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真情铸辉煌 ——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隆和
           刘隆和是国防科技战线上卓有成就的专家,为我国导弹制导等技术跻 身世界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隆和从一个农村孩子到一名国防科技专家,走过了一条艰苦奋斗的 道路。
          他1935出生在丰南区的王兰庄村,那时,陡河从村东淙淙流过,河边的 稻田一望无际。至今他还怀念孩童时代家门前那片稻田,怀念和一群穷孩子 到小河沟里抓鱼捕蟹的往事,怀念秋天稻田里拣稻穗时的情景。他说家乡的 稻米是红色的,做出饭来红高粱一样的红,那就是著名胭脂稻,是专门向朝 廷进贡的贡米。那时,他每到秋后就和穷孩子到稻田拣稻穗,积下几斤米留 到过年吃。
          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刘隆和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苦涩的。庄稼和泥土 给了他天真的乐趣,贫苦的家庭又让他过早懂得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回忆起 那段往事,他的眼睛慢慢湿润起来。他说,她母亲生了八个子女,连饿带病死 了三个,他排行老四。那天,母亲做完早饭,看着全家人吃罢饭下地干活走 了,便一个人坐在炕上,自己接生生下了他这个苦命的孩子。他出生后母亲 就哭了: “孩子,你不该生下来,妈妈拿什么喂你呀” !那时,不用说营养,有 时连饭都吃不饱,没有奶水的母亲只有暗暗垂泪,任凭他拼命地哭。隔壁的 周二妈听到婴儿哭声跑过来,见母亲一个人抱着孩子在掉眼泪,问明情况 后,狠狠地数落了他母亲几句:“你怀他十个月不容易,孩子这么生下来也不 容易,没有奶,就喂点米汤,总该保住孩子一条命吧! ”母亲含泪点头,一条生 命就这样在艰难困苦中活了下来。
          那时刘隆和一家只有两亩多地,两间草房,一家六口挤在一铺土炕上, 到了他7岁那年,老家闹饥荒,地里颗粒未收,穷苦乡邻家家忍饥挨饿,刘隆 和一家到秋后也断粮了 o他和二哥到地里捡白菜叶子,背回家里晒干,一冬 一春,就靠干菜叶子和少量糠皮度日o过年了,有钱人家杀猪炖肉,半趟街都 飘着香气,他母亲借来一升玉米齐子(玉米皮),炒成“疙瘩”,又买了一段 猪大肠炖干菜,这就是年饭。
          熬到开春,刘隆和便到稻田里挑野菜。人家挑回野菜喂猪,他采回去是 一家的吃食。麦子刚定浆,就掐下穗子,剥出麦粒煮粥吃。从饥寒交迫中走过 来的刘隆和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时时激励他拼搏向上,奠定了他 一生发展的基础。
          1945年,日本投降了,农村的日子也渐安定下来,已经10岁的刘隆和便 向母亲提出上学的要求,母亲很为难,找他大哥商量。大哥说:“让他念点书 吧,不然长大了,日子也不好过,我们都大了,可以支持家了。”就这样,刘隆 和走进了村子里的小学校。
          1949年解放了,刘隆和一家的生活开始好转。这年夏天,他向老师提出 报考中学,老师说;按说你刚五年级不能考,但我看你成绩不错,就去试试 吧!就这样他背上母亲烙的几块大饼,到当时的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第 一中学”参加考试。考后第五天他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又听说学校给助学金, 一家人都很高兴,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
          1950年9月初开学了,刘隆和穿着母亲洗补的旧衣服,背着行李第一次 坐火车到学校报到。从贫苦农家走出,来到学校,感到那里就像天堂一样,虽 然学校的伙食多是高粱米饭,但有饭有菜,比他家过年吃的都好。每月6元的 助学金,基本够花,穷苦人家的孩子在生活上容易满足,但在学业上有一股为 家乡为父母争气的劲头。在中学里,他刻苦读书,成绩一直优秀。1956年毕业 前夕,他被学校选拔为留苏预备生,保送到前苏联去上大学。刘隆和是这所中 学唯一的选拔对象。一个农村穷孩子,能到国外上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可 惜,由于当时中国与前苏联关系的变化,国家缩小了留学规模,刘隆和未能如 愿,而被保送到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读大学。
          到首都北京,到毛主席身边上大学,刘隆和感到说不出的幸福。当时学 校发给他全额助学金12.5元,一日三餐较中学时又有很大提高,生活上已经 无忧无虑,只是课程多,作业负担重,他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那时的大学 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如饥似渴地钻研。课间,他一般不出去活动,而是趴在桌 子上睡一会儿,以便有精力听下一节课。
          1959年10月,在刘隆和大学四年级刚开始的时候,学校通知他提前毕 业,留校任教,这是当时学校为留住优秀人才的一种措施。这样他就成了一 名大学教师。
          刚过了几个月,到了 1960年春天,刘隆和的工作又有了意想不到的变 动。那是初春的一天,他接到通知,走进学院办公室,只见几名解放军正襟危 坐。学院领导向他宣布,根据国防建设需要,调他去海军工作的命令。他毫无 保留地接受了组织决定。第二天晚上,一辆面包车将他和清华、北大、北航几 名教师一起接到海军司令部。第三天早晨,他们几个人就离开北京,前往风 景优美的海港城市一一烟台,而成为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被授予中尉军 衔。
          刚到军校,就要担任讲课任务,刚刚毕业不久的刘隆和感到很吃力,虽 然把讲稿都背过来,但学员评教评学仍不满意。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站 稳了讲台。1964年全军开展“郭兴福教学法”大比武,他代表学校参加了海 军比武,成为海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积极分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 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时蔚成风气。刘隆和感到空前舒畅,立志刻苦 钻研,为国防现代化努力奋斗。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他先后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其 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获军队科技遊步一、二等奖八项。
          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同时,刘隆和主持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点,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他亦随之 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年来,他共培养出26名硕士、5名博士。
          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刘隆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掌握了本专业的 前沿理论和技术,先后出版了 5部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刊物上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刘隆和在国防科技战线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得到国家、军队和各级领导 的高度评价。1989年,国家教委等部门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 号和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被树为海军科技干部标兵,1991年获国务院颁 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2004年,69岁的刘隆和虽然名义上退休了,但仍在指导博士生从事一些 科研工作,采访临近结束时,记者问他平生印象最深的事情,他说有三次。
          一是参加中共十四大。1992年,他荣幸当选为海军岀席“十四大”的代 表,从烟台来到北京,与中央领导人一起开会、听报告,一起讨论发言。大会 期间邓小平接见了会议全体代表,当邓小平步入会场时,掌声雷动,久久未 能停下。小平同志站在大厅中央向大家挥手致意,讲完话后,绕场一周,然后 与大家合影留念,代表们为这个场面而激动欢呼的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
          第二件事就是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那是1995年4 月,刘隆和应邀参加这次大会。军队和国家领导的接见固然令他难忘,但他 说,这次大会印象最深的是见到了山西省的劳动模范郭凤莲,这个昔日大寨 的铁姑娘,已是大寨毛纺中心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她身着西服,活跃于会场, 联系与会的企业家到大寨投资,并推销她的毛纺织品。此时,她已是国内知 名的企业家了。从中他受到很大启发,就是人的一生是可以变的,只要思想 跟上时代,不断学习,不断拼搏,农民可以变成企业家,也可以成为科学家和 政治活动家。事在人为,成事在人。
          令他难忘的第三件事,是参加了国家人事部组织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休假考察团,乘飞机去游览敦煌。全军只有他和一位歌唱家参加。这一次,他 偕夫人一起来到西北边陲,莫高窟的艺术珍品让他惊叹不已,丝绸之路当年 的繁荣让他感慨万千。他们从敦煌出发,路过西北大沙漠,参观了原子弹试 验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次休假,他了解了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饱览了 西北奇特风光,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辽阔。
          刘隆和现在是国防科技战线卓有成就的专家,退休前为专业技术二级 (相当大军区正职)文职一级(相等中将军衔)o回顾大半生的奋斗历程,他 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怀与支持。他在寄给丰南政协的自 传材料里中深情地写道:“我深深地热爱生我养我的丰南王兰庄,我经常思 念我的故乡王兰庄。那里有我已故的生身父母,有为供我读书辛勤劳作的两 个哥哥,还有支持我的家乡亲友们。由于职业的原因,我没能为故乡做什么 贡献,深感内疚,只能祝愿丰南在奔小康的大道上突飞猛进,祝家乡丰南人 民生活幸福。”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溢于言表。刘隆和教授为国防科技事业 的桩桩贡献,不就是对家乡父老的最大回报吗!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