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将军的多彩人生 ——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装甲兵指挥学院 政治委员石翠岩少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前夕,笔者去石家庄,采访了为共和国 诞生作出了自己重要贡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装甲兵指挥学院石翠岩少 将(以下或简称“石将军,”或简称“将军”,或简称“石老”),当将军打开 大门迎我进入院落时,便有一种恍如到了农家庭院的感觉:对着大门的砖砌 小路上,是宽约2米、长约5米的葡萄架,还有从右侧地里爬到架上“串门” 的扁圆形倭瓜,小路右侧生长着青翠欲滴的大白菜等时令菜,房屋的墙角放 着十几个椭圆形倭瓜……。如果不是我记得是来釆访一位身经近80战的将 军时,真还以为是走错门了呢!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我已感受到:主人没有 忘本,仍然保持和发扬着中华民族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虽然还 未进入正题,其实,釆访已进行了。
               进屋落座后,便开始了长谈。原来准备的提纲是,请将军谈谈他参加一 些主要战役战斗的经历。由于将军的谦虚,很少谈自己。故这篇访问记只能 把这作为文中的一个方面。好在通过参观他的书房和浏览他的《难忘的岁 月》一书,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发现将军不仅善于打仗,还另有一些值得称道 的动人事迹,构成了他多彩的人生。
               “我参加过七十七次战役''
               既然是采访一位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将军,自然是从他所参加过的战 役战斗这个话题开场的。
               将军说:我1931年11月4日出生于丰南的北董庄子村。1945年9月不 足14周岁时入伍。到1992年离休,共有47年军龄,实际上经历过战争的年 代只有8年,即从1945年到1953年。在这8年中,我先后参加了三打宋家 营战斗、小集攻坚战、滦南县庄五庄突围战、许各庄突围战、栾亭庞清水战 斗、巩官营战斗、滦东破袭战、青龙桥战斗、攻打保定战斗、平津战役、太原战 役、兰州战役、解放宁夏战役、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开城保卫战等大小战役七 十七次。
               虽然将军参加过这么多次的战役战斗,但是他很少提到自己。禁不住我 的请求,他才讲了自己的几件事。
               他说:不知是怎么回事,人越老,反而对距今越远年代经历的事情最能 记得起来。我还是对60年前参加的一次战斗非常有印象:那是1946年底, 国民党92军的3个师,西起唐山东到山海关,由京山铁路线向南进行拉网 式扫荡,企图消灭我冀东第13军分区所属部队。我48团奉命在滦县以北迎 头痛击之后,连夜转移到敌人后边。敌人继续向南进犯,当地30万百姓被迫 钻进芦苇荡躲避。军分区领导为将这些百姓解救出来,命令48团向南挺进, 但行军路线中有个叫杜家坪坨的地方驻有敌军,担心通过时受阻,迟滞部队 行动。为了摸清敌军情况,一天拂晓时,一营营长张遂将我这个16虚岁的小 侦察员叫去,当面交代了任务,并让我化化装,背着个筐子到杜家坪坨侦察, 摸清敌军的人数、装备情况。于是,我用手在锅灶门抓了把黑烟,往脸上抹了 抹,还在头上戴了个毡帽头,从院里找了个柴禾筐背上,便上路了。我进村 时,正好赶上敌人集合出发,尖兵排在前,大队人马在后,正朝儕城方向行 进。我藏在敌人要经过的一个厕所内,丁个班一个班地数,共有477人,还有 迫击炮两门,重机枪10挺,轻机枪16挺,10几匹骡马,足有一个营兵力。我 看把情况捞清了,就扔下筐子,顺原路赶紧往回返。我赶回部队后,立即将敌 情报给张遂营长和刘守信团长,刘团长表扬我任务完成得不错。后来,48团 便将这股敌人消灭,顺利进入芦苇荡,将这30万群众解救出来。军分区对参 战部队进行了嘉奖,奖品是每人两双袜子。这在当时就很不错了。
               将军接着说:1947年2月,敌人进犯丰南爽坨崔坨以南后安营扎寨,修 了炮楼,营领导想把它拿下来。于是派我和张子营(丰南老乡,老兵)去侦 察。我们化了装,扮成父子,身上带了短枪,便出发了。那天是崔坨集,但并不 是十分热闹。我们走到离炮楼不远处隐蔽下来,开始观察,看到炮楼两边有 地堡,墙上有枪眼,周围营区内大约驻有一连人。当时把炮楼示意图画在手 上,后又画在纸上掖在棉袄里往回走。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敌人,在混战中, 我差点儿把命搭上,我俩便分头行动。后见到一个卖切糕的老人,我灵机一 动,便帮他推车,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回去向领导一汇报,受到了表扬,说我 们干得不错。另外,当年秋天,在昌黎县吕庄战斗时,我正在一营当文书,战 斗打响后,我加入到一连行列,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一支新七九步枪。结束了 过去老用旧枪的历史,心里别提有多畅快了。
               石将军在讲了以上发生在解放战争中的事后,接着谈到了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发生的事: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我担任志愿军65军194师机 要参谋。那时,194师从汉城」匕牛耳岭撤出战斗,向白洋里方向进击。因为敌 我双方都想抢占制高点,结果战斗异常激烈,通讯联络中断,师与团失去了 联络,赵师长命通讯科唐科长,想办法和582团姜团长接通联络。唐科长迅 即拿起报话机,却忘了密语,就直接呼叫:“姜先生,姜先生,赵先生请你讲 话,”连叫几遍也未通。不料他用明语通话被敌人监听到了,美军很快弄清了 师指挥所的准确位置,便立即疯狂地向我们炮击。顷刻间,这里的山沟成了 一片火海。到了晚上,师部开始撤退,只留下包括机要科长、一名通讯员和我 在内的3人,监听敌人的通话。我破译了敌人将用6个师包围我军的密语。 因情况紧急,而通讯员又负了伤,我主动要求去军部汇报情况。我翻山越岭 完成任务后,又返回原地。机要科长非常感动,向上级为我报请了二等功。
               在临清江战役中,我还是担任机要参谋。当时,美军每隔几十秒就打一 次炮弹,一个战士由于慌张,结果掉到了江里。机要科长见状,准备用棍子拉 他。我向科长提建议说:咱们是管全师通讯的,要抢时间过河,找好有利收发 报的地形,保证通讯联络畅通。救人的事儿,可说明原因,转告其他战士做。 结果,我们刚走,敌人的炮弹又落下来,把宣传科长的臀部炸掉一半,把文工 队长的肠子打出来了。如果不是我们早走了一步。也有可能被炮弹击中而牺 牲。个人牺牲是小事,如果中断联络可能就会误大事。事后,机要科长对我 说:还是你想得对,做得对。
听着将军的回忆,我的思绪和他融为了一体。当他讲到遇上各种困难, 甚至有生命危险时,我便为他担忧,心中祝福他化险为夷,平安归来;当他讲 到利用机智勇敢完成任务时,我便一起与他分享胜利的快乐,并对他表示由 ,衷地钦佩。
               在回忆起这些往事后,将军动情地说:其实,我个人并没有作出多大的贡 献。在战争年代,谁都会这么做的。可是,组织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解放战争 时颁发人民功臣纪念章一枚,抗美援朝时颁发军功章两枚,离休时颁发功勋荣 誉章一枚。同时,我也由一名娃娃兵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说实话,我是受之 有愧啊。
               “既要习武,也要习文"
               将军说:从我的体会来讲,当一名合格的军人,既要习武,又要习文,不 能单打一,要多读书,勤动笔,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将军讲述了他在这方面的经历:入伍前,我为了多学点儿文化知识,曾在 侵华日军不断扫荡的情况下,釆用两套“策略”,坚持不懈地学习文化:日本人 及汉奸来时,就学日文课本,他们走后,就学抗日民主政府的课本。就这样,到 入伍时,达到了高小文化程度,这在当时基本上是农民子弟的军队里,就算是 高文化了。就是这点儿“墨水”,在以后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八年春季时,战斗频繁,我军在大量歼灭敌人的同时,自己也有 伤亡。记得在参加唐山开平的一次巷战时,一个战士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 牲,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我得知这件事 后,很受感动,把他的事迹写成稿件,送到营里办的小报。刊登后,新来的教 导员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小石头”(战士们对我的爱称)写的。他说: “写得不错” o他看我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就把我调到营里当了文书。
平津战役中,新保安战斗结束后,我所在的582团奉命西进打大同,从 新保安岀发急行军,时值严冬,天降大金,气温骤降,滴水成冰。做的饭不一 会儿就冻成冰团。为抢时间,上级命令300里路要一气赶到,不准夜宿,条件 异常艰苦。结果,部队掉队很严重,有的一个连只剩10几人,我所在的2连 掉队人员最少,党支部被评为模范党支部。我就这事写了个稿子,连我也未 想到的是,竟立了一功。
1949年夏秋季节,我在65军194师当参谋。我发挥自己的特长,加强了 宣传工作。由于战斗频繁,部队很少能在一地停留几天或更长的时间,办墙 报是不行的。于是,我就办折叠式的小报,折成几折,干部、战士们称之为“折 子报”发到基层,很受欢迎。我还经常给师里办的《战旗报》投稿,不时被釆 用,起到了宣传作用。
               石将军说:在实践中,我确实体会到有文化的好处,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不 久的1955年至1957年间,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习 两年并毕业,后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深造,毕业后任石家庄陆 军学校副政治委员。除了写过墙报稿、新闻稿及汇报、总结等文字材料外,还撰 有《装甲兵政治工作》、《论领导方法》、《难忘的岁月》等3本书。
               听着他的介绍,我由然腾起一种敬意:将军还是军中一儒将。
               在采访中,将军领我参观了他的书房。走进书房,看到了靠东、北、西三 面墙,矗立着十几个书橱,个个书橱都装有满满的书。我问将军,共有多少本 书。他说:我也未精确数过。我数了其中的一个书橱,里面装有200多册。这 样看来,共有3000多册。其中军事方面的居多,其他如政治、经济、历史、地 理、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也有一些。多到二百余册一套的《二十四史》、 十几册一套的《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书,少到不论套的小书,都在书橱内挺 拔地站立着。望着那排排书籍,我仿佛看到了书主人威武不屈、顽强拼搏的 性格和敏而好学、永求上进的精神。倾听他对书籍有深厚感情的叙说,我体 会到:他郑重地邀我参观他的书房,绝不是为了看他的藏书,也不能理解为 他是书的热心崇拜者。他是用“心”传达着哲人深邃的论述:“书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高尔基语)、“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书是我们 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语)。
“我永远怀念老前辈、老首长、老战友”
               在釆访中,我指着将军赠给我的《难忘的岁月》一书,问他:“2003年, 您已经72岁了,正是该享清福的时候,怎么还想起写这本书呢? ”
               这个提问,打开了将军思绪的闸门,他说:
               “在离休后的岁月里,每当早晨迈着悠闲、从容的步伐去遛弯,每当一日 三餐我端起饭碗,吃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每当我坐在沙发上快意地欣赏 电视节目,每当我和三五老友相聚小酌开怀畅饮,每当晚上躺在床上回味今 天的幸福生活,我的脑海就会不时浮现出当年许多老前辈、老首长、老战友 可亲可爱的身影,浮现岀他们的音容笑貌。这种怀念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 而与日俱增,久久不能逝去,促使我只争朝夕,尽快地把它写出来。”
               “为此,我从2003年起,开始写《难忘的岁月》亠书,前后历时一年于 2004年10月完成。在写作此书时,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圏囹觉,也牺牲了许 多午睡。在写作中,我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所用资料,有的是我亲身经历的, 有的是我亲眼见到的,有的是我的日记,有的是我在战争年代译电报时记忆 下来的,有的是向老首长、老战友采访得来的,绝没有杜撰,保证了史料的准 确性。全书共13万字,写了 65个故事。”
石老说:我写这本书,有五个目的:
               一是感激老前辈、老首长o是他们引导我参加了革命队伍,经受了战争 的洗礼,是他们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和言传身教,使我完成了从一 个学生娃娃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我的一些本领和知识,可以说是他们手 把手、一招一式地教会的。如,像我的侦察本领,是由张遂营长教出来的;我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教导员付出了许多辛劳的结果;学会破译敌军密语,通 讯科长唐林也没有少费心血……。
我由一名战士成长为高级指挥员,是各级首长敲打、培养的结果,他们 有时批评我们,是为了我们做好工作,更快地成熟起来。所以,对老首长的亲 切关怀和教诲,我真是感激不尽。
               二是敬佩老前辈、老首长。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新 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立下了不朽业绩,着实让人敬佩。当然,令人敬 佩的还不止这些。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日子好过了,他 们中的有些人却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去世了。健在者中,很多人不会花钱 享受,生活基本上是吃素,不大吃好的,日子过得非常俭朴。有的提着篮子去 买菜,有时还和小贩侃侃价,就是有钱,消费领域也很窄,保持了艰苦朴素的 光荣传统,能不让人敬佩吗?
               三是怀念老前辈、老首长。他们具有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革命精神。经 常深入第一线,直接观察敌情、地形,灵活指挥作战。当年老首长指挥若定的 场景和神采,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们具有爱兵如子、官兵同乐的感人作风。 战争年代,部队几天几夜吃不上饭,老首长们和战士们一样饿肚子。和平时 期,他们和战士们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操课、同劳动、同娱乐),官兵同 乐,真是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他们具有响鼓重锤、培养人才的高尚情操。从 无个人私心,也不会因为谁工作上出了点儿差错,就不信任了,该使用的照 常使用,给了每个人都能发挥才能的机会,使部队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四是宣扬老前辈、老首长。他们是革命的功臣、军队的栋梁。他们曾出生 入死,流过血,负过伤,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曾夜以继日,勤奋工 作,不图索取,作出了新的贡献。我写他们,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这些老同 志,不要忘记他们所作出的骄人业绩。
               石老说:当然,在书中我也写了许多老战友的英雄事迹。如,《枪是第二 条生命》中的徐小手(丢枪后又从敌人手里夺得了枪)、《大肚汉排长李日 恒》中的李日恒(他虽饭量大,但能打仗,后不幸中弹牺牲)、《国民党三十 五军军长郭景云尸体是八纵六十九团二连找到的》中的战士 (他们严细搜 査,找到了郭景云尸体)、《全国战斗英雄李俊仁的牺牲》中的李俊仁(在朝 鲜战争中由于防空洞被炸毁而牺牲)、《政治思想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战斗 性》中的赵友生(副指导员。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他在身负 重伤、眼睛失明时,还用报话机呼喊“向我开炮”,以炮击入侵之美军,最后 壮烈牺牲)。他们同样是值得我感激、敬重、怀念、宣扬,是不能忘记的。
               在返回丰南后,我认真拜读了《难忘的岁月》这本革命传统教材,发现 石将军通篇写的是的老首长、老战友、老部下,唯独没有他自己。对这一点, 他的老首长、65军原代军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将军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现在社会上出版的历史题材作品,有些作者想方设法宣传自己,甚至没 有他的事,也想办法把自己挤进作品中,而《难忘的岁月》通篇找不到宣传 自己的一句话”,“在当前这种社会风气下,这弥足珍贵,足见他品德的高尚 和人格的魅力。”
               张老将军的话语,将我读了《难忘的岁月》后其中的一个感想,浓缩深 刻地表达了出来,就此“借花献佛”,抄录于上,以表达我对石将军只写别 人、不写自己高尚品德、人格的敬重。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