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
 
           地震之后,“塌陷”是我听到频率极高的词语之一。先是 爬岀废墟后听大人们说即将“天塌地陷”,后来看见地里往上 冒水翻沙,就想着万一真陷下去的时候抓住点什么才好……
           后来天没有塌下来地也没有陷下去,但灾难却在这片土地 上留下了诸多塌陷的痕迹——大小不等的塌陷坑。直径小至数 米数丈,大到十几公里。我印象中最大的塌陷坑是唐山到丰南 之间的大塌陷坑。黄龙桥、马庄等好几个村子都因塌陷而搬迁 了。唐(山)丰(南)公路每年都要抬高路面,因此路边高大的 杨柳树树干近1/2都隐入了路基。在黄龙桥上朝南望去,原来 的大片农田已变成一片水乡泽国。当然,在我不能经常看到的 地方还有不少塌陷坑。唐山路南区小山以南和原来唐山交通大 学旧址附近也因“塌陷”而不能修建高层建筑。
           在我们当时幼小的心里,“塌陷”是一个最恐怖的大词, 就是像梦里一样往无底的深渊坠落,连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抓不 到。就那么一直坠——坠——,说不定不小心从地球那壁“呼 噜”一下坠了岀去……你说害怕不害怕?为了防止陷下去,人 们也煞费苦心想了不少法子,最经典的是唐山火车站附近的居 民,他们在站场里的铁道上搭建了不少棚子。用竹片就那么一 弯,别在两根钢轨之间,形成一道道拱弯,竖着再勾联几道, 搭上塑料布或苇帘,像瓜棚和乌篷船仓。规格统一、整齐美观 的“防塌陷”抗震棚就落成了。想想,这的确是最保险的地方 了——即使整个唐山都塌下去了,天津和山海关的铁道还在两头拽着呢·····
           是的,唐 山地震给地表 留下的痕迹都 是“塌陷”,而 几乎没有一处 “隆起”。这到 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问问大自然。
           说起来,复杂的世界也很简单——就是运动和变化,而对于不安分的地 壳运动来说,无非就是隆起与凹陷。于是有了阿尔卑斯造山运 动,于是有了渤海的沉陷而分开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在古老的华北地台上有一个华北沉降区。这个沉降区北靠 燕山,西依太行山,南至黄河,东邻泰山。沈括在《梦溪笔 谈》中说:“现在所见,太行山山崖之间,常衔有蚌螺壳和鸟 卵石”,证明其在地质历史上,曾经是海滨。经过燕山运动, 华北地台上各主要山脉的基本形态已经形成,渤海也因周围山 区的抬升,本身形成相对下降的浅海。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 以东与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渤海及辽河下游在内,向下 拗折,成为一个大致东北向的大凹陷。渤海海水大量侵入华北 地台……目前,这个过程正在缓缓地进行之中。所以说,在环 绕华北凹陷区边缘的发生的三河、磁县、邢台、唐山地震中, 塌陷必定成为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早在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 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巳时发生三河平谷大地震后,董含 在《三冈识略》中就有“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 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地沉为河”的记载。
           不幸的巧合是,华北凹陷区的北界与燕山褶皱带接壤,从物探结果推测保定一固安一宝垠一宁河一昌黎一线大约是燕山 的最南界,边缘可能有区域性断裂存在。而唐山,正处在宁 河一昌黎的中间偏西部位。
           华北大凹陷区的北缘地震活动最为强烈。1057年的北京 南地震,1536年、1665年的通县地震、1624年、1945年的滦 县地震,1679年的三河地震,1730年的北京西地震,1967年 的河间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都发生在这一狭长的地带, 而且这一带的强大地震都发生在凹陷与隆起接触的断层带上, 特别是受到横向构造的干扰处,尤为强烈。
           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两个字:塌陷。
扫码阅读