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甸甸的责任
郑德清,1961年出生于丰南市东田庄乡大吴庄村,中共党员。他 不高的个子,白净净的脸颊,举手投足之中透着一种极好的修养。他 沉静中透着刚毅,质朴中透着执著,憨厚中透着精明。整体看来,有 着学者般的严谨和风范。幼时的郑德清,每当看到本村这偏僻的小 庄因缺医少药而抬出去的病人,心里就象装了一块铅,他看着自己 那双爱莫能助的手发誓:将来一定做名医生。1979年他参加高考,一 下子考上了张家口医专。这在当时,成了一个爆炸性新闻。一个农 民的儿子,一个唐坊普通高中的学生,竟能考上大专。全村人为之 欢欣鼓舞,亲戚朋友们为德清饯行。德清从没喝过酒,可憨实的叔 叔大伯们非给他倒上酒。面对着香醇的酒,郑德清神情庄重,他端 起酒杯一饮而尽。因为他却道,这杯里不单单是酒,而是家乡人一 片殷殷的希望。他喝下的不单单是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二唐坊医院——他的人生驿站
1982年8月,郑德清学成归来,分配唐坊分院工作。一踏上这 块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决心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改变医院的面貌。很 快,他的精神和医务水平得到了全唐坊地区的认可0 1987年,组织 上派他到工人医院进修一年外科。学习结束后,他就实现了一个大 的突破,将原来的服务范围扩大了许多,变单纯的只做阑尾、疝气、 剖腹产手术为做胃大部次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而做这些难度较大的手术。
1992年,卫生局将这个优秀人才调到丰南市中医院任外科主 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郑德清在院领导支持下,就将中医院的外 科由单纯的肛肠科发展为普外和骨外,为市中医院外科的全方面发 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市卫生局领导任命郑德清二进唐坊医院当院长,面对 这个决定,郑德清犹豫了。唐坊地区偏僻落后的医疗条件令他望而 生畏,而一想到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兄弟 姐妹,他不再犹像了。
再进唐坊医院,郑德清内心无限感慨,他曾在这儿工作过10年, 而今,他出任这的院长了。走进医院,他发现屋顶漏、苍蝇飞、人 心散、,臭味浓,’连院长的办公用椅都是三条腿的。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当院长的欣喜和得意,有的只是悲怆。
郑德清决定,管理这个医院,就从改善环境入手。他明白,卫 生对于一个医检是何等的重要,而在唐坊医院,环境脏、乱、差已 成为最大的问题,老百姓私下传言:'“去唐坊医院,光是苍蝇就会把 你哄出来,'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他亲自带头清除垃圾, 整修厕所,新修建了两个通往院外的垃圾池。烈日中、,他拉起排子 车将垃圾一车车从医院中拉出,臭气让a一阵阵作诚,开始大家都 捂着鼻子不肯靠近,,但当他们看到院长宣的干起来时,都争先恐后 地干了起来。于是,在郑院长的带动下,全院60多员工都成了清洁 工。他们釆用“熏、毒、打"的方法,把苍蝇来了一个赶净杀绝。他 们还定期将苍蝇孳生地“消杀"一次;并且划分了卫生区,责任到 人,他自己也有卫生区。于是卫生彻底搞好了,'苍蝇被彻底根治了。 紧接着,郑德清开始了形象工程的实施。他开动脑筋,多方筹措,终 于在唐坊各乡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筹资16万元。他将所有房屋都 重新做了防水,将残破的桌椅修整好,将房屋门窗粉刷一新,院中 那干涸多年的假山上的喷泉又开始喷出了银色的泉水。假山、绿水, 让人无不感到医院的幽雅与温馨。
为了使医院扭亏为盈,郑德清忧心如焚。他象治病一样,来了 个“望、闻、问、切”,找到了病根,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如纪律制 度、休假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支领物品制度等等。他 还根据现在医院是市场经济下的医院的现实,将每个科室实现了责 任制。定额完成经济指标,各科室又再分解指标,任务到人,责、权、 利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堵塞了漏洞,提 高了竞争意识,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而郑德清实施的奖金雨度, 又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一下子,全院的卫生环境变了,全员 的服务态度变了,经济收入也明显提高o 1996年一年大打了翻身仗, 他们添置了脑血流图仪,增加了服务项目,医务人员工资、奖金月 月拿,最后年底还盈利5万余元。在唐山市组织验收的一级甲等医 院的评审及1996年度年终考核中,在丰南基层院得分最多,受到叶 唐山市卫生局和丰南市卫生局的好评。 、 '
三生命,在他的焊接下得以延展
李鹏总理指岀:“医药质量第一,人类谜康至上,郑德清深深 感到这句话的份量。作为一名院长,他关心着医院的行政管理,作 为一名医生,他心里更关切着每一位病人的生命安危。他总觉得救 死扶伤,是他的天职、因此,他没有因为当上了领导就放下了手术 刀,而是更精益求精了。在笔者采访他的当天,一例手术正等着他。 听介绍说,病人是唐坊高中的一女教师,'因小腹疼痛到医院检査。经 过郑德清分析诊断为畸胎瘤。而患者家属又带病人到天津大医院就 诊,诊断结果是“盆腔肿物,性质待查这个结果令患者的亲属惶 恐不安,再次找到郑德清,准备到唐山或天津手术。,郑德清又再次 为这名教师做了详细核查,和其他院长们一起会诊°郑德清还专门 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会议室里,郑德清丝丝入扣的分析,精辟入 里的诊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令人叹服。郑德清一锤定音;就是 畸胎瘤,我们医院完全可以做这种手术。于是向病人家属单位的领 导详细说明了他们分析的结果与治疗方案,以及在地方医院手术的 优势。终于患者及其家人被说服了。1997年5月2日就是笔者采访 郑院长的这天,患者住进了医院,要求手术。郑院长从从容容地做 准备到手术室为病人做手•术去了。刚好一个小时,郑德清又穿戴好 他平时的衣服从从容容地回来了,他的神态好轻松、好平静,仿佛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仿佛他不是从手术台上刚刚为患者割下了一 个“海碗"般的大瘤子,而是和朋友们做了一次愉悦的交谈。
面对着神态自若、平静如水的郑德清院长,我不禁顿生敬意。为 他诊断的准确,为他炉火纯青的医术。这是一次生与死的较量啊,这 是一次小医院与大医院的赌注,本来他可以发生动摇,让病人 上大 医院,然而他没有。手术成功了,证实了他诊断的正确,他可以炫 耀,而他没有,甚至他都没有多说一句,他这种“至真至纯"的谦 逊品格在年轻人中更是难能可贵!
郑德清不但在外科手术上医术精湛,在“治毒”方面又独树一 帜。唐坊一带,天津宁河、芦台农场、汉沽农场都是众人皆知的产 棉区和产粮区。由于与农药接触的机会多,农民中毒的比例就相应 增 大。郑德清就以一个医生的崇高责任感挽救着一个又一个在死亡 线上挣扎的人。他要求凡是有中毒病人进院,必须有一名大夫,一 名护士 24小时全程值班,决不允许有一丝差错。如遇危重病人,全 院则集中全部力量全力以赴,决不轻易放弃一个人的生命。另外,他 还在治毒方面潜心研究,他说还要将这一课题进行科研,搞一套实 用方便的治毒其法。由于他们的服务一流,态度一流,抢救及时,唐 坊医院“治毒一流的消息早以传遍丰南各地以及'与之毗邻的外地 市人们慕名而来,医院一天天红火起来。
四 血,红殷殷的,写出了他血色的历史
史书上说:“医本仁术”。
郑德清承载了这一美德,以一颗火热的•.仁爱”之心温暖着每 一位患者.影响着与他一起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净化着医疗界.树 立着良好的医风。
1991年8月的一天下午3点,--位产后大出血的患者急诊入 院。来院时已是休克状态,病情万分危急.急需输血。而血浆至少 也得3-4小时才能运到。人们一筹莫展,一个沉静而又坚定的声音: “我和病人是同一种血型,抽我的吧。'‘人们一看,是郑德清,他在 说话的同时,已经把胳膊伸出。人们劝他,家属也无限感激地劝他' 然而,他只简单地命令:“救人要紧,快! ”就这样,250ml红殷殷的 血液流进了病人的血管里。在场的医务人员感动了,病人的家属哭 To而郑德清看着渐渐苏醒的病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郑德清以他一颗纯朴之心回报着人民,他总是谦逊而动情地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手中这把手术刀是党和人民给的,一刀一针 一药都牵动着患者的苦乐与安危,这把刀只有为人民解除病痛的义 务,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权力。郑德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的,廉洁行医、优质服务方面,郑德清在卫生系统树立了一个样板, 他无论患者穷富,无论地位高低,他总是一视同仁,从不收取一分 好处,从不吃患者一顿饭。有二位肠梗阻病人,由于家境困难,交 不起押金,但不及时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郑德清想尽方法及时 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病人感激地拿来几盒烟,请他收下。郑 德清无法推辞,只好先收下,然后去了小卖部退了钱送到病人床边: “你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这钱就买点营养品吧!"感动得病人热泪盈 眶。
郑德清从医15年来,没有节假日,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一 个手术就得七、八个小时。由此,他拒收礼物的事也数不胜数。几 年来,他拒收红包数十次,一些大款讪笑他傻时,他总是心静如水, 而又掷地有声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无私的奉献,我愿用我的傻气 换来医德医风的好转,为'红十字'增光彩。”
郑德清以他对事业的执著,以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他的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成功的管理,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党 和人民没有辜负这个赤子的丹心一片,为他披上了多彩而又迷人的 光环。
1990年,他荣获“丰南市优秀知识分子"、“唐山市先进科技工 作者"称号,荣立“振兴丰南一等功
1991年,他荣获“丰南市模范工作者",“唐山市卫生系统精神 文明先进个人"的称号,荣立“振兴丰南二等功”;
1992年,丰南给他“记功"奖励;. '
1993年,荣获“唐山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慝获“唐山市系统标兵”称号,丰南“记功”奖励。
1995年,藁获“丰南市先进技术工作者”称号,荣获“唐山市 政府嘉奖",丰南“记功”奖励;
1996年,荣立“丰南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