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蛮荒走向辉煌 ——记丰南市河蟹养殖公司总经理毕伯明
          一、4000亩荒滩早已分到了渔民的个人名下。“分” 了再“统" '何其难?而毕伯明却奇迹般地把它又聚拢在一起,变成河蟹养殖基 地。于是,亘古未有的海洋滩涂开发战役在人们的一片诧异、迷惘 中打响了” .........
          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学名中华绒螯蟹,俗名螃蟹、毛 蟹。河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历年被国内外游人所推崇,•特别在 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久负盛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 墨客也为•之添墨增彩,.曾留下“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 腹”的诗句。人工养殖河蟹经济效益显著。是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 子。到1992年,丰南市黑沿子镇毕家那“毕东、中、西"三个旳村 的党总支书记毕伯明,看准了这条路子,他庄重地向人们宣布:要 集中毕家邸的4。00亩荒滩草泊进行河蟹养殖。
          一石激起于层浪。毕家鄢一下子炸了。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 纷。毕伯明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吗?
          “能!"毕伯明面对越聚越多的乡亲们斩钉截铁地说:“我已经考 察了有关地方,开发荒滩搞河蟹养殖前景广阔。现在我们养虾近几 年不景气,光靠苇草发不了家,我们不能光走老路,我们要开辟新 的财路,干新的事业。我可以和大家立军令状,我绝不会拿大家的 幸福日子当儿戏!听着毕伯明掷地有声的话语,看着他那坚定的神 情,老人家语塞了,乡亲们也被他透彻的分析折服了。谁不清楚毕 伯明的人格,他这个从部队回来一直在村里当书记的本地娃娃,过 了不惑之年更成熟了他无论干什么都是丁是亍、卯是卯。毕伯明召开了毕东、毕中、毕西三个村的全党会、渔民代表大会,反复讲 开发滩涂搞河蟹养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实效性。终于,在毕伯 明耐心细致的说服下,毕家鄒三个村的渔民们一起把希望交给了毕 伯明。多好的乡亲们啊,他们把美好的生活和未来一起托付给了自 己。他在心中呐喊:“大海作证!我一定还大家一个富得流油的日子!"
          1992年8月,丰南市毕家鄒养殖公司宣告成立。毕伯明任“三 毕".党总支部书记、公司董事长。这个公司由毕东、毕中、毕西三 个村组成。三个村需开发毛面积4000亩荒蛮的土地包括芦苇塘、沟 渠等又全部归拢在了养殖公司名下。要将这块荒芜的滩涂开发成养 殖基地,总投资需要450万元。毕伯明从财政贷款70万元,自筹150 万元。他决定就靠这220万动工,其他资,金等河蟹养殖见效益后一 并付清。
          1992年9月,大海岸边的儿女们噪动了!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毕伯明雄浑高亢的声音作响:“各机组注意,破土动工!" 一 刹那,机声隆隆,人声鼎沸,沉睡了多年的毕家郞土地哟,今天翻 了个身!经过紧张有序的开垦挖掘、建筑,1993年4月底,3000亩 河蟹养殖池塘、300亩鱼池、2座育苗室建成了!毕家那有史以老的 第一幢气势雄伟的办公楼也拔地而起!
毕伯明内心清楚,人王养河蟹是一项科技含量相当高的事业,没 有技术人员,势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他五次亲自到河北 省水产研究所,以对党的事业的职能忠心、为民造福的赤热情怀和 对技术员、对知识的高度尊重,请来了'该所工程师白锦海,又请来 了丰南市水产局的助理工程师李泽胜两人,全面负责养殖技术。
河蟹的一生有5个发育阶段,即卵、潢状幼体、大眼幼体、幼 蟹和成蟹。而每个阶段都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精心的养殖。从此,育 苗室里有了毕伯明和白锦海、李泽胜潜心研究的身影,池塘边有他 露宿的疲倦的身躯。那时的他,骑一辆摩托车在方园3000亩的养殖 基地上跑来跑去。他瘦了,眼睛布满血丝,头发乱蓬蓬的,1.76米 的健壮如牛的他只剩下120多斤。199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从养殖公司回来召集毕家郡三个村时两委会议,他拖着疲惫电身体一进 门,被门坎拌了 L下,就跌倒了。他扑倒在地,胳膊跌他一下. 子昏迷了过去。人们送他到医院抢救'主治医师怜惜地说,他是疲 ' 劳过度累倒的。医生给他做手术,接骨头,缝了 14针。毕伯明只在 医院呆了 8天•,就跑了回去,他放心不下那一池池的蟹,那儿有他 的希望,那儿'他给父老乡亲的承诺。他忍着巨大的痛苦,脖子上吊 着绷带托着未愈的胳膊回来了。他不能骑车,就走着到各池塘察看, 他托着胳膊指挥出蟹。夕阳中,池塘畔,留下了一个耿耿丹心为事 业的剪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千辛万苦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93年春, 毕伯明他们的育苗获得极大成功。1万m³水体育苗厂,每m³水体出• 苗1.2市斤,.1万m³出苗12000斤,这在全国成了爆炸性新闻,图 为这样高的出音率全全国河蟹育苗史上还是罕见的。于是,好多水 产专家慕名而来,在毕伯明的养殖公司召开卫河蟹人工养殖研讨会。 同年,毕伯明、白锦海他们获河北省水产科技一等奖、河北省科技 二等奖。
          1993年金秋时节。这是一个令全毕家O人们兴奋的季节。成蟹. 出池了!获得经济效益760万元,不但收回开发所用的投资外,、还 净剩纯利润60万元。仅一年时间,就收入760万元,这简直是令人 难以置信的数字。这数字和原荒草地总效益20万相比不知大出多少 倍。面对成绩,毕伯明他们不骄不躁,勇往直前,效益逐、年提高,1993 年到1996年间河蟹养殖公司就创总产值6000万元,总利润3000万 '元。
          二、他开发发3000亩蟹池,他那宏阔的思维、包容万象的胸襟, 又使他把目光放在了 “西奎这块拥有200。亩荒洎的处女地,被 毕伯明彻底地根治了碱荒,横空飞架起一座“引水渡情",从此,2000 亩碱荒地变成了稻谷飘香的".米粮川"・・・・・・
          毕伯明五年之内将河蟹养殖搞得红红火火。.丰南市的河蟹闻名 于全国各地。面对日益雄厚的资金,日益兴盛的事业,毕伯明没有裹足不前,小富即安。他胸中涌动的是一种创业的渴望。他要干大 事业,求大发展,投入不断档,发展不停步。1996年,又是一个金 色的秋天,毕伯明瞄准了西壑那2000亩碱荒地。他要开发它,改变 它,让这个仅靠芦苇自然生长收入4万元的地方变成一块宝地,他, 要碱荒变粮田,种稻插秧,变成米粮川。到那时,毕家邸就会成为 ,真正的鱼米之乡了。于是,他从养殖公司的利润中拿岀160万元开发西塾。经过科学预测,这2000亩碱荒地也经过开发改造,可年创 产值100万,纯利润50万而。
          毕家0的人们从河蟹养殯中尝到了甜头;实现了富裕,对毕伯 明也由衷地信服了。然而,毕伯明要开发西墨,却在三个村又起了 一场轩然大波。,
          西塾,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它远离村庄,道路蜿蜒曲折泥 泞。春旱时,白汪汪的一层碱浮在上面,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灰蒙 蒙的,一片混沌。在这块古老的碱荒地,历朝历代的人们未曾耕耘 过,任其自然繁衍,时而冒出来的几簇芦苇自生自灭。然而,人们 却无尚地推崇这块碱荒。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埋藏着毕家O的死去的 人们,是毕處邮人的祖坟所在地。这里,坟头迭起,活着的人们每 当清明或其他节日都要上蚊烧纸,寄托哀思。同时,也祈祷亡灵保 佑他们生生不息、福禄不竭。
          而今,毕伯明竟要将这些祖坟搬家,岂不是大逆不道!人们不 象1992年那样闹了,因为谁都清楚,他毕伯明的祖坟也在那!看他 到底怎么做!
          毕伯明到底与众不同。他非凡的胆略,过人的聪慧和军人的钢 铁意志汇成了他的全部内函。他知道,动祖坟这确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而现在,他为的不是自己,而是毕家那的所有父老乡亲,是造 福于毕如后代的。他但愿,如果死去的先人们有在天之灵也一定 能原谅理解他的。他说服了自己的亲属,决定从自家的祖坟做起,给 乡亲们做个样子。
          这天,秋高气爽,毕伯明一家全部集中到了西壑祖坟前。按照 当地的习俗,他们在坟上搭起了棚。毕伯明沉痛地用力挖下第一锹, 而后跪在地下,热泪长流。
          在毕伯明的感召下,全村都悄悄为自己的祖坟迁了墓。这一切 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毕伯明深受感动。
          迁坟并没有象个别人说的那样挖掉了风水,截断了富足的根源。 相反,毕伯明在这块大地上重新扎下了富裕和现代文明。毕伯明亲 自将2000亩碱荒地规划,路、渠、田、站配套施工。他调用挖掘机、 推土机,发动毕家嚣的青壮年劳力。一时间,工地上红旗招展,人 山人海,一片沸腾,一个“改天换地"、"移山填海"式的大兵团战 役开始了。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2000亩高低不平的蛮荒大地被开 掘得有板有眼,有形有色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那新开的田间路,宽 阔地能并排开三辆车,稻田阡陌纵横,错落有致,无疑是一种旷世 未有过的风景。
          要彻底根治碱荒,发展稻田,就必须用淡水浇灌。而水在哪里? 亘古以来,自从盘古开天,有了这块土之后,就没有水源"毕伯明 以他恢宏的气魄、超人的智慧决定:在西排干上架设一个渡槽引陡 河之水灌溉这2000亩碱荒地。经过深思熟虑的毕伯明毅然摒弃权威 部门的设计,自行设计了架"木制渡槽,引陡河之水"的方案。
          隆冬,冰冻三尺。寒风刮在脸上,刀割般一样疼。毕件明亲自 指挥在冰上凿冰建桩。一棵、一棵……42棵,木桩打得牢牢实实,上 面凌空飞架起一座长75米的木制渡槽,这一切仅用了 10天。至    此, 这项引水工程包括闸涵、养水站仅用了 25万元,比权威人士的设计. 节省了 75万元资金。而木槽的使用寿命可长达30年。
          “开闸了!"随着人们的欢呼声,破冰引岀的水顺着渡槽流向了 几百年来干涸的碱荒。
          如今,2000亩碱荒地经过了毕伯明创设的渡槽引来的陡河水的 浇灌,碱已经被洗去了大半。2000亩稻田已经插上了绿油油的稻秧。 陡河水日夜不停地哗哗地在这未曾得到淡水浇灌的土地上奔淌着, 宛如为奇迹的创造者一毕伯明唱着悦耳怡人的赞歌。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