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融
机 构
        一、建国前
        解放前,本县民间的金融活动及机构有:
        (一)银市:河头、胥各庄、稻地三镇均设有银市。稻地银市最早,始设于清朝乾隆年间。银市是为工商业者拆借资金的金融市场,银市由各镇商会领导,统一规定交易时间:稻地镇规定为每天早晨;胥各庄、河头镇分别定为每逢一、六集日和三、八集日交易。稻地镇银市交易最盛时,每次发放贷款5000银元。
        (二)钱庄银号:是经营硬币与纸币、纸币与纸币、整币与零币之间的兑换,存款与借贷的民间金融组织,据1939年《丰润县事情调查》,胥各庄镇开设的钱庄、银号有7个:
 
  名称 资本金(银元) 贷出额(银元) 货出利率月平均 所在地 经理名       创立年月
公益信 12000 30000 八厘 胥各庄 杨开元 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
信长号 12000 40000 八厘 胥各庄 孙瑞芝 宣统二年正月
同合城 9000 18000 八厘 胥各庄 张占一 宣统二年正月
久祥号 8000 30000 八厘 胥各庄 李盛兰 民国10年1月1日
永和成 6000 14000 八厘 胥各庄   刘福堂 民国2年l月1日
德春和 4000 4200 八厘 胥各庄   葛延 民国2年1月1日
永立成 1000 6000 八厘 胥各庄   刘绍堂 民国2年1月
        (三)典当:是一种高息定期抵押贷款的金融活动。典当经营者多开设铺子,称为“当铺”。一般当铺规定:典当品由当铺经营者作价,然后贷给价值三分之一的现金,还贷时间不超过3个月,利率月息2分以上。1948年,河头镇设当铺两个:
  名称 资本金(元) 货出金额   货付利率 经理名 创立年月
义祥当 10000 247000 每月一分七 薄万德 民国23年11月
万顺当 10000 22500 每月一分七 罗耕富 民国20年1月
        (四)钱粮行:系指农村集镇比较有信誉的商号店铺,兼营存款、贷款事项。钱粮行经营对象,主要是农村中产以上农户,将出售的农产品现金存入其行内,可信用借贷。另外,农民急需用款而农产品不能售出时,可将实物寄存,由钱粮行按市价折款,贷给其折款60~70%的现金,实物售出后,扣除手续费、存放费、装卸费等费用,加上贷款利息,约占实物寄存折款的30~40%。因此,钱粮行的利率较高。
        (五)搭会:是民间自愿结合的信用合作借贷形式,搭会者多为小商贩、手工业者和工资收入者,由其关系密切的若干户组成,为民间互助性组织。
        二、建国后
        (一)丰南县人民银行(简称人行),成立于1949年3月。1951年建稻地、老铺、小集、钱营、大新庄、王兰庄、宣庄营业所,胥各庄建农金流动组。1954年7月,县人民银行撤销并入丰润人行,年底设河头储蓄所。1956年建张庄子、稻地储蓄所,1958年12月丰润人行改为唐山市丰润区财贸粮食部金融科,同年撤销稻地储蓄所。1960年重建丰润人行。1961年6月,恢复丰南建置,又重设丰南人行。1964年1月县人行所属的各地区营业所划归农业银行,同时县人行建稻地、宣庄、钱营、唐坊、大新庄、柳树瞿阝、小集7个办事处。1966年1月,县人行所属办事处撤销与农业银行合并。1979年7月县人行与农行分设,县人行建军垦、小泊、黑沿子、尖坨子(张庄子储蓄所改建)办事处。1983年黑沿子办事处撤销,同年在胥各庄建东兴街储蓄所,1985年7月,军垦、尖坨子、小泊办事处和河头、东兴街两个储蓄所划归工商银行,年底小泊办事处撤销。
        (二)丰南县工商银行,1985年7月建立。下属单位有:军垦、尖坨子两个办事处和河头、东兴街两个储蓄所。
        (三)丰南县农业银行(简称农行),1964年1月建立。下设胥各庄、稻地、钱营、唐坊、小集、大新庄、宣庄、老铺营业所,1966年1月并入丰南人行,1979年7月恢复设置。
        (四)丰南县建设银行,于1979年3月建立,主要职能是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财政、银行双重作用。
        (五)丰南县保险公司,成立于1953年,1958年停办,1984年再次恢复机构,同时设立了宣庄保险营业所和县交通监理站、农机监理站两个代办点,并在全县设立34个代理网点。
        (六)农村信用合作社
        本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始建立于1952年8月,受农业银行领导(在不设农行时受人民银行领导)1985年底全县共有30个信用社,分布在全县30个乡(镇)所在地。(详见本节五目)
货 币
        一、货币变革
        本县自清末以来,流通的货币几经变革,基本情况如下:
        制钱。黄铜铸辅币,圆形中间有方孔,清朝各代均有铸币,另有当五、当十的大制钱流通,每160 文为一吊。制钱在本县沿用到1930年前后。
铜元。紫铜铸币,分大小两种,俗称大、小铜子或铜板,当制分为制钱的20文、10文。本县流通的有“光绪铜宝”、“大清铜币”和民国初年的“开国纪念铜币”,1938年日伪联合票发行时停止使用。
        银币。清末至民国初年本县市面流通曾是银元和散碎银两。银两以两、钱、分为计量单位。1933 年4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俗称“洋钱”、“现大洋”、“大洋”。
        此外,光绪年间铸造的“大清元宝”与“大清银币”和宣统三年制造的“大清银币”三种,俗称“龙洋”。
        中山银元。1912年国民政府所制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银币,重七钱二分(26.85672克)含银九成。
        袁头银元。1914年北洋政府所制,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船洋。1933年国民党政府铸造,重六钱八分(26.6971克)。
        鹰洋。墨西哥所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流通。
        站人洋。为英国制造,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在本县流通。
        银角。亦称“银毫子”,奉系军阀所制,面额有伍角、贰角、壹角、伍分四种。
        钱票。亦称“钱贴”。清末以来随着稻地和胥、河二镇商业的兴起,各铺店之间的来往交易中,用以代替货币的信用证券。如合益信、信长号钱庄、义祥当、万顺当等铺店都出过钱票,面额不定,可随时填写。
        军事用票。1912年中华民国陆军部发行的“陆军站军事用票”。面额有伍元、贰元两种。当时在本县的少数城镇的铺店用此军事用票兑换银元。在市场上没有流通。
关金。全称“海关金元单位兑换券”。国民党政府于1930年印制,每元可兑换黄金0.601866克,但未兑现,兑换0.40美元。1943年关金一元可兑换法币20元。1948年再次印制,最大面额为500 元。
        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称法币,与关金并行流通,最大面额为10元,1948年所印制的法币最大面额达500万元。
        金元券。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发行,每元价值为黄金0.22217克,兑换法币300万元。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兑换券。日伪华北临时政府于1938年发行。本地群众称“大被单子”票,1945 年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以法币一元折合联合准备银行券五元的比值收兑。
        满州国中央兑换券。伪满州国中央银行于1932年发行。
        老头票。日本在朝鲜印制的一种纸币,1937年后,曾一度在本县流通。
        冀东流通券币。1935年11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后发行的纸币,于1938年在本县停止流通。
        北海币。解放区北海银行于1938年8月18日开始发行。日军投降后,曾在本县东部和南部老解放区流通,边缘地带也经常出现,解放后以人民币一元比一百元收兑。
        晋察冀边币。中共晋、察、冀边区银行1938年发行的纸币。解放后人民币以一元比一千元收兑。
        冀热辽边币。中共冀、热、辽边区银行所制,解放后人民币以一元比五千元收兑。
        东北流通券。解放区东北银行1946年开始发行,1947年在本县老解放区开始流通,解放后人民币以一元比一千元的比值收兑。
        长城流通券。中共冀热辽边区长城银行发行的纸币,解放后人民币以一元比一千元收兑。
        陕甘宁边区券。中共陕甘宁边区银行印制,1946年曾在本县老解放区流通。
        人民币。本县从1949年1月开始流通统一的人民币。至此,旧币及各种银行券停止流通,面额有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万元几种。195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的人民币,面额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并将原人民币兑换收回(旧币一万元换新币一元)。1963年11月,开始将苏联代印的面额为壹元、叁元、伍元的人民币全部兑换收回(丰南共兑换456万元),并停发面额叁元的人民币。1965年面额为拾元的人民币开始流通。
        二、货币流通
        建国以来,本县货币流通的特点,一是投放大于回笼,只有1959年和1969年回笼大于投放。二是收入小于支出,商品销售额1958年为1285万元,1978年为3535万元,在这20年中仅增长了两倍左右。1978年商品销售额为3535万元,1980年增至6007万元,3年增长了70%。
丰南县现金投放(一)与回笼(+)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度 现金 年度 现金
1954 一680 1971 一1010
1955 一342 1972 一781
1956 一156 1973 一806
1957 一23 1974 一942
1958 一182 1975 一1333
1959 +252 1976 一969
1960 一522 1977 一577
1961 一729 1978 一1164
1962 一518 1979 一1581
1963 一551 1980 一960
1964 一162 1981 一920
1965 一231 1982 一2019
1966 一421 1983 一3313
1967 一358 1984 一5796
1968 一340 1985 一6916
1969 +214    
1970 一310    
        注:1953年前没有资料。
丰南县现金收人与支出对照表  单位:万元
年度 年度
1954 1008 1688 1971 3034 4044
1955 1686 2028 1972 3615 4396
1956 2000 2156 1973 3357 4663
1957 2055 2073 1974 4098 5040
1958 1764 1532 1975 4417 5750
1959 2359 2107 1976 3776 4745
1960 2924 3446 1977 4264 4841
1961 3434 4213 1978 4409 5573
1962 2662 3180 1979 6040 7621
1963 2816 3367 1980 7612 8572
1964 2863 3025 1981 8835 9755
1965 2817 3048 1982 9864 11883
1966 2319 2740 1983 12934 16247
1967 2586 2944 1984 15081 20877
1968 2548 2888 1985 15797 22713
1969 2879 2665      
1970 3103 3413      
 

丰南县货币流通概况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年度
合计 商品销售 服务业 税收 农村信用 城镇储蓄 汇兑 其它 合计 工资
1954 1008 743   128   87 12 38 1688 124
1956 2000 1344 35 121 135 159 54 152 2156 309
1958 1764 1285 83 98 162 85 19 32 1582 304
1960 2924 1766 174 45 207 460 15 257 3446 555
1965 2817 2264 148 61 107 101 62 74 3048 823
1972 3615 2891 170   45     509 4396 998
1978 4409 3535 168 5 48 357 148 148 5573 1262
1980 7612 6007 263 37 104 824 185 192 8572 1877
1985 15797 9321 664 294 1395 3282 214 627 22713 1919
 
年度 对个人 集体工资 特种 农采 工矿产品 财政信用 行政费 城储 汇兑 其它
1954       1328 2   90 66 37 41
1956 3   14 824 44 336 126 212 127 161
1958 41   28 225 114 486 134 82 103 65
1960 21 530 33 126 25 1159 196 941 65 295
1965 80 115 114 573 2 735 195 94 166 146
1972 70 165 382 751   1304 233     493
1978 399 212 111 371 7 2399 241 314 116 141
1980 272 318 265 1369 14 3131 315 604 175 232
1985 1395 837 115 6109 156 7893 980 2487 249 573
        三、债券
        建国以后,历次发行的债券均由县财政局委托银行办理。其债券种类如下: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开始发行,特点是公债价值以小米折实。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利息为年利五厘,一年后即开始还本付息,五年还清。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4年开始发行,止于1958年,每年发行一次,利息为年利四厘,利息两年支付一次,从第二年开始抽签还本,8年还清。本县从1955年2月发行,本年度分配全县的公债任务为44.96万元。对职工及公职人员,根据各单位人均月工资总额的34%进行分配。县直机关为4.29万元,区级为4.33万元,合计为8.62万元。对农民的分配是,根据各区、乡种植经济作物的多少和粮食作物的好坏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划分为三类,富裕区每户1.42元,一般区每户1.2元,较贫困区每户1元。1955年全年实际发行总数45.22万元,超过任务指标的0.6%。
        1956年发行66.5万元,其中职工10万元,农民46.5万元,工商业10万元。1958年任务为55万元,每人平均0.61元,实际完成65.4万元。
国库券。本县国库券从1981年发行,对象为企、事业,政府各部门个人及集体单位。集体单位购买的国库券,年息为4%,国库券偿还从第6年开始,分5年作5次偿还。1982年至        1985年,国库券除集体购买外,同时向全县广大城乡人民发行,个人购买国库券年息为8%。1981年至1985年的国库券发行情况如下表。
南县国库券发行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年度
公债发行任务 公债实际完成 超额
集体购买 个人购买 合计 集体购买 个人购买 合计
1981 72   72 72   72  
1982 36 72.4 108. 4 36 74. 1 1 110. 11 1.71
1983 32. 8 80.2 113 32. 87 81 .67 114. 54 1.54
1984 32. 8 80.2 113 32. 09 82. 13 114. 22 1.22
1985 32. 8 152.4 185. 2 33. 07 155. 43 188. 5 3. 3
        1985年个人实际购买中,职工占71. 16万元,农民占84. 27万元。
        四、金银收兑
        本县金银来源主要是人民群众向银行出售的金银首饰和银元。1977年至1985年,金银收兑共支付人民币38万元(以前资料不全)。1973年至1980年先后调整价格,黄金每克由3.04元调整为13元,白银每克由0.10元调整为0.20元,银元每枚由1元调为5元。
丰南县近年金银收兑一览表   单位:元(人民币)
年度   黄金(克) 白银(克) 银元(块)
1977 数额 852. 806 54108. 524 9841
数量 951.5 5411.19 24602. 50
1978 金额 1569. 009 13189. 814 3134
数量 4770. 22 9019. 86 7835. 00
1979 全额 2740. 559 1 1392. 08 6962
数量 8333. 10 11340. 49 17405. 00
1980 金额 7173. 884 82882. 729 1043
数额 93259. 68 15835. 52 5215. 00
1981 数量 7834. 985 19178. 927 1371
金额 101853. 87 14945. 70 6855. 00
1982 数量 276. 5126 29292. 381 2283
全额 3594. 47 7217. 90 11415. 00
1983 数量 560. 083 23157. 511 2380
金额 7282. 42 4631.77 11900. 00
1984 数额 61 .4437 8768. 661 143
数量 1136. 64 1434. 82 715. 00
1985 金额 76. 045 8742. 36 81
数量 1373. 19 1413. 14 405. 00
信 贷
        一、工业贷款。是银行发放的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分生产企业贷款,物资贷款、集体工业贷款,“五小”设备及工业结算贷款几种。1951年,本县发放了最早的工业贷款3万元,主要用于发展企业生产。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工业贷款数额逐年增长,1957年工业贷款增至24万元,为1951年的8倍。1960~1962年,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工业贷款相继减少。1967年工业贷款也仅有5万元。1978年以后,工业企业迅速发展,1985年工业贷款为5821万元。
        二、农业贷款。1948年1月晋察冀边区银行丰南营业所,对县内贫、雇农发放期限为一年的无息贷款2亿元,用以解决其生产和生活的困难。1949年,农业贷款余额15万元,主要是帮助农民购买牧畜和农具,以扶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农业贷款余额142万元。1953 年农业贷款中有农具喷雾器贷款8000元,肥料贷款2万元,副业生产贷款17万元,同时为手工业生产发放一定的贷款。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重点户、专业户发展商品经济,1979年农业贷款金额465万元,1985年增至639 万元。
        三、商业贷款。1949年商业贷款54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商业的发展。1955年开始发放粮食、供销贷款,当年发放粮食贷款134万元、供销贷款65万元。1985年全县商业贷款总额为4151 万元。
        四、基建贷款及效益
        本县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基本建设拨款业务从1955年开始,由人民银行代理。1979年建设银行成立后,除办理拨款业务外,同时办理基建贷款。1955年至1976 年基本建设投资额为7480.52万元,累计竣工面积l3万平方米。1976年大地震后,国家曾拨给本县震灾恢复建设款,1977年至1985年共拨款8842万元,累计建筑面积788.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59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29.85万平方米。1979年至1985年共发放基建贷款652万元,帮助轻纺工业、建材工业及一些县办工业实现了挖潜改造,使新增的棉布袜子、厚壁管、装璜印刷品、水泥、钢材、氧气等20多种产品新增产值2375万元,利润672万元。其中胥各庄农机修造厂氧气车间贷款10万元,年制氧气40.5万立方米,年创利润17.2万元。
丰南县历年信贷统计表  单位:万元
  工业贷款 商业贷款 农业贷款 基建贷款
1949   54 15  
1950   66 25  
1951 3 79 77  
1952 8 89 142  
1953 17 89 263  
1954 12 87 333  
1955 12 435 865  
1956 21 269 1681  
1957 24 866 1516  
1958 180 1054 1970  
1959 103 1103 1646  
1960 253 1438 2663  
1961 307 1826 235  
1962 36 1369 307  
1963 29 1276 235  
1964 12 1241 225  
1965 12 1526 253  
1966 17 1316 209  
1967 5 1610 205  
1968 9 1989 223  
1969 10 2343 229  
1970 537 1812 202  
1971 448 1939 92  
1972 404 1643 149  
1973 422 1886 118  
1974 475 1846 120  
1975 625 1936 111  
1976 626 2074 517  
1977 596 2112 518  
1978 596 2062 493  
1979 638 2791 465 55
1980 1119 2387 482 131
1981 2298 3507 470 225
1982 1948 2762 449 42
1983 1782 4444 545 14
1984 3792 7464 818 4l
1985 5821 4151 639 29
存款、储蓄
        建国初期,县人民银行开始办理各种储蓄业务,随着金融机构的逐步健全,存款业务量不断增大。储蓄业务项目主要包括: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农村存款和城乡个人储蓄。人民银行办理(1984年为工商银行)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和城镇储蓄。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办理农村储蓄、存款。1949年全县各种存款总额为38万元,其中城镇储蓄5万元,占13.2%。1956年全县各种存款总额为475万元(含丰润县),其中城镇储蓄65万元,占13.6%。1978年,全县各种存款总额4681万元,是1977年(2821万元)的1.65倍。1985年,全县各种存款12816万元,为1978年的2.2倍。其中,城镇储蓄6942万元,占54%。
 
丰南县历年存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时间
合计 企业存款 地方金库 机关团队 部队存款 基建存款 储存 农村存款
1949 38 26 4 3 - - 5 -
1950 62 46 6 4 - - 6 -
1951 91 59 9 8 - - 15 -
1952 128 84 11 12 - - 21 -
1953 136 76 12 16 - - 32 -
1954 161 73 8 11 - - 14 70
1955 475 61 11 1l - - 24 54
1956 449 66 10 24 - - 65 310
1957 1024 86 19 54 - - 78 212
1958 1012 79 30 264 - - 79 212
1959 1229 105 104 122 - - 1l2 581
1960 666 117 178 81 - - 76 560
1961 824 286 56 118 4 68 105 592
1962 643 326 47 131 - - 57 105(冻结)
1963 845 348 61 128 - - 64 203 20
1964 761 152 93 98 - 11 78 211
1965 1004 231 71 105 - 1 84 353
1966   208 77 92 32 1 62 289
1967   230 240 52 98 2 71 311
1968 1130 273 195 75 120 1 87 379
1969 963 28l 160 36 101 1 76 308
1970 1209 385 68 108 174 2 110 362
1971 1525 490 102 102 205 一46 144 528
1972 1376 647 122 96 188 一210 185 348
1973 2140 770 166 170 341 20 209 464
1974 2379 698 133 158 289 279 236 586
1975 3133 920 157 224 383 295 257 947
1976 3015 1109 131 307 298 287 245 638
1977 2821 940 227 321 208 188 270 667
1978 4651 1402 879 405 361 62 372 1230
1979 3995 1209 611 256 213 19 428 1259
1980 5107 1662 281 390 173 14 650 1937
1981 6970 2591 357 366 176 20 1795 1665
1982 9395 3170 357 465 129 41 2487 2746
1983 12384 3989 327 591 175 10 3972 3320
1984 16842 7441 213 289 123 - 5541 3235
1985 18216 6732 372 676 99 - 6942 3395
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信用合作社机构:
        本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是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发展起来的。1952年8月,在王兰庄区陡沽子村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1953年1月,全县各村先后设金融委员负责本村的储蓄、信贷业务。1953年5月,在建立乡政府的同时,各乡陆续成立信用社,村设信用部。建社初期,信用社由县人民银行和乡政府双重领导,信用社干部走村串户开展业务。是1956年8月,县进行区划调整,信用社由91个合并为31个,在原建有信用社的村设信用分部。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在胥各庄、稻地、宣庄、小集、钱营、大新庄、唐坊、老铺8个公社设立财贸部。1961年5月财贸部、信用分部撤销后,全县有41个信用社,各村信用部干部由生产大队会计兼任。1963年2月,划归滦南县11个公社后,本县以公社为单位共设30个信用社。1964年1月,信用社归县农行领导。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信用社成了官办机构,与群众关系越来越远,逐渐失去了信用社经济互助合作的性质,一些信用社业务停滞,资金紧张,全县30个信用社中,有6个亏损。1983 年对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恢复和加强了信用社组织的自主性与群众性,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使信用社业务逐渐活跃,1985年全县信用社无一亏损。
        二、信用社业务:
        (一)、吸收存款。信用社存款业务有个人储蓄和集体存款两项。个人储蓄从1953年到1972年间,信用社个人储蓄业务很不活跃,1963年个人储蓄最高年余额也只有9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80年全县农民个人储蓄存款额626万元,为1962年(34万元)的18倍。1985年底,个人储蓄余额3664.3万元,为1980年的5.8倍。全县平均每个农民存款87.1元。集体存款在1958年以前主要是初级社、高级社的存款;1958年底开始办理社队工副业存款。以后随着社队(乡镇)企业的发展,集体存款逐渐增加,1980年集体存款1039万元,比1962 年增加近13倍。
        (二)、发放贷款
        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有个人贷款和集体贷款。个人贷款在建信用社初期,主要是帮助农民解决生活问题上的临时困难。1961年一些信用社曾发放了个人家庭副业贷款。198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变化,个人贷款主要是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经济。1980年至1985年共发放个人贷款2078万元,其中1985年发放910万元,主要帮助农业、林业承包户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帮助运输专业户购买汽车、小拖车,解决了牧业、渔业承包户以及商业服务、生产服务等专业户的资金不足问题。集体贷款从1956年高级社时开始发放,主要用于生产队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大车等生产资料,1962年首次发放生产费用贷款63万元。1971年开始发放社队企业贷款,当年放出贷款2万元,1985年发放农村集体贷款1096.4万元。
丰南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年度
存款项目 贷款项目
合计 集体 社队企业 个人 其它 合计 生产费用 设备 社对企业 个人
1962 116 82 - 34 - 91 63 - - 28
1963 177 79 - 98 - 56 56 - - 26
1964 l88 91 - 97 - 58 23 - - 35
1965 325 253 - 72 - 70 23 - - 47
1966 252 187 - 65 - 87 28 - - 59
1967 252 226 - 66 - 86 28 - - 58
1968 292 209 - 73 - 84 29 - - 55
1969 282 211 - 9l - 102 39 - - 63
1970 252 236 - 50 - 98 36 - - 62
1971 286 342 - 59 47 69 20 2 2 44
1972 357 278 - 55 34 115 56 9 6 44
1973 453 298 - 119 36 89 37 7 7 38
1974 575 347 - 158 70 93 45 5 9 34
1975 955 534 - 317 104 109 64 9 8 28
1976 695 299 67 179 150 337 242 30 34 3l
1977 894 355 83 280 176 937 335 31 34 37
1978 1453 817 109 306 226 411 272 46 60 33
1979 1416 572 98 386 360 362 225 72 41 24
1980 1665 1039 - 626 - 355 331 - - 24
1981 1931. 1 997 - 934. 1 - 340. 4 306. 4 - - 34
1982 2849. 4 1548. 1 - 1301. 3 - 361. 9 195. 9 - - 166
1983 3406. 3 1179 - 2227. 3 - 344. 1 222. 1 - - 122
1984 9583 1468 - 3115 - 1525 703 - - 822
1985 4697. 8 1033. 5 - 3664. 3 - 2006. 9 1096. 4 - - 910
        注:1953至1961年资料散失。
保 险
       1953年本县开始办理保险业务,有城镇普通保险和农村耕畜保险两类。至1958年因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保险业务停办。
       1980年重新恢复保险机构,办理保险业务,设立丰南县保险代理处,归属人民银行。
       1984年4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丰南支公司。是年开设企业财产、机动车辆、家庭财产、自行车、船泊、货物运输、麦场火灾、大牲畜和旅客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全年保险总金额为23868万元,年底发生赔案224起,赔款22万元。
       1985年,随着对投保单位赔款的及时兑现,出现了纷纷投保的新局面。据统计,全年参加企业财产保险的281户,家庭财产保险的686户,运输车辆保险11602台,团体人身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851人(其中简易险22人)。保险总金额265972万元,保险费收入106万元,赔款68万元。
丰南县保险公司保险费收入统计表  单位:元         
 年度
金额
险种
1984 1985
企业财产险 284238. 86 340831. 52
家庭财产险 4722. 28 38208. 91
机动车辆险 352447. 97 445944. 7
家财两全险 18005. 02 -
自行车险 250
 
-
船舶险 28480
 
-
渔船险 3123. 3
 
35794.8
货运险 873. 79
 
4113.03
麦场火灾险 8688.02 -
大牲畜险 4891.35
 
-
旅客意外伤害险 666 -
养老金险 110000 -
种植业险 - 23923.38
养殖业险 - 1029.2
人身险 - 174938.57
合计 826386.52 1064784.16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