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重的乡情 ——记南孙庄乡乡长杨玉华
谁持彩色绘新图
            南孙庄乡是丰南市最西边的一个乡镇。多年来,由于地理位置 偏僻、自然条件差,人们生活相对落后,是丰南的一大贫困区,也 是令市委、市政府领导最头疼的一个乡。为了彻底改变这个乡的落 后面貌,1995年,市委、市政府下了力量,对南孙庄党委政府进行 了重新组阁。年轻、实力派、知识型的年仅35黄俊东果然不同凡响, 调任后不久就慧眼识英才,向组织上推荐已过不惑之年极富基层经 验的杨玉华做乡长。
            杨玉华,今年42岁,中等个子,憨实厚重,那双翳子里透示着 神采,激昂中显露出执着的追求,深沉中洋溢着热烈切向往。党委 会上,杨玉华沉稳地发了言:南孙庄是一个农业大乡,要想发展,必 须选准突破口。我觉得应该首先改善生产环境,改变交通不便的现 状,要治富先修路! 一言即出,如雷灌耳。一些人窃窃私语:老声 常谈,谁不清楚要治富先修路,而修路的钱在哪?但黄俊东书记却 内心不由地赞叹:“英雄所见略同,路一定得修!'‘杨玉华和黄书记 不谋而合。继而,他们详细谋划南孙庄未来的宏伟蓝图,形成了以 南孙庄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拓展的公路。向东开通与县 城胥各庄的路,为南胥路;向西开通与天津岳龙的路,为南岳路;向 南重修与唐坊相接的路为唐南路;向北开通与丰涧相接的路为南涧 路,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通道,彻底打开束缚南孙庄的闭塞之 门,这个设想的确鼓舞人心。修建这四条路需要资金近700万元,依 靠国家不行,杨玉华他们没有灰心,他们研究了一套方案,自力更 生,通过劳动积累工的方式率先向老百姓集资84万元。
            夜深了,杨玉华仍在百姓家里促膝谈心,他的质朴、求实的精 神终于把百姓感动了,他们拿出自己积蓄的钱送给了杨玉华。捧着 这沉甸甸的钱,尤如捧着沉甸甸的责任,杨玉华感到,他肩上的担 子更重了。
            1996年5月,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杨玉华作为一乡 之长,和书记黄俊东一起并肩站在新南路中间,他和黄书记刨下了 第一镐。南孙庄乡沸腾了,多年来无人问津的泥泞不堪的唐南路终 于要修建了! 一时间,公路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杨玉华从群众 中看到了人民是多么渴望早日踏上平坦的小康之路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96年9月,唐南路修好,昔日坑坑洼洼、积满污水的 路神奇般地变成了水泥路面o 1996年底乡人代会上,再次当选的南 '孙庄乡乡长杨玉华又把修路定为97年的为民办的大实事之了,他还 和代表们议定了每年向群众集1000万元的议案。目前,南岳路已近 竣工,南胥路将在香港回归的礼炮声中交付使用,南涧路也正在设 计施工中。从此,南孙庄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那个昔日偏僻闭 塞的南孙庄已不复存在。
            作为一乡之长,装在他心中的不仅仅是道路,而是南孙庄的全 面发展。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何发展南孙庄经济、 改善落后面貌、富足一方百姓,一直困扰着这位乡长。杨玉华感到 发展经济是他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他接过这历史的接力棒,就要 推动历史,富足百姓。杨玉华在南孙庄工作多年,93平方公里的土 地他几乎全走遍。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了解这里的地势,清楚 这里的土质,明白这里水资源的走向。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多少次他望锅盖形的大地沉恩不语,多少个方案在他头脑中形成又 被推翻,要想彻底改变四周低洼、中间干旱的地貌,就要想一个既 投资少,又见效快实用的方法。终于,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他 要改土治水,变地上河送水为地下河送水。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 行河渠配套。全乡28个村中有16个村都适时开渠挖沟,引水入渠。 这一大胆的创造成功了.全乡6.3万亩土地全部得到了灌溉,成为 了水浇地、高产田。如今,津唐运河的水通过沟沟渠渠流进了每一 块农田,广袤的大地上,错落有致的沟渠中银带闪闪,水波荡漾,带 给了农民一片片欢乐,一个个金色的收获。
            南孙庄素以盛产辣椒闻名,这是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的农业作物。 杨玉华认为要提高抵御市场冲击的应变力,就必须广开门路,因地 制宜.打破品种单一的局面。他提出'•以辣椒为主,大路蔬菜为 辅”的经营谋略,实施保护地栽培。.又科学地推出了 “辣椒套种大 蒜”的经营种植模式,既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亩效益,还 科学地运用了大蒜的气味,有效地控制辣椒细菌病害,提高了科技 含量。此外,他还倡导“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的销售 方针,推广小拱棚豆角,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在杨玉华的全方位科 学指导下,1996年,全乡栽种蔬菜4万亩,辣椒2万亩,平均亩效 益2000元,南孙庄也进一步成为全国的重要的辣椒基地。
穿透历史的尘埃
            杨玉华刚上任,就是接踵而来的一系列经济案子。法庭、法院 接连传唤杨玉华。有的径直到南孙庄乡政府找杨玉华。新上任的乡 长成了执法部门的直接对象,不为别的,总因为以往的南孙庄乡政 府介入了很多经济纠纷,而现在新换了乡长,人们认为解决问题的 契机来了,于是唐山、唐海等地的法庭同志们纷纷聚拢来。每天杨 玉华面对的是那些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面孔,听到的是过激的不能 再过激的话;仿佛,他们面前的不是一个乡长,而是一个罪不可赦 的坏人。杨玉华委屈过,尽管他心中明白,他们不是冲着自己,而 自己却明明成了制造这些问题的替罪羊、岀气筒。怎么办……
            灯光下,他捧卷细读,研究案情。他夜访知情人,掌握第一手 资料,他翻阅有关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法》,为了一桩案子他曾整 了 5天5夜,食不甘味,夜不成寐。终于,他以详实而具体的记录,以鞭辟入理的分析,以据理力争的铮铮傲骨,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 伟岸起来。法庭系统的人们也为他所折服,还给了他应有的尊重。他 该争的争,该办的办,治了 “病,“救” 了人,处理了积案多年的 诸多棘手的经济案子。据不完全统计,自他接手当乡长至今,就承 接经济纠纷9例,挽回经济损失45万元,偿还债务43万元。
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杨玉华出身在唐坊镇孙老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民的质朴 憨实地血液在脉管中奔流。1974年,19岁的杨玉华高中毕业,报名 参了军,在河北宣化野战军当了一名炮兵。在部队这个革命的大熔 炉里,杨玉华受到了极好的锻炼,开始学会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部队训练之余,在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凌晨4点,杨玉华就和 战友们来到稻田,他们每人一亩任务,一天完成。他哈下腰,插起 秧来。’要插完1亩稻秧,这对一个原来从没栽过水稻的小玉华可谓 太难了。那时候,他个子不高,白净净的肤色,看起来象?白面书 生。而他不服输,他要和战友们比个高低,腰累得象折了一样,腿 在水里连累再冰已麻木。突然,杨玉华眼前一黑,鼻子里两股殷红 的鲜血流了下来,他双手掬起一捧水,向脑门上猛抽,然而血还是 一滴滴落下了,殷红的血落在翠绿的稻秧上,落在水中一圈一圈散 开,最后他不得不毅然扯断裤筒,用布堵住鼻孔强制止血。直到晚 上8点钟他胜利地插完最后一棵稻秧,同去的117人中只有97人完 成了1亩的任务,也就从最后一棵秧起,一个不再依傍父母、自强 自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小伙子诞生了:河北宣化的那片稻地啊, 永远记下了这位小战士,接受了他倾洒的滴滴鲜血,片片深情……
            1978年,回到家乡后,他到唐坊镇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这一 干就是7年。虽然当家离单位仅7华里,但他从来都是一周回趟家, 那时候的办公条件圣,人员少,他除了干好办公室一般工作外,还 要负责统计各种数字,做好各种报表,负责办理结婚证,兼任科协 秘书。整个镇卽组、室、检.、粤舍部斯料全要他写,而且来客人后 还要自己掏腰包招待,.就是结诺祐也只呆了三天就又上班了。他和 妻子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更多的缠绵,是他不懂爱情、一不珍爱薄情 吗?然而把更多的情更多的爱奉献给了事业。后来,因工作关纂他 又调到西河任组织委员,又到南孙庄当上了宣委,•又当了副书记,现 在又当上了乡长。他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了一个高过一个的人生 目标。
            如今的杨玉华更加谨慎了。他当乡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家 庭困难。他在岳父、岳父家生活,岳父年事已高,岳母糖尿病、.冠 心病,妻子心肌炎,自己的父亲也已85岁,身患尿毒症,随时都有 生命危险,而他的生活状况并不好,他盖房子拉了 1.5万元的债务。 但他廉洁自律,从没向组织上报过一份条子,自己掌管财务大权更是慎之又慎。他不设专车,财务公开,更多的时间是骑车子下乡°有 道是“公生明,廉生威。杨玉华以他自己的言行在群众心目中树立 起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
            杨玉华以他农民般的质朴赢得了好畔,机他勤奋务实的实干精 神赢得了称颂,荣誉也始终伴随着他。.
            1991年,他被评为丰南市模范工作者,1992年记大功,1993年 被评为廉洁勤政先进个人,1994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廉洁勤 政先进个人,1995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