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探路 ―唐山市滨海工业瓷厂厂长王志凤
一、走上致富路
           今年52岁的王志凤是土生土长的丰南市小集镇深港村人。1982 年,在丰南县瓷厂工作了3年的王志凤,看到依然贫穷、坐井观天 的家乡人,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毅然辞退了县瓷厂'的工作,回到村 里当了业务员。1985年,他又和其他三人一起建了两个小厂,凭借 他的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业务关系,干起了私营小瓷厂。他的建厂,无疑是一个创举。看着他術工厂日益红火起来,乡亲们也看到了希 望,于是在他的带动下,一个个小型瓷厂拔地而起,到1997年已经 发展到20多家瓷厂,有100多户‘550多人加入了養厂行业,全部生 产建材系列的滚道窑瓷管。可以说,全村80%的人们都在本村瓷厂 工作,而全村专职业务员就有60人。于是深港村成了工业瓷专业村, 深港也不再以贫穷落后闻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烟囱林立、热火朝 天富裕文明的令人羡慕的小村。1993年1月,瓷厂销量锐减,王志 凤在困境中承接了投资70万元的原属林业局的工业瓷厂,为了将 70万给林业局,王志凤费劲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筹措了 70万元。70 万元,百元一张的摞起来也是足有半米高。尽管王志凤手里有俩钱, 但离这巨大的数额还相差甚远。无奈,他把所有的老底都拿出来,又 贷款20万元,还向所有的亲朋好友借钱。最后,实在没处借了,剛 刚在唐山卫校中专毕业的儿子王忠又向他的同学们求援。刚刚毕业 的学生们能有几个钱?于是,百元百元的凑,全班30名同学最后凑 到了 9000元钱。捧着这满载着金子般友谊的9000元钱,尤如捧着 孩子们火一样的心,这9000元钱是救厂钱,是冰雪天中送来的炭! 深沉、刚毅的王志凤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岀…… 他在心灵深处发誓;我王志凤就是豁出命也要把厂子搞活办好,造 福乡亲,不辜负这些竭诚相待、真情如金的王忠的同学们。
           就这样,一座占地5亩,投资70万元颇具规模的工业瓷厂归了 王志凤。在这以前,与王志凤斜对面的一座瓷厂也拔地而起,那是 加拿大一家客商在考察中国市场后,独具慧眼投资丰南而在深港和 中方联合投资兴办的。于是,深港成了一方宝地,加拿大人居然来 深港探宝取宝。他们争取了外资,扩大了知名度,发展了丰南外资 企业,这无疑是件好事。而对于王志凤来讲,无疑凭空树立了一个 賜大的竞争对手。而这个瓷厂也同时生产“滚道窑工业瓷管”。由此, 无论是资产占有率,还是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中外合资的企业都优于王志凤。
           .王志凤虽然有顾虑,但他更多的是感到欣慰和自豪。他知道,这 一个个瓷厂,一个个冲天的烟囱已经构成了深港的一大风景。
           在这道风景区内,王志凤感悟到的是乡亲们已经踏上这条致富 路了。他独闯致富路,乡亲们也效防他走上了致富路子。他庆幸,有 了中外企业这个强大的对手,更可以督促自己奋进,谋求更快更好 发展。他决心在这片国有土地上,他王志凤定与中外合资企业比高 低!他留给深港的决不遗憾,而是无限的的回味…… -
二、管理是上帝'
           王志凤的唐山滨海工业瓷厂,其性质是私营的,而王志凤的管 理绝不是随意的。4年来,王志凤刻意探索一条独具风格适应于私营 企业的正统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
           主志凤虽是初中毕业,却有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为了适应 现代化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他支持儿子王忠自学上北京大学的维 修管理系,又将这方面的书拿过来自己研究,他系统学习了《经济 管理学》,借鉴了国外最先进的直线管理,超越于现在一般企业通用 的辅式管理,.借鉴英、法、美等国的先进管理方式,形成了 “土人 洋管理”的独特风格。第一,他的管理人员一步到位,定人定岗定 责。在这个拥有30人的工厂里,他只设了 4个小组长,管理一步到 位。整个工厂设原料车间、成塑挤管车间、烧成车间和质检车间。各 个车间定量保质生产,有明确的标准。如烧成车间一窑定额为30个 工,达到70%的成品率奖50元,达到80%的奖80元,达到90%的 成品率奖金达100元。第二,各个车间形成了一个质量检验圈。每 个车间责任分明,任务到位,而且依次监督,各为上帝。原料车间 受挤管成型车间的监督,也就是说,原料车间必须为成型挤管车间 提供搅拌均匀好用优质的原料,而挤管成型车间就是原料车间的上 帝,而挤管成型车间又要受烧成车间的监督,烧成车间是挤管成型 的的上帝,烧成车间又要受质量管理的监督,而质检是烧成车间的 上帝,质检又要受销售的监督,销售是质检的上帝,而销售受用户 的监督,归根结底用户是企业的上帝。由此,王志凤的企业环环紧 扣,质量层层把关,产、品根根优质。第三,开展技术比武、技术练 兵活动。每年,王志凤都要组织风次技术比武活动,提高职工的技 能,鼓励“三比三争",比技术、比素质、比荣誉,争贡献、争'质量、 争效益。而所有活动,王志凤都与奖金挂钩,让工人们得到实惠,还 设立“厂长红包奖”,幅度从1元到1000元不等。第四,启用新人, 造就新人。造就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企业中坚力量,使企业不 断更新,朝气蓬勃。王志凤在用人上,坚持勇于创新,大胆使用,具 有非凡的容人之量。他发现自己的儿子虽然年纪轻轻,但很有魄力, 于是他利用儿子毕业在家待分配之时大胆使用他,让他往湖北、湖 南、河南等地发货。1974年儿子初到贵阳,货销出去了,但资金却 回不来;整整23万元。按理,王志凤应该大发雷霆,斥责不已6而 王志凤没有,他看到王忠痛心疾首的样子,深知儿子已经在风雨中 一下子成熟了。他不但没有训斥,反而安慰儿子:通往成功的路是 由许许多多的失败铺成的。失败不怕,只要用心摸索,总结教训,就 一定能成功。王忠也是有志男儿,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总结了经验,继续工作,推销本领大增,资金回收率也达'到了 95%以上。而 且他的经营谋略迅準增长。前不久,他和河南老板达成协议,’用厂 平时积压的无用下顽料短管换回了一辆价值18万元的桑塔那轿车, 把一堆废弃品变成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打了一个漂亮仗.如今,王 忠自已驾车做业务,潇潇洒洒,年仅27岁的他已经成为王志凤的得 力助手,驰聘于商场了。
三、同舟共济
           1994年,全国紧缩银根。原来每根滚道窑瓷管能卖23. 4元,而 这年每根管只卖6.5元,一下子降了 3倍多。好多瓷厂经不起价格 的急剧下跌,纷纷倒闭了,就是那些国营企业或镇办企业也停的停, 关的关。面对如此残酷的带场现实,王志凤厂长沉默了,好多人也 恃目以待,能否闯过这个难点,在市场。不景气下生存摆在了王志凤 的面前。•
           入夜了,秋虫在呢喃。王志凤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 不着。市场是同样吗,成本是一定的,而价格却一跌再跌,怎么办? 一个又一个对策在他脑海中闪现,一个又一个被他否定了。他觉得 哪个也不成熟,哪个也行不通。
           曙光渐渐出现了。忽然,孙子兵法的一段话跃然脑际:“・••…上 下同欲者,胜!"他恍然明白,困难再大,上下同心,同舟共济,一 定能渡过难关。而想使上下“同欲,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好思想政治 工作,真正统一员工的思想。有道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员工的通力合作,滨海工业瓷厂一定能在汹涌的龍济大潮中乘风 破浪,勇往直前。想到此,王志凤•一骨碌爬起来,迎着喷薄的朝霞 坚定地向厂子走去……
           王志凤不仅在舆论上注重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他还善待 职工把思想工作通过实事做到职工的心里[王志凤的口号是:“我 富大家准富,'在王志凤工厂上班的每一位员工,除了工资奖金都有 保证外,只要是搞对象、结婚、盖房、发丧他都负责借给每家4000 元,提供车辆使用等方便。每年奖金不断增长,94年底,除年底奖 金外,每人又额外给了 70元;95年发了 300元,96年发了 500元, 除了这些,食物用品等不计其数。应该说,这几年中,他工厂的工 人的福利远远大于其他厂子的福利,他还超过了中外合资的那个企 业,工厂红火了,职工们也富足了。
王志凤厂长对工人负责到底的精神更被传为佳话,是其他私营 企业所不可比拟的。1996年,他厂的一名19■岁的女工,患上了肺结 核、淋巴结核病。要治愈这种病,需要很多钱。她家很困难,王志 凤便毅然决定所有费用工厂花,他还用厂里的车送妙到医院,治好 了她的病,而厂里为她花销了 4500元。女工的父母感激地逢人便说: “王厂长实在是难得的大好人哪!”
是啊,企业是自己的,为工人治病劳务合同上没有,那么老板 满可以不管,因为这钱得从老板腰包里掏。这种善举不但感动了女 工家属,更感动了全厂的所有职工。他们从心眼里佩服王志凤厂长 的人品,反馈给他的是尽职尽责的工作。
           唐山市滨海工业瓷厂在王志凤的苦心经营下,如今已成为规模 不小的大厂了。仅1996年一年,他就向国家交纳税金10万元。当 笔者问及他今后的想法时,他说:“我都50岁的人了,只想再勤奋 工作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企业 的发展路子,给那些亏损的企业一点启示。
           其实,王志凤还有很多宏愿,他说将来他准备写文章出专著,把 自己的创业史、管理技艺传给后人,给人以启发,还将用挣来的钱 建一个现代化的眼科医院……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