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药界的丰碑——记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风湿骨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张国恩
              张国恩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研究专家,河北医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他 为河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凌寒独自开
             1944年阴历八月初八,张国恩岀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曹庄子村一 个农民家庭。姐妹兄弟8人,他行居第四。本来就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却因 比他父亲大30岁的大伯,在经商时负债累累,导致考取了车轴山中学的父 亲却无钱上学,等兄弟分家时,分给他家一间半低矮狭窄的草屋、一驾驴车 和18亩土地。所有家业仍资不抵债,由于负债原因不在父亲,债主容许逐年 偿还。他们那一间半茅屋,在曹庄子百余户人家中是最矮的,灶台低矮,烟道 不畅,母亲做饭常被烟熏火燎,长期罹患眼睑炎和倒睫,晚上睡觉时,孩子们 坐炕沿上难于容下。钻入被窝,顺炕沿望去一条线的人头。他盖被无褥,被面 是当地织成的白花兰底的土布,无钱铺置褥子,夏无凉席,一件用了二十余 年的陈旧发黑的蚊帐成了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张国恩的父母一生极其勤劳俭朴,吃大苦耐大劳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父 母专心农耕,不畏艰难,憋劲还债的负担和压力深深地影响了他幼小的心 灵。夏秋收获时,遇泥泞道路,车辆难行,父亲总是重担在肩,挥汗如雨,挑起 担一走就是二、三里,小时候的他用不上力,只能眼巴巴跟在后面跑。3岁那 年暑季的一天,父母冒雨在地里劳作,已身怀六甲的母亲因过度劳累胎儿流 产。母亲用手挖地掩埋流下的胎衣血物,坚持站起身摇晃着向百米外耕作的 父亲举起带着泥血的手,此时母亲已无力喊出声来!
             在他童少年时代,农村正处于由单干到互助组、合作社阶段。弟兄姐妹 凡到读书年龄,依次进校上学,父母以切身的经历告诫说:“读书学文化,知 识出前途,光阴真有限,一去不回还。愚昧无知最可怜! ”父母历尽艰难,竭尽 全力,供他们弟兄姐妹上学。每当开学,面对沉重的学习、生活费用,父母总 是想法变卖粮棉等物,多家筹措钱款。母亲甚至卖掉结婚时唯一的一副银首 饰,当时银行只兑换7.5元。一家人省吃俭用,连按人供应的食油和布票也无 力购买。这是当年生存必需的何等珍贵油票布票啊!他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亲 手珍惜地送给那些借款给他们上学读书的人。
             记忆中他和弟兄姐妹们一样,从记事起就学干各种农活,每天下午放学 就到地里吃力地干农活,天黑了才能回家,每晚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围坐煤油 灯周围或搓玉米或摘棉花。严厉的父亲针对子女们的学习情况,边干活边提 问,答不出来要受到严厉斥责。没完没了的活儿已令他们十分困倦了,父亲 的提问瞬即令他们的困倦睡意荡然无存!
             为了减轻父母和家人的负担,过早懂事的他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拿起镰 刀绳索或背筐,去五、六里外割芦苇及青草。那时家乡那么多的水,沟满壕 平,道路漫上的水深浅不一。经过数小时收割,肩背着百多斤沉甸甸的青草 往回走。路那么泥泞,必须用脚趾抓着地走,淌着过踝甚至过膝的水。中午迎 着暴晒。傍晚追赶着余晖。到家时双肩和腰熊勒岀深红的带血丝的绳索印 迹。每当这时虽然痛在皮肉,却乐在心头。因为这些芦苇青草晒干卖钱是继 续读书的本钱!那时一旦病了,无钱医治,只有病着抗争。
             1958年小学五年级由文理俱优又负责任的崔向震老师任班主任,他的 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班内排名语文第一、数学第二。当时全国兴起诗歌高潮O 校长把他名为“少先队员逞英豪”的诗写在小学主要墙壁上:“红领巾胸前 飘,少先队员志气高,鼓足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逞英豪。”由于德智体的综 合表现,他升任为由七个村学生组成的莲花泊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优异的学 习成绩使他考取了唐山23中学(后改为胥各庄中学),县里成绩优秀的学 生齐聚县中,他任59戊班班长。1961年6月22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I960年国家偿还前苏联债款进入“困难时期”,全国粮、棉、油供应紧缺。 1961年9月,他二妹也考取了该校初一,所不同的是全国1961年入学的新 生由商品粮(国家供定量粮)改为农业粮,即自带粮食到学校上课。困难时 期家里拿不出二妹的粮食,两人都要上学,他作出了令人吃惊的决定:走读 上学,早晚跑家,迈开双腿,每天往返共计40华里往来于胥各庄与曹庄子之 间。头顶晨星而出,日落西山而入,日积月累,风雨无阻。二妹周五晚和周一 晨与他一起走。在校兄妹共用国家配给他的27斤粮票。在家食用土豆、白菜 等蔬菜代替粮食。那个阶段,经常饥肠辘辘,还要在暑假期间骑车到几十里 或几百里的城镇去卖农产品换钱读书,上学深造和对前途的期望使他坚定 信念,坚持刻苦学习,正是由于困难中保持坚韧的个性,希望中寻找快乐使 他度过了困难时期。
1962年9月他顺利升入胥各庄高中阶段,进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 时期。他和同窗好友都是班委会主要成员,四人入选2005年出版的《天南地 北丰南人》,成为丰南人的骄傲。
宝剑锋自磨砺出
             1965年9月1日他步入天津中医学院学习,当时大哥刚由北京钢铁 学院毕业,大姐已由滦县师范毕业工作,家境有所好转,但他没有忘掉过 去贫困打磨的优良品性,在大学依然习惯地保持勤俭的学习和生活,正当 他潜心学习蓄志有所成就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70年8月,文革在校生全部毕业,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他被分到全 国闻名的唐山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典型——河北省玉田县林农公社沈官屯。 他和乡医们一起上山采药、制药,开展中西医结合、针灸、草药治疗,几个月 下来他积累了许多医学书籍中没有的知识。
             1971年11月,河北省卫生局(现河北省卫生厅)将他借调省里,与省商 业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派出专业人员组成河北省中草药 资源普査办公室,对全省中草药资源进行了普査。共査出药用植物、动物、矿 务、菌类等一千余种。推动了我省群众性认药、采药、种药和制药工作。在普 査基础上,他作为主要编写人员,编写了《河北中草药》一书,该书计120万 字,包括八百余种中药,除配黑线图外,难识别的药还绘制了三百多幅彩图, 197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获河北省卫生局甲级科研成果奖。 为了及时运用中草药普査成果,进一步开展“三土(土医、土药、土方)”、 “四自(自釆、自种、自养、自制中草药)”方针,唐山地区卫生局、商业局、地区科委组成由孙孟阳( 1976年唐山地震遇难)和他组成《唐山中草药》编写 小组。本着就地取材、力求适用原则,将1972年以来鉴定入药698种中草药 (含112种动物药——弥补了《河北中草药》的不足),附药218种,插图 513幅ol974年由唐山地区印刷厂印刷成册,除对外交流夕卜,供唐山全区(现 唐、秦二市)各级医务人员使用,促进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1974年5月,唐 山地区卫生局组织举办三届每届学制一年的“高年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他为西学中班负责人。负责由北京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唐山煤矿 医学院聘请老师授课,主讲中药课,并带学员实习。由唐山、秦皇岛及各县招 收符合条件的高年资西医。三届班的教学水平相当高,当时在省内外已经知 名的专家如:唐山煤医附院院长寇用礼教授、开滦医院李续武教授(地震遇 难)、唐山工人医院陶桂华教授等均是二、三期西学中班学员。知名西医逐年 竞相参加。国家级知名教授任应秋、焦树德不但亲临授课,并由他组织在唐 山市内礼堂举办唐山地区学术报告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第三期西 学中班,开学两月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而中止。两年后,唐山地区卫生局、 教育局责成他筹办因唐山地震推迟开学的“北京中医学院唐山地区社来社 去赤脚医生大学班” o在宫廷燕局长领导和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的支持 下在遵化县党峪顺利开班,东直门医院师资队伍强大,但学生们学习情绪仍 波动很大,主要担心社来社去,学了两年回去还当赤脚医生待遇不公平。这 一难题后经省委副书记江一真同志帮助解决。这批学员目前已成为所在单 位技术骨干,大多为副教授,优秀者已升为主任医师。
1978年11月他调到河北省卫生局(现河北省卫生厅)中西医结合办公 室(现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工作。主要是逐一访问、面试考核河北省乡间 的名老中医。对其中86位确有专长者经省卫生局、人事局批准农转非,解决 了就业问题等后顾之忧。另外组织省内从事中医专业的乡医进行严格的闭 卷考试,选拔录用410名合格者农转非,进入公社卫生院及以上医院工作。 他出色的工作,取得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同行的好评,正所谓“十年磨一 剑”。1980年7月张国恩由省卫生局调入河北省中医药研究所(现为河北省 中医药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钟爱的医疗、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大发展时 期。到岗之初按着国家教育部和河北医大安排对文革中的大普毕业生补课 提高。他有幸参加1980年9月开始的一年期的“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学 习o经典班学习结束后他牵头组织班内部分同学编写《伤寒论•金匮要略》 问答专辑,后由《河北中医》1981年增刊发表,使原文的古朴深奥变为通俗 易懂,深受省内外读者欢迎。接着参加了 1981年9月举办的“西医基础理论 进修班”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三年西医基础课。
             从1982年9月他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十年征程,先是到河北医大二院 附医学系79级学习大学四五年级西医课程,并见习实习。形成了较坚实的 中西医理论基础,在许多领域有了新的医疗实践,学习和掌握了穴位注射、 骨髓穿刺和钻骨减压等实用技术,为医学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1984年后在重点领域开展了免疫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血管病及肿瘤 等多发病、疑难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潜心研究,勤于临床,经常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十年砺剑,功在不舍。免疫风湿骨病自2000年起确定为河北医科 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主研方向之一。摊牌实验完成了优选方药、 工艺、剂型、部分毒理、药理,结出一批科研硕果。尤其治疗免疫风湿骨病为 主的8种医院制剂药,经药政部门批准于1994年投放医院临床应用,获确 切疗效,且服用安全方便。开展了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相关因子等项 目的研究。从整体水平有效防治风湿骨病、血管病,实验研究已达到细胞学、 分子学水平。2004年7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骨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 术研讨会在平山温塘召开,省内外参会代表130余人,他当选为河北省中医 药学会风湿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期间牵头进行了风湿骨病专题 讲座和多种微创术演示,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5年底负责完成的 省科技攻关课题“痹康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与临床研究”通过科研 鉴定,省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2005年河 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申 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该项研究在《内经》提出“湿毒、热毒、消毒、寒毒、燥毒”基础上,首创 提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包括RA的“痹证诸毒”病因病证学说,即风寒暑湿 燥火热痰淤诸毒。痹康饮以祛痹毒为主,符合WHO与国际风湿病学会治疗 RA以免疫抑制、抗血管炎、抗变态反应为主的观点,兼补肝肾通血脉,制约 了药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痹康饮治疗RA突出点在于明显改善关节肿胀变 形、功能活动障碍,改善关节软骨及骨的侵蚀破坏。本项目选用关节软骨及 骨侵蚀破坏针对性强的先进指标来进行研究。目前世界医学尚无阻止和治 疗骨质侵蚀的西药,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证实痹康饮能确切阻止和治疗骨质 侵蚀,恢复关节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痹康饮明显抑制促炎症因子,升高抑炎 因子,有效地抑制关节滑膜细胞的过度增生,抑制血管增生,针对性控制RA 滑膜炎症与血管翳形成,进而明显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软骨及骨质破坏。 因此,痹康饮极有可能解决RA治疗中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这一难题, 更好地改善RA患者的关节功能活动,提升生活质量。诺贝尔医学奖励基金 会原名誉主席诺罗登斯强博士在看到“益肾蠲痹法”治疗RA能对大鼠“骨 质破坏有明显吸收和修复作用”的病理切片后称誉:“这是医学史上的一大 突破,改变了风湿病治疗的观念。”
             痹康系列制剂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院临床应用已13年,综合疗 法、联合用药方案和技术,倡导已7年。患者不仅来自河北省,山东、河南、山 西、甘肃、广东、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市的患者也来该院。除类风湿关节 炎外,还治疗干燥综合症、强脊炎、白塞氏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风湿 病,均获良好效果,深受患者好评。良好疗效,受到日本鹿儿岛经济大学原本 昭夫教授登报表扬致谢(1993年4月26日《石家庄日报》)和前苏联非传 统医学主席师布恩特的高度赞誉(1990年)。
             为了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发挥中医药科技防病治病的支撑作用, 2006年12月份,张国恩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医药管理 局组织召开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医治疗常见病研 究”课题评审会议。评审中坚痔科学、公正、择优的原则,对每份标书进行认 真阅读,独立评审,选择出在中医疗具有优势,疗效突出,有显著临床和科研 基础的常见病和治疗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提 供实用有效,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
             近年来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级I类继续教育任务,中华中医药学会 以中会教[2005]013号向全国发文通知,通知责成他在山东省泰安市承办 “全国中医风湿骨病新进展学习班”,旨在推行他倡导提出的“风湿骨病综 合治疗、联合用药方案和技术”,除了进行类风湿病、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病 的专题讲座外,并以他为主对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 跟痛症等多种骨病开展多种微创观摩治疗。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医 药品为核心,结合钻孔减压术、关节腔冲洗术、硬膜外冲击疗法、软组织松解 术、组合药液穴位注射等技术;通过“辨病辨症、整体调节;微创减压、通利关 节;腔内冲洗、优化环境;松解药疗、综合效应”,综合微创治疗,使卧床不起 的病人站起来,不能走路的病人术后即能走路,不能下蹲的病人术后即能蹲 To令人称奇的疗法,激发他更加深入研究的志向。为防治风湿骨病,拓展实 用学术技术,达到标本兼治、内外兼治、立竿见影的显著疗效。多年来,他先 后主持完成了 16项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一些医药项目获国家批准文号 并投入生产。中风安口服液获国准字新药证书(97 )卫药证字Z-100号。“太 行山核桃仁燕山苦杏仁品质气候与品质预报的研究”获经贸部科技进步四 等奖91-4-002号。普査编写《河北中草药》和“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 究”分别获河北省卫生局甲级成果奖和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号 分别为7813、860008。发表医学著作三部:《河北中草药》、《唐山中草药》、 《伤寒论•金匮要略》问答专辑。改编《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一部。在中医杂 志、中成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国中医药科技等 国家级杂志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4名,中医导 师学术传承徒弟2名,其中一位中医徒弟同时为河北医科大学在读博士研 究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
             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医学术传承 导师的张国恩,1970年毕业后调入省中医药研究院,历任河北省中医药研究 院心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类风湿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风湿骨病研究所所长 等。任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委。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 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 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 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药鉴定分会委员、中华医药研究会风湿骨病学会会长、《中国中医药报》 药品信息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历任石家庄市政协七、八、九届委员(医卫计 生界召集人)、河北省九届政协委员,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任河北 省中医药学会常委、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 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河北省评标专家、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 审专家、河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 奖评审专家、《河北中医》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被评为“八五”期间河北医 科大学校级科技先进个人.2001年2月评为石家庄市优秀政协委员.2003 年9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 会先进会员。
             多年来,通过对国内医药行业情况调研,就人才、技术、体制、机制等向 省市政协提出多项重要提案。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撰写的“把中医药产业作 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建议”和“加入WTO对我省医药产业影响及对 策”两提案分别成为2001年省八届四次会议1号和4号提案。时任分管副 省长郭世昌专门做了指示,许多内容被《河北省医药行业“十五”发展规 划》和《河北省振兴中药产业五年计划》釆纳并贯彻实施,为发展壮大河北 省医药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1988年7月任河北省新药中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9年被 聘为国家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专家,参加准字号新药评审约50余种;药品 再评价215种,所报资料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第一名;评审健字号新药百余 种;处方药修改为非处方药药品说明书500余种。上述繁重的工作都是在大 量医疗、教学、科研任务外,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加班完成。
             曾先后考察和视察省内外三十余家药厂,应邀到河北省许多药厂协 助企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如河北三河药厂和石家庄 市华龙药业生产的中西结合药品炎特灵胶囊,国家药政部门“拟撤销药品 批准文号”,并指出“如无重大理由不得上报”。得此情况后,他立即进行 了深入研究,于1999年5月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急书8000多字申报申述 资料,从理论、临床、药物代谢等方面阐明了构成炎特灵中西药物成分、药 理作用机制,使炎特灵这一高效安全的药品重获新生,同时挽救了河北三 河药厂和石家庄市华龙药业。国家部颁《药品标准》中,石家庄市中药厂 (现为石家庄乐仁堂制药有限公司)定风止痛胶囊(原名肿痛安胶囊)主 治适应症规范不妥,以至无法在全国实行。他撰写了 8000余字,从肿痛安 胶囊中医理论、临床、药理等方面申诉理由,获得国家药典委员会以药典 业发(2000 )第371号文,重新向全国发布了肿痛安药品标准。而后,肿痛 安胶囊在全国许多省市大量应用,生产产值已提高了 15倍,仅上海市从 1999年开始,每月销售“肿痛安胶囊”达500箱以上,提高了企业的社会 经济效益。
“热线”消融隔离……
             2003年4月,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以高 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投身主战场,向省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 提出了题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更好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几点建 议”。文中建议在非典中组建扩建一支富有临床经验、由省级中医医疗、科 研、教学单位专家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专家组,迅速开展非典医疗救治和科 研工作,加强中医药研究。该建议由省科协迅速呈报省政府相关领导。经河 北省中医学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省针灸学会推荐,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 管理局批准,成立河北省防治“非典”专家咨询委员会,他作为带班专家,于 2003年4月30日开通河北省中医药专家防治“非典”热线电话。专家组及 全体工作人员每天坚持12小时值班,及时为广大人民群众解答有关正确使 用中药防治“非典”问题,避免了人民群众滥用中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 们对“非典”的恐慌心理,能够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非典”疫情。咨询内容 广泛,均耐心细致地解答,共接听有关中医药的咨询电话316个,并收集了 40多万字“非典”资料,为今后研究与防治“非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受到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表彰。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