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筑行业
建筑组织
        一、建筑业合作社
        本县建国前,由散居民间的瓦木工匠和兼营土木建筑的木工作坊从事普通建筑业。1949年,由原来的个体建筑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联营成立了丰南县土木建筑工会,共有固定财产5000 元,会员60人,生产工具仅有脚手板200块,上班时自带锹、锤、绳、扁担等简单工具。1956年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原土木建筑工会改组为建筑业生产合作社,隶属县联社领导,并确定为集体所有制单位,该社房屋及大型设备等归集体所有。此时,建筑合作社组建了中共临时党支部,职工发展到144人,其中有技术员2人,质量测验员1人。拥有固定财产25万元,该社不仅修理旧房屋,而且还承揽一些厂房和公用建筑的施工任务,并掌握了混凝土和钢筋结构的施工技术。1958年,在当时“大炼钢铁”的潮流中,相当一部分板架木用去炼了钢铁,给施工作业造成了很大困难。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三次下放职工100余人,只留有固定职工37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维持在3万元以内,其机构也下放给胥各庄人民公社管理。1962 年又恢复为集体企业的建筑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局领导。至1974年,职工增至350人,其中:干部4人,固定工29人,合同工(副业工)317人。拥有流动资金9万元,年提交国家税金5000 元。拥有5000平方米的建筑工程脚手设备,能承担较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这期间承担了原唐山地区农业局宿舍楼、食品公司办公楼、县化肥厂库房、县外贸公司加工车间、库房、原唐山地区文教局办公楼、唐山南厂医院宿舍楼、县针织厂宿舍办公楼等大型工程项目。
        二、建筑公司
        1977年5月,本县建筑合作社与白灰厂合并,成立县建筑公司,公司下设政工、财务、供销、劳资、设备等5个股和生产办公室,至1985年,公司拥有职工510人(固定工150人),其中:有建筑工程师5人,技术员2人。并设有维修车间、预制板厂、供销仓库和车队。大型机械有电夯、上料架、卷扬机、搅拌机、振捣器、淋灰机、磨石机、液压弯管机、带锯、轮锯等120台(件),年产值250 万元,年完成利润16万元,年竣工面积14000平方米。该公司已发展为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的建筑安装企业,能承揽五层楼以下的各式工程。1978年至1985年,先后承建了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县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办公楼,县医院病房楼,县招待所客房楼,县税务局、商业局办公楼,县图书馆、县礼堂等较大工程。其中县图书馆被评为全优工程。共完成产值1074万元,创利润75万元。
        三、农村建筑队
        县城以下各农村,在“重农轻副”、“百劳归田”的60年代和70年代初,以“交钱记工分”的方式,限制瓦、木工匠外出做工。1972年各公社成立副业办公室以后,开始建立社营瓦木工建筑队,只有一些简单的施工设备,承揽一些民用房屋和小型厂房的修建。1976年地震后,农村土建工程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较大建筑队还增置了大型吊车、升降机、搅拌机等设备,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82年9月,为加强对全县各农村建筑队的调配和管理,本县成立了第二建筑公司,隶属县乡镇企业局,由县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内设:工程技术组、财务组、材料组和办公室,拥有3个直属工程队。至1985年,县以下共有农村建筑队249个,其中:乡镇办27个,村办27个,联户办191个。从业人数达8939人,占全县参加乡镇企业总劳力的18%,为县建筑公司职工的17.5倍。同年创产值2160万元,交纳税金55万元,获纯利660万元,分别为县建筑公司的6.9倍、3.4倍和27.5倍。已成为能够承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厂房的骨干队伍。不仅在震后城乡恢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施工领域扩大到唐山、天津、秦皇岛以及东北三省、内蒙等大中城市。
        四、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1976年唐山、丰南大地震以后,本县建筑安装技术和用料有了明显更新。震前,一般主体建筑材料以砖、瓦、灰沙、石,内装修以白灰为主,基本无外装修。工程结构为砖墙上圈梁、片石基础、门窗为木质。震后,鉴于多数建筑物倒塌的经验教训,建筑安装工程均在抗震度较强的技术原则下,选择用料。抗震设计强度均为8度,楼房一般为2~5层,每层3米。工程结构主要有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基础由原来的浆砌片石改为钢筋混凝土,并逐步以水泥砂浆代替白灰砂浆。装修用料采用新型材料,有壁纸、涂料等。地面逐步由原来的水泥地面改为水磨石地面或马赛克地面。外装修工程一般都采用水刷石或刷各种颜色的涂料。正立面采用大理石、马赛克、瓷砖、锦砖和壁砖等。门窗以钢窗为主,办公楼和商场采用铝合金门窗。框架结构工程砌体材料以部分气砼代替砂砖,以减轻主体建筑的压力。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