又来催稿,王力便答应给 他们写了。
王力已经从粤秀中学的“棕桐轩”中搬了出来,他又给自己 的书斋取名为“龙虫并雕斋",此后,他给《生活导报》写的小品 文,就总其名为《龙虫并雕斋琐语》。
由“瓮牖”一变而为“龙虫并雕斋”是由自谦变为自夸之意。 所谓“雕虫”是比喻小技巧,源岀于杨雄《法言•吾子》:“童子 雕虫篆刻",即所谓“雕虫小技”指的是不足道的小文章。“雕 龙"之谓,也有其典故来源。战国时,齐人验爽记录骆衍谈天之 术而成文,人们称之为“雕龙爽”,以后就用来指善于撰写文章。 王力在这里是指写学术论著和高质量的大文章。他说:“其实雕虫 则有之,雕龙则未也。偶然想要雕龙,结果恰像古人所谓'画虎 不成反类狗,实在是'雕龙不成反类蛇,,所雕的仍是虫,只不过 是一条'长虫'而已。”这里,他又是自谦了。其实,在“龙虫并 雕斋"里,他写过多少有着极高学术价值、乃至具有开创意义的 语言学著作!
一年以后,在《生活导报》创刊周年纪念之时,王力为《生 活导报》写了《〈生活导报〉和我》一文,他写道:“像我们这些 研究语言学的人,雕起龙来,姑且勿论其类蛇不类蛇,总是差不 多与世绝缘的。有时一念红尘,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因 此,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不免写几句人话。如果说我们写小 品文不单为卖钱,而还有别的目的的话,这另一目的就是换一换 口味。这样,就是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同时,也就是不专心 耕耘那大可开垦的园地,倒反跑到粥少僧多的文学界里去争取一
杯羹了。” “老实说,我始终不曾以什么文学家自居,也永远不懂 得什么是幽默。我不会说扭扭捏捏的话,也不会把一句话分做两 句话。我之所以写《琐语》只是因为我实在不会写大文章,我不 明白为什么《生活导报》的宝贵篇幅肯让我这种胡扯的文章来占 了差不多每期的八分之一。……听说费孝通先生称赞我'表演精 采',又据说读者们喜欢看《琐语》,桂林有人转载我的文章。这 一切陡然增加我的惶惑。” “老实说,我之所以写小品文,完全是 为的自己,并非为了读者们的利益。其中原委,听我道来:实情 当讳,休嘲曼倩言虚,人事难言,莫怪留仙谈鬼。当年苏东坡是 一肚子不合时宜,做诗赞黄州猪肉。现在我却是赚俩钱儿能供日 用,投稿夸赤县辣椒(《瓮牖剩墨》)里有一篇《辣椒》,极力称 赞辣椒的功能,结果是被一位药物学家写信来教训了一番)。'芭 蕉不卷丁香结',强将笑脸向人间,'东风无力百花残',勉驻春光 于笔下。竹枝空唱,莲芍谁怜!这只是'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的 心情,如果读者们要摘讨其中的深意,那就不免失望了。"
他接连为《生活导报》写了《蹭魅》、《老妈子》《看报》《谈 话》,《夫妇之间》、《请客》、《穷》、《富》、《儿女》、《路有冻死 骨》、《领薪水》、《写文章》、《卖文章》、《骂人和挨骂》等多篇小 品文。皆是十分辛辣、风趣而又切中时弊的文字。
他写了一篇《领薪水》,发表在1944年3月26日《生活导 报》61期,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竟有人寄钱给他。现将此 妙文抄录于下:
领薪水
“薪水”本来是一种客气的话,意思是说,你所得的俸给或报 酬太菲薄了。只够你买薪买水。其实战前的公务员和教育界人员, 小的薪水可以养活全家,大的薪水可以积起来买小汽车和大洋房, 岂只买薪买水而已?但是,在抗战了七年的今日,“薪水”二字真 是名符其买了——如果说名实不符的话,那就是反了过来,名为
薪水,实则不够买薪买水。300元的正俸,不够每天买两担水;3000 元的各种津贴,不够每天烧10斤炭或20斤柴!开门七件事,还 有六件没有着落!长此以往,我将提议把“薪水"改称为“茶 水”,因为茶叶可多可少,我们现在的俸饯还买得起。等到连茶叶 都买不起的时候,我又将提议改为“风水",因为除了喝开水之外, 只好喝喝西北风!
我们嫌薪水太少吗?人家将告诉我们,没有薪水可领的人比 我们更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应该乐天安命,待河之清。 古人谈“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也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每月都有许多要人指给我们看那远山的酸梅,每周都有许多报纸 画给我们看那粉墙的大饼;那梅就是要人们的口惠,那饼就是报 纸上的所谓改善公教人员待遇的新闻。我们也不能说“口惠而实 不至”,实际上薪水一加就是几百元。我们说薪水赶不上物价,人 家谈赶不上总比赶过了好些;因为公教人员在全国人民里头只占 少数,吃不饱饿不死,也就不至于害人;如果薪水超过了物价,社 会的游资增加,更足以刺激物价了。我们又说国家的邮票已涨了 40倍,我们的薪水何以只涨10倍?人家又将告诉我们:邮票不懂 得牺牲,所以要涨200倍;公教人员懂得牺牲,不该把自己的身 份比作一张邮票。我们被人家责以大义之后,只好甘心于我们那 不够买薪买水的薪水了。
但是,我们每月拿到买薪买水的薪水之后,是怎样过日子的 呢?家无升斗,欲吃卯而未能;邻亦簟瓢,叹呼庚之何益!典尽 春衣,非关独酌;瘦松腰带,不是相思!食肉敢云可鄙,其如陈 甑愁人;乞墙岂口堪羞,争奈像冠误我!大约饮得薪水的头10天, 生活还可以将就过得去,其余20天的苦况,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 “挨” 了过去的。“安得山中廿日酒,醉眠直到发薪时"!
薪水用完之后,天天渴望发薪的日期到来;“度日如年",在 今日的公教人员,并非过度的形容语。从前是差人去代领薪水,现在非但自己去,而且靠近月底就天天到出纳组去打听着。忽然噩 耗传来,平月的薪水将不能准于月终发出,于是凄惶终日,咄咄 书空。幸而机关主管人知道事关全体同人的性命,终于借了一笔 款子来,大家吐了一口气,延喘仍能苟延。从前叶公超把发薪叫 做“关饷”,当时只是一句笑话;现在只有公教人员和士兵同病相 怜,“关饷”二字是确当不易的了。
好容易把薪水领到手了,马上开家庭会议,讨论支配的方法。 太太在三年前就想做一件冬天的大衣,那时衣价占月薪的一半,当 然做不成;这三年来,大衣的价格百一变至于千,千一变至于万, 等于月薪的双倍,当然更做不成。大小姐提议去看一次电影《勇 敢之家》,她的妈妈反对,理由是饥寒之家没有看《忠勇之家》的 资格。经过了一场剧烈的辩论,结果依照老办法,本月的薪水,除 了付房租之外,全部拿去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先度过十天再说。二 少爷憋着一肚子气,暗暗发誓不再用功念书,因为像爸爸那样读 书破万卷终成何用!小弟弟的脑筋比较简单,只恨不生于街头小 贩之家。
是的,也难怪他恨不生于街头小贩之家。这十年来,多少原 来领薪水的人转入了别的地方去分红利,又有多少人利用他们的 职权,获得比薪水高出千万倍的“油水",只有一部分的公教人员, 在贞节牌坊的奖励之下,规规矩矩地按月去领那一份不够买薪买 水的薪水!
下一期《生活导报》的《读者与作者》栏目中有这样的文字: 读者与作者
读者张开一先生看了本报六十=期《领薪水》一文之后,特 从会泽县汇来国币200元,嘱本社转交作者王了一教授,聊表敬 意。张先生在信首写了这样几句话:“自从读了《领薪水》,瞒人 流去多少泪!所悲非为俸微事,惟叹国X良心昧。”
然而,张先生也是一个靠薪给过活的公务员,除了士兵外,今 日公教人员的生活是同样艰苦。所以,王了一教授很感谢张先生 的盛情,但是他不能接受这一笔钱。下面是他给张先生的复信——
开一先生:
《龙虫并雕斋琐语》里,许多话都是无稽之谈。中国 古代的文人喜欢装穷装病,我也染上了这种习气。如果 说那一篇《领薪水》说的是实话,那么,我说的只是一 般公职人员而不是我个人。你读了《领薪水》而感动a我 读了你的信更感动。也许公教人员比街头小贩值得骄傲 的,就在于这一种安慰上。国币200元仍托生活导报社 汇还,谢谢你。
王力性格内向,生活严谨,作风稳健,不苟言笑,讲话也是 迟讷少言,声调平缓,但他却写出了如此活泼、俏皮、诙谐、辛 辣的趣文,这当是他思想与情感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