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区政协领导交办采访石志毅老先生的任务,让我激动得一夜没睡。 不是因为石老曾任驻日本、泰国的商务参赞这么高的职务,而是因为石老那 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他曾是个村政权的财粮委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一名村委会会计。他还在县委宣传部当过文教干事,而我也是从县委宣传部 的一名干事做起的。于是我对石老早就憧憬着当面请教、临听教诲的那天。 机会竟真的降临在了我的头上,我相信了 “缘分”的说法。
石老中等偏上身材,身着深灰色西装,背头花发。透过镜片的眼神,深邃 睿智。石老风度翩翩,跟79岁高龄的真实岁数大相径庭。石老没有一点居高 临下之感,反而对家乡人的造访比较激动。几句家乡口音的问候,一下子卸 去了我的拘谨,建起了我们沟通谈话的友好平台。
经贸战略,打开中日建交的窗口
我们的谈话首先是从石老出任外交官开始的。1971年以前,中日两国尚 未建立外交关系,但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决定以民间形 式,开展两国的经贸往来。贸易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指导下进行。 所有方针政策都是依据形势的发展,促进中日两国外交正常化来制定、实 施。当时对日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以民促官”。1965年,经过与日方商 务代表协商,成立了民间贸易组织——“廖高办事处” o即中方以廖承志为 代表,日方以高崎达之助为代表。在北京和东京设立各自代表机构。石老就 是这一年来到了廖承志办事处工作的。石老说:对外贸易工作是开展外交工 作的先导和尖兵,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就要釆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当时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试图制造两个中国,阻挠中日两国关 系正常化。针对严峻形势,我方决定划清界限,采取更加灵活、机智的方式推 进两国经贸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我方声明“政治三原则”。即:日方不得 敌视中国;不能追随美国搞两个中国阴谋;不要阻挠中日两国向正常化方向 发展。凡是遵守上述“政治三原则”的日本政财各界人士,我们就跟他们发 展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否则与其断绝交往。对一些遵守“政治三原则” 态度友好的企业,我们就认定为日本友好商社,与中国从事的经济贸易,被 称为“友好贸易”。其次,在经济贸易方面,我们国家也亮明了 “贸易三原 则”政策。即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
“政治三原则”和“贸易三原则”的方针的制定,对粉碎瓦解日本右派, 争取团结中间派,支持促进左派,以及在促进日本政府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正 常化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此,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增多。1972年9 月,一个两国各界期盼已久的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日子终于来临,日本首相田 中角荣率外交大臣大平正芳等来到北京谈判,9月29 B,两国发表联合声 明,宣布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大平正芳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日本 政府与台湾当局从即日起断绝外交关系。1973年3月,中国在日本东京设立 大使馆,石老被外贸部派驻使馆,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做一个称职的商务参赞
石老是一个政治敏锐、善于把握政策和处理复杂国际事物能力的外交 官,无论是在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任商务参赞、领事期间,还是在后来任驻 泰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期间,他都展示出了不俗的才华,不辱使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猛发展,到日本、泰国进行贸易、考察的团 队越来越多,但一些从事外经工作的同志,知识不足,经验欠缺,经常出现一 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石老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向国内团队 介绍当地政治经济的有关政策、法规上和帮助每个代表团队解决实际问题 上。石老认为,维护国家、单位乃至每个中国人的经济利益,是驻外商务人员 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1983年,“北京燕京书画社”向日本出口一批国画,由于缺乏经验,交易 的支付条件采用货到90天付款的独特贸易做法。日本进口商以现货与样品 不一致为由,拒绝付款。无奈之下,“北京燕京书画社”的王成喜经理,找到 我驻大阪总领事馆,向石老诉说了受骗经过。石老听罢,笑道:“国画不是版 画,哪能用墨的深浅一致,尺寸大小相同来要求呢?你就用这条跟他们交涉, 不行再来找我。”王成喜果然反驳的0商无言以对。但日商仍强词夺理,拖延 付款。无奈王成喜二次来到石老的办公室,汇报交涉情况。当石老听说这项 贸易是“东京组合经贸商社”崎户郭社长介绍成交的情况后,立即给崎户郭 社长打电话,以老朋友的身份,拜托他帮助解决这一争端。石老在电话中郑 重道:“您也知道,没有您的介绍,中国'北京燕京书画社'在交易中是不会 采取如此特殊的交付条件的,请您说服买方如期付款,至于一年的延期付款 利息,从友好意愿出发,我将说服王成喜经理给予减免。”结果,第三天日方 就主动找到王成喜,解决了付款问题。
1988年我国改革开熬工作向纵深发展,贸易体制改革也随之展开。泰国 一些企业家唯恐影响两菌经济发展,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产生了疑虑。当 时,已就任泰国大使馆商务参赞的石志毅,认真研究了国家体制改革相关政 策,及时接受了泰国华文报纸《新中原日报》的资深记者郦莎卜的采访,以 《中国外贸体制深入改革,会不会带来混乱?且听石志毅参赞逐项分析》为 题,在该报分三期进行了连载报道。石老以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方式将泰 国与中国贸易开展情况、中国的国情现状、改革的条款等,结合实例逐一进 行分析说明。文章发表以后,众泰商和政界人士争相传阅。石老的分析,政策 明确,利弊分明,切合实际,在泰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快消除了一些人的 困惑和忧虑,进一步增强了双方发展贸易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打碎茶色玻璃,把神秘的中国和神秘的世界还原于真实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远见卓识,做出了 “关于积极开展经贸外交政 策的决定” o并要求驻各国参赞,结合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写出关于对驻 在国开展、扩大经贸关系的报告,供国内参考。这项要求,恰恰跟石老长期思 考的问题不谋而合。石老认为,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必须完成好三项任务: 一是做好对驻在国家政府、经济企业、贸易界人士的宣传工作,认真宣传我 国的对外经贸政策。二是注意调査、研究、分析驻在国家的经济贸易状态、动 向和发展趋势,及时向国内有关部门、单位反映、报告,以便适时应对。三是 协助国内外经贸企业、公司乃至个人解决处理经贸往来中发生的纠纷等问 题。石老积极响应中央的指示精神,深入开展调査研究。1985年5月23 日, 他率先向外交部、外贸部提交了《关于对日本发展贸易关系建议》的调查报 告。这份报告翔实地分析了日本进出口状况,分析了我国对日本进出口应该 着重哪些行业、品种以及对外政策等。论点论据充分。引起中央领导及有关 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姚依林副总理阅后作了重要批示:“柘林同志(外 经贸),这是一份重要的有分析的材料,值得经贸部细加研究。”外贸部郑柘 林同志当即批转有关外经贸单位:“各单位要认真讨论,采取措施,改进对日 贸易,并作为会议文件参考。”主管对日经贸工作的副部长王品清同志也在 报告上作了批示:“各单位、各总公司和有关局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
石老认识到,汲取有关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经验,研究其取得成就的政 策、措施是国内深入改革的急切需要。为了搞好更深层次的调査研究,石、老 把研究的课题瞄准在了继“亚洲四小龙”之后,可能出现的第五小龙身上。 当时的泰国经济发展也较快,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推测泰国将成为亚洲的 “第五小龙”。石老以驻泰国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借助拜访、参观、座谈、出 席各种会议、活动等机会,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査研究。在掌握了大量 相关材料之后,石老又经过一番梳理、筛选、比照、分析。然而却得出了一个 相反的结论。石老为难了,如果写出真实的调研报告,弄不好会受到国内专 家、学者的抨击和批判,可如果违背事实真相,写个虚假报告交差,就等于参 谋错误,肯定会给国家制定经贸战略、国策方针产生恶劣影响。怎么办?怎么 办?石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石老想,驻外机构乃是国家的“在外耳目”,理 应把在外看到的、听到的实际情况如实向国内反映,否则不就成了 “聋子的 耳朵”、“瞎子的眼睛”了吗?想到此,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刻涌上 心头,于是一篇以《泰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展望》为题的精彩的、真实的调査 报告在石老凝重亢奋的笔端形成了。并亲自带着报告回国述职。让他感动的 是领导不但没有批判他,反而还倍加推崇这篇调査报告,外经贸部立刻配发 编者按,在主办的《国际贸易》刊物上隆重推出这篇报告。文章公开发表以 后,的确引起了一片争论,有的写信向石老咨询、求证,有的给刊物主编提意 见,有的撰写批判性文章加以反驳,但最终都被翔实的资料说服。
石老若有所思道:作为一个外交官,若起好“耳朵”和“眼睛”的作用,最重要的应具备两条:一要对外做好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及时向国 内反应报告。二要依据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调研,提供 真实、正确的意见、建议,供国内有关领导、单位、部门参考。他还介绍说,在 国内招商引资工作初期,地方、部门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经验、方法、措施都 比较欠缺。他认为,在准备问题上,中国方面应该改进,否则会影响到外商投 资的决心。外商需要中国方面提供的资料中,应该有当地的水温记载、气候 条件、交通状况、通讯条件、教育基础、相关企业、资源供给、消费水平、民俗 人情、生活状况等等。因为水温、气候决定着哪些企业可以适应;交通运输决 定着原料、产品能否运输畅通;通讯设备决定着能否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的要求,能否满足时间就是金钱的需要;教育基础决定着当地能否提 供技术人才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资源供应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条 件之一,产业不仅考虑销路如何,降低成本才是增强竞争,扩大销路的根基 所在;民俗人情、消费水平是商品销售的必要条件。商品不对路、消费水平不 适应也会影响到企业的顺畅发展。根据石老的这些建议,国内的一些宣传材 料有了较大改观,逐渐与国际需要接轨。石老以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墨西哥等八国的一些开办合资企业的政策、 做法、经验为范例,撰写的一批带有分析性的文章,给国内招商引资、开办合 资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使国人少走了不少弯路。
在石老驻日本、泰国工作十三年间,共向国内抱回有关参考资料100多 万件,数亿万字。公开发表文章50多篇,120多万字。提出合理化建议、意见 等1万多条、项。1986年,石老以显赫的业绩,被中国外贸部评为“先进党 员”。表彰决定上给予石老高度评价:“石志毅同志勤于思考、广交朋友,结 合工作实际,写出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在发展我国同驻在国的 经贸关系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同时,下发了《驻日本大阪总领馆先进党员 石志毅同志的事迹》材料。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是石老的座右铭。他说:“是党把我这个贫苦 出身的农民一步步培养成人,培养成了一名外交官,党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因 此,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为党做事乃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的确,翻开石老的简历,记载着党组织一步步培养他的历程。
石老于1927年5月26日出生于丰南县钱家营镇罗各庄村的一个贫苦 家庭。三岁丧父,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把嗷嗷待哺中的他留在家里,去别人 家做奶娘。可以想象,当时母亲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和内疚这么抉择的。
也许命运总是怜悯那些弱者,没有想到,童年的石志毅在跟着用母亲的 奶水喂养大的小少爷一块儿玩耍时,竟然隔三差五地听了一点课,读了一点 书,学会了简单的算术和珠算。这给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从事经贸工作播 下了种子。
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家乡先后开展反霸清算、 减租减息、土地复査等革命斗争。当时石老只有10岁,但他也能意识到, 共产党是为穷人办事的。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要当一名共产党员。1946 年2月16 0,19岁的石志毅终于在党旗下举起了拳头。那一刻让他激动 得一宿没睡觉,这是他永生难忘的“生日”,是他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的第 一个起点。1947年,党组织任命他担任村政权的财粮委员。1948年3月15 0正式脱离生产(脱产干部),上调到丰南县第七区(钱家营地区),担负 起区财政助理的重要工作,从而成了革命队伍中一名正式成员。后又根据 工作的需要,先后在丰南县六区、县粮库、县二区担任财政助理和会计股 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 产党对每位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为保证工作任务顺 利完成,必须统一认识,转变作风、迎接革命建设的新高潮。为此,中央决定 以“党员标准八项条件”为准则,在全党开展一次普遍教育和整顿基层党 的组织活动。为了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丰南县委研究决定委派石志毅赴 河北省委党校学习进修。毕业以后,县委派他到中共丰南县委宣传部工作, 出任宣教干事。1953年县委批准石志毅赴河北省张家口工农连城中学继续 深造。四年完成了初、高中学业。1957年,丰南县委又保送他到北京对外贸 易学院(现在的对外经贸大学)学习。1962年,石志毅大学本科毕业,留校 任教。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同年,学院又委派他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师资培 训班学习,专攻“资本论” o 1963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选 调到部长办公室,担任副部长杨浩庐的秘书。1965年任外经贸部四局日本 处副处长职务。
1973年3月,中国在日本东京设立大使馆,石老被外贸部派驻使馆商务 处担任二等秘书o 1979年,招调回国,任外贸部地区政策四局日本处处长。 1983年根据工作需要再次被派驻日本,任大阪总领事馆商务参赞兼商务领 事。1987年委派驻泰国大使馆,任商务参赞。1991年7月离休。
翻看着自己的履历,石老的双眼喩满了对党感激的泪水。感慨道:“说句 掏心窝子的话,我之所以能够在国家外交战线工作,尽微薄之力,完全是党 的关怀和组织的培养,尤其应该感谢丰南县委不断让我求学深造,才学得了 知识,提高了一些工作本事。”他说,他还要更加感谢丰南父老乡亲和同志们 对他的支持。每逢他回忆起,离开中共丰南县委宣传部时,同志们的临别赠 言,想起家乡妻送郎、父送子参军上前线、大姐大嫂白天黑夜赶做军鞋、大叔 大婶排队碾米磨面储备军粮、抬担架、救伤员、小牛车队运军粮,浩浩荡荡、 热火朝天的壮观景象,看到今天丰南巨大变化和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就增强 他不断前进的力量。他说:“人人都说家乡好,我看丰南更美丽,我爱家乡,眷 恋着家乡的沃土。”他还说,每年他都要回丰南看看,与家乡亲朋好友共享快 乐。前几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百强县展览时,他先后参观了两 次,围着丰南展台转了好几圈,反复仔细地欣赏了展台,从中寻找丰南的发 展进步。他也同丰南老乡们共享了幸福时刻。
我说,您的经历的确是一步步求学、一步步进步才走到今天的,这是一 笔让家乡人民永远学不完的财富,是丰南父老乡亲的自豪和骄傲。
石老道:“你这话可言重了。要说财富,在我的经历中,的确获得了三 件重要财富:第一件是家乡人民在人力物力方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做出的重大贡献的场景,一幕幕总在我的眼前放映,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 的精神财富;第二件是一个日本式的算盘。是我在丰南县任区财政助理 时,从前任助理胡孟华同志手中接过来的。那是中国人民从日本人手中缴 获的战利品。对这件战利品,我不仅在丰南工作期间随身携带,就是去河 北省张家口工农连城中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学习时也没离开过我。因为 有了它,使我不忘国耻,不忘一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制造的苦难。永远激 励着我要长志气,要发愤图强,要建设一个永不被人欺负的强大中国。第 三件是个狐皮大衣o 1952年“三反”、“五反”时期,是一名贪污分子退出 的赃物,定价后由我买了下来。它跟我走南闯北,时刻提醒我“清正廉 洁”,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只有这三件财宝,才是我能够传向后人的最珍 贵的财富。”
釆访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我和石老都为圆满完成了各自任务而感到心 情舒畅。而我更为能够在石老面前听他倾诉衷肠,听他谆谆教诲倍感荣幸与 自豪。我知道思想的受益要比那厚厚的一摞釆访笔记更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